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 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一章 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Posted 苛学加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软考- 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一章 信息化与信息系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 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1.1 什么是信息

香农指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1.1.2 信息质量属性
  • ① 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 ② 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 ③ 可靠性:值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的。
  • ④ 及时性:指获取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 ⑤ 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可以在接受的范围内。
  • ⑥ 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 ⑦ 安全性:指在信息的声明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1.1.3 信息的传输模型
1.1.3.1 具体流程

信源 > 编码 > 信道(噪声) > 解码 > 信宿

1.1.3.2 流程解释
  •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
  •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光钎、TCP/IP网络等。
  • 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
  • 解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
  • 噪声:是一种干扰,干扰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
1.1.3.3 特别说明
  • 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信息的传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 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信道中的信息可能被干扰导致传输失败。
1.1.4 主要性能指标
  • 有效性: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
  • 可靠性: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与信源发出的信息一致。

1.2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可忽略,非必考点。

1.2.1 系统的特性
  • 目的性
  • 整体性
  • 层次性
  • 稳定性
  • 突变性
  • 自组织性
  • 相似性
  • 相关性
  • 环境适应性
1.2.2 信息系统的特性
  • 开放性
  • 脆弱性
  • 健壮性

1.3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3.1 信息化的五个层次
  • 产品信息化
  • 企业信息化
  • 产业信息化
  • 国民经济信息化
  • 社会生活信息化
1.3.2 信息化基础启示
  • 主体:全体社会成员
  • 时域:一个长期过程
  • 空域:社会的一切领域
  • 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成工具
  • 途径: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 目标:提升综合实力、社会文明、人民生活质量
1.3.3 “两网一站”
  • 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委外网
  • 一站:政府门户网站
1.3.4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
  • ①信息资源(核心任务)
  • 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 ③信息技术应用(龙头)
  • ④信息技术和产业(物质基础)
  • ⑤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
  • ⑥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保证)

1.4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重点考点,必须掌握。

1.4.1 生命周期包含
四大周期五小周期工作内容
立项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
项目开发计划
开发系统分析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概要设计
详细设计
系统实施编码
测试
运维运行维护运维
消亡\\\\
1.4.2 各生命周期工作内容
  • 系统规划阶段
    任务是对组织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2)【系统分析阶段】∶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分析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

  • 系统设计阶段
    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子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 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每年必考。

2.1 结构化方法

2.1.1 简介

结构化方法也称为生命周期法,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由结构化分析(SA)、结构化设计(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P)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其精髓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2.1.2 特点

  • (1)开发目标清晰化
  • (2)开发工作阶段化
  • (3)开发文档规范化
  • (4)设计方法结构化

2.1.3 不足

结构化方法不适应于规模较大、比较复杂的系统开发,具有以下不足和局限性:

  • (1)开发周期长。
  • (2)难以适应需求变化。
  • (3)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2.2 面向对象方法

2.2.1 简介

面向对象方法(简称OO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每一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都属于某个对象类,是该对象类的一个元素。

2.2.2 特点

使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示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和沟通,缩短开发周期。00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

2.2.3 不足

必须依靠一定的0O技术支持,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

2.2.4 总结

当前,一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通常是将结构化方法和00方法结合起来。
首先,使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然后,自底向上地采用00方法进行开发。
因此结构化方法和00方法仍是两种在系统开发领域中相互依存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2.3 原型化方法

2.3.1 简介

原型化方法也称为快速原型法,或者简称为原型法。
它是一种根据用户初步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 从原型是否实现功能来分:
    • 水平原型:只实现页面及导航不实现功能。
    • 垂直原型:实现了一部分功能。
  • 从原型的最终结果来分:
    • 抛弃式原型:只演示不使用。
    • 演化式原型:在原型之上逐步修改变成最终产品。

2.3.2 特点

  • (1)原型法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 (2)原型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用户参与的程度大大提高,开发的系统符合用户的需求,因而增加了用户的满意度,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成功率。
  • (3)由于用户参与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系统的移交,有利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2.3.3 不足

  • (1)开发的环境要求高。
  • (2)管理水平要求高。

2.3.4 总结

原型法的优点主要在于能更有效地确认用户需求。
从直观上来看原型法适用于那些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
事实上,对于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适合于原型法开发;
而对于技术层面的困难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系统,则不宜用原型法。

2.4 面向服务的方法

2.4.1 简介

1、构件(Component)的概念:00的应用构建在类和对象之上,随后发展起来的建模技术将相关对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分组,就形成了构件(Component)的概念。构件是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实现一组接口。
2、跨构件的功能调用:则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3、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各种应用系统的互相通信和互操作性直接影响着组织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处理速度。如何使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关键问题,而SO的思维方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3 常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3.1 网络标准与网络协议

