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学管理智慧(二十一)
Posted COCOgsta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读《资治通鉴》,学管理智慧(二十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次读到《资治通鉴》,就感觉“怎么可能,这个古人的行为和身边的XXX好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代人的性格、思考方式、行为,在古人身上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案例。古人穷尽一生来研究治国、治家的方法,通过对古人性格、行为、治国/治家的方法、以及带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思考团队管理有很大帮助。
现尝试将《华山讲透 资治通鉴》这本书的部分章节节选出来,供自己和各位小伙伴阅读并学习,对于未来团队管理中的挑战做到心中有数。
公元前284年
燕王全国动员,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国国尉斯离率师与韩、赵、魏三国军队 会师。赵王将赵国相印授予乐毅。于是由乐毅统帅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 齐。
齐湣王也全国动员,战于济西,齐军大败。秦、韩两国隔得远,土地跟他们没 关系,乐毅让秦国、韩国两国军队分了战利品后各自回国了,分派魏国军队去经略 和魏国接壤的宋国土地,部署赵国军队去收取和韩国接壤的河间之地。然后独自率 领燕国军队,长驱北上,要灭了齐国。剧辛劝谏说:“齐大而燕小,如今咱们靠着 诸侯联军,击破他的军队,应该及时攻取和我们接壤的边城,扩大地盘,这是长久 的实利。现在放着这些能攻下的城池不攻,深入敌境,也不能把齐国怎么样,燕国 得不到实利,还和齐国结怨太深,以后您一定会后悔呀!”
乐毅说:“齐王自以为功高盖世,又觉得自己的本事比手下人都大,有事不跟 臣下商量,贤良的人都被他废黜了,身边全是阿谀奉承之徒,政令暴虐,百姓怨 恨。如今主力部队崩溃,如果我们乘势攻打首都临淄,他的人民一定会反叛,他内 部乱了,齐国就可以拿下!如果现在不抓住机会,等他悔悟自己的过失,痛改前非, 开始体恤下属,安抚人民,他们又团结起来了,那就难搞了。”
于是大军深入,直取临淄。齐国果然大乱,失去章法,齐湣王直接就跑了,乐毅进入临淄城,把齐国宫廷宗庙的宝物、祭器,全都运回燕国。燕王亲自到济上劳军,赏赐将士们,并封乐毅为昌国君,派乐毅继续攻取齐国剩下的城镇。
齐王逃亡到卫国,卫国国君把正宫让给他住,供给他所需之物,自己称臣侍候 他。但是呢,齐王还非常不逊,把卫君呼来喝去,真把自己当主人了。卫国人气愤 不过,言语就不好听了。他只好离开卫国,又先后投奔邹国、鲁国,但他放不下骄 傲的架子,邹国、鲁国就闭关不让他进,于是到莒城去。
楚王派淖齿将兵救齐,齐王任命淖齿为齐国宰相。淖齿看了齐国这形势,产生 了一个新想法,他想和燕国秘密结盟,瓜分齐国土地。于是逮捕齐王,数落他的罪 状,问:“千乘、博昌之间,方圆数百里,天降血雨,衣服都被污染了,你可知 道?”齐王说:“知道。”“嬴邑、博邑之间,土地崩裂下陷,地底的泉水都露出 来了,你可知道?”“知道。”“有人在宫门外大哭,到宫门口去看,找不到人, 走开呢,又听到哭声,你可知道?”“知道。”淖齿说:“天雨血沾衣,是天警告 你;地裂及泉,是地警告你;人哭宫门,是人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你,你却 不知警醒,是不是该杀?”
于是在鼓里将齐王弑杀。
荀子评论说:国家,是天下的利器和权势。得道者掌握国家,则大安乐、大尊 荣,积众美之源,世间所有的好事、美事,全都归你!不得道的人掌握了国家呢,则 是大危险,大负累,有还不如没有,到了极端情况,你就是想放弃王位,只做一个 小老百姓,也得不到,一定要你死!齐湣王、宋康王,就是这个下场。
所以说,有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义立而王:率领全国人民追求礼义,自己率先垂范,绝不违背礼义,就像孟子 说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诚意正心,一切以仁义 为标准,内心就像巨石一样坚固坚定。所任用的人,都是义士,所颁行的法律,都 是义法。国家的理想,率领群臣去追求的,都是义志。这样,在下位的百姓,都以 道义仰望于上,这国家的根基就奠定稳固了。基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所以 说:以义立国,一日之间,就可显白于天下,商汤、周武王就是明证。
信立而霸:德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义也没有都到位。但是,天下之理,纲纪要 领,也大概有个规模,奖赏刑罚的标准,已经取信于天下,各方面的要点,臣下百姓们也都基本了解。政令发布之后,虽然有失败错误或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也依法 行政,不会随时按自己的利益需要修改规则,欺骗人民。和别国契约盟誓也是一 样,一旦承诺,不会发现对自己不利,就反悔背约。能做到这样,则兵劲城固,敌 国不敢来犯。这些基本标准达到了,盟国必然信赖他,就是处在偏僻的地方,也能 威动天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就是明证。
权谋立而亡:率领人民追求功利,不主张正义,不维护信誉,唯利是求,对内 欺压百姓,与民争利;对外呢,欺诈盟国,追求大利。“内不修正其所有,而常欲 人之所有。”自己有的东西,不珍惜,不好好干,老惦记着别人的东西。这样一 来,臣下百姓没有一个不以诈心来对付上面的。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上下分崩 离析。敌国会轻视他,盟国会怀疑他,权谋日行,天天阴谋诡计,争权夺利,殚精 竭虑,国家却走向危弱,甚至灭亡,齐湣王、薛公就是明证。
【华杉讲透】
任何事业,都一定是理想主义的,不是实用主义的。只有理想主义的 事业,才能基业长青。义就是理想,是全天下共同的理想,而信就是道 路,君王有信,人民才能在大道上走。
我们习惯了种种“智取某某”,而所谓“智取”,都是巧取豪夺,或 者自作聪明。信义无需智取,都靠身体力行。义者,宜也,是大是大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需要权谋智力;信呢,是信誉,承诺的就照做,也 不需要思虑衡量。所以王阳明说:“我等用功,不求日增,但求日减,减 一分人欲,则多一分天理,这是何等简易,何等洒脱!”权谋思虑,总是 因为有非分之想,就像荀子说的“内不修正其所有,而常欲人之所有”, 自己的东西不认真努力、踏踏实实搞好,老惦记想谋取别人的。你只需要 把自己搞好,商汤以七十里土地起家,周文王以一百里,但是,他们以义 立国,代表了全天下人民的终极梦想,所以完成了王天下的大业。商朝享 国六百年,周朝八百年。曹操是权谋之王,他自己说的:“任天下之智 力。”但是,当他死后,他的后代智力就玩不过司马懿。你既然是任天下 之智力,天下之智力也跟着智力最高的走,这就是轮回。
不可任其私智,但求天下公义。
这就是基本原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上是关于读《资治通鉴》,学管理智慧(二十一)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