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循环和其他语句)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条件循环和其他语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内容全部出自《Python基础教程》第二版,在此分享自己的学习之路。
______欢迎转载:http://www.cnblogs.com/Marlowes/p/5329066.html______
Created on Xu Hoo
读者学到这里估计都有点不耐烦了。好吧,这些数据结构什么的看起来都挺好,但还是没法用它们做什么事,对吧?
下面开始,进度会慢慢加快。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几种基本语句(print语句、import语句、赋值语句)。在深入介绍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几种基本语句更多的使用方法。随后你会看到列表推倒式(list comprehension)如何扮演循环和条件语句的角色——尽管它本身是表达式。最后介绍pass、del和exec语句的用法。
5.1 print和import的更多信息
随着更加深入第学习Python,可能会出现这种感觉:有些自己以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还隐藏着一些让人惊讶的特性。首先来看看print(在Python3.0中,print不再是语句——而是函数(功能基本不变))和import的几个比较好的特性。
注:对于很多应用程序来说,使用logging模块记日志比print语句更合适。更多细节请参见第十九章。
5.1.1 使用逗号输出
前面的章节中讲解过如何使用print来打印表达式——不管是字符串还是其他类型进行自动转换后的字符串。但是事实上打印多个表达式也是可行的,只要将它们用逗号隔开就好:
>>> print "Age", 19 Age 19
可以看到,每个参数之间都插入了一个空格符。
注:print的参数并不能像我们预期那样构成一个元组:
>>> 1, 2, 3 (1, 2, 3) >>> print 1, 2, 3 1 2 3 >>> print (1, 2, 3) (1, 2, 3)
如果想要同时输出文本和变量值,却又不希望使用字符串格式化的话,那这个特性就非常有用了:
>>> name = "XuHoo" >>> salutation = "Mr." >>> greeting = "Hello," >>> print greeting, salutation, name Hello, Mr. XuHoo # 注意,如果greeting字符串不带逗号,那么结果中怎么能得到逗号呢?像下面这样做是不行的: >>> print greeting, ",", salutation, name Hello , Mr. XuHoo # 因为上面的语句会在逗号前加入空格。下面是一种解决方案: >>> print greeting + ",", salutation, name Hello, Mr. XuHoo
# 这样一来,问候语后面就只会增加一个逗号。
如果在结尾处加上逗号,那么接下来的语句会与前一条语句在同一行打印,例如:
print "Hello", print "world!" # 输出 Hello, world!(这只在脚本中起作用,而在交互式Python会话中则没有效果。在交互式会话中,所有的语句都会被单独执行(并且打印出内容))
5.1.2 把某件事作为另一件事导入
从模块导入函数的时候,通常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
import somemodule # or from somemodule import somefunction # or from somemodule import somefunction, anotherfunction, yetanotherfunction # or from somemodule import *
只有确定自己想要从给定的模块导入所有功能时,才应该使用最后一个版本。但是如果两个模块都有open函数,那又该怎么办?只需要使用第一种方式导入,然后像下面这样使用函数:
import module1 import module2 module1.open(...) module2.open(...)