3.1.1 OSI

0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协议: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

序号层(从下往上)功能描述对应协议
1物理层包括物理联网媒介RS232、V.35、RJ-45、FDDI
2数据链路层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IEEE 802.3/.2、HDLC、PPP、ATM
3网络层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IP、ICMP、IGMP、IPX、ARP
4传输层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地从A点传输到B点。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TCP、UDP、SPX
5会话层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以及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RPc、sQL、NFS
6表示层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在表示层,数据将按照网络能理解的方案进行格式化;这种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网络的类型不同而不同。表示层管理数据的解密加密、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JPEG、ASClIl、GIF、DES、MPEG
7应用层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便程序能使用网络服务HTTP、Telnet、FTP、SMTP
3.1.2 IEEE

IEEE 802规范定义了网卡如何访问介质,如何在介质上传输数据的方法,还定义了传输信息的网络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维护和拆除的途径。
以太网规范IEEE 802.3是重要的局域网协议,包括:

  •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协议
  • IEEE 802.3:标准以太网,10Mb/s,同轴电缆
  • lEEE 802.3u:快速以太网,100Mb/s,双绞线
  • lEEE 802.3z:千兆以太网,1000Mb/s,光纤或双绞线
  • lEEE 802.3ae:万兆以太网,10Gb/s,光纤
3.1.3 TCP/IP

TCP/ IP协议是lnternet的核心。

OSI参考模型TCP/IP四层模型TCP/IP主要协议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FTP 、TFTP、HTTP、SMTP、DHCP、Telnet、DNS、SNMP
传输层传输层TCP、UDP
网络层网络层lP 、ARP、ICMP、IGMP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网络接口层IEEE802.3、IEEE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

3.1.4 重要协议解析

  1. IP (Internet Protoco)协议是在网络层的核心协议,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传送数据包,它
    还提供对数据大小的重新组装功能,以适应不同网络对包大小的要求。所提供的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无连接的和不可靠的。
    2.ARP(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动态地完成IP地址向物理地址的转换。物理地址通常是指计算机的网卡地址,也称为MAC地址,每块网卡都有唯一的地址:
  2. R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用于动态完成物理地址向IP地址的转换。
    4.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报告差错、提供意外情况信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5.TCP(传输控制协议)采用了重发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
    数据传输服务。TCP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比较少,且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6.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可以这样说,TCP有助于提供可靠性,
    而UDP则有助于提高传输速率。UDP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最大,对可靠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速度快的场合。
  3. FTP (文件传输协议)运行在TCP之上,是通过Internet将文件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
    算机的一种途径。FTP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需建立两条TCP连接,一条用于传送控制信息(使用21号端口),另一条用于传送文件内容(使用20号端口)。
  4.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建立在TCP之上。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
    协议。
  5.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建立在TCP之上,是登录和仿真程序,它的基本功能是允许用户登录
    进入远程计算机系统。
    10.1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建立在TCP之上,是一种提供可靠且有效的电子脚件传输的协议。11.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建立在UDP之上,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6. DNS(域名系统)建立在UDP之上,DNS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
  7.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建立在UDP之上,实现自动分配IP地址。14.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建立在UDP之上。

3.2 网络设备

互联设备工作层次主要功能
中继器物理层对接收信号进行再生和发送,只起到扩展传输距离用,对高层协议是透明的,但使用个数有限(例如,在以太网中只能使用4个)
网桥数据链路层根据帧物理地址进行网络之间的信息转发,可缓解网络通信繁忙度,提高效率。只能够连接相同MAC层的网络
路由器网络层通过逻辑地址进行网络之间的信息转发,可完成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只能连接使用相同网络层协议的子网
网关高层(第4~7层)最复杂的网络互联设备,用于连接网络层以上执行不同协议的子网
集线器物理层多端口中继器
二层交换机数据链路层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多端口网桥
三层交换机网络层带路由功能的二层交换机
多层交换机高层(第4~7层)带协议转换的交换机

目前,市面上基于无线网络的产品非常多,主要有无线网卡、无线AP、无线网桥和无线路由器等。

3.3 网络服务器

3.4 网络存储技术

3.4.1 DAS(直接附加存储)

特点及说明
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电缆直接连到服务器,其本身是硬件的堆叠,存储操作依赖于服务器,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
优缺点
很难扩展,传递距离、连接数量、传输速率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基本上已经被NAS代替。

