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深金融业2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上深金融业2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润新金融50强发布 北上深杭承包了44家
 
2017年01月08日 12:06:58 来源: 胡润研究院 记者 袁华明

  浙江在线1月8日讯 1月8日上午10点,胡润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发布《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及《2017胡润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50强》。这是胡润百富连续第二年发布面向新金融领域的排行榜。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评选范围从12大细分领域拓展到15大细分领域,覆盖的范围更广;其次对每个细分领域能够入选最终榜单的企业都作了严格审查,例如网贷行业上榜企业从去年的15家降为11家。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我认为新金融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行业,达到世界领先,这些新金融50强正在颠覆传统金融行业的规则。今年很高兴又一次与新金融领域知名第三方服务机构小铜人合作这两个相当有意义的榜单。”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涵盖了新金融领域15大细分领域。其中网络借贷行业占22%,以11家上榜企业继续领跑50强,但上榜企业数量相比去年减少4家,这与网络借贷行业目前正经历的严格监管密切相关;综合金服占12%,上榜企业有6家,位居次席;互联网理财和互联网支付上榜企业均有4家,共同占据第三名的位置;另外,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消费金融和直销银行均有3家企业上榜;互联网货币基金、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征信、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分期和众筹6大领域均有两家企业上榜,互联网小贷有1家企业上榜。胡润表示:“虽然今年网络借贷企业数量减少4家,但仍在新金融行业占主导地位。”

  从地区分布来看,50家上榜企业中有44家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大城市,占比近9成。其中北京以16家上榜企业领跑,上海以12家上榜企业紧随其后,深圳、杭州分别拥有9家和7家上榜企业。

  突出的案例包括:

  互联网理财市场的巨无霸陆金所,根据最新消息,这家计划上市的新金融企业估值将达到500亿美元,已经远远把同行甩在身后,成为与蚂蚁金服抗衡的大块头。

  车贷行业的领头羊微贷网,这家网络借贷平台去年拿到10亿元C轮融资,融资金额在行业位居前列,并已完成银行存管等合规动作,成为广大投资用户最受认可的理财平台之一。

  综合金服巨头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旗下的新金融平台在2016年为超过500万小微企业累计发放了8000多亿贷款,有力支撑了新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3家上榜企业来看,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都具备远超一般同行的实力,他们成为最终赢家实至名归,新金融行业的马太效应也正在显现。

  发布方认为,2017胡润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50强则是对推动新金融行业向前发展的新媒体的集体认证和感谢。

  从最终上榜的50个财经自媒体来看,他们确实就是影响新金融行业舆论导向的中坚力量。胡润表示:“最近一年财经自媒体50强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投资者和高净值人群的信息来源。”

  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全榜单(排名不分先后):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新晋入榜 来源:胡润研究院

  2017胡润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50强全榜单(排名不分先后):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公布:覆盖15大领域,新上榜企业21家

1月8日,主题为“新金融、新秩序、新未来”的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百强榜峰会在深圳瑞吉酒店召开,这是胡润百富连续第二年发布面向新金融领域的排行榜,同时也是胡润百富2017年新年第一榜。近两年的新年首榜都花落新金融,足以证明胡润百富对新金融市场的肯定和重视。

在峰会开幕式上,胡润正式发布当天最重磅、最核心的“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榜单。

根据现场公布的榜单,在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上榜企业中,有众安保险、太保产险直通平台等互联网保险领军企业;有好买基金网、数米基金网等互联网基金领军企业;有陆金所、随手记等互联网理财领军企业;有拍拍贷、人人贷、有利网、民贷天下等网贷领军企业;还有分期乐、趣店等互联网分期领军企业;当然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综合金服领军企业也再次上榜。

据了解,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评选标准延续了胡润百富榜一贯的科学、严谨精神,评选范围也从去年的12大细分领域拓展到15大细分领域,并且对每个细分领域能够入选最终榜单的企业都做过严格审查。在第三方看来,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是对过去一年新金融全行业生态的大盘点,上榜企业都是业界佼佼者,也是同行效仿的标杆。

(图-50强名单屏幕呈现)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涵盖了新金融领域15大细分领域。其中网络借贷行业占比22%,以11家上榜企业继续领跑50强,但上榜企业数量相比去年减少4家,这与网络借贷行业目前正经历的严格监管密切相关;综合金服占12%,上榜企业有6家,位居次席;互联网理财和互联网支付上榜企业都有4家,共同占据第三名的位置;另外,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消费金融和直销银行都有3家企业上榜;互联网货币基金、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征信、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分期和众筹6大领域都有2家企业上榜,互联网小贷有1家企业上榜。胡润表示:“虽然今年网络借贷企业数量减少4家,但仍在新金融行业占主导地位。”

从地区分布来看,50家上榜企业有44家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大城市,占比近9成。其中北京以16家上榜企业领跑,上海以12家上榜企业紧随其后,深圳、杭州分别拥有9家和7家企业上榜。《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的区域分布基本与当前国内一线城市互联网发展水平一致。胡润表示:“新金融在北上深杭的数量不可思议的高,近9成的占比出乎我的意料。”

根据榜单显示,连续两年上榜的平台有陆金所、腾讯理财通、随手记、人人贷、拍拍贷、有利网、积木盒子、信而富、微贷网、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分期乐、趣店(趣分期)、好买基金网、数米基金网、天天基金网、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财付通、银联商务、拉卡拉、工银直销银行(工银融e行)、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淘宝众筹、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苏宁金融、上海资信等29家,他们依旧在新金融的江湖发挥中流砥柱的强大作用。

比如,陆金所、人人贷和积木盒子,是目前主流高净值投资人的资产配置中出现极高的几家平台,而且经常共同出现。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信誉及口碑,也是他们获此殊荣的一大原因。我们也衷心希望希望这些精英平台们,今后继续稳扎稳打做好行业表率,明年、后年继续蝉联新金融50强。

相比于去年,今年新上榜的平台有360金融、北银消费金融、渤海银行直销银行、东方财富网、海尔消费金融、开鑫贷、民贷天下、平安普惠、前海征信、轻松筹、上海资信、深圳招财猫、搜易贷、太保产险直通平台、通联支付、同花顺、挖财、网信理财、小赢理财、宜信、余额宝及中银消费金融等21家。这21家新晋平台,在各自所属的细分领域表现优异,获得了行业一致认可。

比如,平安普惠,2016年全年新增贷款额约在1800亿左右,增长率达到120%-130%;累计服务用户数为400万名左右。

比如,360金融,这是全国知名互联网企业360集团旗下的综合性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去年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和发展非常迅速,先后布局了理财、贷款、保险、股票、众筹、征信和高端财富管理等多个领域。