但还有另外的选择:可以在语句末尾增加一个as子句,在该子句后给出想要使用的别名。例如为整个模块提供别名:
>>> import math as foobar >>> foobar.sqrt(4) 2.0 # 或者为函数提供别名 >>> from math import sqrt as foobar >>> foobar(4) 2.0 # 对于open函数,可以像下面这样使用: from module1 import open as open1 from module2 import open as open2
注:有些模块,例如os.path是分层次安排的(一个模块在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有关模块结构的更多信息,请参见第十章关于包的部分。
5.2 赋值魔法
就算是不起眼的赋值语句也有一些特殊的技巧。
5.2.1 序列解包
赋值语句的例子已经给过不少,其中包括对变量和数据结构成员的(比如列表中的位置和分片以及字典中的槽)赋值。但赋值的方法还不止这些。比如,多个赋值操作可以同时进行:
>>> x, y, z = 1, 2, 3 >>> print x, y, z 1 2 3 # 很有用吧?用它交换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也是没问题的: >>> x, y = y, x >>> print x, y, z 2 1 3
事实上,这里所做的事情叫做序列解包(sequence unpacking)或递归解包——将多个值的序列解开,然后放到变量的序列中。更形象一点的表示就是:
>>> values = 1, 2, 3 >>> values (1, 2, 3) >>> x, y, z = values >>> x 1 >>> y 2 >>> z 3
当函数或者方法返回元组(或者其他序列或可迭代对象)时,这个特性尤其有用。假设需要获取(和删除)字典中任意的键-值对,可以使用popitem方法,这个方法将键-值作为元组返回。那么这个元组就可以直接赋值到两个变量中:
>>> scoundrel = {"name": "XuHoo", "girlfriend": "None"} # =_= >>> key, value = scoundrel.popitem() >>> key ‘girlfriend‘ >>> value ‘None‘
它允许函数返回一个以上的值并且打包成元组,然后通过一个赋值语句很容易进行访问。所解包的序列中的元素数量必须和放置在赋值符号=左边的变量数量完全一致,否则Python会在赋值时引发异常:
>>> x, y, z = 1, 2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ValueError: need more than 2 values to unpack >>> x, y, z = 1, 2, 3, 4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ValueError: too many values to unpack
注:Python3.0中有另外一个解包的特性:可以像在函数的参数列表中一样使用星号运算符(参见第六章)。例如,a, b, *rest = [1, 2, 3, 4]最终会在a和b都被赋值之后将所有的其他的参数都收集到rest中。本例中,rest的结果将会是[3, 4]。使用星号的变量也可以放在第一个位置,这样它就总会包含一个列表。右侧的赋值语句可以是可迭代对象。
5.2.2 链式赋值
链式赋值(charned assignment)是将同一个值赋给多个变量的捷径。它看起来有些像上节中并行赋值,不过这里只处理一个值:
x = y = somefunction() # 和下面语句的效果是一样的: y = somefunction() x = y # 注意上面的语句和下面的语句不一定等价: x = somefunction() y = somefunction()
有关链式赋值更多的信息,请参见本章中的“同一性运算符”一节。
5.2.3 增量赋值
这里没有将赋值表达式写为x=x+1,而是将表达式运算符(本例中是±)放置在赋值运算符=的左边,写成x+=1,。这种写法叫做增量赋值(augmented assignmnet),对于*、/、%等标准运算符都适用:
>>> x = 2 >>> x += 1 >>> x *= 2 >>> x 6 # 对于其他数据类型也适用(只要二元运算符本身适用于这些数据类型即可): >>> fnord = "foo" >>> fnord += "bar" >>> fnord *= 2 >>> fnord ‘foobarfoobar‘
增量赋值可以让代码更加紧凑和简练,很多情况下会更易读。
5.3 语句块:缩排的乐趣
语句块并非一种语句,而是在掌握后面两节的内容之前应该了解的知识。
语句块是在条件为真(条件语句)时执行或者执行多次(循环语句)的一组语句。在代码前放置空格来缩进语句即可创建语句块。
注:使用tab字符也可以缩进语句块。Python将一个tab字符解释为到下一个tab字符位置的移动,而一个tab字符位置为8个空格,但是标准且推荐的方式是只用空格,尤其是在每个缩进需要4个空格的时候。
块中的每行都应该缩进同样的量。下面的伪代码(并非真正Python代码)展示了缩进的工作方法:
this is a line this is another line: this is another block continuing the same block the last line of this block phew, there we escaped the inner block