3.4.2 NAS(网络附加存储)

特点及说明
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络直接相连,由用户通过网络访问,是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如以太网)连接到一系列计算机上。
NAS存储设备类似于一个专用的文件服务器,它去掉了通用服务器的大多数计算功能,而仅仅提供文件系统功能。NAS存储支持即插即用。
同时它允许客户机与存储设备之间进行直接的

优缺点
响应速度快,数据传输速率高。NAS存储支持即插即用。
NAS的性能特点是进行小文件级的共享存取, 可以很经济地解决存储容量不足的问题,但难以获得满意的性能。

3.4.3 SAN(存储区域网络)

特点及说明
通过专用交换机将磁盘阵列与服务器连接起来的高速专用子网。它没有采用文件共享存取方式,而是采用块级别存储。
SAN是通过专用高速网将一个或多个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连接起来的专用存储系统.其最大特点是将存储设备从传统的以太网中分离了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储区域网络SAN的系统结构。
根据数据传输过程采用的协议,其技术划分为FC SAN(光纤通道)、IP SAN ( IP网络)和IB SAN(无限带宽)技术。

优缺点
管理方便、扩展容易、具有无限的可扩展能力。

3.5 网络接入技术

3.5.1 有线接入
  • PSTN
  • ISDN
  • ADSL
  • FTTx+LAN
  • HFC
3.5.2 无线接入
  • GPRS
  • Wifi
  • 3G、4G、5G

3.6 网络规划与设计

3.6.1 三个阶段

网络工程可分为网络规划、网络设计和网络实施三个阶段。

3.6.2 网络规划内容

网络规划包括网络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对现有网络的分析与描述。

3.6.3 网络系统的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通常包括确定网络总体目标和设计原则。

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主要采用分层(分级)设计模型,在分层设计中,引入了三个关键层的概念,分别是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 接入层: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称为接入层,将位于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部分称为分布层或汇聚层。接入层的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因此,接入层交换机(或路由器,下同)具有低成本和高端口密度特性。
  • 汇聚层:汇聚层是核心层和接入层的分界面,完成网络访问策略控制、数据包处理、过滤、寻址,以及其他数据处理的任务。汇聚层交换机与接入层交换机比较,需要更高的性能,更少的接口和更高的交换速率。
  • 核心层:网络主干部分称为核心层,核心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优化、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性能和吞吐量。

3.6.4 网络设计工作包括

  •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2)主干网络(核心层)设计
  • (3)汇聚层和接入层设计
  • (4)广域网连接与远程访问设计
  • (5)无线网络设计
  • (6)网络安全设计
  • (7)设备选型(教材P29)

3.6.5 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 (1)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 (2)完整性: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篡改。
  • (3)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
  • (4)可控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3.7 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0racle、mysql、SQL Server、MongoDB等,这些数据库中,前三种均为关系型数据库,而MongoDB是非关系型的数据库。

3.8 数据仓库技术

3.8.1 基本概念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数据仓库:

  • 首先,数据仓库是对多个异构数据源(包括历史数据)的有效集成,集成后按主题(面向主题的)重组,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相对稳定(非易失的),但可不断累积,反映历史变化(随时间变化)
  • 其次,数据仓库用于支持管理决策,也就是说用于管理层的决策支持,不是用于一线员工的;
    特点:面向主题、集成、相对稳定、反映历史变化
3.8.2 体系机构

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通常包含以下4个层次:

  • (1)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源泉。
  • (2)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
  • (3)OLAP服务器(联机分析处理):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按多维模型予以组织,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发现趋势。
  • (4)前端工具:主要包括各种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及各种基于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的应用开发工具。其中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针对OLAP服务器,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数据仓库。

3.9 中间件技术

3.9.1 定义

目前还没有对中间件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是两种现在普遍比较认可的定义:

  • (1)在一个分布式系统环境中处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
  • (2)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
3.9.2 分类

由底向上从中间件的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以下三个大的层次:

  • (1)底层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JVM (java虚拟机)、CLR(公共语言运行库)、ACE(自适配通信环境)、JDBC(数据库连接)和ODBC(开放数据库互连)等,代表产品主要有SUN JVM和MicrosoftCLR等。
  • (2)通用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J2EE、MOM(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和COM等,代表产品主要有IONA Orbix、BEA WebLogic IBMMQSeries等。
  • (3)集成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WorkFlow和EAI(企业应用集成)等,代表产品主要有BEAWebLogic和IBM WebSphere等。
3.9.3 使用

为了完成不同层次的集成,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

  • (1)为了完成系统底层传输层的集成,可以采用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技术。(2)为了完成不同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采用消息中间件产品。
  • (2)为了完成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集成,可以采用J2EE中间件产品。

3.10 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规划与设计

  • 可用性(Availability):
    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
    用两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长度来表示。

