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模型GMM-HMM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声学模型GMM-HMM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 在语音识别中,HMM的每个状态都可对应多帧观察值,观察值概率的分布不是离散的,而是连续的,适合用GMM来进行建模。HMM模块负责建立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分布,而GMM模块则负责生成HMM的观察值概率。

模型自适应: 由于各地口音、采集设备、环境噪声等音素的差异,已训练过的GMM-HMM很可能和新领域的测试数据不匹配,导致识别效果变差,需要做自适应训练。

MAP(最大后验概率估计): 算法本质是重新训练一次,并且平衡原有模型参数和自适应数据的估计。

MLLR(最大似然线性回归): 算法核心思想是将原模型的参数进行线性变换后再进行识别,其优点是使用少量语音即可以对所有模型进行自适应训练,只要得到线性变换矩阵即可。

每个音素(或三音素)用一个 HMM 建模,每个 HMM 状态的发射概率对应一个 GMM。GMM-HMM 的目的即是找到每一帧属于哪个音素的哪个状态。GMM-HMM 的训练使用自我迭代式的 EM 算法,更直接的方式是采用维特比训练,即把EM算法应用到GMM参数的更新上,要求显示的输入每一帧对应的状态,使用带标注的训练数据更新GMM的参数,这种训练方法比Baum-Welch算法速度更快,模型性能却没有明显损失。

1、首次对齐时把训练样本按该句的状态个数平均分段。

2、每次模型参数的迭代都需要成对的使用gmm-acc-stats-ali和gmm-est工具。

3、进行多轮迭代训练后使用gmm-align-compiled工具通过其内部的维特比算法生成对齐结果。

单因子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一个音素的实际发音,与其左右相邻或相近的音素(上下文音素)无法。三因子结构中的每一个音素建模实例,都由其中心音素及其左右各一个上下文音素共同决定。无论是单因子还是三因子,通常都使用三状态的HMM结构来建模。为了解决三因子模型参数爆炸问题,将所有的三因子模型放到一起进行相似性聚类(决策树),发音相似的三因子被聚类到同一个模型,共享参数。训练脚本:steps/train_deltas.sh,目标训练一个10000状态的三因子系统:

1、以单因子为基础,训练一个5000状态的三因子模型

2、用5000状态的模型重新对训练数据进行对齐,其对齐质量必然比单因子系统对齐质量高

3、用新的对齐再去训练一个10000状态的三因子系统

 phone-id:音素的 ID,参见 data/lang/phones.txt,强制对齐的结果不含 0(表示<eps>)和消歧符 ID;

hmm-state-id:单个 HMM 的状态 ID,从 0 开始的几个数,参见 data/lang/topo;

 pdf-id:GMM 的 ID,从 0 开始,总数确定了 DNN 输出节点数,通常有数千个;

 transition-index:标识单个 Senone HMM 中一个状态的不同转移,从 0 开始的几个数;

 transition-id:上面四项的组合 (phone-id,hmm-state-id,pdf-id,transition-index),可以涵盖所有可能动作,表示哪个 phone 的哪个 state 的哪个 transition 以及这个 state 对应的 pdf 和这个 transition 的概率,其中元组 (phone-id,hmm-state-id,pdf-id) 单独拿出来,叫 transition-state,与 transition-id 都从1开始计数。

关系:transition-id可以映射到唯一的transition-state,而transition-state可以映射到唯一的pdf-id,因此transition-id可以映射到唯一的pdf-id。pdf-id不能唯一的映射成音素,因此kaldi使用transition-id表示对齐的结果。

语音识别过程是在解码空间中衡量和评估所有的路径,将打分最高的路径代表的识别结果作为最终的识别结果。传统的最大似然训练是使正确路径的分数尽可能高,而区分性训练则着眼于加大这些路径之间的打分差异,不仅要使正确路径的分数仅可能高,还要使错误路径尤其是易混淆路径的分数尽可能低。

常用的区分性训练准则有最大互信息、状态级最小贝叶斯风险、最小音素错误。

分子:对于某条训练数据,其正确标注文本在解码空间中对应的所有路径的集合。

分母:理论上值整个搜索空间。通常会通过一次解码将高分路径过滤出来,近似整个分母空间,从而有效的减小参与区分性优化的分母规模。

词格(Lattice):分子、分母其实都是解码过程中一部分解码路径的集合,将这些路径紧凑有效的保存下来的数据结构就是词格。

如何解释语音识别的技术原理?

