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悲壮的死去,也不愿平庸的活着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哪怕悲壮的死去,也不愿平庸的活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哪怕悲壮的死去,也不愿平庸的活着

  早上醒来,突然就睡不着了。一种抑制不住要起床的感觉,并不是有什么急事要做,但就是没法再平静下去了。我突然坐了起来,想到,我已经大三了。

  大学的时光美好且短暂,许多光阴都无声的流逝了,然而我却一无所获。一直以来功利的我都渴望能够有一些标榜自我的成就,或是竞赛得奖,或是成绩名列前茅。然而我做了很多事情,却什么也没有做成。

  在驾校看到一句话,印象深刻,“做事不是执行力,成事才是”。平心而论,从混迹社团、尝试兼职、刻苦学习,到转战软件,再到如今转身投入理论研究,我确实是在不停的执行自己的计划,不停的去尝试。然而,我却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我做的这些尝试,只是一次次告诉我,不,你不适合这个领域,你没有天赋,你不应该在这个地方浪费时间,你的努力不会有结果因为你的方向是错的……

  从前,我一直以为人都是一样的。我对基因决定论嗤之以鼻,对原生家庭论不敢苟同。内心深处我始终坚信“天道酬勤”,始终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然而,慢慢的,我的立场不再坚定。当我看到一些人外向活泼,机敏圆滑,在社团之中混的风生水起;当我看到有些人忙忙碌碌,在各种兼职工作之中风雨往来,用自己的双手赚得下一年的学费;当我看到一些人深居简出,屡屡以满绩点刷新我的三观;当我看到同样一个题目,有些人很快构造出了优秀的算法……我开始怀疑,以前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偏激?

  如果人人生而平等,为何我的一些同学早早抛弃学业,在社会中打拼,被生存磨砺的失去了尊严,而我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挥霍青春?如果人人生而平等,为何有人四级挂科,有人雅思6.5?如果人人生而平等,为何有人做文章下笔如神,有人却东拼西凑,语句不通……

  这一切难道都只是努力和选择的结果吗?

  选择和努力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它并不能解释我的疑惑。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仅仅是选择导致的概率累积效应,或者简单的归结于努力的程度就可以说得通吗?   我不得不审视自己长久以来对基因决定论和原生家庭论的偏见。现在看来,武断的否定这两种因素的印象无疑是偏激的。它们或许不是人生轨迹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也绝不会与努力和选择相差太大。

  我想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要辩证的看待矛盾,因为处于矛盾的双方往往具有辩证的统一性。基因和原生家庭,这可以视为我们生命中的“先天”部分,努力和选择可以视为我们生命中的“后天”部分。先天的东西是无法靠努力和选择来改变的。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先天残疾……这些是原罪,一旦出生就烙印在灵魂之中,背负一生。反之,一个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头脑,这些也是天赐之物。如同游戏中打怪一样,有些人出生就带着顶级装备,有人的装备低级一些,虽然都能击倒NPC,但是总有难易之分。建立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潜移默化之中,人的性格就会得到塑造,而这个阶段往往在我们能够自省并且修正之前就已经完成和确定了。能力,更多依赖于基因,当然与性格也密不可分。我们因为偶然做成功一件事情所获得的成就感将会激活大脑的兴奋区,促使我们更多的去重复这一过程,成功帮助我们建立自信从而使我们加强这一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性格塑造能力的案例。至少对于小孩子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这一点无疑。至于说成功是失败之母,还要等到年龄再大一点,个体意识觉醒之后才有可能,然而很遗憾,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成型了,要纠错的机会少得多。

  然而,这并不是绝对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马克思告诉我们矛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无法逃脱这一诅咒。即使人已经成年了,还是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性格,去塑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只不过太难了。而鸡汤励志书里总是给我们举这样的例子,仿佛改变是很容易的事情,其实,没有人愿意改变除非他不得不改变。尤其是改变性格这种事情,你要对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性格,还有你的过去、你的基因、你的原生家庭。推翻重来?没那么简单。

  原生家庭塑造性格,基因潜力激发能力。能力与性格互相撕扯又互相促进,等我们的意识觉醒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釜底抽薪的能力,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选择,一条是努力。人们常说“三岁看大”,看什么?一看基因,二看家庭。这两样东西就是先天条件,先天条件就是生命的天花板。网络上常有这样的论断,“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的资格”,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有天赋的人,付出1%的努力有可能收获10%,没天赋的人付出90%可能可以收获相同的10%。但是前者的门槛就已经很高了,对于难度系数80的问题来说,他的水平是85,他觉得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水平是75的人来说,就很难。