  • 可靠性(Reliability):
    软件系统在意外或错误使用的情况下维持软件系统功能的能力。

  • 可用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来度量
    即计算机系统平均能够正常运行多长时间,才发生一次故障。系统的可用性越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越长。

  • 可维护性用平均维修时间(MTTR)来度量
    即系统发生故障后维修和重新恢复正常运行平均花费的时间。系统的可维护性越好,平均维修时间越短。

  • 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 = MTTF/(MTTF+MTTR)x100%

由此可见,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定义为系统保持正常运行时间的百分比。所以,想要提高一个系统的可用性,要么提升系统的单次正常工作的时长,要么减少故障修复时间。
常见的可用性战术如下:
a)错误检测:用于错误检测的战术包括命令/响应、心跳和异常。
b)错误恢复:用于错误恢复的战术包括表决、主动冗余、被动冗余。
c)错误预防:用于错误预防的战术包括把可能出惜的组件从服务中删除、引入进程监视器。

4 软件工程

4.1 需求分析

4.1.1 软件需求的三个层次
  • (1)业务需求
    业务需求是指反映企业或客户对系统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来自项目投资人、购买产品的客户、客户单位的管理人员、市场营销部门或产品策划部门等。
  • (2)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描述的是用户的具体目标,或用户要求系统必须能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用户需求描述了用户能使用系统来做些什么。通常采取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用户使用的场景(scenarios)进行整理,从而建立用户需求。
  • (3)系统需求
    系统需求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明软件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等。
    • 功能需求:也称为行为需求;它规定了开发人员必须在系统中实现的软件功能,用户利用这些功能来完成任务,满足业务需要。
    • 非功能需求:是指系统必须具备的属性或品质,又可细分为软件质量属性(例如,可维护性、效率等)和其他非功能需求。
    • 设计约束:也称为限制条件或补充规约,通常是对系统的一些约束说明,例如,必须采用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系统,必须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之下等。
4.1.2 质量功能部署(QFD)

是一种将用户要求转化成软件需求的技术,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软件工程过程中用户的满意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QFD将软件需求分为三类,分别是常规需求、期望需求和意外需求。

  • (1)常规需求
    用户认为系统应该做到的功能或性能,实现越多用户会越满意。
  • (2)期望需求
    用户想当然认为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或性能,但并不能正确描述自己想要得到的这些功能或性能需求。如果期望需求没有得到实现,会让用户感到不满意。
  • (3)意外需求
    意外需求也称为兴奋需求,是用户要求范围外的功能或性能(但通常是软件开发人员很乐意赋予系统的技术特性),实现这些需求用户会更高兴,但不实现也不影响其购买的决策。意外需求是控制在开发人员手中的,开发人员可以选择实现更多的意外需求,以使得到高满意、高忠诚度的用户,也可以(出于戚本或项目周期的考虑)选择不实现任何意外需求。
4.1.3 需求获取

是一个确定和理解不同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约束的过程。常见的需求获取方法包括用户访谈、问卷调查、采样、情节串联板、联合需求计划等。

4.1.4 需求分析

一个好的需求应该具有无二义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测试性、确定性、可跟踪性、正确性、必要性等特性,因此,需要分析人员把杂乱无章的用户要求和期望转化为用户需求,这就是需求分析的工作。
使用SA方法进行需求分析,其建立的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围绕这个核心,有三个层次的模型,分别是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也称为状态模型)。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用实体联系图(E-R图)表示数据模型,用数据流图(DFD)表示功能模型,用状态转换图(STD)表示行为模型。

4.1.5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

是需求开发活动的产物,编制该文档的目的是使项目干系人与开发团队对系统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
SRS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文档之一,对于任何规模和性质的软件项目都不应该缺少。
国家标准GB/T 8567-2006规定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范围 ②引用文件 ③需求 ④合格性规定 ⑤需求可追踪性 ⑥尚未解决的问题 ⑦注解 ⑧附录。

4.1.6 需求验证(确认)

需求验证也称为需求确认,其活动是为了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1)SRS正确地描述了预期的、满足项目干系人需求的系统行为和特征。
  • (2)2SRS中的软件需求是从系统需求、业务规格和其他来源中正确推导而来的。
  • (3)需求是完整的和高质量的。
  • (4)需求的表示在所有地方都是一致的。
  • (5)需求为继续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通过需求评审和需求测试工作来对需求进行验证。需求评审就是对SRS进行技术评审。

4.1.7 统一建模语言(UML)

统一建模语言( UnifiedModelingLanguage,UML )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它融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它的作用域不限于支持0OA和0OD,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UML的结构包括构造块、规则和公共机制三个部分。
UML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它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表示,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
UML独立于软件开发过程,它不是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而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

