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的是《我是一只IT小小鸟》这本书,看了其中有不下五六位前辈的故事,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成的故事。因为他的路很不寻常,经历中又和我自己有相似之处,所以特别吸引我。
李成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北大读的。根据他对自己的描述,他本科期间并不是什么大佬,反而是有点混日子,不怎么勤奋充实自己的能力的学生。这样的身份给了我很强烈的亲和感,让我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想看看他的发展之路。他说自己是幼稚而又单纯,学东西杂又不精,这些特点都让我很有共鸣。
在详细的了解了他的经历后,我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位非常有自我驱动力,并且有抱负的前辈,并不像他自己自谦说的那样不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追赶阶段时付出的努力,和总结的经验——深度决定高度。有句话我想摘录在这里:到底是什么让人出类拔萃?是深度。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简历上写会c++,但真正分析过STL源代码的人并不多。确实是这样,反观我身边的大佬们,我发现出类拔萃的人往往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比自己多走一步,多钻研那么一点点,得到的回报却是差距极大。深度,或者我理解成一种钻研精神,在IT界是尤为重要的。每年有那么多的学生选择了投身IT技术行业,但有些人成了IT民工,有些人却成了独当一面的大佬,似乎缺他不可,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没有自我驱动力,以及肯不肯钻研。这是让我觉得看了这篇文章收获最大的一点。
另外,李成前辈在找工作时的心得也让我收获颇丰。他有过IT咨询的经历,这让我很感兴趣,因为我本人也会常常考虑今后是否一定要从事纯技术的岗位,是否也可以做一些IT咨询这样的工作。在他的描述下,我对这些工作的理解更为具体了,虽然我还是没有最终确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类型,但根据前辈的经验,现阶段我应该安安心心做好我目前的事情,把工作做精。
前辈在找工作时选择了海投,辛苦而有成就感。他提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博而不精的危害,我很庆幸我在本科大三时就提前从前辈的经验中得知了这一点。反思自己,我也是一个做事情博而不精的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达到博的程度,单纯的不精。我虽然可以在每门课上拿到不错的成绩,但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动手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强,而有些同学虽然拿不到这么高的分数,但运用知识的能力却要比我强得多。我觉得这就是学的不精的一个体现。这篇文章给我敲了警钟。
还有一点,就是前辈关于选择小公司或是大公司的建议,也颇为中肯。对于我来说,我可能会更加喜欢大公司那种对职场新人系统的培养方式,使新人们可以更快的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这些是我从这篇文章之中提炼出的感悟。还阅读了温卫斌、辜新星前辈的经验,以后有时间可以接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