附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详细榜单:

360金融、百度金融、北银消费金融、渤海银行直销银行、财付通、东方财富网、分期乐、工银直销银行、海尔消费金融、好买基金网、积木盒子、京东金融、开鑫贷、拉卡拉、陆金所、蚂蚁金服、民贷天下、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拍拍贷、平安普惠、前海征信、轻松筹、趣店、人人贷、上海资信、深圳招财猫、数米基金网、搜易贷、苏宁金融、随手记、太保产险直通平台、泰康在线、淘宝众筹、腾讯理财通、天天基金网、通联支付、同花顺、挖财、网商银行、网信理财、微贷网、微众银行、小赢理财、信而富、宜信、银联商务、有利网、余额宝、中银消费金融、众安保险。

关于胡润新金融百强榜:

胡润新金融百强榜由胡润百富和小铜人联合举办,旨在奖励新金融领域的优秀企业、企业家和媒体。胡润新金融百强榜每年公布一次,每一次的获奖企业和个人由胡润研究院评选决定。

本届峰会联合主办方还有太平洋财险和金信网,此外还有近百家机构作为支持单位。

2017胡润新金融百强榜由两个50强榜单以及6大奖项构成,排行榜数量较去年减少三分之一,其中包括2017胡润中国新金融50强在内的7个单项榜单颁给新金融行业知名企业及企业家,2017胡润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50强颁给专注于报道新金融行业的50个财经自媒体。

关于胡润百富:

胡润百富是中国最权威的财富调研机构,胡润百富榜是中国最知名的财富排行榜,创刊18年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以及新贵阶层的风向标,很多知名企业得益于胡润百富榜走上更高的历史舞台。

关于小铜人:

小铜人是中国最知名的新金融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之一,小铜人在2015年11月获得A股上市公司汉鼎股份以及权威调研机构胡润中国的1100万元人民币战略投资。

 

四大家族竟包揽国内四成券商 北上深成必争之地

0评论2017-03-29 03:32:14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云中鹭 看主力在买什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券商的地方也不例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派系家族,包括取名和落户。

  最新江湖战报,“中”、“华”、“国”和“东”字打头的四大家族已包揽境内四成券商,在券业江湖中呈现四强争霸格局。落户地区上,北京、上海和深圳成为各家券商密集注册之地,此三地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券商。

  百家券商近段时间屡屡上演增资扩股之战,从多地上市融资到增发、配股或是发债融资,净资本规模排名正重新改写。2016年年报披露进行时,我们惊讶地看到,净利前三由中信、国泰君安(18.15 +0.06%,买入)、广发证券(17.06 -0.18%,买入)(16.32 -1.57%)占领,后面各项业务数据的排位赛还在进行中,券业格局正重新改写,券商中国将持续关注。

  四大"家族"雄霸券业

  研究证券公司命名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

  这不,按照当下证券公司名字第一个字分类,在剔除资管子公司之类的券商之后,113家券商的“家族”轮廓也浮出水面。“中”、“华”、“国”和“东”字打头的证券公司最多,以此四字为公司名字第一个字证券公司数量分别达到了15家、14家、10家和7家,囊括了境内113家券商中的40.71%。

  粗略分析“中”字券商家族,不愧是券商江湖里第一大家族,既有中信证券(16.07 -0.43%,买入)(16.20 -1.82%)行业龙头,也有中信建投证券(7.22 +0.84%)这个连体兄弟,更有中国银河(13.17 -2.66%,买入)(7.18 -2.84%)证券、中金公司(11.56 -2.37%)这类行业贵族,还有中山证券等这类新锐券商。

技术分享

  说完“中”字券商家族,再来分析“华”字券商家族,这个成员仅比“中”字券商家族少了一个成员的家族,其实力也不容小觑。14个成员中,既有在互联网领域突飞猛进的华泰证券(16.81 -0.06%,买入),也有股东实力超强的华融证券,更有新申请成立的华菁证券。

技术分享

  “中”、“华”家族之后,必不可少的就是“国”。在113家证券公司中,以“国”字打头的券商家族家数也高达10家。尽管数量较“中”、“华”家族少了几个成员,但“国”字券商家族可用定海神针来形容。在10个成员中,既有稳坐上海面朝东海的国泰君安,也有开疆拓土南粤之地的国信证券(14.61 -1.42%,买入),更有国开行旗下的嫡子——国开证券。

技术分享

  以上三大家族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家族,目前市场上已崛起的还有一大家族“东”字家族亦不可忽略。

  江湖战报显示,目前上市券商数量中,“国”字家族中有6家在A股上市或新三板挂牌,“中”字家族中有5家在A股或H股上市,“华”字家族中才3家在A股上市或新三板挂牌,但“东”字家族的7家证券公司中,却有5家已经成功在A股上市。

技术分享

  净资本大鳄主要聚集北上深

  除了上市,净资本规模也是衡量一家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证协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券商净资本实力前30的证券公司15家都聚集在北上深三地,其中深圳8家、上海5家、北京2家。

  净资本实力前三的证券公司分别为中信证券、海通证券(14.64 +0.00%,买入)(13.14 -2.95%)和国泰君安证券,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的净资本分别为879.14亿元、772.72亿元和671.05亿元,注册地分别为深圳、上海、上海。

技术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按国泰君安日前公告,公司将在全球发售的H股股份总数为10.4亿股,完成此次港股融资之后,该券商将在净资本和净资产两项数据上超过中信证券。

  北上深券商总数达51家

  按照中证协将全国分为36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的统计口径,其中有3个省市的证券公司数量超过10家,分别为北京18家、上海17家和深圳16家;同时也有2个省市无一家证券公司,分别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宁波市。

技术分享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或者叫“资金总量”,是一个地区或者城市经济运行的结果,也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之源。在中国,城市资金总量反应的不仅是自身GDP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也跟这个城市在区域的辐射影响力紧密相关。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对各主要城市资金总量及增速的统计发现,2015年北京上海深圳仍高居前三,广州与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增速方面,合肥、郑州、武汉、长沙等中西部省城和南京、深圳这几个沿海城市的增速名列前茅。

  北上深领衔

  作为强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均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心城市,两城的资金总量均在10万亿以上,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28573亿元,比年初增加15248.7亿元。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3760.60亿元,比年初增加13328.75亿元

  在京沪之后,是深圳和广州两个弱一线城市。两个城市的资金总量之和大致与上海相当,这样的格局大抵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即北边有北京、东边有上海,而南边的中心则相对平摊到两个城市里面。

