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课堂kd 树算法之详细篇

Posted Flowersea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量化课堂kd 树算法之详细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导语:在上一篇《kd 树算法之思路篇》中,我们介绍了如何用二叉树格式记录空间内的距离,并以其为依据进行高效的索引。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 kd 树的构造以及 kd 树上的 kNN 算法。

作者:肖睿
编辑:宏观经济算命师

本文由JoinQuant量化课堂推出,本文的难度属于进阶(下),深度为 level-1

阅读本文前请掌握 kNN(level-1)的知识。

kd 树的结构

kd树是一个二叉树结构,它的每一个节点记载了【特征坐标,切分轴,指向左枝的指针,指向右枝的指针】。
其中,特征坐标是线性空间 RnRn 中的一个点 (x1,x2,,xn)(x1,x2,…,xn)。
切分轴由一个整数 rr 表示,这里 1rn1≤r≤n,是我们在 nn 维空间中沿第 rr 维进行一次分割。
节点的左枝和右枝分别都是 kd 树,并且满足:如果 yy 是左枝的一个特征坐标,那么 yrxryr≤xr;并且如果 zz 是右枝的一个特征坐标,那么 zrxrzr≥xr。

给定一个数据样本集 S?RnS?Rn 和切分轴 rr,以下递归算法将构建一个基于该数据集的 kd 树,每一次循环制作一个节点:
?? 如果 |S|=1|S|=1,记录 SS 中唯一的一个点为当前节点的特征数据,并且不设左枝和右枝。(|S||S| 指集合 SS 中元素的数量)
?? 如果 |S|>1|S|>1:
?? 将 SS 内所有点按照第 rr 个坐标的大小进行排序;
?? 选出该排列后的中位元素(如果一共有偶数个元素,则选择中位左边或右边的元素,左或右并无影响),作为当前节点的特征坐      标,并且记录切分轴 rr;
?? 将 SLSL 设为在 SS 中所有排列在中位元素之前的元素; SRSR 设为在 SS 中所有排列在中位元素后的元素;
?? 当前节点的左枝设为以 SLSL 为数据集并且 rr 为切分轴制作出的 kd 树;当前节点的右枝设为以 SRSR 为数据集并且 rr 为切分轴制作出      的 kd 树。再设 r(r+1)modnr←(r+1)modn。(这里,我们想轮流沿着每一个维度进行分割;modnmodn 是因为一共有 nn 个维度,在      沿着最后一个维度进行分割之后再重新回到第一个维度。)

构造 kd 树的例子

上面抽象的定义和算法确实是很不好理解,举一个例子会清楚很多。首先随机在 R2R2 中随机生成 13 个点作为我们的数据集。起始的切分轴 r=0r=0;这里 r=0r=0 对应 xx 轴,而 r=1r=1 对应 yy 轴。
技术分享

首先先沿 xx 坐标进行切分,我们选出 xx 坐标的中位点,获取最根部节点的坐标
技术分享

并且按照该点的x坐标将空间进行切分,所有 xx 坐标小于 6.276.27 的数据用于构建左枝,xx坐标大于 6.276.27 的点用于构建右枝。
技术分享

在下一步中 r=0+1=1mod2r=0+1=1mod2 对应 yy 轴,左右两边再按照 yy 轴的排序进行切分,中位点记载于左右枝的节点。得到下面的树,左边的xx 是指这该层的节点都是沿 xx 轴进行分割的。
技术分享

空间的切分如下
技术分享

下一步中 r1+10mod2r≡1+1≡0mod2,对应 xx 轴,所以下面再按照 xx 坐标进行排序和切分,有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最后每一部分都只剩一个点,将他们记在最底部的节点中。因为不再有未被记录的点,所以不再进行切分。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就此完成了 kd 树的构造。

kd 树上的 kNN 算法

给定一个构建于一个样本集的 kd 树,下面的算法可以寻找距离某个点 pp 最近的 kk 个样本。

零、设 LL 为一个有 kk 个空位的列表,用于保存已搜寻到的最近点。
一、根据 pp 的坐标值和每个节点的切分向下搜索(也就是说,如果树的节点是按照 xr=axr=a 进行切分,并且 pp 的 rr 坐标小于 aa,则向左枝            进行搜索;反之则走右枝)。
二、当达到一个底部节点时,将其标记为访问过。如果 LL 里不足 kk 个点,则将当前节点的特征坐标加入 LL ;如果 LL 不为空并且当前节点            的特征与 pp 的距离小于 LL 里最长的距离,则用当前特征替换掉 LL 中离 pp 最远的点。
三、如果当前节点不是整棵树最顶端节点,执行 (a);反之,输出 LL,算法完成。
a.a. 向上爬一个节点。如果当前(向上爬之后的)节点未曾被访问过,将其标记为被访问过,然后执行 (1) 和 (2);如果当前节点被访        问过,再次执行 (a)。
1.1. 如果此时 LL 里不足 kk 个点,则将节点特征加入 LL;如果 LL 中已满 kk 个点,且当前节点与 pp 的距离小于 LL 里最长的距离,        则用节点特征替换掉 LL 中离最远的点。
2.2. 计算 pp 和当前节点切分线的距离。如果该距离大于等于 LL 中距离 pp 最远的距离并且 LL 中已有 kk 个点,则在切分线另一边不会有更近的点,执行         (三);如果该距离小于 LL 中最远的距离或者 LL 中不足 kk 个点,则切分线另一边可能有更近的点,因此在当前节点的另一个枝从 (一) 开始执行。