  所以基因决定论不可取,努力决定论也不可取。

  生活就是一次次的概率计算,你低头走着可能会撞到前面的柱子,也可能会发现丢在地上的百元大钞,这就是为什么我倾向于将选择的重要性放在努力的前面。很多时候,我们说机遇可遇不可求,错过了可能要等十年,这是努力无法改变的事情。同样的两个先天条件的人,其中一个哪怕努力程度只有另一个的一半,假如他比第另一个人更会做选择,他也不会跟第一个人差太多。

  然而,社会的公平之处就在于,哪怕你先天条件一塌糊涂,哪怕你懵懵懂懂选择的一塌糊涂,只要你足够努力,真的努力,你还是能够过的很好。只不过要辛苦一点而已。

  对于功利的我来说,我时常感觉到不安,偶尔会觉得恐惧、压力大、焦躁。扪心自问,我的天赋平平,小时候我总是比同龄人显得更加聪明,但那是因为我处的环境太狭隘了,如果你不走出来你会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这种自大在我走向越来越广阔的天地时很快被击打的粉碎,从自负到自卑,我的优越感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我的原生家庭也不算好,我的父母虽然不曾有大的矛盾,但是争吵却是我童年记忆中的家常便饭。父亲的棍棒教育让我涉过一片泥淖而不与旁人同流合污,让我诚惶诚恐的静心学习,最终从独木桥上颤颤巍巍的走过来,却也给我的回忆里留下永远的白色恐怖。我内向且偏执,又时常在深刻的自省中自我矛盾;我不愿意和肤浅的事物产生联系,却也疏远了大多数人。这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太正常的精神世界,使得我早早的摒弃了从商从政的念头,同时也意味着允许我选择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

   好在我还有一个时常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自我。这让我可以尝试与自我对话,追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喜欢做什么?”、“你擅长做什么?”。以前我很害怕一句话,“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我觉得那是我的写照,后来当我不断去尝试和行动的时候,我发现确实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过,哲学的思考方式也并不完全是无用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当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我总是在不停的印证之前接触到的道理,当时没有那么深刻的印象,但是经历过之后,这些大道理就会慢慢的变成人生观的一部分。   然而,更多的时候,一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无法停留在精神世界太久,由各种欲望,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最底层的饱暖,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组成的功利的我主导着一切,也主导者我身边的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们总是在与外界交换着各种信息。有时我会观察,我身边都是些什么人,他们都是怎样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有没有先天条件特别优越或者特别努力或者特别会做选择的。不可否认,有一些人是可以称得上的,但是并没有带给我惊艳的感觉。大多时候,大家都是一粒粒沙子,无法发出珍珠的光芒,只不过沙子也有三六九等,也有优质和劣质。

  我对这种结论感到十分遗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同大家一样,是一粒普普通通的毫无特色甚至还有些劣质的沙子呢?

  科学上有一种思考认为,对于一种理论,它成立的前提是它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比如我们说地球是圆的这个结论,我们只需要飞出去看看地球就知道是真是伪。比如我们说,我们的世界是许多平行宇宙构成的,但是这个假设不具有证伪性,谁也不能去另一个平行宇宙逛逛。所以对于这个假设,我们要保持警惕。同样的,对于上面的我的假设,它是可以被证伪的,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或许可以回首自己的一生,然后给自己一个论断——我是沙子还是珍珠。但是目前来说,我所搜集到的种种证据没有能够证明我是一粒珍珠的。因为,回到文章最开头的部分,我没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成就。至少它能够标榜,我是与众不同的。

  在过去的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的大多数时候,我都在证明这个结论。我名列前茅,我被老师们夸奖。我陷入低谷,又绝地反击,逆袭成功,创造了令大家刮目相看的成就(虽然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又一次的,当我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时,我再一次迷失在了城市的森林和济济人海之中。

  前方的路依然浓雾沉沉,很明显我陷入了一个比任何一次都要长久的低潮期中,这是一片泥潭,越挣扎陷入越深。我看不见光明,但是又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

   也许某天我走出迷雾,发现自己不过如此,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但是这平庸又是我骨子里无法忍受的。在我这个年纪说生死也太草率了点,但是我依然止不住的用着极端的口号式的语句激励着自己——宁愿悲壮的死去,也不愿平庸的活着!

以上是关于哪怕悲壮的死去,也不愿平庸的活着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kindle笔记之 《活着》-2018-2-5

Dubbo重启维护一年多,现在还活着吗?

笔之海

《活着》观后感——人生

人活着系列之寻找最完美的人生

希望在劫难中回看庸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