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八中国现代企业元年1984—“王石们”

Posted changwoo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激荡三十年》八中国现代企业元年1984—“王石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企业史上,有个伟大的年份是1984年。日后很多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后来,人们就把1984年叫做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1984年的特殊气质,在元旦刚过不久就散发了出来。1月邓小平突然决定到南方看看。邓小平把目光放到了预先没有列入中央规划、后来也没有得到中央财政特别扶持,而此刻正饱受争议之苦的深圳特区身上。邓小平一生有过两次著名的南下,一次是1984年,一次是1992年。这两次南巡,对中国经济的风向变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邓小平南巡”这个词汇组合从来没有在正式的公文中出现过,但是它却在民间和媒体上被广为采用,它寄托了人们对邓公的尊重和期望。
之前我们也讲到过,当时的经济开发特区是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的,说深圳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的,其他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抵达深圳,马不停蹄的走遍了深圳特区,一路上邓小平不讲话,也不表态,参观的时候也很沉默,不露声色。邓公在深圳的表现,可谓意味深长,他用行动表明了自己支持的态度,却又在言辞上留下空白。随后27日,他离开深圳前往另一个特区珠海,在这里他一反在深圳的沉默态度,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算是给特区经济下了结论。2月1日,邓小平回到广州,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在最后特意把落款时间写成了1984年1月26日,表明他还在深圳时已经有了这个评价。到此为止,关于经济特区的争论就此终结。在邓小平离开广东后的第二个月,中共中央做出重大决定,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中国的对外开放由点及面,最终形成了沿海全境开放的格局。
也正是这一年,随着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我们惊奇的发现,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们纷纷上路了,日后很多名扬一时的公司均诞生在这一年。也许从一开始,他们就注定要走上一条崎岖坎坷的命运之路,但幸运的是,他们都活了下来。
在山东青岛,35岁的张瑞敏被上级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当厂长。他后来回忆说:“上班8点来,9点人就走了,10点钟在大院里丢一颗手榴弹都炸不死人的,因为人都走光了。”张瑞敏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了13条规章制度,第一条就是“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现在看起来这么可笑的事情,确是他当时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一次张瑞敏当众砸毁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而这样一家电器厂就是海尔的前身。十多年后,张瑞敏创办的海尔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并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服务意识赢得了用户的欢迎,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在北京中关村,每天在计算机研究专业机构工作,却每天都无所事事的柳传志终于按耐不住寂寞,创办了一家公司,地点就设在单位原来的传达室,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他信誓旦旦的对领导说:“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创业之初的柳传志,像一个没头苍蝇一样骑着自行车每天在北京街头转悠。先是在单位大门口旁边摆摊,卖电子表和旱冰鞋,后来又批发运动裤衩和电冰箱。他不可能想得到,他创办的这家小公司日后成为了IT行业知名度最高的民族品牌,竟然收购了美国电脑巨人IBM公司的PC业务,与世界行业巨头展开面对面的竞争。柳传志一手铸就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联想。
在珠江三角洲,一个小酒厂的厂长李经纬因为到广州出差看到人们都喜欢喝可口可乐,于是萌发了办饮料厂的想法。不久之后,健力宝诞生,并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出战洛杉矶奥运会,一鸣惊人,从此被誉为中国魔水。此后健力宝一直被誉为“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在惠州,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李东生利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自己的工厂,与香港人合作生产录音磁带,这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家电巨头TCL。
在广东顺德的一个小镇,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潘宁和他的员工,手工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试验成功那天雷雨交加,他独自一人冲进大雨中嚎啕大哭,科龙集团也就此诞生。
同样在这一年,军医大学就教授赵新先带着自己的产品在深圳笔架山下开始新的事业,三九集团一度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制药企业。
在火热的深圳,不久前还忙碌着倒卖玉米的年轻人王石,创办了一家商贸公司,他发财的秘诀在于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赚取“倒爷”手中的外汇兑换差价。随着内地对特区进口商品的需求迅速扩大,他很快淘到了第一桶金,此后一路风雨走来,带领自己的团队大举进军房地产,终于造就了中国最成功的地产企业——万科集团。
这是一段让很多企业家自豪却不愿意多作回忆的历史,在创业初期,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在灰色地带完成了原始积累。他们出身不同,秉性各异,却无一不充满激情,渴望闯出一个新的世界。虽然他们中很多人才刚刚开始学习市场经济里的“ABC”,但他们的创业精神和生存智慧仍令人难忘。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这些企业家们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断接受市场化、全球化的洗礼。