很多语言使用特殊单词或者字符(比如begin或{)来表示一个语句块的开始,使用另外的单词或者字符(比如end或者})表示语句块的结束。在Python中,冒号(:)用来标识语句块的开始,块中的每一个语句都是缩进(缩进量相同)。当回退到和已经闭合的块一样的缩进量时,就表示当前块已经结束了(很多程序编辑器和集成开发环境都知道如何缩进语句块,可以帮助用户轻松把握缩进)。
现在我确信你已经等不及想知道语句块怎么使用了。废话不多说,我们来看一下。
5.4 条件和条件语句
到目前为止的程序都是一条一条语句顺序执行的。在这部分中会介绍让程序选择是否执行语句块的方法。
5.4.1 这就是布尔变量的作用
真值(也叫作布尔值,这个名字根据在真值上做过大量研究的George Boole命名的)是接下来内容的主角。
注:如果注意力够集中,你就会发现在第一章的“管窥:if语句”中就已经描述过if语句。到目前为止这个语句还没有被正式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if语句的内容没有介绍。
下面的值在作为布尔表达式的时候,会被解释器看做假(False):
False None 0 "" () [] {}
换句话说,也就是标准值False和None、所有类型的数字0(包括浮点型、长整型和其他类型)、空序列(比如空字符串、元组和列表)以及空的字典都为假。其他的一切(至少当我们讨论內建类型是是这样——第九章內会讨论构建自己的可以被解释为真或假的对象)都被解释为真,包括特殊值True(Python经验丰富的Laura Creighton解释说这个区别类似于“有些东西”和“没有东西”的区别,而不是真和假的区别)。
明白了吗?也就是说Python中的所有值都能被解释为真值,初次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有些搞不明白,但是这点的确非常有用。“标准的”布尔值为True和False。在一些语言中(例如C和Python2.3以前的版本),标准的布尔值为0(表示假)和1(表示真)。事实上,True和False只不过是1和0的一种“华丽”的说法而已——看起来不同,但作用相同。
>>> True True >>> False False >>> True == 1 True >>> False == 0 True >>> True + False 1 >>> True + False + 19 20
那么,如果某个逻辑表达式返回1或0(在老版本Python中),那么它实际的意思是返回True或False。
布尔值True和False属于布尔类型,bool函数可以用来(和list、str以及tuple一样)转换其他值。
>>> bool("I think, therefore I am") True >>> bool(19) True >>> bool("") False >>> bool(0) False
因为所有值都可以用作布尔值,所以几乎不需要对它们进行显示转换(可以说Python会自动转换这些值)。
注:尽管[]和""都是假肢(也就是说bool([])==bool("")==False),它们本身却并不相等(也就是说[]!="")。对于其他不同类型的假值对象也是如此(例如()!=False)。
5.4.2 条件执行和if语句
真值可以联合使用(马上就要介绍),但还是让我们先看看它们的作用。试着运行下面的脚本:
name = raw_input("What is your name? ") if name.endswith("XuHoo"): print "Hello, Mr.XuHoo"
这就是if语句,它可以实现条件执行,即如果条件(在if和冒号之间的表达式)判定为真,那么后面的语句块(本例中是单个print语句)就会被执行。如果条件为假,语句块就不会被执行(你猜到了,不是吗)。
注:在第一章的“管窥:if语句”中,所有语句都写在一行中。这种书写方式和上例中的使用单行语句块的方式是等价的。
5.4.3 else子句
前一节的例子中,如果用户输入了以XuHoo作为结尾的名字,那么name.endswith方法就会返回真,使得if进入语句块,打印出问候语。也可以使用else子句增加一种选择(之所以叫做子句是因为它不是独立的语句,而只能作为if语句的一部分)。
name = raw_input("What is your name? ") if name.endswith("XuHoo"): print "Hello, Mr.XuHoo" else: print "Hello. stranger"
如果第一个语句块没有被执行(因为条件被判定为假),那么就会站转入第二个语句块,可以看到,阅读Python代码很容易,不是吗?大声把代码读出来(从if开始),听起来就像正常(也可能不是很正常)句子一样。
5.4.4 elif子句
如果需要检查多个条件,就可以使用elif,它是else if的简写,也是if和else子句的联合使用,也就是具有条件的else子句。
name = input("Enter a number: ") if num > 0: print "The number is positive" elif num < 0: print "The number is negative" else: print "The number is zero"
注:可以使用int(raw_input(...))函数来代替input(...)。关于两者的区别,请参见第一章。
5.4.5 嵌套代码块
下面的语句中加入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if语句里面可以嵌套使用if语句,就像下面这样:
