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研发云搭建及人才梯队建设——姚冬

Posted 幽反丶叛冥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光环:研发云搭建及人才梯队建设——姚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文章内容主要来源于光环国际2022年第三届中国科创者大会姚冬老师的分享,原分享名称为"数字化时代的研发效能建设"。讲述了华为在研发上整套流程规范,通过云的方式去实现人机协同,保持人去做创新型工作。对人才梯队建设做了要求,特别是核心人才一定是需要懂管理也会编码,鼓励工程师多去和客户沟通,站在项目战场线上,形成全能小团队,自己去思考定位和养活自己。也侧重的表达了质量和安全重要性,因该贯穿全流程。
1、需求收集、客户沟通、业务设计、架构设计、开发代码、完成代码这些阶段活动都是增值,都会往发布包里面增加特性、功能。测试、部署、运维这些阶段活动理论上都是非增值,因为没有增加任何一个代码、核心。在软件开发中,非增值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占比较重(要求做的好一点预计占到50%)
2、人和机器之间进行有效的协同,真正的让重复工作由机器完成,让人可以去持续做高增值、高价值的活动,这个是研发效能根本目的。
3、“核心人才”做到承上启下,带领团队,跟随推动组织向前走。主要重视这一部分人的培养和留存,建立梯队,有序的流动,不能流动的太快。
4、代码不是机器去读而是人


一、研发效能如何搭建

1.1 研发效能定义

研发效能是近几年出来的一个比较火的词,什么是研发效能,和敏捷和DevOps有什么关系。个人对研发效能的定义为:持续 并且 快速 的交付 高质量有价值 的软件给客户。加粗的形容词是关键字,纲要。

研发效能有两点“效”和“能”,“效”也有两个含义,其中一个就是“效率”,快速就是指的效率。另一个就是“效果”,高质量、有价值就是指的效果。所有的效果都是由客户、用户去定义。“能”就是指能力,是否具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这样的一个能力,能力不能是一次性或者突然的,为了满足某一次上线的冲刺,而是可持续。

下图是一个研发效能端到端大的流程,一个典型的研发流程,有产品创新,大段的开发工作,发布上线,产品运维。从需求收集、客户沟通、业务设计、架构设计、开发代码、完成代码这些阶段活动都是增值,都会往发布包里面增加特性、功能。从测试、部署、运维这些阶段活动理论上都是非增值,因为没有增加任何一个代码、核心。在软件开发中,非增值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占比较重(要求做的好一点预计占到50%)。

所以,软件研发效能做的是如何让这些非增值活动去争取一个极致的效能,比如通过工具自动化去完成,自动化后就可以保证效率和效果一致性。无论做10次、100次都是按照定义的流程、规范、要求完成,保证一致性。工具就是指机器,那么人有擅长什么了?

人擅长创造性这一部分活动,去整体保障效果。比如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它的方向是什么?客户想要的是他话术背后的隐藏的含义,人是擅长去抓取这些信息。这就是为什么要由人去在元宇宙中做职工,因为机器传递不出人的情感,抓不住客户的真实灵感。人和机器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协同,真正的让重复工作由机器完成,让人可以去持续做高增值、高价值的活动,这个是研发效能根本目的。

贯穿始终的有几条线:①测试:质量的保证,②安全,③可信:是否值得信任。

1.2 华为如何搭建研发配套

华为传统是做电信业务,随着最近几年做终端设备(手机、电脑、路由器等)才逐步让更多的人知晓华为这家公司。电信业务主要就是交换机,比如2G、3G、4G、5G网络相关业务。华为内部产品非常丰富,除了终端、交换机、还有换华为云,既有纯硬件,也有纯软件,同时也有两者结合的软硬件一体化。

华为历经30多年的发展,走过了成立之初的个人英雄主义,比如能看见的郑宝用、小徐总(徐直军)。在90年代中后期时,发展可持续,避免前面可能说一个产品是偶然成功,在下一个版本可能就会黯淡情况。这里推荐一本书《从偶然到必然》,这一本书讲述华为完整研发体系,集成产品开发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简称IPD)。99年从IBM中引进,从先僵化、再固化、到优化用了将近5年时间。然后接纳很多业界的实践进行自己优化,比如持续集成、持续测试、敏捷到现的DevOps,在18年的时候产生华为自己的一套体系“可行工程”,在内部通过指标去做牵引。