此时的中国和1978年相比完全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全民经商热正在席卷全国。1984年是一个全民经商的年份,是一个争相注册公司的年份,在这样的年份里,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都下海吧,当年最流行的段子:“手术刀不如剃头刀,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当年《中国青年报》做了一项调查,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名前三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而排名最后的是科学家、医生、教师。赚钱、赚钱、除了赚钱人们似乎不需要想别的什么了。但毕竟有的人不一样。比如说王石,他一开始就有着别样的报复。
1984年9月23日万科在深圳成立,王石当上了经理,当年没有人关心这一件小事情。因为深圳每天都要成立几十家这样的贸易公司。公司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的好几年了,王石做的事情和其他贸易公司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只要有钱赚什么行当都做。他有贸易、有制造业、有一点点加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当然也开了万家百货,在这个同时呢他也搞房地产,所以万科是一个非常有深圳特点的公司。
但是,王石在当时的深圳公司老板中间可以算是一个另类。因为更多的人是从赚钱回到赚钱,最开始是为了赚钱,最终的目的也奔向了赚钱,那么王石可能从最开始的赚钱,慢慢的过度到了做一个企业,做一份很好的事业。这个是他和深圳当时其他貌似公司老板的不同。王石的这一点不同后来体现在了万科的“阳光照亮的体制”上,万科公开宣称。万科不行贿,不受贿。
很多年以后,罗振宇在和王石见面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说:都说你不行贿,这是真的吗?你一个地产公司,你说你不行贿,说破天我都不信啊。王石说,万科真的就不行贿,这么多年过去了,万科一直这么说,也是一直这么做的。万科里面的人进进出出也辞职了很多。如果万科行贿,那出去的人自然会向公众爆料的,但是这么长时间也没有人说我原来是万科的某某经理,其实万科说不行贿是假的,什么什么的。没有!王石接着说,其实所有的官员都是人,是人就有多挣一点钱的需求,改善生活嘛。只是有人管得住自己,有人管不住自己。管不住的就成了受贿,是吧?但是想要钱是所有人的需求,但是你别忘了所有的官员正因为他是人,所以他就有别的需求。比如说,帮助一家好公司成长,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一点政绩的需求。还比如说他有证明自己清白的需求。这也是官员的需求,他是人。那好,我万科不行贿,我是不能满足第一个他要挣钱的需求,但是我们满足了后面两个,帮助一家好公司以及证明自己清白的需求,更何况我还省了一笔钱。你说哪个划算?所以我后来听冯仑对王石的一个评价。说王石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圣人”。从这种故事里我们就看出,王石不行贿,与其说是他感性选择的结果,不如说是他精明计算的结果。王石这是他对长远的商业利益的一种算计。他算这个问题的方法,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这个被“逼出来的圣人”日后还是被逼着做了很多在当时看来是铤而走险的事情。1986年为了脱离母公司,深圳特区发展总公司的控制。王石主动要求万科成为深圳股份制的试点,每股一元。一年多后深圳股市开张,万科以0002号正是上市。
很有意思的是,当时股票刚发行的时候,大家都不理解。那时候的股票还真是一张纸票,不像现在是看不见的。王石呢亲自带队到大街上去推销万科的股票。就找了一个菜市场,人多嘛,在那里卖股票。买了半天卖不出去,想着不是办法啊。想起自己有个朋友在当地的工商局,就请这个朋友把这个菜市场里的商贩全部召集起来,王石站到台上向这些商贩推销股票。开始说这个股票如何的如何好,说了好一会。下面的商贩不耐烦了,就起哄。喂喂喂,你别吹牛了,说了这么多,别说了别说了,你就说要我们捐多少钱吧?赶紧的,捐完了我们还要去卖菜呢!呵呵,其实这个时候股票到底意味着什么,就连王石自己肯定也不知道。
之后到了1994年,王石又因为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斗争”被逼着下决心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在1994年3月份的时候,当时国内的最大证券公司,君安证券。老总叫张国庆。张国庆和王石也是很好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张国庆去王石的办公室看她。两个人一起待了5分钟,张国庆就走了,转头对王石说“我要对你头不信任票。”在张国庆离开之后找了很多股东,召开会议。然后写了一封《告万科全体股东书》,要求王石下台。主要的理由就是,王石搞多元化经营,股东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当时这个事件在证券界叫“君万风波”。是第一次股东对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提出异议。当这个事情王石侥幸过关之后,他就开始对企业专业化这件事情进行认真地思考。万科的战略,也就是从94年开始,从万科创业的第十年的时候,王石下定决心要做专业化。
当时他甩卖了很多资产,到最后实际上最主要的就剩下了两家,一家是万佳,是做超市的。还有一个就是万科,在做房地产。在这个时候王石就已经举棋不定了。到底卖掉哪一个?他就自己回到办公室,拿了一张白纸,然后就把他能够想起来的,公司里面的可以算的上人才的,他的夹带中的人物。他就在纸上随意的写,写了满满一张纸。然后他在去看,这些人谁是万佳谁是万科的?写完之后,分完之后,他惊讶的发现,原来他夹带中的人物,80%他认为优秀的人才,都在万科。于是决定就在这一刻就做下了。毫不犹豫的把万佳卖给了后来的华润。而他坚决地就去做这样的一个地产公司。
因为人才选择了房地产,也是因为房地产。王石没有让万科朝家族式企业的方向发展。而是建立了以职业经理人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王石后来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自己是这样总结万科成功的标准的。
万科我给他定位的成功标准是它不会因为创业者或者主要领导人更换,而从兴旺走向衰落。
当你握紧双手的时候你什么都得不到,当你放开了拳头的时候你可以拥抱全世界。我觉得他是放万科一个很健康的体制,很健康的发展道路也是给自己一个很完整的人生。
王石这种性格里的洒脱与坚毅,不仅反应在万科成为全球最大房地产公司的今天,也凸现在创业起点的1984年。正是84年蓬勃发展的社会氛围,将王石这样的人推上了中国企业界的舞台。
《激荡》纪录片里面说,在当时80年代那个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情况下来说,哪些人容易活下来呢?首先是规矩的人,正的人。另外能够学习的人、能够驾驭大组织的人,能够熟悉社会整体的一个游戏规则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人。这些人可以活下来。
      回到1984年我们会看到,那些在日后拥有伟大前途的人在一开始就展现出来专注和坚毅的个性。成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这样的人们。

以上是关于《激荡三十年》八中国现代企业元年1984—“王石们”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激荡三十年》十七国有企业改革(下)——“国退民进”

《激荡三十年》十国有企业改革(上)——产权改革的曙光

《激荡三十年》十国有企业改革(中)——“抓大放小”

《激荡三十年》十中外合资——上海市长与上海大众

《激荡三十年》十改革深水区——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激荡十年》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