name = raw_input("What is your name? ") if name.endswith("XuHoo"): if name.startswith("Mr."): print "Hello, Mr. XuHoo" elif name.startswith("Mrs."): print "Hello, Mrs. XuHoo" else: print "Hello, XuHoo" else: print "Hello, stranger"
如果名字是以XuHoo结尾的话,还要检查名字的开头——在第一个语句块中的单独的if语句中。注意这里elif的使用。最后一个选项中(else子句)没有条件——如果其他的条件都不满足就使用最后一个。可以把任何一个else子句放在语句块外面。如果把里面的else子句放在外面的话,那么不以Mr.或Mrs.开头(假设这个名字是XuHoo)的名字都被忽略掉了。如果不写最后一个else子句,那么陌生人就被忽略掉。
5.4.6 更复杂的条件
以上就是有关if语句的所有知识。下面让我们回到条件本身,因为它们才是条件执行时真正有趣的部分。
1.比较运算符
用在条件中的最基本的运算符就是比较运算符了,它们用来比较其他对象。比较运算符已经总结在表5-1中。
表5-1 Python中的比较运算符
x = y x 等于 y
x < y x 小于 y
x > y x 大于 y
x >= y x 大于等于 y
x <= y x 小于等于 y
x != y x 不等于 y
x is y x 和 y 是同一个对象
x is not y x 和 y 是不同的对象
x in y x 是 y 容器(例如,序列)的成员
x not in y x 不是 y 容器(例如,序列)的成员
比较不兼容类型
理论上,对于相对大小的任意两个对象x和y都是可以使用比较运算符(例如,<和<=)比较的,并且都会得到一个布尔值结果。但是只有在x和y是相同或者近似类型的对象时,比较才有意义(例如,两个整型数或者一个整型数和一个浮点型数进行比较)。
正如将一个整型数添加到一个字符串中是没有意义的,检查一个整型是否比一个字符串小,看起来也是毫无意义的。但奇怪的是,在Python3.0之前的版本中这却是可以的。对于此类比较行为,读者应该敬而远之,因为结果完全不可靠,在每次程序执行的时候得到的结果都可能不同。在Python3.0中,比较不兼容类型的对象已经不再可行。
注:如果你偶然遇见 x <> y 这样的表达式,它的意思其实就是 x != y。不建议使用<>运算符,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它。
在Python中比较运算符和赋值运算符一样是可以连接的——几个运算符可以连在一起使用,比如:0<age<100。
注:比较对象的时候可以使用第二章中介绍的內建的cmp函数。
有些运算符值得特别关注,下面的章节中会对此进行介绍。
2.相等运算符
如果想要知道两个东西是否相等,应该使用相等运算符,即两个等号"==":
>>> "foo" == "foo" True >>> "foo" == "bar" False # 相等运算符需要使用两个等号,如果使用一个等号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 "foo" = "foo" File "<stdin>", line 1 SyntaxError: can‘t assign to literal
单个相等运算符是赋值运算符,是用来改变值的,而不能用来比较。
3.is:同一性运算符
这个运算符比较有趣。它看起来和==一样,事实上却不同:
>>> x = y = [1, 2, 3] >>> z = [1, 2, 3] >>> x == y True >>> x == z True >>> x is y True >>> x is z False
到最后一个例子之前,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但是最后一个结果很奇怪,x和z相等却不等同,为什么呢?因为is运算符是判定同一性而不是相等性的。变量x和y都被绑定到同一列表上,而变量z被绑定在另外一个具有相同数值和顺序的列表上。它们的值可能相等,但是却不是同一个对象。
这看起来有些不可理喻吧?看看这个例子:
>>> x = [1, 2, 3] >>> y = [2, 4] >>> x is not y True >>> del x[2] >>> y[1] = 1 >>> y.reverse() >>> y [1, 2] >>> x [1, 2] # 本例中,首先包括两个不同的列表x和y。可以看到 x is not y 与(x is y 相反),这个已经知道了。之后我改动了一下列表,尽管它们的值相等了,但是还是两个不同的列表。 >>> x == y True >>> x is y False # 显然,两个列表值等但是不等同。
总结一下:使用==运算符来判定两个对象是否相等。使用is判定两者是否等同(同一个对象)。
注:避免将is运算符用于比较类似数值和字符串这类不可变值。由于Python内部操作这些对象的方式的原因,使用is运算符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4.in:成员资格运算符
in运算符已经介绍过了(在2.2.5节)。它可以像其他比较运算符一样在条件语句中使用。
name = raw_input("What is your name? ") if "s" in name: print "Your name contains the letter ‘s‘." else: print "Your name does not contains the letter ‘s‘."