4.1.8 UML2.0的14种图

  • (1)类图
    类图描述一组类、接口、协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00系统的建模中,最常见的图就是类图。
    类图给出了系统的静态设计视图。
  • (2)对象图
    对象图描述一组对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图给出系统的静态设计视图或静态进程视图。
  • (3)构件图
    构件图描述一个封装的类和它的接口、端口,以及由内嵌的构件和连接件构成的内部结构。
    构件图用于表示系统的静态设计实现视图。
  • (4)组合结构图
    组合结构图描述结构化类(例如,构件或类)的内部结构,
  • (5)用例图
    用例图描述一组用例、参与者及它们之间的
  • (6)关系
    用例图给出系统的静态用例视图。
  • (7)顺序图(也称序列图)
    顺序图是一种交互图,交互图展现了一种交互,它由一组对象或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发送的消息构成。
    交互图专注于系统的动态视圈。顺序因是强调消息的时间次序的交互图。
  • (8)通信图
    通信图也是一种交互图,它强调收发消息的对象或参与者的结构组织。
    顺序图和通信图表达了类似的基本概念,但它们所强调的概念不同,顺序图强调的是时序,通信图强调的是对象之间的组织结构。
  • (9)定时图(也称计时图)
    定时图也是一种交互图,它强调消息跨越不同对象或参与者的实际时间,而不仅仅只是关心消息的相对顺序。
  • (10)状态图
    状态图描述一个状态机,它由状态、转移、事件和活动组成。状态图给出了对象的动态视图。
    它对于接口、类或协作的行为建模尤为重要,而且它强调事件导致的对象行为,这非常有助于对反应式系统建模。活动图:活动图将进程或其他计算结构展示为计算内部一步步的控制流和数据流。活动图专注于系统的动态视图。它对系统的功能建模和业务流程建模特别重要,并强调对象间的控制流程。
  • (11)部署图
    部署图描述对运行时的处理节点及在其中生存的构件的配置。
    部署图给出了架构的静态部署视图,通常一个节点包含一个或多个部署图。
  • (12)制品图
    制品围描述计算机中一个系统的物理结构。
    制品包括文件、数据库和类似的物理比特集合。
    制品图通常与部署图一起使用。制品也给出了它们实现的类和构件。
  • (13)包图
    包图描述由模型本身分解而成的组织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 (14)交互概览图
    交互概览图是活动图和顺序图的混合物。

4.1.9 UML五个系统视图

  • (1)逻辑视图
    逻辑视图也称为设计视图,它表示了设计模型中在架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即类、子系统、包和用例实现的子集。
  • (2)进程视图
    进程视图是可执行线程和进程作为活动类的建模,它是逻辑视图的一次执行实例,描述了并发与同步结构。
  • (3)实现视图
    实现视图对组成基于系统的物理代码的文件和构件进行建模。
  • (4)部署视图
    部署视图把构件部署到一组物理节点上,表示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和分布结构。
  • (5)用例视图
    用例视图是最基本的需求分析模型。

4.1.10 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分析(OOA)的基本任务是运用00方法,对问题域进行分析和理解,正确认识其中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描述问题域和系统功能所需的类和对象;
定义它们的属性和职责,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联系。
最终产生一个符合用户需求,并能直接反映问题域和系统功能的OOA模型及其详细说明。
00A模型独立于具体实现,即不考虑与系统具体实现有关的因素,这也是OOA和00D的区别之所在。

00A(面向对象分析)的任务是“做什么,0OD(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是“怎么做"。
面向对象分析阶段的核心工作是建立系统的用例模型与分析模型。

4.1.12 类之间的关系

  • (1)包含关系
    当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例中提取公共行为时,应该使用包含关系来表示它们。
    其中这个提取出来的公共用例称为抽象用例,而把原始用例称为基本用例或基础用例。
  • (2)扩展关系
    如果一个用例明显地混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场景,即根据情况可能发生多种分支,则可以将这个用例分为一个基本用例和一个或多个扩展用例,这样使描述可能更加清晰。
  • (3)泛化关系
    当多个用例共同拥有一种类似的结构和行为的时候,可以将它们的共性抽象成为父用例,其他的用例作为泛化关系中的子用例。
    在用例的泛化关系中,子用例是父用例的一种特殊形式,子用例继承了父用例所有的结构、行为和关系。

4.1.11 用例之间的关系

  • (1)关联关系
    关联提供了不同类的对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它在一段时间内将多个类的实例连接在一起。
    关联体现的是对象实例之间的关系,而不表示两个类之间的关系。