语音识别,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入口,越来越火。从京东科大讯飞合作的叮咚,亚马逊的明星产品Echo,到最近一个月谷歌Master和百度小度掀起的人机大战,赚够了眼球。但语音只是个入口,内容或者说引导用户做决策乃至消费,才是王道。.语音识别系统,分训练和解码两阶段。训练,即通过大量标注的语音数据训练声学模型,包括GMM-HMM、DNN-HMM和RNN+CTC等;解码,即通过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将训练集外的语音数据识别成文字。目前常用的开源工具有HTK Speech Recognition Toolkit,Kaldi ASR以及基于Tensorflow(speech-to-text-wavenet)实现端到端系统。我以古老而又经典的HTK为例,来阐述语音识别领域涉及到的概念及其原理。HTK提供了丰富的语音数据处理,以及训练和解码的工具。语音识别,分为孤立词和连续词语音识别系统。早期,1952年贝尔实验室和1962年IBM实现的都是孤立词(特定人的数字及个别英文单词)识别系统。连续词识别,因为不同人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语气和停顿,很难确定词边界,切分的帧数也未必相同;而且识别结果,需要语言模型来进行打分后处理,得到合乎逻辑的结果。

参考技术A

首先,我们知道声音实际上是一种波。常见的mp3等格式都是压缩格式,必须转成非压缩的纯波形首先,我们知道声音实际上是一种波。常见的mp3等格式都是压缩格式,必须转成非压缩的纯波形头以外,就是声音波形的一个个点了。在开始语音识别之前,有时需要把首尾端的静音切除,降低对后续步骤造成的干扰。这个静音切除的操作一般称为VAD,需要用到信号处理的一些技术。要对声音进行分析,需要对声音分帧,也就是把声音切开成一小段一小段,每小段称为一帧。分帧操作一般不是简单的切开,而是使用移动窗函数来实现,这里不详述。帧与帧之间一般是有交叠的,图中,每帧的长度为25毫秒,每两帧之间有25-10=15毫秒的交叠。我们称为以帧长25ms、帧移10ms分帧。分帧后,语音就变成了很多小段。但波形在时域上几乎没有描述能力,因此必须将波形作变换。常见的一种变换方法是提取MFCC特征,根据人耳的生理特性,把每一帧波形变成一个多维向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个向量包含了这帧语音的内容信息。这个过程叫做声学特征提取。实际应用中,这一步有很多细节,声学特征也不止有MFCC这一种,具体这里不讲。至此,声音就成了一个12行(假设声学特征是12维)、N列的一个矩阵,称之为观察序列,这里N为总帧数。观察序列如下图所示,图中,每一帧都用一个12维的向量表示,色块的颜色深浅表示向量值的大小。

参考技术B

语音识别的第一个特点是要识别的语音的内容(比声韵母等)是不定长时序,也就是说,在识别以前你不可能知道当前的声韵母有多长,这样在构建统计模型输入语音特征的时候无法简单判定到底该输入0.0到0.5秒还是0.2到0.8秒进行识别,同时多数常见的模型都不方便处理维度不确定的输入特征(注意在一次处理的时候,时间长度转化成了当前的特征维度)。一种简单的解决思路是对语音进行分帧,每一帧占有比较短固定的时长(比如25ms),再假设说这样的一帧既足够长(可以蕴含足以判断它属于哪个声韵母的信息),又很平稳(方便进行短时傅里叶分析),这样将每一帧转换为一个特征向量,(依次)分别识别它们属于哪个声韵母,就可以解决问题。识别的结果可以是比如第100到第105帧是声母c,而第106帧到115帧是韵母eng等。这种思路有点类似微积分中的『以直代曲』。另外在实际的分帧过程中,还有很多常用技巧,比如相邻两帧之间有所重叠,或引入与临近帧之间的差分作为额外特征,乃至直接堆叠许多语音帧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前述的两个假设更可靠。近年来,研究种也出现了一些更新颖的处理方式,比如用.wav文件的采样点取代分帧并处理后的语音帧,但这样的方法在处理速度及性能上暂时还没有优势。

以上是关于声学模型GMM-HMM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04 基于上下文相关的GMM-HMM声学模型2之参数共享

04 基于上下文相关的GMM-HMM声学模型1

基于DNN-HMM的语音识别技术

如何解释语音识别的技术原理?

[转]kaldi ASR: DNN训练

语音识别中区分性训最大似然估计的区别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