2018“硅谷技划”随笔:人工智能火热背后的真正温度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2018“硅谷技划”随笔:人工智能火热背后的真正温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题记】2018年的51CTO“硅谷技划”,老杨给自己定了一个调研的话题,那就是了解人工智能的真正发展现状。它真的是一个时代吗?还是一个伪命题?

说起“人工智能”这几个字,如果你说你不熟悉、不关注,那基本上就没办法在IT这个圈子里混了;但如果问起人工智能的具体含义,我想就会有不少人就不一定了解了。除了AlphaGo、神经卷积网络、看图识猫以及自动驾驶、智能音箱这些“段子”或者名词之外,我们真的了解人工智能吗?——当然,其实我也差不多。
?
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技术原理我们可以不了解,但我关心的是,在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兴起和无奈沉寂的波折之后,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究竟会有怎么样的改变?从AlphaGo一棋天下知到现在过去了2年多,人工智能到底有了什么样的真正应用?在如火如荼的市场狂潮背后,人工智能的温度到底如何?
?
所以,2018年的51CTO“硅谷技划”,除了正常议程,其实老杨给自己定了一个调研的话题,那就就是了解人工智能的真正发展现状。本文就介绍这方面的感受。——其实本来还有一个,那就是区块链,但事实上此行没有得到太多有效的信息,看来这个话题只能以后找机会再说了。

一、基本结论:人工智能只不过是刚出炉的钢材

?
老规矩,咱不玩虚的,先说结论再分析——多说一句,老杨2018“硅谷技划”日记这样文章结构的目的是,文章有点长,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如果你对老杨的结论不感兴趣那就别多花时间。
?
老杨的基本结论是:
?
截至2018年中期,无论中国还是硅谷,目前人工智能的所谓各种“应用”其实都还只是一些点滴的尝试,目前尚未发现成熟、成体系、商业化的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的现阶段,基本依然处在理论研究和应用试验阶段,也就是刚刚出实验室;理想很丰满,也不能说很遥远,但绝非触手 可及。
?
再换个比方就是,人工智能还只不过是刚出炉的钢材,各方面看材质不错,但如果想真正用起来,不仅还需要重锤仔细敲打锤炼,更需要有好师傅想明白怎么用。
?
但是,换个角度说,硅谷走访的各家公司所到之处,所有工程师都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论他对现状的判断如何。从这个角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的破冰,似乎也并不过于遥远。
?
写到这里,老杨想起了那句话:对一个技术的短期预测,最悲观的预测往往都太乐观;而对于技术未来的预测,往往最乐观的预测也过于悲观。集成电路如此,互联网如此;2016年的VR如此,这一波的人工智能,会不会也是这样?
?

二、巨头公司的人工智能现在有什么具体应用?

?
2017年的硅谷之行,其实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很切身的体会,其中感受最大的就是翻译。同行的科大讯飞的朋友带了一台翻译机,我们围在一起测试,在正常对话难不倒它之后,我们开始用简称、脏话甚至唐诗考验它,依然表现让我们感到惊异。而在PnP,正好一家英文的语音识别创业企业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虽然他们的识别率才刚刚突破90%,但显然他们信心满满。在美国现场体验Google IO大会,观众席两侧的大屏幕,同步展示着台上演讲人的英文字幕,让我这个英文听力完全不灵的中国听众,也能通过还马马虎虎的阅读功底快速掌握演讲内容。
?
也是在这届Google IO大会,Sundar Pichai发布了Google “AI First”的新战略,并现场演示了在图像识别、Google助手、AI芯片等方面的创新和规划,但坦率的说,观念动人,干货不多,大家期待的无人驾驶等“硬菜”都没有展示。2018年51CTO“硅谷技划”成行时,Google IO 2018大会已经结束,老杨基本上全程看了直播。与2017年相比,Pichai的介绍生动了许多,开始出现一些有应用味道的东西,例如用AI判断眼部病情(见下图)、AI模拟新的声音、聊天更像真人,以及AI+VR的东西,同时也“举例说明”了无人驾驶的进展。
?
技术分享图片

