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VB之排序系列
Posted BBS-P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浙江高考VB之排序系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浙江高考中, 排序算法
是一个大头, 下至冒泡选择, 上至桶排索引.
这里我们大致梳理一遍高考可能考到的排序算法.
排序算法有哪些?
在算法中排序 (sort) 有很多算法:
- 冒泡排序 (Bubble Sort)
- 选择排序 (Selection Sort)
- 索引排序 (Hash Sort)
- 插入排序 (Insertion Sort)
- 桶排序 (Bucket sort)
除了上述这些高考常考的算法以外, 还有很多性能更加强大, 速度更快, 更高阶的算法, 比如: 快速排序(Quick sort), 希尔排序 (Shell Sort), 堆排序 (Heap Sort), 归并排序(Merge Sort) … 如果有兴趣可以尝试, 记忆中希尔排序和归并排序的变式在几个模拟卷中碰到过.
准备出发了昂, 上车!
-
冒泡排序
许多新手第一个学到的排序算法就是
冒泡排序
, 但作为浙江信息高考的宠儿, 浙考院的老师最喜欢拿这个冒泡来恶心你, 各种变形, 各种改编, 各种作, 但是正应一句话: 万变不离其中.
扯了这么多, 那我们开始了解冒泡排序的思想和特征吧!下面是冒泡的运行流程图
交换前数据是: 9 5 6 8 2 7 3 4 1
交换后数据是: 1 2 3 4 5 6 7 8 9通过上方的图可以清楚的发现一个现象,冒泡排序将排序步骤为:
1.比较相邻的元素,前一个比后一个大 (看题目条件) 调换位置
2.每一对相邻的元素进行重复的工作,从开始对一直到结尾对,这步完成后,结尾为做大或最小的数
3.针对除了最后一个元素重复进行上面的步骤
4.重复1-3步骤直到完成排序这里考点就出现了, 有很多小朋友弄不清楚什么是
执行次数
什么是交换次数
. 其实两者很好区分,执行次数
其实一般指的是If 条件从句
运行的次数. 现在假设一共有 N 个元素待排序, 那么执行次数
一定是 N * N次 .为什么? 因为从下文的代码可以知道,冒泡排序一般采用嵌套For循环语句
来实现, 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是 N * N, 记为 O O O( n 2 n^2 n2) .
换句最通俗的话来说: 人家代码的 If 就是要一直检查, 直到循环退出.什么是时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是描述算法时间的函数 ( O O O 函数 ) .一般的, 该函数描述时间效率时不包括这个函数的低阶项和首项系数, 也就是说, 当一个程序最坏运行时间是 2 n 2 n^2 n2 + n n n + 100, 用 O O O 函数表示就是 O O O( n 2 n^2 n2). 关于时间复杂度还有很多内容, 在这里我就只介绍到这里了.
交换次数
通过名字就可以知道, 是两两元素交换的次数, 那么它一定是 N * N 次吗? 当然不是, 随便举个例子, 当两个元素不满足条件, 不需要交换时, 那么交换次数一定不是 N * N 次, 甚至再举个极端的例子, 当所有元素都是已经处于排序好的状态, 交换次数就为 0.那么又一个难点来了, 这外循环和内循环代表啥的? 走几遍?