  只不过,虽然同样是一线城市,但广州这些年的资金增速相对缓慢。历史数据显示,在2000年的时候,广州的资金总量接近上海、北京,这也是“北上广”并列的基础。那时,广州一个城市的资金总量相当于天津、重庆、杭州三大城市之和,或者相当于两个深圳。但现如今,广州的资金总量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上海的一半不到,更是被深圳反超并逐渐拉下距离。

  来自深圳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总额57778.90亿元,增长15.6%,比广州同期高出将近3个百分点。去年股市火爆,受益最大的就是深圳。再加上深圳楼市火爆,资金总量增速也比较快。在总量方面,目前广州与深圳相差近1.5万亿。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广州相较其他三个一线城市资金增长缓慢,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年广州的房地产市场比较温和,目前广州的房价仅为其他三个一线城市的一半左右。因此沉淀的资金也相对比较少。

  其次,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上市公司都比广州多很多,这些地方都是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方。“广州干的都是批发市场里开个店铺等小买卖,有点小富即安,没有太多暴发户。”彭澎说。第三,这些年广州在创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比较落后,产业结构转型缓慢也影响了资金的聚集。

  不过,虽然广州的资金增长缓慢,但短期内保住老四的位置还是没有太大问题。毕竟身后的第五名成都与广州有1万多亿的差距。在成都之后,杭州、重庆、天津、南京、苏州分列6到10位。

  省城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与各个城市自身的GDP相比,前四名北上深广大体基本对应,例如GDP第2的北京作为首都众多央企总部所在地,资金总量超过上海也属正常,深圳作为深交所的所在地,聚集了大批金融机构,后发赶超广州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后面的城市资金总量的排名与自身GDP的“错位度”就比较大。比如GDP总量分列第9和第10的成都和杭州,资金总量高居第5、第6,超过了天津和重庆两大直辖市。

  对此,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成都和杭州作为省会,都是所在省的首位度城市,吸收了全省最好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因此这些省会城市的资金不仅来源于自身,其背后也代表了所在的省份的经济实力。

  彭澎说,像成都、杭州这些生活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的资源在所在省份最好,因此对资金的聚集能力很强。比如杭州的环境这么好,浙江省内的富豪们很多都到杭州去居住。

  “作为一个城市而言,成都和杭州的经济总量不如重庆和天津。但作为一个省域而言,浙江和四川的经济总量要远大于重庆和天津,因此杭州和成都的资金总量超过重庆天津这两大直辖市也很正常。”丁长发说。

  类似的“错位”还有,经济总量第26位的西安,资金总量高居第12位,经济总量第18的郑州,资金总量高居第13。

  相比之下,一些非省会城市资金总量的排位明显低于GDP排名,比如经济总量第七的苏州,资金总量位居第十,不如省城南京;GDP第12的青岛,资金总量第20,不如省城济南;GDP第13位的无锡,资金总量仅为第19;佛山和东莞的GDP分别位列16和21位,但资金总量分别是22和26位。

  在增速方面,省会与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差距更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9.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3万亿元,增加12.4%。也就是说,低于10%的城市,资金增速明显跑输大盘。

  这其中,大连、无锡、青岛、东莞和佛山这几个城市的资金增速都低于10%,东莞资金增速只有5.8%,佛山也只有4.02%,无锡也只有6.10%。而苏州10.5%的增速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与这些城市相反,省会城市的资金增速可谓十分亮眼。这其中,中部地区的合肥、长沙、武汉和郑州四个省会城市均大幅领先于全国水平,其中合肥最高,达到了17.3%。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最高的是南京,增速达到了16.9%。杭州也达到了13.9%。非省会城市中,只有深圳达到了15.6%,这主要得益于深圳发达的金融等第三产业和和领先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传统制造业强的城市资金增速都比较慢。”彭澎说,目前传统制造业仍不太景气,虽然当前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但制造业显然不是资金流向的首选。这是因为目前制造业产业过剩很严重,“资本是逐利的,增加的资金更加偏好一些轻资产的行业,以及一些暴利的行业和部门。”

  丁长发说,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资金周期的挑战,比如随着劳动力、土地、环境等各种成本的提高,制造业的利润大幅摊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是逐利的,像南京等省会城市拥有全省最好的教育、医疗、文化、金融等各种资源,因此资金更容易向这些区位性比较好的省会城市转移。

  丁长发认为,尽管我们资金能流入到实体制造业,但是因为目前我国制造业大多是‘大众化’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欠缺,因此很多人跑到海外购物。“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和追求安全性的。实体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成本大幅飙升的情况下,很多资金就离开实体制造业,转移到大城市的楼市等领域。”

 

 

 

香港跌出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三位 北上深排名上涨

环球时报:金融中心排名 香港跌出三甲

  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力再受挑战,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9)排名中,香港跌出前三,以2分之差落后新加坡,跌至第4位。伦敦及纽约稳占前两位。分析认为,香港毋须过虑,惟应探讨如何在竞争愈趋激烈的金融环境中发挥所长。

  内地城市中,上海及深圳排名最高,分列16位及19位,排位均显著上升,北京排名23,上升6位。

  据《信报》消息,报告亦有一项“未来数年将成为更重要金融中心”的调查,在过去24个月期间,最多受访者选择新加坡,上海则排第二,而香港只排行第五位。

 

  报告是由伦敦金融城调查机构Z/Yen Group发布,该机构统计了全球86个金融中心,总共参考了24495份评估报告,计算了105个项目而得出结论。

  根据最新排名,伦敦得到800分居首,较去年上升4分,并领先第2位的纽约8分。新加坡得755分排第3,香港则得到753分,较去年下跌1级至第4位。

  以下是该智库网站公布的前25名城市排名(观察者网注:全部排名请点击这里):
技术分享
2
前25名排名情况

  香港一直以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自居,但此次跌出前三,伦敦及纽约则继续稳守全球第1及第2位,“纽伦港”将会改写?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告诉香港东网,第3或第4位的分别不大,香港在税制、金融自由度及人才资源上不输于新加坡,地位难被取代。香港与新加坡在排名的竞争上一直都不相伯仲,过去香港、新加坡及东京在排名上都互有竞争,这次排名降至第4的实质影响有限。

  庄太量认为,金融中心排名应考量一地的金融基建,香港的弱点在于,缺少国际企业来港上市;其次,香港债券市场发展亦较逊色。相较下,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不稳定,上下波动大,亦是其弱点,所以香港无需担心被新加坡取代。

  另据新浪财经消息,“香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挑战不是与新加坡的‘双城’竞争,而是拉近与伦敦和纽约这些成熟金融中心的差距和不足。”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鄂志寰认为,香港必须加快建设全面、多元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激烈的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站稳脚。

