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Posted Maple666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浪潮之巅读书笔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二)

上一次我读了书的前三章,主要描述了几家公司的兴衰历程。后面几章也是讲的公司的兴衰,虽然缘由各不一样,但其中的过程总是相似的,于是这些章节我都不作细致的笔记分析了。这次我挑几章更大局的章节写一些概述。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摩尔定理

比尔盖茨说过,要是汽车工业能够像计算机领域这样发展,那今天也许买一辆汽车的前只需要25美元,一升汽油能跑四百公里。

当然这肯定是夸张了,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飞速。最早发现这个趋势的是英特尔公司的戈登.摩尔,他在1965年提出,至少10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18个月,且几十年来IT行业始终遵循着这个定律。人们多次怀疑摩尔定理还能适用多少年,就连摩尔本人一开始也只认为 IT 领域可以按这么高的速度发展十年。而事实上,从二战后至今,IT 领域的技术进步一直是每一到两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其它行业做到了这一点。

摩尔定理主导着 IT 行业的发展。首先,为了能使摩尔定理成立,IT 公司必须在比较短
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这就要求,IT 公司在研发上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使得每个产品的市场不会有太多的竞争者。在美国,主要 IT 市场大都只有一大一小两个主要竞争者。比如,在计算机处理器芯片方面,只有英特尔和 AMD;在高端系统和服务方面,只有 IBM和太阳;在个人电脑方面,是惠普和戴尔。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每过一年半,原来的硬件价格就会开始大幅下降,现有的 IT 公司必须有办法消除摩尔定理带来的不利因素。

安迪-比尔定理

摩尔定理给所有的计算机消费者带来一个希望,如果我今天嫌计算机太贵买不起,那么我等十八个月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买。要真是这样简单的话,计算机的销售量就上不去了。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而且,过去整个视窗操作系统不过十几兆大小,现在要几千兆,应用软件也是如此。虽然新的软件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强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绝对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比例的。更糟糕的是,用户发现,如果不更新计算机,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就用不了,连上网也是个问题。而十年前买得起的车却照样可以跑。

这说明,现在软件开发人员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精打细算了。我们知道,当年的 BASIC 解释器是用汇编语言写成的,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否则在早期的 IBM-PC 上根本运行不了。但是,要求软件工程师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工作效率是极低的,而且写出的程序可读性很差,不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今天,由于有了足够的硬件资源,软件工程师做事情更讲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规范化和可读性等等。另外,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为了节省软件工程师写程序和调程序的时间,编程的语言越来越好用,同时效率却越来越低。

虽然用户很是烦恼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但是在 IT 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

硅谷的另一面

成王败寇

1828 年、1835 年和 1842 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旧金山和洛杉矶先后发现了金矿,并从此开始了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州黄金产量达到高峰,每年四十吨,接近于全世界有史以来黄金总量的千分之一。旧金山也因此而得名。但是,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来看,加州的淘金热远比不了二战后在旧金山湾区掀起的科技淘金浪潮。只是,这一次浪潮的核心元素不是地球上储量稀有的金子,而是储量第二大的元素,即土壤、沙子和玻璃的主要成分“硅”。它是半导体工业的核心元素。旧金山湾区从领导世界半导体工业开始,扩大到整个科技工业。从此,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名称 — 硅谷。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美国百分之三、四十的风险投资投到了只占国土面积万分之五的硅谷地区,并且让硅谷创造了无数的神话。在这里,大约每十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国前一百强的公司中,硅谷占了四成。这让大家产生了一种硅谷创业很容易的想法,但事实上中硅谷六合彩的概率并不比实际上中六合彩的概率大多少。