但总体来说,对Google这样的巨头来说,如果说我们期望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一道AI的满汉全席的话,近两年它刚刚从沙县小吃进化到特色餐馆的程度,不能期待过多。
?
其他的公司如何呢?
?
从“硅谷技划”的实际走访看,大家真的都在重视和努力,然,就先别过分追求成果了。大家能说出来的——当然与我们遇到的人员定位和工作重心有关,但窥一斑而估全貌吧——Airbnb谈论到了用AI做风控;Twitter谈论的是通过人眼表情的定位抓取更关注的信息,以及用AI对涉黄和不良信息的分析抓取;全球最大的MOOC平台Udemy工程师谈到AI第一个反应是用于规避用户刷分;LinkedIn的工程师提到的还是图像识别……而当我和一个资深硅谷人士讨论Intel的人工智能时,这位兄弟爽朗地笑了起来:Intel自己估计玩不动了,肯定在密切观察各个人工智能的初创企业,然后看着不错就买下来!
?
一个可以供参考的信息是,在美国很多人对Amzon的AI还是比较尊重的,尤其是他们2014年就率先推出了智能音箱产品Echo,但2017年,我听到硅谷的人士还在津津乐道Echo的AI应用突破是用Echo语音控制客厅灯的开关……
?
还有一家巨头没有提,注意到了吗?没错,是Facebook(以下简称“FB”)。FB的技术研发投入还是很大的,走访FB也让老杨看到了很多非常牛X的东西,但我无从判断是否应该归结到AI里。简单叙述如下,大家判断吧。
?
FB的数据工程师告诉我们,基于手机的移动用户给了FB新的机遇,现在FB的用户已经有超过80%来自手机;但这也让FB被迫放弃了一度利润丰厚的右侧广告,只能在信息流的价值和效果上下功夫——也就是让商业广告看起来更像是有价值的信息。基于大数据技术和算法研究,FB现在已经可以做到对每一条信息流和用户的每一个行为进行价值估算,然后用最佳的次序对用户信息流和广告信息进行排序。换言之,一条商业广告信息,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给FB挣到多少钱、能给广告商带来多少价值,以及给用户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这三个维度FB都可以精确量化,从而形成最佳的展现形式。
?
这真的很NB!作为一个18年经验的媒体人,我可以说目瞪口呆。?

但,这个能算是人工智能吗?
?
当然了,除了前面说的这个,FB目前有个专门的AI研究院进行研究,但很偏学术,FB自己人表示目前为止的AI研究院的成果对应用和产出的效果有限。提及真正的AI,FB的工程师提及的也主要是内容和广告的个性化推荐、金融反欺诈和风控等。另外FB也已经有了自己研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但还“不完美”,对直接业务提升不太明显。
?

三、我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了吗?

?
虽然人工智能这两年非常火爆,但在过去十年,我们似乎经历了太多的类似火爆。至少可以用“时代”冠名的,就有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VR、人工智能,还有2018年的区块链。这些红极一时的词汇,有的已经淡出主流舞台,有的依然坚挺,有的目前还看不清前景。
?

但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这么多时代,那么要么这些名词的含义有重叠,要么就是本身可能是伪命题,或者还没到时候。人工智能是哪一种呢?
?
首先,人工智能的精确含义,除去一些算法和原理层级的内容,和大数据、云计算乃至物联网的重叠是非常明显的——这方面的精确定义很多文章已经有分析,51CTO“人工智能”频道上就有不少,大家可以参考。而老杨所遇到的硅谷工程师们,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也习以为常的必然谈到海量数据的生成、存储与分析。所以,老杨总结,当前人工智能的现状大致应该是这样的:
?

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生大量数据+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应用

按照这个不太规范的公式,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工智能时代”,早已不是单纯的算法层面的内容,涵盖了太多的东西。你不能说“人工智能时代”这个词错误,但肯定也不严格。所以,就当成一个说法吧,谁让中国人就喜欢“时代”这个词呢,多几个“时代”也没啥。
?
第二,人工智能是个伪命题吗?
?
关于人工智能的前景,老杨还是看好的,尤其相对于区块链。虽然前面老杨说了很多“失望”的东西,但是注意评判的标杆,是我们大家期待人工智能发展的更快、更实用,能真的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不只是仅仅停留在一些小的实验和工具层面。例如,完整的自动驾驶方案、成型的智慧医疗、全场景的翻译机器人,等等。
?
那么,这些让我们“兴奋”的应用还有多远?老杨的结论是,它们就在不太远的未来,还需要我们耐心、再耐心地等一等。从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到AlphaGo击败李世石用了19年,我相信,这次我们不需要再等这么久。


?
参考文章:
2018“硅谷技划”随笔(一):再论中美员工福利巨大差距的背后

2018“硅谷技划”随笔(二):中美差距与硅谷的秘密

以上是关于2018“硅谷技划”随笔:人工智能火热背后的真正温度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2018“硅谷技划”随笔:中美差距与硅谷的秘密

2017“硅谷技划”日记之四:我们究竟应该从硅谷学习什么?

2017“硅谷技划”日记之三:曾被幸运之神多次眷顾的PNP选择了一条不靠运气吃饭的路

2017“硅谷技划”日记之二:净利润30%企业级市场占有率99.9%的大牛公司是如何缔造的?

vivo成功背后的真正原因:渠道和营销只是表象

ChatGPT背后真正的英雄: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的信仰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