画图:─────,双向的关联关系可以有两个箭头或者没有箭头,单向的关联有一个箭头

  • (2)依赖关系
    两个类A和B,如果B的变化可能会引起A的变化,则称类A依赖于类B。

画图:----▶,使用虚线实心箭头指向被使用者

  • (3)泛化关系
    泛化关系描述了一般事物与该事物中的特殊种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父类与子类之间的关系。
    继承关系是泛化关系的反关系,也就是说,子类继承了父类,而父类则是子类的泛化。(4)共享聚集。
    共享聚集关系通常简称为聚合关系,它表示类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含义是“部分”可能同时属于多个“整体”,“部分”与“整体”的生命周期可以不相同。
    例如,汽车和车轮就是聚合关系。车子坏了,车轮还可以用,车轮坏了,可以再换一个新的。

画图:────▷,使用实线空心箭头指向父类

  • (4)组合聚集
    组合聚集关系通常简称为组合关系,它也是表示类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与聚合关系的区别在于,组合关系中的“部分”只能属于一个“整体”,“部分”与“整体”的生命周期相同,“部分”随着“整体”的创建而创建,也随着“整体”的消亡而消亡。
    例如,一个公司包含多个部门,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公司一旦倒闭,也就没有部门了。

画图:────◇,组合,使用实线空心菱形指向整体
画图:────◆,聚合,使用实线实心菱形指向整体

  • (5)实现关系
    实现关系将说明和实现联系起来。接口是对行为而非实现的说明,而类中则包含了实现的结构。
    一个或多个类可以实现一个接口,而每个类分别实现接口中的操作。

画图:----▷,使用虚线空心箭头指向接口

4.2 软件架构设计

4.2.1 定义

软件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件的描述、构件的相互作用(连接件)、指导构件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软件架构不仅指定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拓扑结构,并且显示了系统需求和构件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一些设计决策的基本原理。
软件架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软件架构描述、软件架构风格、软件架构评估和软件架构的形式化方法等。解决好软件的复用、质量和维护问题,是研究软件架构的根本目的。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能否达到架构级的软件复用。

4.2.2 五类风格
  • (1)数据流风格:包括批处理序列和管道/过滤器两种风格。
  • (2)调用/返回风格:包括主程序/子程序、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以及层次结构。
  • (3)独立构件风格:包括进程通信和事件驱动的系统。
  • (4)虚拟机风格:包括解释器和基于规则的系统。
  • (5)仓库风格:数据库系统、黑板系统和超文本系统。
4.2.3 软件架构评估

评估人员所关注的是系统的质量属性。
软件架构评估可以只针对一个架构,也可以针对一组架构。

敏感点:是一个或多个构件(和/或构件之间的关系)的特性。
权衡点:是影响多个质量属性的特性,是多个质量属性的敏感点。

软件架构评估技术可分为3类:

  • (1)基于调查问卷(或检查表)的方式
  • (1)基于场景的方式
  • (1)基于度量的方式
    (其中,基于场景的评估方式最为常用)

4.3 软件设计

4.3.1 结构化设计(SD)

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方法,它以SRS和SA阶段所产生的 DFD和数据字典等文档为基础,是一个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
SD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软件设计成由相对独立且具有单一功能的模块组成的结构,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在SD中,需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高内聚,低耦合,模块间低耦合,模块内高内聚。

4.3.1 面向对象设计(OOD)

其基本思想包括抽象、封装和可扩展性,其中可扩展性主要通过继承和多态来实现。
00D的主要任务是对类和对象进行设计,包括类的属性、方法,以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
00D的结果就是设计模型。对于0OD而言,在支持可维护性的同时,提高软件的可复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同时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是0OD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4.3.2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它使人们可以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软件设计。
设计模式包含模式名称、问题、目的、解决方案、效果、实例代码和相关设计模式等基本要素。
根据处理范围不同,设计模式可分为类模式和对象模式。

  • 类模式:类模式处理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通过继承建立,在编译时刻就被确定下来,属于静态关系;
  • 对象模式:对象模式处理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运行时刻变化,更具动态性。

根据目的和用途不同,设计模式可分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三种。

  • 创建型模式主要用于创建对象;
  • 结构型模式主要用于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
  • 行为型模式主要用于描述类或对象的交互以及职责的分配。