上代码:
Const n As Integer = 100 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Dim Arr(1 To n) As Integer " 这里给Arr数组随机赋值,代码略. For i = 1 To n - 1 " 这是外循环, 控制遍历检查的趟数, 这里走 N - 1 遍 For j = 1 To n - i " 这是内循环, 控制每趟检查的次数, 这里走 N - i 遍, 因为上一次的状态下已经有 i 个数排好了, 还有 N - i + 1 个数需要被检查 If Arr(j) > Arr(j + 1) Then " 这是负责检查的If语句,它的运行的次数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执行次数 Swap(Arr(j), Arr(j + 1)) " 交换,它运行的次数是上文提到的交换次数 End If Next j Next i Sub Swap(X1 As Integer,X2 As Integer) X1 = X1 - X2 X2 = X2 + X1 X1 = X2 - X1 End Sub " 采用加减法交换的 过程(Sub) , 暂且可以理解为没有返回值的交换函数(Function) " 此冒泡运行时,总是将最大的数字往后丢
当然, 上面给的代码是最最常规的冒泡, 考试当然不会赤裸裸的直接考. 在平常的试题中, 它的外循环起点可能不是从头开始, 可能从尾巴上开始, 比如:
For i = n - 1 To 1 Step -1 " 外循环从后往前 For j = 1 To i If Arr(j) > Arr(j + 1) Then Swap(Arr(j),Arr(j + 1)) End If Next j Next i " 此冒泡运行,是把大的数字往后丢
当然, 也还有的是内循环是从尾巴上开始的, 比如:
For i = 1 To n - 1 For j = n To i + 1 Step -1 "内循环从后往前 If Arr(j - 1) > Arr(j) Then Swap(Arr(j - 1),Arr(j)) End If Next j Next i " 此冒泡运行,是把大的数字往后丢
其实关于冒泡排序的代码主要靠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 分清楚外循环和内循环的作用, 这样才能灵活变通. 关于冒泡排序算法, 还有相应的优化策略. 其实非常简单, 对于程序来说, 如果当某一时刻数组已经有序化了, 那么可以就不需要再进行判断和检查了. 那么实际的
执行次数
还真不一定是 N * N 次了. 小朋友们可能要问了, 之前不是说冒泡排序的执行次数
一定是 N * N 次吗? 其实没错, 最原始的冒泡排序的执行次数
确实一定是 N * N 次, 因为它没有优化机制, 不懂得灵活退出. 优化后的冒泡排序则不同, 请看代码:i = 1 : flag = True " 可以看到这里我们使用了一个开关 ---- flag, Do While i < n And flag " 这里为什么用 While 而不是 For 能够想懂么? 因为VB不像C系的语言,可以在 For 中设置条件, 所以使用 While. flag = Fasle " 开关关上 For j = n To i + 1 Step - 1 If Arr(j) < Arr(j - 1) Then Swap(Arr(j), Arr(j - 1)) flag = True " 如果发生交换, 证明该数组内元素还未排序完, 开关打开, 继续下一趟检查 End If " 反之, 如果未发生交换, 开关一直是关上, 那么说明该数组内元素排序完, 不用下一趟检查了, 退出冒泡排序 Next j i = i + 1 Loop " 此冒泡运行,是把大的数字往后丢
通过上述代码, 基本了解了冒泡的思想和优化, 那么考试的时候怎么判断是冒泡排序呢?
冒泡排序在考试中特征
- 具有两个循环的嵌套, 可以是 For嵌套, While嵌套, For-While嵌套.
(注意,这只是冒泡的特征之一, 不能说有嵌套循环的就是冒泡 )- If 条件判断句中比较的两个元素一定是同一个数组里相邻的两个元素
- If 条件里有交换元素的语句, 且交换同数组内相邻的元素
上述条件都满足则就是冒泡排序.
选择排序
又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之一, 很多小朋友会将 选择排序 的代码和 冒泡排序 的代码相混淆, 因为 选择排序 的代码有时候被写成 嵌套For. 接下来我们开始对选择排序进行剖析.
下面是选择的运行流程图
交换前数据是: 3 44 5 27 2 50 48
交换后数据是: 2 3 5 27 44 48 50
通过上方的图可以清楚的发现一个现象,选择排序将排序步骤为:
1.第1次排序:从n个元素中找出最值元素与第1个记录交换
2.第2次排序:从n-1个元素中找出最值元素与第2个记录交换
3.第i次排序:从n-i+1个元素中找出最值元素与第i个记录交换
4.按照上面的方法直到排序结束
首先,循环扫描这个步骤和冒泡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整个代码的 外循环For 是和冒泡排序是一样的, 而且两者都是具有双重嵌套循环, 即外循环和内循环. 那么同理可得, 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
O
O(
n
2
n^2
n2). 执行次数
也是 N * N 次, 而 交换次数
也不一定是 N * N.
与冒泡排序不同的是, 选择排序的交换, 不是同数组相邻两个元素进行交换, 而是同数组内与剩下待排序的数字中的极值交换.
上代码:
Const n As Integer = 100
Dim i As Integer , j As Integer, maxIndex As Integer
Dim Arr(1 To n) As Integer
" 这里给Arr数组随机赋值,代码略.