①指标一:“六问一”,也是DevOps中的 MTTR (Mean Time To Repair,平均修复时间),就是当一个服务宕掉的时候,多快的时间能恢复过来。给到一分钟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就不是由人工的去检测发现问题,然后再切换回来,一定是工具自动化帮助完成,自动故障检测,自动恢复,推荐通过生态云、容器等等这样的基础去搭建。

②指标二:需求到闭环,就是客户的需求提出到完成、到上线,这个是一个平均的指标。就是敏捷 Scrum Time 或者 Lead Team 前置时间(采购方开始下单订购到 供应商 交货所间隔的时间),是客户可见的。华为在前置时间下,需要每周迭代。

为了完成指标,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①基础设施云化,以往可能有大量服务器、终端,各个部门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去采买。过了这个时间阶段后,经常就会被闲置,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当把这些资源集中在一起,就可以有效去提高利用率。而且需要这个环境的时候,不用去跑到机房去搭建环境,只需要在页面点击按钮。

所以这里就用到云计算,虚拟化、容器化,包含DevOps中重要词汇基础设施即代码。把基础测试描述(如需要几G,什么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是什么,他们相关的配置、应用的版本是怎样)通过脚本化描述出来。

那么,能通过脚本化描述出来,就可通过工具自动化,以此保证高度的一致性。同时把环境和代码绑定到一起,一个标签打出,它所依赖的代码、底层环境一定是一致的,就不存在这个环境能跑,另一个环境就不能跑甩锅情况。 ②架构云化,所有应用上云后,才能真正用到云的特性,首先需要应用云化,对原有的应用进行改造,如何去上云,需要有一个规划路径。同时新的应用就可以直接采用原生云开发,原生好处就是架构可以解耦开,解耦后可以对某一个单点服务;甚至服务再拆分成微服务,彼此之间解耦开,不需要依赖其他服务。这样就可同时编译构建、测试的力度就会很小,它的速度就会很快。 ③工具上云,整个运行环境上云,架构上云,应用上云后,开发这个过程显而易见也是需要上云。需要把工具(如:项目管理工具,需求管理工具,架构设计工具,编码工具,测试工具,CI/CD,甚至运维等)这些都上云。上云后,整体研发模式就能整体重构。 综上三步:①基础设施云化,②架构云化,③工具云化,并非需要①完成后做②,②完成后做③,他们是相互结合,一个螺旋上升过程,可以同时并行。


二、产品研发运维全过程

2.1 年度目标制定

下图为华为一个研发全景图,最上面绿色部分是一个大的战略或者战术计划,在每年年底时候就会做下一个年度规划,称之OBP。这里就会定义出来,明年的目标是什么,要挑战的目标是什么,跟OKR相结合,定下计划后,第二年会在季度上进行发布。按年做规划,按季度做大版本发布,这样所有服务都会向版本对齐,保证步调一致。

下方是一个过程,分为Dev 和 Ops,在Dev一侧会有以下几个贯穿始末:

①需求:需求是一个来源,也是一个目标,所有设计、架构、开发、测试等等都是因需求而来。在研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与需求做对齐。需求不是在前端设计完、分析完、采集完就完事,代码任务需要和需求相关联,测试标准、测试用例、测试结果数据也来源于需求。然后发布的版本,版本二进制包中包含哪些功能、缺陷、修复、生产环境也和需求有关联。

②流水线:流水线也是把这整过流程去惯穿。

③测试:测试不是开发完成后开始进行,在需求阶段就引入进来,站在测试角度看这些功能有哪些边界、异常等等。去验证测试的扩充性、稳定性等跟功能无关的非功能性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这些都是架构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④安全:经常看见安全是上线后进行的安全巡检,做一些攻防演练等等,其实不是这样。安全一定是在早期设计阶段引入安全,否则不能保证开发的应用是安全内置的,不能依靠最后的验证去保证安全,这样效率也低下,效果极差,所以安全是贯穿始末。

⑤第三方:指开源,这一个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同时应该极大的去利用它。在使用的过程要小心,保持警惕,包含对开源协议的了解、开源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版本依赖关系,一旦出现漏洞怎么快速检测到,怎么快速修复,同时让整个组织应用到你的包。