4.4 软件工程的过程管理

4.4.1 阶段式模型
成熟度等级过程域
可管理级需求管理、项目计划、配置管理、项目监督与控制、供应商合同管理、度量和分析、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
已定义级需求开发、技术解决方案、产品集成、验证、确认、组织级过程焦点、组织级过程定义、组织级培训、集成项目管理、风险管理、集成化的团队、决策分析和解决方案、组织级集成环境
量化管理级组织级过程性能、定量项目管理
优化管理级组织级改革与实施、因果分析和解决方案
4.4.2 连续式模型
连续式分组过程域
过程管理组织级过程焦点、组织级过程定义、组织级培训、组织级过程性能、组织级改革与实施
项目管理项目计划、项目监督与控制、供应商合同管理、集成项目管理、风险管理、集成化的团队、定量项目管理
工程需求管理、需求开发、技术解决方案、产品集成、验证、确认
支持配置管理、度量和分析、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决策分析和解决方案、组织级集成环境、因果分析和解决方案

4.5 软件测试及其管理

4.5.1 测试用例包括

每个测试用例应包括名称和标识、测试追踪、用例说明、测试的初始化要求、测试的输入、期望的测试结果、评价测试结果的准则、操作过程、前提和约束、测试终止条件。

4.5.2 软件测试方法
  • 静态测试
    是指被测试程序不在机器上运行,而采用人工检测和计算机辅助静态分析的手段对程序进行检测。
    静态测试包括对文档的静态测试和对代码的静态测试。对文档的静态测试主要以检查单的形式进行,而对代码的静态测试一般采用桌前检查、代码走查和代码审查。
    经验表明,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发现30%~70%的逻辑设计和编码错误。
  • 动态测试
    是指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程序进行软件测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方法。
    • 白盒测试
      也称为结构测试,主要用于软件单元测试中。
      它的主要思想是,将程序看作是一个透明的白盒,测试人员完全清楚程序的结构和处理算法,按照程序内部逻辑结构设计测试用例。
      另外,使用静态测试的方法也可以实现白盒测试。例如,使用人工检查代码的方法来检查代码的迈辑问题,也属于白盒测试的范畴。白盒测试方法中,最常用的技术是逻辑覆盖,主要的覆盖标准有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条件/判定覆盖、条件组合覆盖、修正的条件/判定覆盖和路径覆盖等。
    • 黑盒测试
      也称为功能测试,主要用于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中。
      黑盒测试将程序看作是一个不透明的黑盒,完全不考虑(或不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算法。
      黑盒测试根据SRS所规定的功能来设计测试用例,一般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判定表、因果图、状态图、随机测试、猜错法和正交试验法等。
4.5.3 软件测试的分类

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配置项测试和回归测试等。

  • (1)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也称为模块测试。
    测试的对象是可独立编译或汇编的程序模块、软件构件或0O软件中的类(统称为模块),单元测试的技术依据是软件详细设计说明书。
  • (2)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的目的是检查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和已集成的软件之间的接口关系。
    并验证己集成的软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集成测试的技术依据是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
  • (3)确认测试
    确认测试主要用于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和其他特性是否与用户需求一致。
    根据用户的参与程度,通常包括以下类型。
    • 内部确认测试。内部确认测试主要由软件开发组织内部按照SRS进行测试。
    • Alpha测试和 Beta测试。对于通用产品型的软件开发而言,Alpha测试是指由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测试,通过Alpha测试以后的产品通常称为Alpha 版;Beta测试是指由用户在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测试,通过Beta测试的产品通常称为 Beta版。一般在通过Beta测试后,才能把产品发布或交付给用户。
    • 验收测试。验收测试是指针对SRS,在交付前以用户为主进行的测试。其测试对象为完整的、集成的计算机系统。验收测试的目的是,在真实的用户工作环境下,检验软件系统是否满足开发技术合同或SRS。验收测试的结论是用户确定是否接收该软件的主要依据。除应满足一般测试的准入条件外,在进行验收测试之前,应确认被测软件系统已通过系统测试。
  • (4)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的对象是完整的、集成的计算机系统,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在真实系统工作环境下,验证完整的软件配置项能否和系统正确连接,并满足系统/子系统设计文档和软件开发合同规定的要求。
    系统测试的技术依据是用户需求或开发合同。
    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功能测试、健壮性测试、性能测试、用户界面测试、安全性测试、安装与反安装测试等,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功能测试主要采用黑盒测试方法;性能测试主要验证软件系统在承担一定负载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否符合客户的需要,主要指标有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和资源利用率等。
  • (5)配置项测试
    配置项测试的对象是软件配置项,配置项测试的目的是检验软件配置项与SRS 的一致性。
    配置项测试的技术依据是SRS (含 接口需求规格说明)。除应满足一般测试的准入条件外,在进行配置项测试之前,还应确认被测软件配置项已通过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 (6)回归测试
    回归测试的目的是测试软件变更之后,变更部分的正确性和对变更需求的符合性,以及软件原有的、正确的功能、性能和其他规定的要求的不损害性。

