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算法原理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Kmeans算法原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Kmeans是一种无监督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其变种还有Kmeans++。
注意,某些聚类中心可能没有被分配到样本,这样的聚类中心就会被淘汰(意味着最终的类数可能会减少)
和其他机器学习算法一样,K-Means 也要评估并且最小化聚类代价,在引入 K-Means 的代价函数之前,先引入如下定义:
引入代价函数:
5) 对噪音和异常点比较的敏感。
数据呈圆形、凸型、在一起的簇的数据形状近似高斯分布的这些数据是kmeans喜欢的数据。
sklearn KMeans聚类算法(总结)
基本原理
Kmeans是无监督学习的代表,没有所谓的Y。主要目的是分类,分类的依据就是样本之间的距离。比如要分为K类。步骤是:
- 随机选取K个点。
- 计算每个点到K个质心的距离,分成K个簇。
- 计算K个簇样本的平均值作新的质心
- 循环2、3
- 位置不变,距离完成
距离
Kmeans的基本原理是计算距离。一般有三种距离可选:
欧氏距离
\\[ d(x,u)=\\sqrt\\sum_i=1^n(x_i-\\mu_i)^2 \\]
曼哈顿距离
\\[ d(x,u)=\\sum_i=1^n(|x_i-\\mu|) \\]
余弦距离
\\[ cos\\theta=\\frac\\sum_i=1^n(x_i*\\mu)\\sqrt\\sum_i^n(x_i)^2*\\sqrt\\sum_1^n(\\mu)^2 \\]
inertia
每个簇内到其质心的距离相加,叫inertia。各个簇的inertia相加的和越小,即簇内越相似。(但是k越大inertia越小,追求k越大对应用无益处)
代码
模拟数据: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500, # 500个样本
n_features=2, # 每个样本2个特征
centers=4, # 4个中心
random_state=1 #控制随机性
)
画出图像:
color = ['red', 'pink','orange','gray']
fig, axi1=plt.subplots(1)
for i in range(4):
axi1.scatter(X[y==i, 0], X[y==i,1],
marker='o',
s=8,
c=color[i]
)
plt.show()
使用KMeans类建模: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n_clusters=3
cluster = KMeans(n_clusters=n_clusters,random_state=0).fit(X)
也可先用fit, 再用predict,但是可能数据不准确。用于数据量较大时。
此时就可以查看其属性了:质心、inertia.
centroid=cluster.cluster_centers_
centroid # 查看质心
查看inertia:
inertia=cluster.inertia_
inertia
画出所在位置。
color=['red','pink','orange','gray']
fig, axi1=plt.subplots(1)
for i in range(n_clusters):
axi1.scatter(X[y_pred==i, 0], X[y_pred==i, 1],
marker='o',
s=8,
c=color[i])
axi1.scatter(centroid[:,0],centroid[:,1],marker='x',s=100,c='black')
以上是关于Kmeans算法原理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郑捷《机器学习算法原理与编程实践》学习笔记(第四章 推荐系统原理)kme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