5.字符串和序列比较
字符串可以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进行比较。
>>> "alpha" < "beta" True
注:实际的顺序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本地化设置(locale)而和上边的例子有所不同(请参见标准库文档中locale模块一节)。
如果字符串內包括大写字母,那么结果就会有点乱(实际上,字符是按照本身的顺序值排列的。一个字母的顺序值可以用ord函数查到,ord函数与chr函数功能相反)。如果要忽略大小写字母的区别,可以使用字符串方法upper和lower(请参见第三章)。
>>> "FnOrD".lower() == "Fnord".lower() True # 其他的序列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比较,不过比较的不是字符而是其他类型的元素。 >>> [1, 2] < [2 ,1] True # 如果一个序列中包括其他序列元素,比较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序列元素。 >>> [2, [1, 4]] < [2, [1, 5]] True
6.布尔运算符
返回布尔值的对象已经介绍过许多(事实上,所有值都可以解释为布尔值,所有的表达式也都返回布尔值)。但有时想要检查一个以上的条件。例如,如果需要编写读取数字并且判断该数字是否位于1~10之间(也包括10)的程序,可以像下面这样做:
number = input("Enter a number between 1 and 10: ") if number <= 10: if number >= 1: print "Great!" else: print "Wrong!" else: print "Wrong!" # 这样做没问题,但是方法太笨了。笨在需要写两次print "Wrong!"。在复制上浪费精力可不是好事。那么怎么办?很简单: number = input("Enter a number between 1 and 10: ") if number <= 10 and number >= 1: print "Great!" else: print "Wrong!"
注:本例中,还有(或者说应该使用)更简单的方法,即使用连接比较:1<=number<=10。
and运算符就是所谓的布尔运算符。它连接两个布尔值,并且在两者都为真时返回真,否则返回假。与它同类的还有两个运算符,or和not。使用这三个运算符就可以随意结合真值。
if ((cash > price) or customer_has_good_credit) and not out_of_stock: give_goods()
短路逻辑和条件表达式
布尔运算符有个有趣的特性:只有在需要求值时才进行求值。举例来说,表达式 x and y 需要两个变量都为真时才为真,所以如果x为假,表达式就会立刻返回False,而不管y的值。实际上,如果x为假,表达式会返回x的值——否则它就返回y的值。(能明白它是怎么达到预期效果的吗?)这种行为被称为短路逻辑(short-circuit logic)或惰性求值(lazy evaluation):布尔运算符通常被称为逻辑运算符,就像你看到的那样第二个值有时“被短路了”。这种行为对于or来说也同样适用。在x or y中,x为真时,它直接返回x值,否则返回y值。(应该明白什么意思吧?)注意,这意味着在布尔运算符之后的所有代码都不会执行。
这有什么用呢?它主要是避免了无用地执行代码,可以作为一种技巧使用,假设用户应该输入他/她的名字,但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输入,这时可以使用默认值"<unknown>"。可以使用if语句,但是可以很简洁的方式:
name = raw_input("Please enter your name: ") or "<unknown>"
换句话说,如果raw_input(...)语句的返回值为真(不是空字符串),那么它的值就会赋值给name,否则将默认的"<unknown>"赋值给name。
这类短路逻辑可以用来实现C和Java中所谓的三元运算符(或条件运算符)。在Python2.5中有一个内置的条件表达式,像下面这样:
a if b else c
如果b为真,返回a,否则,返回c。(注意,这个运算符不用引入临时变量,就可以直接使用,从而得到与raw_input(...)例子中同样的结果)
5.4.7 断言
if语句有个非常有用的“近亲”,它的工作方式多少有点像下面这样(伪代码):
if not condition: crash program
究竟为什么会需要这样的代码呢?就是因为与其让程序在晚些时候崩溃,不如在错误条件出现时直接让它崩溃。一般来说,你可以要求某些条件必须为真(例如,在检查函数参数的属性时,或者作为初期测试和调试过程中的辅助条件)。语句中使用的关键字是assert。