4.6 软件集成技术

4.6.1 定义

企业应用集成( Enterpr ise Appl ication Integration, EAI) , 所连接的应用包括各种电子商务系统、ERP、CRM、 SCM、 0A、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仓库等。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应用集成EAI包括表示集成、
数据集成、控制集成和业务流程集成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当然,也可以在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应用集成。

4.6.2 表示集成

也称为界面集成,是黑盒集成,无须了解程序与数据库的内部构造。
这种方法将用户界面作为公共的集成点,把原有零散的系统界面集中在一个新的界面中。
常用的集成技术主要有屏幕截取和输入模拟技术。

4.6.3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白盒集成。为了完成控制集成和业务流程集成,必须首先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
在集成之前,必须首先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另外还要确定元数据模型。

4.6.4 控制集成

也称为功能集成或应用集成,控制集成是黑盒集成。
是在业务逻辑层上对应用系统进行集成的。
集成处可能只需简单使用公开的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就可以访问,当然也可能需要添加附加的代码来实现。
控制集成与表示集成、数据集成相比,灵活性更高。表示集成和数据集成适用的环境下,都适用于控制集成。
但是,由于控制集成是在业务逻辑层进行的,其复杂度更高一些。

4.6.5 业务流程集成

业务流程集成也称为过程集成,这种集成超越了数据和系统,它由-系列基于标准的、统一数据格式的工作流组成。
当进行业务流程集成时,企业必须对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进行定义、授权和管理,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4.6.6 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

EAI 技术可以适用于大多数要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
EAI使得应用集成架构里的客户和业务伙伴都可以通过集成供应链内的所有应用和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5 新一代信息技术

5.1 物联网

5.1.1 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
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
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连。

5.1.2 关键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两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 (1)传感器(Semor)
    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在计算机系统中,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RFID (射频识别) 是物联网中使用的一种传感器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RFID具有远距离读取、高存储容量、成本高、可同时被读取、难复制、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等特点。
    相比之下,条形码具有容量小、成本低、容易被复制、构造简单、灵活实用等特点。

  • (2)嵌入式技术
    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5.1.3 物联网架构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三层,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 (1)应用层
    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

  • (2)网络层
    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 (3)感知层
    由各种传感器构成,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
    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城市管理(智慧城市)、金融服务保险业、公共安全等方面有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应用。

5.2 云计算

5.2.1 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在网络.上配置为共享的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按需求提供给网.上终端设备和终端用户。
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
云计算通常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并且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互联网流通。

5.2.1 服务类型

按照云计算服务提供的资源层次,可以分为laaS、 PaaS和SaaS三种服务类型。

  • (1)l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向用户提供计算机能力、存储空间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服务。
    这种服务模式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和长期运营管理经验。
    (典型厂家有阿里云、Amazon等)
  • (2) PaaS (平台即服务)
    向用户提供虚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Web应用等平台化的服务。
    PaaS 服务的重点不在于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更注重构建和形成紧密的产业生态。
    (典型厂 家有Google App Engine、Microsoft Azure、 阿里Aliyun Cloud Engine、百度Baidu App Eng ine等)
  • (3) SaaS (软件即服务)
    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如CRM、办公软件等)、组件、工作流等虚拟化软件的服务。SaaS一般采用Web技术和S0A架构,通过Internet向用户提供多租户、可定制的应用能力,大大缩短了软件产业的渠道链条,减少了软件升级、定制和运行维护的复杂程度,并使软件提供商从软件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应用服务的运营者。(如:Sa lesforce等)

5.3 大数据

5.3.1 定义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是具有体量大、结构多样、时效性强等特征的数据,处理大数据需要采用新型计算架构和智能算法等新技术。
大数据从数据源经过分析挖掘到最终获得价值一般需要经过5个主要环节,包括数据准备、数据存储与管理、计算处理、数据分析和知识展现。

5.3.2 特征
  • (1)大量(Volume)
    指的是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1PB= 1024TB)、 EB级别(1EB=1024PB),甚至于达到ZB级别(1ZB=1024EB)。
  • (2)多样(Var iety)
    指的是数据类型繁多。
    这种类型的多样性也让数据被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 (3)价值(Value)
    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
    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成为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 (4)高速(Velocity)
    指的是处理速度快。
    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
  • (5)真实性(Veracity)
    指的是数据来自于各种、各类信息系统网络以及网络终端的行为或痕迹。
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真题学习笔记

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真题学习笔记

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真题学习笔记

软考- 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计算题特训

软考都有哪些分类?初级、中级、高级都有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