  近年内地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星展(香港)经济研究部经济师周洪礼认为,香港与内地关系密切,内地增长放慢对本港经济环境有负面影响,加上本港零售及楼市转弱,遂进一步削减本港竞争力。

 

 

 

北上广变北上深?广州金融业增加值比深圳少千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一个城市的金融业增加值不仅与自身GDP规模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与该城市在区域的辐射影响力紧密相关。

  第一财经对17城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及占GDP的比例进行了梳理。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统计数据显示,共有9个城市的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大关。其中,广东和江苏这两个经济大省各有2个。排名第10的杭州也已达到978亿元,很有希望在今年突破千亿大关。

  2015年,上海北京和深圳的金融业增加值及占比高居前三,且优势不断扩大。

  上海和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在4000亿左右,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6.23%和17.09%,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比上海高42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到2015年,上海金融业增长22.9%,总量超过北京126亿元,跃居全国首位。

  证券市场的火热是一大原因。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金额266.37万亿元,增长1.1倍,其中股票成交金额133.10万亿元,增长2.5倍。

  紧随沪京之后的是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深圳。作为深交所的所在地,2015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2542.82亿元(约相当于北京、上海的70%,香港的85%,广州、天津重庆的1.7倍),同比增长15.9%,占同期全市GDP比重14.5%,接近国际金融中心水平。

  相比之下,广州多少有些“落寞”,尽管位居第四,但广州金融业增加值总量比深圳相差近千亿,仅相当于深圳的64%,北京的41.5%,上海的40.2%,在增速方面,也仅有14.2%,明显落后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

  个中原因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上市公司均明显多于广州。前3个城市都是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方;广州在创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比较落后;广州的房地产市场比较温和,目前广州的房价仅为其他三个一线城市的一半左右;另外,临近的深圳和香港金融业更强,相应消减了广州在华南地区的辐射力。

  深圳和广州两个弱一线城市金融业增加值之和大抵在4000亿元出头,总规模与上海和北京相当,这也大致符合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在四个一线城市之后,是天津和重庆两大直辖市。其金融增加值的排名与它们的GDP位次相适应。不过,在金融业增速方面,天津只有11.7%,在各大城市中排名较低。

技术分享
  从金融业增加值与GDP的占比看,一些经济总量较大的省会城市,其金融业增加值的位次明显高于GDP排名,其中,GDP第18的郑州,金融业增加值位居第13;GDP第26位的西安,金融业增加值位居第14;GDP位居第24位的济南,金融业增加值位居第15。虽然济南GDP比同省的副省级城市青岛少了3200亿,但金融业增加值却比青岛高50多亿元。

  其中的一大原因是,金融业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省会城市拥有全省最好的教育、医疗、文化、金融等各种资源,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因此省城的金融业增加值也比普通地级市、制造业城市、外贸出口城市来得高。

  2015年,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5.9%。2014年,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3%。

 

 

北上深三大城市金融实力大比拼

20151213

比较一下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业发展情况:总体而言,北京的金融业体量最大,因为国有资本集中;上海其次,代表外资资本;深圳后发优势明显,代表民间资本,各有特色,各领风骚。当然,规模只是一方面,金融实力的比拼还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商业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人才集聚效应等全多面综合考量。

 

根据一家国际权威机构编制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有五个维度:商业环境、金融业务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及城市声誉、其他一般性因素等。按照这些标准遴选出的国际金融中心排名如下:

国内城市按照上述标准,上海排名在深圳和北京之前,北京可能会觉得很不爽,就因为我雾霾大、我是政治中心,就欺负我嘛,相信看了下面的数据你也会为北京鸣不平。当然,更多的还是从金融业务规模来讲。

 

金融行业规模

 

从金融资产总额、金融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金融业税前利润等来看,北京都大幅领先上海及深圳,虽然其GDP落后上海2300亿元。

 

金融资产总规模上,北京是上海的8.76倍,是深圳的13.74倍,这一点相信大家去北京的金融街走一走就能感受到了,都是航母级的国有金融机构,工农中建总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等;

金融业税前利润深圳后来居上,与上海齐平,且增速虽大幅落后北京,却高于上海近7%;北京的税前利润是上海及深圳的8.5倍;

金融业生产总值北京小幅领先上海,深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追赶;

北京的GDP相比上海及深圳,对金融业的依赖较大。

银行业实力比拼

 

决定金融实力的绝大部分因素是银行业。北京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行为主,而上海虽只有交通银行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但拥有22家外资银行金融机构,缩小了与北京的资产总额差距。深圳的银行业相比北京上海较弱,从北京的银行法人机构是深圳近3倍就能看出。

 

北京银行业人均拥有资产1.46亿元,而北京及上海人均拥有资产约0.8亿元。

按照北京银行业金融机构4000亿元假设(实际远远不止4000亿元,还未计算信托、财务公司、金融租赁等其他银行业机构),则北京的人均产值359万元、上海288万元、深圳585万元;

利润率即使按照10%计算,实际上2014年是非常好的年头,远远不止10%,这样计算人均收入:北京36万、上海29万、深圳59万,中位数也是41万元。

 

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深圳莲花山公园的相亲墙上面秀优越的好多都是银行员工了。不信,有图有真相

 

证券业实力比拼

 

北京上海深圳三城拥有法人证券机构数量相当,但管理的资产规模北京却比上海及深圳少一倍,这也不难理解,北京有四家国有大行、巨型国有资本,对于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股票承销发行、财务顾问等并没有那么重视,反倒是深圳后来居上,资管规模及增速都领先。注意,这是2014年的数据,2015年增速估计不会这么高了,因为这一轮牛市(哦,不,应该说上一轮了)正好是从2014年7月开始的。

 

但北京的证券业在支持实体经济上,遥遥领先上海及深圳,国内非金融机构通过股市筹集的资金额北京最高,是上海及深圳的4.76倍。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上海和深圳有全中国最大的两家“赌场”(嘘嘘,小点声)。

另外,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上海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对比一下:

上海上交所(战略新兴板):

上交所各类有价证券总成交金额128.15万亿元,增长48.1%,其中,股票成交金额37.72万亿元,增长63.8%。定位为大型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战略新兴板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

 

深圳深交所(创业板):

201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总值128572.94亿元,增长46.3%。上市公司流通市值95128.44亿元,增长50.9%。全年证券市场总成交金额444708.19亿元,增长49.9%。定位为中小型企业,较上交所要求略低,创业板门槛也比战略新兴板要低。

 

北京新三板:

截至2014年12月末,挂牌公司达1572家,累计挂牌企业362家,投资者总数达48675户,是2013年年末总数的7.3倍。定位面向中小企业或创新型企业,与上交所及深交所基因不同,类注册制,属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层。