>>> age = 10 >>> assert 0 < age < 100 >>> age = -1 >>> assert 0 < age < 100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ssertionError
如果需要确保程序中的某一个条件一定为真才能让程序正常工作的话,assert语句就有用了,他可以在程序中置入检查点。
条件后可以添加字符串,用来解释断言:
>>> age = -1 >>> assert 0 < age < 100, "The age must be realistic"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ssertionError: The age must be realistic
5.5 循环
现在你已经知道当条件为真(或假)时如何执行了,但是怎么才能重复执行多次呢?例如,需要实现一个每月提醒你付房租的程序,但是就我们目前学习到的知识而言,需要向下面这样编写程序(伪代码):
发邮件
等一个月
发邮件
等一个月
发邮件
等一个月
(继续下去······)
但是如果想让程序继续执行直到认为停止它呢?比如想像下面这样做(还是伪代码):
当我们没有停止时:
发邮件
等一个月
或者换个简单些的例子。假设想要打印1~100的所有数字,就得再次用这个笨方法:
print 1 print 2 print 3 ······ print 99 print 100
但是如果准备用这种笨方法也就不会学Python了,对吧?
5.5.1 while循环
为了避免上例中笨重的代码,可以像下面这样做:
x = 1 while x <= 100 print x x += 1
那么Python里面应该如何写呢?你猜对了,就像上面那样。不是很复杂吧?一个循环就可以确保用户输入了名字:
name = "" while not name: name = raw_input("Please enter your name: ") print "Hello, %s!" % name
运行这个程序看看,然后在程序要求输入名字时按下回车键。程序会再次要求输入名字,因为name还是空字符串,其求值结果为False。
注:如果直接输入一个空格作为名字又会如何?试试看。程序会接受这个名字,因为包括一个空格的字符串并不是空的,所以不会判定为假。小程序因此出现了瑕疵,修改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把while not name改为while not name or name.isspace()即可,或者可以使用while not name.strip()。
5.2.2 for循环
while语句非常灵活。它可以用来在任何条件为真的情况下重复执行一个代码块。一般情况下这样用就够了,但是有些时候还得量体裁衣。比如要为一个集合(序列和其他可迭代对象)的每个元素都执行一个代码块。
注:可迭代对象是指可以按次序迭代的对象(也就是用于for循环中的)。有关可迭代和迭代器的更多信息,请参见第九章,现在读者可以将其看做序列。
这个时候可以使用for语句:
words = ["this", "is", "an", "ex", "parrot"] for word in words: print word # 或者 numbers = [0, 1, 2, 3, 4, 5, 6, 7, 8, 9] for number in numbers: print number # 因为迭代(循环的另一种说法)某范围的数字是很常见的,所以有个內建的范围函数提供使用: >>> range(0, 10) [0, 1, 2, 3, 4, 5, 6, 7, 8, 9] # Range函数的工作方式类似于分片。它包含下限(本例中为0),但不包含上限(本例中为10)。如果希望下限为0,可以只提供上限: >>> range(10) [0, 1, 2, 3, 4, 5, 6, 7, 8, 9] # 下面的程序会打印1~100的数字: for number in range(1, 100): print number # 它比之前的while循环更简洁。
注:如果能使用for循环,就尽量不用while循环。
xrange函数的循环行为类似于range函数,区别在于range函数一次创建整个序列,而xrange一次只创建一个数(在Python3.0中,range会被转换成xrange风格的函数)。当需要迭代一个巨大的序列时xrange会更高效,不过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过多关注它。
5.5.3 循环遍历字典元素
一个简单的for语句就能遍历字典的所有键,就像遍历访问序列一样:
d = {"x": 1, "y": 2, "z": 3} for key in d: print key, "corresponds to", d[key]