一个小公司要想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 创始人很重要。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都知道,书中有两类聪明人,第一类是曹操刘备那样的领袖人物,第二类是郭嘉诸葛亮这样的谋臣。办公司需要的是前一种人,他们必须精力过人,能熬得住每天在车库工作16-20小时的苦日子,又必须是多面手,所有的脏活累活必须自己包干。他们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小团队,里面每个人都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技术上他们必须有别人不易学会和模仿的东西。
  • 但光有好的团队和技术,有身体力行的领导人也不够,他们需要商业头脑以及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型。
  • 在接下来是判断力和执行力。办公司能把它从小做到大并且盈利已经是不容易,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岔路,任何一个错误的选择都能让看上去不错的公司关门大吉,因为小公司对抗大公司是不能有任何一次失误的。而执行力是保证正确的决定能够最终实现的因素。判断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验。创业的年轻人天生具有非凡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容易,为了保证一个起步良好的公司能够成功,一般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的同时,要为公司寻找一位专业的 CEO 。
  • 真正具备这些条件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个初创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外部环境好不好。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必须有好运气。

硅谷汇集了美国三、四成的风险投资,每天硅谷都有成百上千的公司成立,但同时又有成百上千的公司关门。对于那些失败的公司,大家并不关心,甚至无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即使很多曾经辉煌过的公司,像网景公司、SGI 公司,人们很快也就忘却了它们。在这些成千上万家硅谷的公司中,最终创造出了一些像思科、谷歌那样的传奇故事。仿佛间在硅谷办一个公司就能成一个。岂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数失败的公司在为少数几个成功者做分母。

嗜血的地方

美国的公司从理论上讲不鼓励加班,从法律上讲也不能要求正式雇员加班。对于按小时付薪水的合同工,加班要给加班费。但是正式员工如果自己想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美国 IT 行业的员工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也许是四十小时左右吧,但是在加州,绝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都远不止四十小时。即使是在我们前几章已经提到过的一些大跨国公司里,很多人经常周末要去加班。在小公司里,尤其是还没有上市的小公司,大家每周工作七八十小时甚至一百小时是很正常的事。

当然,如果只是工作时间长一些,还可以忍受。硅谷失业的压力要比美国其它地区大得多。到了经济不好的年头,这里的失业率会率先攀升上去。很多人为了使技术不荒废,宁可不要工资工作。(在硅谷,如果雇人的公司发现一个申请者半年以上没有工作,就会很不愿意雇佣这些人,因为公司会觉得这个申请者技术已经荒废。有人在 2002 年创立了一个小公司,打出招人的广告,讲明是没有工资的,居然在短短的几天里收到上百份简历,其中很多是水平超出要求的(Over Qualified)工程师。

机会均等

硅谷从不迷信权威。任何人要想在这里获得成功,都得真刀真枪地拿出真本事干出个样子。在美国很多地方,尤其是传统产业中,普遍看中甚至过于看重个人的经历(Resume)而不是做事情的本领。比如一个毕业生要想到位于美国东部的 IBM 华生实验室 或者以前的贝尔实验室搞研究,必须出身于有些名望的实验室,有导师和教授们的推荐。这种做法当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即使再真实的简历,也不免有夸大其辞的部分,更何况简历上的经历只是一个人以前做过什么而不是今后能做什么。在硅谷谋职,简历固然重要, 但是个人的本事(包括和人打交道的软本领)才是各个公司真正看中的。由于每个公司产品的压力很大,同行业公司之间的淘汰率很高,硅谷的公司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权威而是实实在在干事情的人。硅谷几十年经验证明,那些初出茅庐能干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个经验丰富但是已经眼高手低的权威对公司更有用。很多人向我抱怨过谷歌在招人时忽视以 前的工作经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和大部分的硅谷公司一样, 谷歌更相信自己的通过面 试得到的判断而不是简历和推荐信,所以,在招人的时侯,总喜欢考一考。不管面试者名气 多大,水平多高,过不了考试也是白搭。从谷歌和 Ebay 以及无数硅谷公司成功的经验看,这种不迷信权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做法总体上是对的。它确实有时候使得公司和一位称职的权威失之交臂,但是使得硅谷的公司能更多地吸收新鲜血液,充满了活力。

以上是关于浪潮之巅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 读书笔记 - 第九、十章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