 

私募基金在三地也如火如荼。基金业协会联手百度做了一份好玩的私募基金地图:

 

数据来源于网络,图中显示了中国各省私募的数量。

 

截止2015年9月底,全国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0383家,认缴规模4.51万亿元,实缴规模3.64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31.74万人。其中:

 

北京管理人5616家,管理的基金数量5605支;管理的基金规模40858.86亿元;

上海管理人4680家,管理的基金数量6656支;管理的基金规模14086.78亿元;

深圳管理人3558家,管理的基金数量3004支;管理的基金规模10399.99亿元;

 

保险业实力比拼

 

接下来是金融圈曾经被人看不起的保险业了。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虽然深圳的法人保险机构只有20家,比北京和上海少2.5倍和3倍,但深圳很好地抓住了保险发展的红利期(2000-2015),成功地做到了保险资产管理规模2.3万亿元,仅次于上海全国第二,且保险密度跟北京相当,大幅领先上海,保险市场较活跃。北京的保险资产规模为什么只有4560亿元呢?奇怪。

 

保费收入北京是上海的1.22倍,是深圳的2.2倍。除了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成熟度的量化指标。截至2014年底,发达市场人均保险支出为3666美元,人民币21996元。保险密度第一的是瑞士,第二是卢森堡,第三是丹麦,美国第十。

也就是说,中国最活跃的保险市场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空间:北京还有3.9倍空间;上海还有5.4倍空间,深圳还有4.3倍空间。

金融人才集聚能力

 

除了气候、文化、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前景等外在因素以外,对于高端金融人才的集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因为金融属于高端服务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金融专业高材生或其他受金融行业欢迎的专业人才,他们考虑是否接受一份金融工作非常重要的两点无非就是发展机会、薪酬。而发展机会很重要的就是看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比如金融街、陆家嘴、福田中心区,有银行(信托、财务公司、金融租赁等)、证券(券商、基金、期货等)、保险等,就比较吸引人。我们再来看能够量化的标准:薪酬。对比一下北京、上海及深圳的金融业薪酬:

2014年,北京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25482元,是北京平均水平的2.2倍。同时,北京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平均工资,是私营单位金融业平均工资的近3倍。



调查显示,上海地区的金融从业人员平均月薪为8337元,深圳为7583元。按照上述北京平均工资计算,非私营单位平均月薪为18,790.17元,私营单位平均月薪为6263.39元。

 

相比北京,上海和深圳私营金融单位较多,因此,金融业平均薪酬水平排序依次为:北京非私营单位≥上海≥深圳≥北京私营单位。

 

分析了大半天,到了该说结论的时候了。结论就是:短期内北京的金融实力最强,上海其次,深圳快速追赶。北京代表国有资本,上海代表外资资本,深圳代表民间资本。北京有京津冀一体化,上海有浦东自贸区,深圳有前海,各有特色,各领风骚。

 

 

北上深三大城市金融实力大比拼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比较一下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业发展情况:总体而言,北京的金融业体量最大,因为国有资本集中;上海其次,代表外资资本;深圳后发优势明显,代表民间资本,各有特色,各领风骚。当然,规模只是一方面,金融实力的比拼还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商业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人才集聚效应等全多面综合考量。

  根据一家国际权威机构编制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有五个维度:商业环境、金融业务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及城市声誉、其他一般性因素等。按照这些标准遴选出的国际金融中心排名如下:

  技术分享

  图片来源:http://www.longfinance.net/images/GFCI18_23Sep2015.pdf

  国内城市按照上述标准,上海排名在深圳和北京之前,北京可能会觉得很不爽,就因为我雾霾大、我是政治中心,就欺负我嘛,相信看了下面的数据你也会为北京鸣不平。当然,更多的还是从金融业务规模来讲。

  技术分享

  北京金融街

  金融行业规模

  从金融资产总额、金融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金融业税前利润等来看,北京都大幅领先上海及深圳,虽然其GDP落后上海2300亿元。

  金融资产总规模上,北京是上海的8.76倍,是深圳的13.74倍,这一点相信大家去北京的金融街走一走就能感受到了,都是航母级的国有金融机构,工农中建总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等;

  金融业税前利润深圳后来居上,与上海齐平,且增速虽大幅落后北京,却高于上海近7%;北京的税前利润是上海及深圳的8.5倍

  金融业生产总值北京小幅领先上海,深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追赶;

  北京的GDP相比上海及深圳,对金融业的依赖较大。

  技术分享

  银行业实力比拼

  决定金融实力的绝大部分因素是银行业。北京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行为主,而上海虽只有交通银行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但拥有22家外资银行金融机构,缩小了与北京的资产总额差距。深圳的银行业相比北京上海较弱,从北京的银行法人机构是深圳近3倍就能看出。

  技术分享

  北京银行业人均拥有资产1.46亿元,而北京及上海人均拥有资产约0.8亿元。

  按照北京银行业金融机构4000亿元假设(实际远远不止4000亿元,还未计算信托、财务公司、金融租赁等其他银行业机构),则北京的人均产值359万元、上海288万元、深圳585万元;

  利润率即使按照10%计算,实际上2014年是非常好的年头,远远不止10%,这样计算人均收入:北京36万、上海29万、深圳59万,中位数也是41万元

  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深圳莲花山公园的相亲墙上面秀优越的好多都是银行员工了。不信,有图有真相~

  技术分享

  证券业实力比拼

  北京上海深圳三城拥有法人证券机构数量相当,但管理的资产规模北京却比上海及深圳少一倍,这也不难理解,北京有四家国有大行、巨型国有资本,对于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股票承销发行、财务顾问等并没有那么重视,反倒是深圳后来居上,资管规模及增速都领先。注意,这是2014年的数据,2015年增速估计不会这么高了,因为这一轮牛市(哦,不,应该说上一轮了)正好是从2014年7月开始的。

  但北京的证券业在支持实体经济上,遥遥领先上海及深圳,国内非金融机构通过股市筹集的资金额北京最高,是上海及深圳的4.76倍。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上海和深圳有全中国最大的两家“赌场”(嘘嘘,小点声)。

  技术分享

  另外,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上海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对比一下:

  上海上交所(战略新兴板):

  上交所各类有价证券总成交金额128.15万亿元,增长48.1%,其中,股票成交金额37.72万亿元,增长63.8%。定位为大型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战略新兴板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

  深圳深交所(创业板):

  2014年末深交所上市公司总值128572.94亿元,增长46.3%。上市公司流通市值95128.44亿元,增长50.9%。全年证券市场总成交金额444708.19亿元,增长49.9%。定位为中小型企业,较上交所要求略低,创业板门槛也比战略新兴板要低。