在Ops一侧主要是运维工作,主要是如何自动化和运营。

2.2 组织文化

对于华为而言需要的是,如何高效的、快速的去做一个创新。以往是跟随战略,主要跟随电信设备商,在十多年前华为已经做到很多领域第一,以前的跟随战略就不生效。在无人区,自己如何去做引领,做领航者。

这里主要涉及到几个维度:高效组织如何去建设,组织及文化(可信文化、软件文化、工程师文化),创新(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何打造一群精英的人。

2.3 人才梯队

所有都离不开人,如何取培养、留住一圈精英的人?华为有一个人才金字塔模型,经常会听见华为招聘某天才博士,比如前年有博士造出会自己行走的自行车。这些领军人物,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确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为对于这些技术领袖是非常非常看重。他们的职业发展可以跟各级部长、董事长都是匹配的。在内部一个 Title 叫 fellow,就是一个院士,其级别非常高。但是这些人非常少,中流砥柱主要就是红圈标注的“核心人才”,做到承上启下,带领团队,跟随推动组织向前走。主要重视这一部分人的培养和留存,建立梯队,有序的流动,不能流动的太快。

对于核心人才(部门主管)会有一个人模型V-eset,华为在打造工程师文化。这可能在国外硅谷的一些企业可以经常听见,在国内相对少一些。工程师文化就是把工程师摆到前台一个重要的位置。尤其现在公司软件、IT、数字化不可或缺,因为技术变成了一个核心业务竞争力,技术背后就是技术工程师。

如何去体现工程师价值,让其即动手又动脑,这就是华为目前想做的一件事情。在此之下就是团队如何建设,构建高绩效团队,如何可被客户信任的交付。可信任就是质量保证、需求满足、周期内交付并和客户保持优秀的沟通,最后就是整体的去构建业务的竞争力。业务竞争力中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主管都需懂业务,关心业务,不是闭门造车。研发费用拆解完成一定是从业务侧而来,研发的产品它的市场是什么,用户群体是什么,市场竞争力是什么,收入从哪里来,这些收入需持续构建。现在非常重视开发者生态,比如说整个运营手段,也是源自于此。 对于部门主管的要求,主要会从几个方面去看,
①业务交付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工程能力
②专业技术:技术领先性、架构要求,

不能只懂管理还需懂技术,在内部有要求写代码的需求,1年往代码仓库中(核心需求)commit的代码有多少。 对于团队阵型,从以往大功能职能性划分,到现在的全能性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面包含了从前端产品,到架构,到开发,到测试,到上线运维所有的都在这个团队里包含。同时这个团队需要自己去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如何去养活自己。团队不会超过10人,团队定位是创新型、流量型、公共服务类,需要自己去掌握定位,他的预算从哪里来就很重要,这是一个成功团队需要考虑的东西。 对于单个个人工程师而言,强调全栈,首先技术要专精,体现在架构层面、开发层面。在华为拆分测试后,其中有大部分测试称之为开发者测试,不在强调测试应该由谁去做。除了技术以外,同时需要了解业务和客户沟通,不能够闭门造车,鼓励走到战场上去,跟客户沟通,真正的走到项目里面去。

2.4 代码检测

代码质量方面有一个Clean Code要求,如何让代码是好的代码,有哪些标准或特征。代码不是机器去读而是人,后来肯定有人会帮你去更新维护,90%以上代码一定会涉及到修改,在修改的时候不是同一个人,所以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性是代码整洁的核心。在华为有一个Committer机制,所有的代码都需要经过开发者自测,提交上去后,有一个门禁会进行检查,通过门禁后会有一个Committer帮助做评估,保证提交到主干代码一定是经过筛选。

在Clean Code评估也会有一个标准,在华为有一个三层质量模型和六级评分标准。 编译构建是开发人员日常常做的事情,编译构建一旦时间很长就会痛苦,所以需要对齐加速,

2.5 测试能力

为了提升开发工程师的测试能力,进行了如下的一个培养方式。前期由测试人员培训,后面逐渐转成以开发人员自己为主,到独立自主偶尔遇到问题测试人员进行协助,最后整个团队都具备了测试能力。

还可以达成精简一些流程。 然后为了提升测试,去优化工具,降低使用门槛和投入。同时测试也会有金字塔,更好知道测试投入产能比分布,应用处在什么阶段,因该采取什么样的测试。由原先做测试这个活动,转变为一个测试能力构建、测试工具改造、测试推广和普及,变成了测试服务化的一个团队。可能是工具、可能是实践、可能是流程等等。变成一个测试能力中心,在测试领域变得非常精专,是未来测试方向,取缔以前的手工测试。

