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怎么才能快速的记忆历史知识的呢?有些同学觉得自己的记忆很慢,怎么办?我在这里整理了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方法 ,希望能帮助到您。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 总结 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 事迹 (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 记忆方法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 文化 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记历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后,掌握年代与世纪换算法。在学习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许多同学往往只记住年代的数字,却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如何分清呢?介绍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国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这件事,凡发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汉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后的都是公元后;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罗马屋大维建立元首制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后的都是公元后。如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73年,而汉代班超出使西域则在公元 73年。
一个世纪是100年,有些同学以为年代与世纪的换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实是不对的。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1994 年不是19世纪,而是20世纪;同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为公元1年是1世纪,101年则是2世纪,1001年是11世纪,2001年是21世纪,依次类推。所以,若将世纪换成年代,就应该将世纪数减去1再乘 100,同样,把年代数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纪数。
第二,联想记忆法。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经历时间相同,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抗日战争(1937— 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都经历8年时间,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头)年代,这样只要记住一头就行了。
第三,对比记忆法。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纪)有时会发生几件大事,我们如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就便于记忆了;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雅典梭伦改革;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第三国际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数字特征来记忆。有些年代的数字很特殊,若将它编排在一起,就容易记住。
A自然数排列:1234年蒙古灭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两位数字相同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
C.首尾数字相同的:313年__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D.间隔时间相同的: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时间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我们可借助它来推算年代或事件,便于记忆。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苏丹反英大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年红军长征;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592年朝鲜抗日;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
两晋南北朝
考点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农业:
1、江南农业的开发
表现: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此外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⑵、
原因:①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社会相对安定;④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①新农具和新技术推广: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广泛应用;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②兴修水利。③开发了边疆:河西走廊和辽东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业:
(1)、纺织业:①魏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织造机构;②蜀锦行销吴魏;③吴培育出八辈之蚕。
(2)、矿冶业:①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②魏晋时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③人们开始利用天然气和石油。
(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
(4)、造纸:①技术进步,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②洛阳、长安、建业和扬州是造纸中心。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①北方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较慢;②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四、均田制
⑴实施:485年,北魏统治者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③管理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④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评价:该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技:
(1)数学: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精确到圆周率后七位数,比外国早近一千年;著有《缀术》。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2、宗教哲学:
(1)、道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与反佛的斗争——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②佛教的危害:第一,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安于现状;第二,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第三,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③反佛与灭佛: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3、文学:
(1)诗歌——“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作品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②田园诗:陶渊明《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③民歌:《采桑度》、《敕勒歌》、《木兰辞》。
4、艺术:
(1)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蔡邕(yong)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②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③东晋:王羲之称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
(2)绘画:①宗教画兴起,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教画的始祖;②东晋顾恺之擅长 人物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 雕刻 :①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②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相关 文章 :
1.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
2. 怎样快速记忆历史
3. 最基本的快速记忆方法:联想法
4. 初中历史知识快速记忆法
5. 如何快速记忆文科知识点
花钱买来的知识,不能快速变现!知识付费巨头只好换“姿势”
2018年的知识付费再次迎来姿势变阵,打头换体位的还是分答。
或许,准确来说,上线632天之后,从2月6日开始,分答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它的新名字叫做“在行一点”。
按照创始人姬十三在这个更名发布会、亦是分答历史上第二场发布会上的说法,这一次品牌升级并非简单的换皮重生,而是通过整整一年多的试验,开发出了课、班、讲的新产品形态,针对解决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提供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后的一次知识付费迭代。
新的姿势能让围观群众撒币吗?