  北京新三板:

  截至2014年12月末,挂牌公司达1572家,累计挂牌企业362家,投资者总数达48675户,是2013年年末总数的7.3倍。定位面向中小企业或创新型企业,与上交所及深交所基因不同,类注册制,属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层。

  私募基金在三地也如火如荼。基金业协会联手百度做了一份好玩的私募基金地图:

  技术分享

  数据来源于网络,图中显示了中国各省私募的数量。

  截止2015年9月底,全国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0383家,认缴规模4.51万亿元,实缴规模3.64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31.74万人。其中:

  北京管理人5616家,管理的基金数量5605支;管理的基金规模40858.86亿元;

  上海管理人4680家,管理的基金数量6656支;管理的基金规模14086.78亿元;

  深圳管理人3558家,管理的基金数量3004支;管理的基金规模10399.99亿元;

  技术分享

  深圳福田中心区

  保险业实力比拼

  接下来是金融圈曾经被人看不起的保险业了。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虽然深圳的法人保险机构只有20家,比北京和上海少2.5倍和3倍,但深圳很好地抓住了保险发展的红利期(2000-2015),成功地做到了保险资产管理规模2.3万亿元,仅次于上海全国第二,且保险密度跟北京相当,大幅领先上海,保险市场较活跃。北京的保险资产规模为什么只有4560亿元呢?奇怪。

  保费收入北京是上海的1.22倍,是深圳的2.2倍。除了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成熟度的量化指标。截至2014年底,发达市场人均保险支出为3666美元,人民币21996元。保险密度第一的是瑞士,第二是卢森堡,第三是丹麦,美国第十。

  技术分享

  数据来源: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报告2015年第4期

  也就是说,中国最活跃的保险市场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空间:北京还有3.9倍空间;上海还有5.4倍空间,深圳还有4.3倍空间

  技术分享

  金融人才集聚能力

  除了气候、文化、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前景等外在因素以外,对于高端金融人才的集聚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因为金融属于高端服务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金融专业高材生或其他受金融行业欢迎的专业人才,他们考虑是否接受一份金融工作非常重要的两点无非就是发展机会、薪酬。而发展机会很重要的就是看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比如金融街、陆家嘴、福田中心区,有银行(信托、财务公司、金融租赁等)、证券(券商、基金、期货等)、保险等,就比较吸引人。我们再来看能够量化的标准:薪酬。对比一下北京、上海及深圳的金融业薪酬:

  技术分享

  数据来源于网络

  2014年,北京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25482元,是北京平均水平的2.2。同时,北京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平均工资,是私营单位金融业平均工资的近3倍

  调查显示,上海地区的金融从业人员平均月薪为8337元,深圳为7583元。按照上述北京平均工资计算,非私营单位平均月薪为18,790.17元,私营单位平均月薪为6263.39元

  相比北京,上海和深圳私营金融单位较多,因此,金融业平均薪酬水平排序依次为:北京非私营单位≥上海≥深圳≥北京私营单位。

  分析了大半天,到了该说结论的时候了。结论就是:短期内北京的金融实力最强,上海其次,深圳快速追赶。北京代表国有资本,上海代表外资资本,深圳代表民间资本。北京有京津冀一体化,上海有浦东自贸区,深圳有前海,各有特色,各领风骚。

 

 

 

北上深房价涨到20万元/平是合理的?

2016-09-11 11:08:02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财经记者圈
 

  说北上深房价涨到20万1平是合理的,会被很多人骂。

  从感性来说,明源君也希望房价降了换个大房子。可从理性来看,只要楼市不因为黑天鹅崩盘,照现在这个趋势发展下去,20万1平并不是不可能啊。

  今天要讲四个逻辑:

  1、从之前货币发行的趋势来看,M2翻一番不用5年,如果2020年的M2达到2015年的2--4倍,一线城市的房价当然有可能再翻一番。

  2、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互联网文明,世界似乎变成“平”的了,但财富的落差却在加大。“金融+科技”的中心聚集了大部分财富和创造财富的机会,导致分化,北上深就是这样的中心。这是文明的最终状态,还是黎明前的过度?

  3、如果大家都把房子看作黄金、钻石一样的投资品,一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越离谱,反而越值得投资。

  4、底层工资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房价和M2的增长。可城市需要服务业。如何让工资低的从业者也能在一线获得体面的生活?是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课题。

  房价也许没涨,只是对应的货币多了

  大家都知道,M2基本等于在社会流通的货币。如果按简单理想模型来说:你在M2是100亿的时候往银行里存100万,等到M2变成200亿的时候,你那100万就只值先前的50万了。

  当然,如果按实际来说,情况就略复杂点,因为M2 虽然发行了,但经济也增长了,里面还是有真实价值的兑换的。

  大家先和明源君一起来看下中国的M2从1996--2015这20年的变化:

  我们再来看看房价的情况。

  1996年,深圳新房房价是4800元/平;2006年,是9230元/平;2015年,是33426元/平。

  1996年,北京商品房价是3869元/平;2006年,是8077元/平;2015年,是29967元/平。

  下面我们对比来看,看看下表,你还会觉得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离谱吗?

  如果M2继续增长,2020年达到2015年的2—4倍,你认为一线的房价有没有可能再翻一番呢?为什么在上面这个比例下,很多人还会觉得房价上涨太快?

  这就要从两个角度去看:

  一、M2比GDP的增长快很多,GDP的增长则快于民间实业发展

  从下图可以看到,M2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当然也就快于很多人对总体经济的感觉。GDP的增长里还有大量的基础建设。实业本身的增长可能还低于GDP.

技术分享
1

  于是最终的结果是:

  M2比房价涨得快,房价比GDP涨得快,GDP比实业涨得快。

  实业从业者的感觉可想而知。

  二、工资上涨赶不上房价,更赶不上M2

  2006年深圳新房价是1996年的1.92倍。2006年深圳年人均工资35107元,是1996年14507元的2.42倍。这也是2006年并没有很多人说房价高的原因。

  2015年深圳新房价是2006年的3.62倍。2015年深圳年人均工资87132元,是2006年35107元的2.48倍。房价的涨幅这个时候已经远高于工资了。

  另外请注意,房价是每个平方,以“万”为单位的单价要乘的是几十上百的平方数。工资则是一年一年的,那么多就是那么多。每平方多出一点,那负担就是几十倍的增加。一步赶不上,可能就永远赶不上了。

  那么为什么三四线的房价没有随着M2大幅增长?这就要涉及明源君下面要谈到的主题。

  财富的世界没有变平,落差还在加大

  北上深房价很高几万1平,三四线房价很低几千1平,这是为什么?