在Python2.2之前,还只能用keys等字典方法来获取键(因为不允许直接迭代字典)。如果只需要值,可以使用d.values替代d.keys。d.items方法会将键-值对作为元组返回,for循环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循环中使用序列解包:
for key, value in d.items(): print key, "corrsponds", value
注:字典元素的顺序通常是没有定义的。换句话说,迭代的时候,字典中的键和值都能保证被处理,但是处理顺序不确定。如果顺序很重要的话,可以将键值保存在单独的列表中,例如在迭代前进行排序。
5.5.4 一些迭代工具
在Python中迭代序列(或者其他可迭代对象)时,有一些函数非常好用。有些函数位于itertools模块中(第十章中介绍),还有一些Python的內建函数也十分方便。
1.并行迭代
程序可以同时迭代两个系列。比如有下面两个列表:
names = ["XuHoo", "Marlowes", "GuoYing", "LeiLa"] ages = [19, 19, 22, 22] # 如果想要打印名字和对应的年龄,可以像下面这样做: for i in range(len(names)): print names[i], "is", ages[i], "years old"
这里 i 是循环索引的标准变量名(可以自己随便定义,一般情况下for循环都以 i 作为变量名)。
而內建的zip函数就可以用来进行并行迭代,可以把两个序列“压缩”在一起,然后返回一个元组的列表:
>>> zip(names, ages) [("XuHoo", 19), ("Marlowes", 19), ("GuoYing", 22), ("LeiLa", 22)] # 现在我可以在循环中解包元组: for name, age in zip(names, ages): print name, "is", age, "years old" # zip函数也可以作用于任意多的序列。关于它很重要的一点是zip可以处理不等长的序列,当最短的序列"用完"的时候就会停止: >>> zip(range(5), xrange(100000000)) [(0, 0), (1, 1), (2, 2), (3, 3), (4, 4)]
在上面的代码中,不推荐用range替换xrange——尽管只需要前五个数字,但range会计算所有的数字,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是用xrange就没这个问题了,它只计算前五个数字。
2.按索引迭代
有些时候想要迭代访问序列中的对象,同时还要获取当前对象的索引。例如,在一个字符串列表中替换所有包含"xxx"的子字符。实现的方法肯定有很多,假设你想像下面这样做:
for string in strings: if "xxx" in string: index = strings.index(string) # Search for the string in the list of strings strings[index] = "[censored]" # 没问题,但是在替换前要搜索给定的字符串似乎没必要。如果不替换的话,搜索还会返回错误的索引(前面出现的同一个词的索引)。一个比较好的版本如下: index = 0 for string in strings: if "xxx" in string: strings[index] = "[censored]" index += 1
方法有些笨,不过可以接受。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內建的enumerate函数:
for index, string in enumerate(strings): if "xxx" in string: strings[index] = "[censored]"
这个函数可以在提供索引的地方迭代索引-值对。
3.翻转和排序迭代
让我们看看另外两个有用的函数:reversed和sorted。它们同列表的reverse和sort(sorted和sort使用同样的参数)方法类似,但作用于任何序列或可迭代对象上,不是原地修改对象,而是返回翻转或排序后的版本:
>>> sorted([4, 3, 6, 8, 3]) [3, 3, 4, 6, 8] >>> sorted("Hello, world!") [‘ ‘, ‘!‘, ‘,‘, ‘H‘, ‘d‘, ‘e‘, ‘l‘, ‘l‘, ‘l‘, ‘o‘, ‘o‘, ‘r‘, ‘w‘] >>> list(reversed("Hello, world!")) [‘!‘, ‘d以上是关于条件循环和其他语句)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