For i = 1 To n - 1
maxIndex = i " 申请了一个变量maxIndex,顾名思义, 最大下标的意思. 首先默认置为当前位, 即 i
For j = i + 1 To n
If Arr(j) > Arr(maxIndex) Then
maxIndex = j " 如果发现有个数比下标为maxIndex的元素大时, maxIndex下标就该指向那个数, 也就是赋值它的下标
End If
Next j
If maxIndex <> i Then
Swap(Arr(i),Arr(maxIndex)) " 当maxIndex不等于原下标时, 说明最大值是另一个数, 交换
End If
Next i
Sub Swap(X1 As Integer,X2 As Integer)
X1 = X1 - X2
X2 = X2 + X1
X1 = X2 - X1
End Sub "交换 过程(Sub)
" 该选择运行会把大的数往后丢
对于选择排序来说, 它也有它的优化变形, 我们给他个名字, 叫做 双向选择排序
. 那什么是 双向选择排序
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说白了, 就是双向开工, 减少时间的消耗. 这种排序方法, 很巧妙地把二分的思想结合起来.
咋双向开工? 其实就是有两个指针一个负责找最大值,一个负责找最小值, 然后按照一定的排序顺序把找到的最值放在两边. 代码如下:
Dim maxIndex As Integer,minIndex As Integer
For i = 1 To n \\ 2 " 因为双向所以只用做 n \\ 2 趟
maxIndex = i " 将两个充当指针功能的变量赋值默认值
minIndex = i
For j = i + 1 To n - i + 1 " 有小朋友疑惑为什么内循环的范围是i + 1 To n - i + 1. 因为 i 的范围现在变成了1 To n \\ 2. 那么 j 的起始范围就是2 To n \\ 2 + 1.
If Arr(j) < Arr(minIndex) Then minIndex = j
If Arr(j) < Arr(maxIndex) Then maxIndex = j
Next j " 通过内循环找到剩余数字里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将其下标用minIndex和maxIndex指向
" 接下来我们把最小的值放在第 i 位, 为什么? 因为 i 是按顺序走的, i - 1 位存储的是之前的最小值.
" 还有我们把最大的值放在第 n - i + 1 位, 为什么? 因为n - i + 1 表示倒数第 i 位.
Swap(Arr(i), Arr(minIndex))
If maxIndex = i Then maxIndex = minIndex " 这句非常关键, 这里是处理一种特殊情况, 下文讲解
Swap(Arr(n - i + 1), Arr(maxIndex))
Next i
" 该选择运行会把小的丢前面, 大的丢后面
很多小朋友想不通为什么会有 If maxIndex = i Then maxIndex = minIndex
这句话. 其实我们好好分析下:
代码 If 检查语句分析
假设现在 Arr数组里有66, 55, 33, 22, 44, 11 这些数字. 当程序处理第一遍的时候, maxIndex 存的是下标1, 也就是数字 66 , minIndex 存的是下标 6, 也就是数字 11. 第一次交换, 没有任何问题, 得到的数组是 11, 55, 33, 22 , 44, 66 .
[重点来了]: 现在我们进入第二次, 发现我们的 maxIndex 存的是下标 2,也就是数字 55.而 minIndex 存的是下标 4, 也就是数字 22. 好那么该交换了. 通过代码你会发现一个问题,Arr(minIndex) 与 Arr(i) 的交换
在Arr(maxIndex) 与 Arr(i) 的交换
的前面, 也就是说,数字 55已经和数字 22交换了, 但是 maxIndex 存的下标值还是 2, 这怎么办? ,没有错, If语句这个时候就有用了.
- 第一, 这种特殊情况只存在于 maxIndex 存的还是下标 i 的时候. 所以If 的条件是
maxIndex = i
时触发- 第二, 既然交换了, 但是 minIndex 的值没有被覆盖, 所以此时此刻 minIndex 里存的是其实是最大值的下标, 所以有
maxIndex = minIndex
.
通过上述代码, 基本了解了选择的思想和优化, 那么考试的时候怎么判断是选择排序呢?
选择排序在考试中特征
- 具有两个循环的嵌套, 可以是 For嵌套, While嵌套, For-While嵌套.
(注意,这只是选择的特征之一, 不能说有嵌套循环的就是选择 )- If 条件判断句中比较的两个元素一定是一个是数组里遍历的元素, 另一个是储存当前最值的元素
- 在外循环里一般有个 If语句, 里面是交换当前元素和最值元素位置的语句
上述条件都满足则就是选择排序.
在浙江高考中, 插入排序
出现的次数与前面的冒泡和选择排序差不多. 多藏于大题当中. 插入排序的灵感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扑克牌, 大家应该都有玩过, 那么请回忆一下, 当你每次被发到牌时, 是不是喜欢把拿到的牌按顺序插入到自己手里的牌堆里, 这就是插入排序的思想.