  这种差别和M2没啥关系,因为全国的M2是一样的。

  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都,都有类似的现象。纽约中央公园周边许多超级豪宅动辄数百数千万美元,而在别的城市一栋大别墅也就是几十万美元。

  明源君最近逐渐认识到:这可能是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偶然出现的。因为当前的互联网文明,需要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也唯有在国际金融中心才能有大的发展。

  具体来说,人类文明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农耕文明:气候就是一切,全国差距不大

  以中国为例。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一度在河南、陕西一带,那一带也曾经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古代那里的气候和现在不同,比较温暖湿润,当时的财富来源主要是农作物和养殖,那里也就成为中心地带。

  后来,气候变化,南方就逐渐比北方富裕。以稻米为例,南方可以产三季稻米,北方只能产一季。南方各个季节都有丰富的出产,而北方冬天能种植的东西很有限。

  虽然如此,但因为全国的土地都可以种植农作物,大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明源君觉得,这也是北方的王朝经常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二、工业文明:交通、人力资源就是一切,符合条件的城市不少

  农业文明后期,海边的港口已经开始享受交换的利益。

  到了工业文明,交通变成一切。因为生产的一切货物都需要交换,所有的原料都需要外地运来。而水运最便宜,还可以直接把船开到外国去。于是所有发达的城市,几乎都是海边的港口、河边的城市、铁路沿线等等。英国、美国,这种趋势特别明显。

  不过明源君觉得,中国早几十年因为计划经济的原因,这种情况并不明显,大量的国企在三四线城市,虽然有交通不便等种种劣势,但因为产品不需要市场竞争,还能维持。但这种情况显然无法持续,今天的东北有多萧条,内地的三线城市有多落寞,都是例子。

  三、互联网文明:需要在资源非常聚集的金融中心发展,符合条件地方很少

  如果说,工业文明,可以建立在交通成本低的任何地方。互联网文明,就必须建立在各种资源非常聚集的金融中心。

  比如在美国,有两个公认的金融中心,一个是纽约,另一个就是硅谷。两个地方现在每天都在互相争抢金融人才。纽约的创新之前比不上硅谷,但近年也在迎头赶上。

  广义的金融中心是指在宏观地理区域内发挥金融活动中枢作用的大中城市。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的最高形态。

  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是:一方面从生产流通领域游离出大量的货币资金需要寻求投资的场所;另一方面生产和流通领域又需要不断补充大量的货币资金进行运转。

  因此,只有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十分雄厚,已经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之后,它才可能产生、积聚和使用巨额资金,才使金融中心的形成有了基础。一般来说,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流通环境,有高效率

  资金运动必须有充分和迅捷的信息服务为保障,因此要求城市提供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流通环境,吸引尽可能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城市活动。

  而要完善设施就必须有足够多的人流物流支撑,举例来说,你要开通2分钟一趟的地铁网络,城市至少得有几百万人吧。

  2

  有需要集聚足够数量的金融机构

  3以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实力为依托

  如果美国经济实力不行,就不可能有纽约,中国实力如果不行,就不可能有上海、深圳。

  4国家或者地区政府有政策性保护

  深交所、上交所对于所在城市成为金融中心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同城市或区域有科技创新的动力

  金融投资给创新产业,创新产业有发展后反哺金融,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北京、深圳的各种创新企业,都很有代表性。

  6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才能完成上述聚集。有好的自然环境,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人。

  满足所有以上条件的城市很少,现在来看。

  香港是公认的全球金融中心,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也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之前,曾经有人认为,科技发达了,大家可以在家办公了,千里之外也可以无障碍沟通,也就没有空间限制了,在家乡也可以搞高科技创业。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还是太理想化。至于以后会不会成真,明源君不知道。

  在互联网文明下,创新和金融产生财富是最快的。硅谷每年诞生多少千万亿万富翁,新三板每年创造多少千万亿万富翁,是数得着看得见的。金融中心又本来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中心城市房价飙升,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人可能会说,房子就是用来住的呗,从使用价值特别是租金来看,一线的房价根本不合理。下面明源君开始讲这个主题。

  和钻石相似,收入比离谱地方反值得投资

  一块钻石少则卖几千几万,多则卖几十万几百万,大家还觉得挺值得,其实钻石不能吃不能喝实用价值相当有限啊。

  据说,钻石早年的产量很大,并不十分值钱,有一个家族于是就收购了非洲几乎所有的钻石矿,开始做两件事情:

  严格控制每年出售钻石的数量

  大肆宣传钻石是爱情象征,让人们接受结婚必须有钻石

  于是钻石的价格就迅速提高了,现在国人结婚,几乎都要买钻石戒指。

  其实房子和钻石也类似:

  首先,一线城市土地本来就很有限,地方政府还严格控制,每年就只卖那么多地,很稀缺。

  其次,房子是结婚的标配,这在中国根本不用宣传,大家特别是丈母娘们几乎都有共同的认识。

  如果大家都把房子看作投资品,那么这个时候什么房价收入比之类的指标都没用了,它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逻辑。

  三线城市房价不离谱,其性质是居住使用的实用品,投资反而要谨慎。房价和收入差距很大,竟然还有市场的地方,房子已变成投资品,反值得投资。

  一线城市要发展,必须解决低收入者的住

  那么,一线城市房价太高,到底有没有隐忧呢?

  明源君觉得,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解决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

  一个城市,要正常运转,就不可能只有高大上的产业,必须有别的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这些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怎么解决,是个很大的问题。

  以深圳为例,之前曾有外地学者认为深圳房价房租太高,会成为“空城”,被笑话。那是因为他身在外地,不知道深圳有大量廉价的城中村。可深圳现在城中村越来越少啦。

  深圳本地的住房保障制度,比如廉租房微利房,解决了一部分户籍低收入人口的居住问题。可是大量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连大专文凭和中级技术证书都没有,深圳入户政策放得再宽,他们也不可能入深户。

  城中村逐渐消失后,怎么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开发商也可以考虑下能不能半公益半市场化地解决相关问题。如果没有这些基层劳动者,城市的一切方便和美丽,估计都将荡然无存。

  也许未来,文明进一步发展,大家聚集在一起,将对文明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千里之外也能合作创造新的技术和模式,创造巨大的价值。

  那时候人类将分散居住,每个人都能买得起大房子。明源君想,那个时候的人类研究历史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今天很荒谬吧!

 

 

 

G20以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要改为“北上深杭”?