啊呃… 被这算法噎住了,赶紧喝一口下面的例子

设我们想查询的点为 p=(?1,?5)p=(?1,?5),设距离函数是普通的 L2L2 距离,我们想找距离问题点最近的 k=3k=3 个点。如下:
技术分享

首先执行 (一),我们按照切分找到最底部节点。首先,我们在顶部开始
技术分享

和这个节点的 xx 轴比较一下,
技术分享

pp 的 xx 轴更小。因此我们向左枝进行搜索:
技术分享

这次对比 yy 轴,
技术分享

pp 的 yy 值更小,因此向左枝进行搜索:
技术分享

这个节点只有一个子枝,就不需要对比了。由此找到了最底部的节点 (?4.6,?10.55)(?4.6,?10.55)。
技术分享

在二维图上是
技术分享

此时我们执行 (二)。将当前结点标记为访问过,并记录下 L=[(?4.6,?10.55)]L=[(?4.6,?10.55)]。啊,访问过的节点就在二叉树上显示为被划掉的好了。

然后执行 (三),嗯,不是最顶端节点。好,执行 (a),我爬。上面的是 (?6.88,?5.4)(?6.88,?5.4)。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执行 (1),因为我们记录下的点只有一个,小于 k=3k=3,所以也将当前节点记录下,有 L=[(?4.6,?10.55),(?6.88,?5.4)]L=[(?4.6,?10.55),(?6.88,?5.4)]。再执行 (2),因为当前节点的左枝是空的,所以直接跳过,回到步骤 (三)。(三) 看了一眼,好,不是顶部,交给你了,(a)。于是乎 (a) 又往上爬了一节。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1) 说,由于还是不够三个点,于是将当前点也记录下,有 L=[(?4.6,?10.55),(?6.88,?5.4),(1.24,?2.86)]L=[(?4.6,?10.55),(?6.88,?5.4),(1.24,?2.86)]。当然,当前结点变为被访问过的。

(2) 又发现,当前节点有其他的分枝,并且经计算得出 pp 点和 LL 中的三个点的距离分别是 6.62,5.89,3.106.62,5.89,3.10,但是 pp 和当前节点的分割线的距离只有 2.142.14,小于与 LL 的最大距离:
技术分享

因此,在分割线的另一端可能有更近的点。于是我们在当前结点的另一个分枝从头执行 (一)。好,我们在红线这里:
技术分享

要用 pp 和这个节点比较 xx 坐标:
技术分享

pp 的 xx 坐标更大,因此探索右枝 (1.75,12.26)(1.75,12.26),并且发现右枝已经是最底部节点,因此启动 (二)。
技术分享

经计算,(1.75,12.26)(1.75,12.26) 与 pp 的距离是 17.4817.48,要大于 pp 与 LL 的距离,因此我们不将其放入记录中。
技术分享

然后 (三) 判断出不是顶端节点,呼出 (a),爬。
技术分享

(1) 出来一算,这个节点与 pp 的距离是 4.914.91,要小于 pp 与 LL 的最大距离 6.626.62。
技术分享

因此,我们用这个新的节点替代 LL 中离 pp 最远的 (?4.6,?10.55)(?4.6,?10.55)。
技术分享

然后 (2) 又来了,我们比对 pp 和当前节点的分割线的距离
技术分享

这个距离小于 LL 与 pp 的最小距离,因此我们要到当前节点的另一个枝执行 (一)。当然,那个枝只有一个点,直接到 (二)。
技术分享

计算距离发现这个点离 pp 比 LL 更远,因此不进行替代。
技术分享

(三) 发现不是顶点,所以呼出 (a)。我们向上爬,
技术分享

这个是已经访问过的了,所以再来(a),
技术分享

好,(a)再爬,
技术分享

啊!到顶点了。所以完了吗?当然不,还没轮到 (三) 呢。现在是 (1) 的回合。

我们进行计算比对发现顶端节点与p的距离比L还要更远,因此不进行更新。
技术分享

然后是 (2),计算 pp 和分割线的距离发现也是更远。
技术分享

因此也不需要检查另一个分枝。

然后执行 (三),判断当前节点是顶点,因此计算完成!输出距离 pp 最近的三个样本是 L=[(?6.88,?5.4),(1.24,?2.86),(?2.96,?2.5)]L=[(?6.88,?5.4),(1.24,?2.86),(?2.96,?2.5)]。

结语

kd 树的 kNN 算法节约了很大的计算量(虽然这点在少量数据上很难体现),但在理解上偏于复杂,希望本篇中的实例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理解这个算法。喜欢动手的读者可以尝试自己用代码实现 kd 树算法,但也可以用现成的机器学习包 scikit-learn 来进行计算。量化课堂的下一篇文章就将讲解如何用 scikit-learn 进行 kNN 分类。

 

 

本文由JoinQuant量化课堂推出,版权归JoinQuant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更迭记录:
v1.2,2016-11-01,修正算法,感谢 nemo1982 指出
v1.1,2016-09-14,修正错字,感谢 nico 指出
v1.0,2016-09-12,文章上线























































以上是关于量化课堂kd 树算法之详细篇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推荐系统[九]项目技术细节讲解z3:向量检索技术与ANN搜索算法[KD树AnnoyLSH局部哈希PQ乘积量化IVFPQ倒排乘积量化HNSW层级图搜索等],超级详细技术原理讲解

非常好理解的KNN算法示例

特征匹配SIFT原理之KD树+BBF算法解析

k近邻&kd树

kd树故障检测基于KDtree的电路故障检测算法的MATLAB仿真

02-17 kd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