下面是插入的运行流程图
交换前数据是: 9 7 8 2 5 1 3 6 4
交换后数据是: 1 2 3 4 5 6 7 8 9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插入排序的步骤为:
1.将数组分为两部分, 默认左边是已排序区, 右边是未排序区
2.取出下一个元素,在左边排序区从后往前扫描
3.如果左区内的元素大于新元素,将该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4.重复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于或等于新元素的位置
5.将新元素插入
6.循环1~5的做法, 直到排序结束
其实, 插入排序一开始是将一个空数组填充成一个有序数组, 这样操作的话就需要两个数组了 (一个原数据数组, 一个最终有序数组). 这里, 处于对空间的考虑就使用了在一个数组中进行插入排序, 即左边当作是最终有序数组, 右边当作原数据组.
对于插入排序来说, 因为也是两个嵌套的循环, 所以时间复杂度也为
O
O
O(
n
2
n^2
n2).
上代码:
Const n As Integer = 100
Dim i As Integer , j As Integer, x As Integer
Dim Arr(1 To n) As Integer
" 这里给Arr数组随机赋值,代码略.
For i = 2 To n " 排序范围, 为 2 ~ n
x = Arr(i) " x为当前指针指向的数, 也就是待排序的那个数, 位置处于右区第 1 个
j = i - 1 " j 表示开始比较位置, 第一次和左区最后一个比, 也就是左区最大的
DO While j > 0 And Arr(j) > x
Arr(j + 1) = Arr(j) " Arr(j)后移
j = j - 1
Loop
Arr(j + 1) = x " 将x的值插入, 为什么用j + 1 ? 而不是 j ? 因为while退出后,j是比条件的值小1
Next i
" 该插入运行会把小的丢前面, 大的丢后面
当然, 插入排序也有自己的优化, 叫做 二分法插入排序
. 通过名字就直到, 又扯上了二分的思想, 它的运行原理和 二分查找
很像, 换句话说就是用了它的原理:
二分法插入排序原理
- 当在插入第 i 个元素的时候, 对左区的
0 ~ i - 1
个元素进行折半, 也就是说, 当前的元素与折中的那个数字比.- 然后就是遵循二分查找的那个套路, 如果比折中的值小就在左区前面再折中, 反之就是向左区后面折中, 直到边界即左边指针 > 右边指针.
- 当待排序元素找到它的位置的时候, 它所有后面的左区元素向后移一位.
代码如下:
Dim L As Integer, R As Integer, M As Integer
" 这里定义了 L 二分左指针; R 二分右指针; M 二分折中指针
For i = 2 To n
x = Arr(i)
L = 1 : R = i - 1
Do While L <= R " 二分查找
M = Fix((L + R / 2))
" Fix() 是什么? 其实就是一个取整的函数,消去小数点(不遵守四舍五入,类似C系语言的int())
" 在 VB 中 Int() 也是取整, 只不过是遵守四舍五入
If x <= Arr(M) Then R = M - 1 Else L = M + 1
Loop
j = i - 1 " 这里其实是插入排序的 "插入"功能代码, 其 "检测" 代码被上面的二分查找替换
Do While j >= L " 这里都是大于Arr(i)的数据, 全部后移 1 位
Arr(j + 1) = Arr(j)
j = j - 1
Loop
Arr(L) = x
Next i
" 该插入运行会把小的丢前面, 大的丢后面
针对插入排序的知识点估计也就这些了, 当然考试中还会有许多变形, 但是都是基于原来功能上改变而来, 思想还是原来的思想. 所以一定要把握其原理和特征.
通过上述代码, 基本了解了插入的思想和优化, 那么考试的时候怎么判断是插入排序呢?
插入排序在考试中特征
- 具有两个循环的嵌套, 主要是For-While嵌套, While具有检测的功能.
(注意,这只是插入的特征之一, 不能说有嵌套循环的就是插入 )- 插入排序中喜欢找一个中间变量, 也就是"哨兵值", 存储着待排序元素.
- While语句里写的是数组的移位, 并且在While循环体外有将 “哨兵值” 赋值给数组中的某一个位置
上述条件都满足则就是插入排序.
-
桶排序(浙考)
桶排序
虽然其考试考到的频率比前面其他的排序要低一点, 课本上也没有详细的介绍. 但是作为最好理解的排序, 高考偶尔也会出现在选择题里.