2.6 质量守护

在质量里面会有很多质量的看护流程。

每一个阶段都会去定义,比如开发:在开发代码的时候就会做质量活动(橘黄色部分)。在开发完成时,转到团队级集成的时候,又会做其他质量活动。在往后产品级的集成时,又有另外的质量活动。

应用在开发转测试的时候,有需要达成什么条件规范,到达测试后,测试阶段又有分级分层的测试。比如集成测试、BPI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安全测试等等。做完这一些后,再去做端到端的测试。由测试转上线应有需要达成什么条件规范,这个叫测试左移或者测试前移。在上线后还会做大量的测试,比如线上的巡检、倒流测试、混沌工程等等。

每一个节点都会有不同的人员去参与,SDE会很忙,从架构设计、开发、测试、运维都会以SDE为主。

2.7 安全

安全应该是贯穿始末的,所以在需求阶段、架构阶段等各个阶段,都应该植入安全相关措施。

最终会行一个完整的软件链条,架构体现到代码、配置、上线的版本是什么。这样架构信息的定义就会和生产环境有一个很好关联关系。 安全保障体系不只是说去扫描一下代码有没有安全漏洞、做一些渗透性测试、攻防演练等等。需要有一些安全的需求、建模、设计。比如代码安全、上线之后的安全等等。同时需要去定义出来安全标准规范、安全技术,怎么把安全能力下沉下来,安全工具如何去支撑。 还有一点就是开源的管理

2.8 度量

最后讲一下度量,度量在讲效能的时候都会比较关心,具体的度量指标有过程性和结果性两个维度指标。所有的指标都应该是工具在过程中去抓取下来,最后去汇总形成一个展现,对不同的人员看到不同的内容,因为他需要看到内容不一样。

下图是华为内部的看板,一个全流程端到端的流水线,不仅仅包含CI/CD,还包含需求、架构。标绿为通过质量要求,粉色是有违背,违背更多颜色会很更深。这里图片隐藏了每个阶段质量要求是多少,比如100条,遵循多少违背多少,都会一目了然的标识出来。 在质量背后,去定义很多规范,比如研发流程规范,所以会有一个流程看板,去看每一阶段需要去做什么事情,一目了然全体系的流程规范是什么,

2.9 创新阻碍调研

我们需要的是软件创新,是什么妨碍了软件创新,下图为一个调研报告,其实技术层面占的不是很多,还应该从文化、团队等一些因素做建设。


三、在线答疑


1、DevOps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总占比是多少?

答:不仅仅是自动化工具,在华为整个研发会占收入的百分之十几(预估14%),华为每年的收益在 7000 ~ 8000亿。研发效能研究占研发的占比具体不清楚,但是会是上亿的投入。老师部门主要承载公司内部工具建设,以前叫做<2012实验室>,主要研发新技术、前沿工具引入,然后给各个产品线去提供这些能力。就是搭底层给各个业务去使用,逐步这部分提取到华为云,因为内部本身也在云上,在华为云对外提供之后,顺带研发能力也对外提供,当然对外和对内还有有一定差异。

2、感觉devOps 对各个要求都是全栈?

答:对,希望是全栈,但是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都是精专。努力做到从T型(一专多能),到现场的多专多能。

3、小公司也需要投入这么多占比去构建DevOps体系吗?

答:个人觉得小公司要考虑的是存活问题,而不是更快的效率,更高的产出比。适度的客户满意度,不可能要求极致的质量。需要去背负一些风险,质量一旦出现问题,这个风险一定要去抗,但是不一定去修复它,要去平衡。明确小公司不能投入这么大比例,可去使用开源工具、云上服务去快速构建。增加的时候再逐渐去还这个风险债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不能承担失败风险,再花更多精力在这上面。

以上是关于光环:研发云搭建及人才梯队建设——姚冬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测试经理的年终总结

Atitit.软件研发团队建设原理与概论 理论

中国跻身量子计算第一梯队,为何它是硬科技必争之地?丨两会唠科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全球竞争力已大幅提升,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领导梯队》读书分享

初创公司必看 杭州靠谱2B创业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