分答变身“在行一点”的新姿势,并没有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引发什么议论,一切波澜不惊。反倒是在发布会上同步推出的问答小程序“我最在行”,颇有眼球效益。
无他,又一个蹭直播答题热度的同行上线了。这个号称前期测试有数十万人参与的小程序,里面除了一个综合性擂台外,还有若干个按学科垂直化的分擂台,似乎更容易让人获奖。然则,缺少了“百万富翁”式的激励和知识盲点的刺激下,这样太过知识付费的考试,也就变得有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了”。
当然,这个需要撒币的大众狂欢型知识付费,本身与提倡收钱的精英型知识变现,太过于强烈的调性不合,恰恰委婉的道出了知识付费的迷茫。
路在何方?“2017年已经升级成一个帮助用户每天进步一点、每天在行一点的app。分答这个名字,已经不再适合我们。”姬十三的解答似乎在说明在互联网上“师者,传到授业解惑者也”的路走不通:一对一的付费问答,只适用于健康、法律等领域,一分钟的语音解决不了如何理财、如何减肥、如何面试等等更大的问题。
更现实的问题是,谁会乐意去付费。知识付费的3只老虎,都很迷茫。
在整个知识付费圈里,喜马拉雅是从免费音频走向付费音频的,而它严格来说就不是一个知识付费的套路,而是用免费的前戏,让用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娱乐而主动升级为VIP。换言之,音频里的爱奇艺,和音乐App套路差不多。听众本身并没有带着解决问题的考量来付费。
至于另外一家和在行一点混迹在朗园Vintage的得到App,从卖书的罗辑思维一路走来,现在也不过是将过去的浓缩一些要卖的书,变成了更多人用音频的方式来读自己的书给用户听。
就连罗辑思维/得到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得到App所在行业是知识服务,不是知识付费。
理由依然很简单,付费买来的知识,用处不大,至少大多数人短时用不上,那还不就是在销售音频书吗!
当然,可能是高浓缩节选或趣味导读版……
为什么知识付费往往没有药用价值?
任何知识,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挥作用,只是现在囤着知识的人,很难预知这个时刻何时来临。
对于“在行一点”来说,它的过去定位很鲜明,就是避免这样的知识囤积,想要用有问必答的方式来立时解决用户的疑难。
换言之,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付费,而是有偿问答。
但问题是,这样的问答很可能对于问答双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比如在2017年短视频头部网红papi酱进驻分答,2个月后跑路。理由很简单,没精力顾忌,只能停更。
更准确地来说,千万级粉丝并没多少乐意付费吃私房菜,因为外面的papi酱短视频大多与之风味相同;而papi酱本人,除了让大家开心一下外,也没啥让付费者能有更多获得感的可能。
甚至于早期在分答上很火的王思聪,在回答了一大堆敏感话题后,也索然无味。用户围观下炫富姿势、八卦下自爆隐私就好了,刚开始早知道一点,或许挺成就的,但后来也就是秒级社交网络传播,并没有多少意思。
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姬十三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这一波“在行一点”不刷泛娱乐的流量、也不玩一分钟的废话,想要从解决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的所谓“在线精讲”上,开发出新的课程。
互动这个分答过去的套路开始淡化,精讲这个过去罗辑思维玩过的老路数成为关键词,只是这样就能知识付费了吗?
答案或许依然是否定。知识付费之所以除了法律、健康这种偏个性化、碎片化的领域,很难更多扩展的关键原因在于搜索引擎和互联网问答的繁荣。
大多数常见问题,不知道可以问度娘、刷问答、看经验,一般都能免费解决。至于没有标准答案的,知乎上也有讨论,此外,姬十三上一个创业项目果壳网,也干这个活。
基础问题的解决,没有什么赚钱角度,除了法律这类太强调个案细节的东西。
至于高大上呢?专家教授们或许在大学课堂上跟不上时代了,可在网上就算迭代够快,依然解决不了问题——知识分享,很多时候本就是嘴炮式的存在,理论上的专家大多也不是该行业的领导者。
结果呢,要吸引付费只能笔走偏锋来吸引人,如何做?语不惊人死不休!至于药用价值嘛,就只好象阿胶、燕窝、鱼翅之类的讨论一样,暂时搁置了。
原本,“读书”这件事,就是这样一个带着功利目的、却不能急功近利的慢药。(刊载于《计算机应用文摘》2018年3月刊)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以上是关于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