因为桶排序的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在构建一个二叉树, 所以网上的桶排序都以 CPP 和 JAVA 的代码居多, 最常看到的就是通过创建结构体指针, 模拟结点进行连接, 使用的方法是递归. 当然 VB 这种先进语言没有指针和结构体, 所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实现, 什么方法? 用数组 + 循环呗!下面是桶排序(经典)的运行流程图
交换前数据是: 7 12 56 23 19 33 35 42 42 2 8 22 39 26 17
交换后数据是: 2 7 8 12 17 19 22 23 26 33 35 39 42 42 56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桶排序(经典)的步骤为:
1.首先有数组Arr(1) ~ Arr(n), 元素值的范围设为 [0, x]
2.对 [0, x] 进行等范围划分, 分为几个范围, 这里我们把它们叫做"桶"
3.把 Arr(i) 放入对应的桶中
4.放入桶后和桶内的数据进行排序
5.将每个桶连接起来, 形成的数组就是有序的数组了
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O
O
O(
N
+
C
N+C
N+C), 其中
C
=
N
∗
(
l
o
g
N
−
l
o
g
M
)
C=N*(logN-logM)
C=N∗(logN−logM), 这里是 N 个待排序数据, M 个桶. 是一个时间复杂度为线性函数的排序, 但是稳定的同时还有一个使用条件, 一般在 数据分布均匀 的数组中使用才能发挥到最优, 如果数据都被分到了一个桶里, 那么时间复杂度就是
O
O
O(
n
l
o
g
n
nlogn
nlogn).
如果上面没有看懂没有关系, 只是当作对桶排序(经典)性能的一种分析.
下面是桶排序(浙考)的运行流程图
交换前数据是: 2 3 8 7 1 2 2 2 7 3 9 8 2 1 4 2 4 6 9 2
交换后数据是: 1 1 2 2 2 2 2 2 2 3 3 4 4 6 7 7 8 8 9 9
上代码:
Const n As Integer = 100
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x As Integer
Dim Index(1 To n) As Integer
Dim Arr(1 To n) As Integer
" 这里给Arr数组随机赋值,代码略.
For j = 0 To x
Arr(j) = 0 " 表示桶内含有数字的个数为 0
Next j
For i = 1 To n
Arr(Index(i)) = Arr((Index(i)) + 1 " 统计当前数字的个数
Next i
For j = x To 0 Step -1
For i = 1 To Arr(j)
Print(j) " 打印, 这里代替里数组的合并
Next i
Next j
" 该插入运行会把小的丢前面, 大的丢后面
看完上述的代码, 很多小朋友会疑惑, 不是说要等范围划分吗? 不是要分组吗? 这不是统计吗? 没错在浙江高考中, 桶排序是被压缩过的, 它将范围直接圈在每个数字上, 也就是说, 每一个数字就是一个范围, 就是一个桶. 那么这个桶里只能装的是原始数组中同类数字的个数.而我们要做的是,仅仅只是将原始数据对号入桶, 最后按次序输出.
当然, 内行人一眼看出这是披着 桶排序
的 计数排序
, 但是一切为了考试先.
通过上述代码, 基本了解了浙江高考中桶排序的思想, 那么考试的时候怎么判断是桶排序呢?
桶排序在考试中特征
- 一般先通过循环进行桶的初始化.
- 含有计数原理, 或划范围分组的思想
- 最后按常数顺序依次输出被计数数组的值
上述条件都满足则就是桶排序(浙考).
索引排序
,可谓是浙考一大特色, 在考试前我都没听过这种排序. 其实的本质上, 就是在排序的过程中带入了 映射表
的概念, 其实通过英文名就能判断出来, "Hash"
多么让人虎躯一震的词. 很多小朋友可能看懵了, 毕竟浙江信息没教过 映射表(Hash Table)
. 首先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映射.
下面是《要命导论》对于映射表的一张插图.
结论: 对号入座
这张图的解释:
1.首先这张图里有这些元素: Universe of Keys(所有的关键数字), Actual Keys(正在使用的关键数字),Satellite Data(被映射数据)
2.每一个 Actual Key 对应一个 Satellite Data, 这种关系在数学里叫做映射
.
3.而 Actual Key 在考试中被认为是数组下标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映射, 那么索引排序是怎么利用映射的呢? 怎么用索引排序呢?
首先来看个例子:
现在我们有三个朋友, 他们分别是大, 中, 小朋友. 现在,他们有一下属性:
- 姓名 ---- name数组
- 学号 ---- num数组
- 成绩 ---- score数组
- 排名 ---- sort数组
接下来假设我们想要按学校进行排
以上是关于浙江高考VB之排序系列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