2016-09-08 13:27 CEO说    阅读:3428 收藏
   
伴随着传统贸易的衰落将广州拉下马,跨境电商的兴起将杭州扶上位,未来中国的一线城市格局应该是“北京的权力调控+上海的金融运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电子商务”。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上市,这也意味着约6000名前任和现任阿里巴巴员工将分享超40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杭州城里一夜之间就诞生了数十名千万富翁和数千名百万富翁,杭州一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人说,杭州终究会取代广州迈入一线城市之列。

  改革开放后,北上广深的名声逐渐盖住京津沪,并很快成了中国人心中的四大一线城市,广州也以“华南一哥”的名义稳坐中国第三大城市的宝座,但如今这种存在数十年的城市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主旋律以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广州这座产业结构偏旧的“千年商都”黯然失色,并逐渐跌出了一线城市的行列 ,而杭州——这座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千年古都”则越来越具备了一线城市的的气质。

  广州,你怎么了?

  广州历来以商贸为人称道,这从从广交会的号召力、琳琅满目的专业市场、稳居全国前三的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数据等方面就可以获得印证。

  而除了商贸,广州的另一个传统优势就是制造业,近年来广州已形成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汽车产业尤为突出,其轿车产量一度超过上海居全国第一。

  然而,随着国际环境多变与新技术崛起,广州的这两大优势已然不再,商贸遭遇国家进出口贸易下滑与电子商务的双重夹击,制造业也面临产能过剩与创新不足的双重困扰。

  可以看到,同为一线城市的京沪深已经开始了华丽转型,借助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以及国家对金融业的战略定位,京沪深已变身为三个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并据此聚拢大量高端服务业,一洗传统工业城市的笨重色彩。

  在此基础上,北京深圳更是借助人才优势与制度创新,培育出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产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两个科创中心。上海的科创表现相对较弱,但其在经济上的骄人表现,仍为其增色不少。

  相比而言,受限于国家对沪深的金融功能定位,广州的金融业产值始终处于二线城市水平。同时,受限于城市综合地位的差别,广州在总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与京沪存在结构性差距。

  科创领域,广州的表现可能更糟,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广州不仅远低于京沪深,还低于杭州与南京,而在含金量更高的PCT国际专利授权量方面,广州甚至不及京沪深的1/10。

  即便是广州向来倚重的制造业,也面临升级的难题。广州现在的制造业以汽车、石化与电子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偏旧,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向先进制造业转型,但大飞机、大火箭等高端制造业又被国家布局在上海与天津,广州在发展高端制造业方面同样面临政治话语权不够的问题。

  而根据前一段时间QQ大数据发布《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广州以36.91%的流出率,成为年轻人最想离开的一线城市,而年轻人的逃离也意味着这座千年古城正在一步一步的丧失着活力。

  杭州的“洪荒之力”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杭州不仅围绕阿里巴巴聚集了一批优质的互联网企业,梦想小镇更是成为了与中关村并雄而立的创业者聚集地,而G20峰会的顺利召开更使杭州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从各方面看杭州越来越具备一线城市的气质。

  提到杭州很难绕开阿里巴巴,时至今日,已经很难说清是阿里巴巴成就了杭州还是杭州成就了阿里巴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阿里巴巴开始,杭州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互联网生态圈。

  一方面,阿里巴巴会根据员工入职先后编排公号,如今已排到了十多万,其中离开的有六七万人,很多都选择留在杭州创业或发展,阿里系成为了杭州创业圈中的第一大系。

  而此后杭州就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有人曾勾勒了杭州的互联网权力地图:

  杭城以西的余杭,是阿里系的“天下”。

  杭城以南的滨江,是网易系的“总部”。

  杭城西南方向,在富阳东洲新区,一个规划占地500亩,投资13亿元的电商产业已经整装待发,投资者是京东。

  而从富阳往北延伸30公里,百度在杭州的首家分公司宣告成立不久,已经签约入驻“西溪籍”。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企业集群方面,杭州也走在了前面。

  最近,北京大学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报告》,其中一个结果比较有趣:不同城市距离杭州越近,距离北京、上海、深圳越远,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

  该报告说,这主要是因为蚂蚁金服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最大数据源,距离该数据源越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力度越大,从而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这也进一步说明互联网金融并不是完全超地理的金融现象。

  而蚂蚁金服就位于所在地杭州,杭州在金融方面已逐渐拥有了与上海、深圳抗衡的实力。

  同时伴随着G20的召开 ,给杭州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效应,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G20峰会作为全球经济合作的最主要的论坛之一,一召开便吸引了全球的眼光,世界各大媒体更是紧盯着G20峰会的一举一动。而作为本次G20峰会的举办地杭州自然也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在注意力经济日益重要的今天,这对杭州来说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广告效应。

  而以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为关键的G20文艺晚会更是向世界展示着杭州的软实力,这大大提升了杭州的世界知名度。

  提到一线城市,首先可能会想到的是遥不可及的房价,而今年以来杭州房价连番上涨,甚至即将进入3万+时代,而据相关预测G20峰会举办后,杭州房价还会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这也让杭州更具一线城市的素质。

  杭州 VS 广州

  纵观北上深这三大一线城市,北京代表新兴文化产业,上海代表金融和资本,深圳代表科技和智造,三者各司其职、各领风骚。

  而曾经以商贸和传统制造业为支撑的广州在各种冲击下已越来越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如今没有一个良好定位的城市很难再跻身一线城市行列。

  杭州则不然,凭借其精准的定位,把电子商务作为支柱产业,在改写着商业格局的同时,也改写着城市格局。

  伴随着传统贸易的衰落将广州拉下马,跨境电商的兴起将杭州扶上位,未来中国的一线城市格局应该是“北京的权力调控+上海的金融运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电子商务”。

 

 

 

北上深房价20万时是否卖光所有的房子?

2016-09-06 07:59:22 和讯名家  刘晓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po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技术分享
  早上起来,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一个命题:如果深圳房价达到20万元,要不要卖掉房子?

 

  这让我想起一篇一度刷屏的网文,标题是《赶紧卖掉房子,一套都不剩!》,作者是深圳大学的一位教授。这篇文章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那时恰恰是这轮房地产局部大牛市的前夜。转眼之间,北上深房价已经实现了翻倍!

  我不知道那位教授自己是否在两年前就把房子“卖得一套都不剩”了,但肯定有读者受此影响,错过了这轮牛市。

  今年8月,深圳新房均价是5.44万元。至于原特区内,新盘基本上个个“10万+”了。

  随着大城市房价不断飙升,租金回报率、收入房价比、购房负担比等重要指标都已经远远突破了警戒线,量变正在推着质变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北上深的新房价均达到20万元,大家要不要从楼市撤离避险?

  北京上海面积比较大,仅北京六环以内的面积超过深圳总面积。所以我想把这个问题界定的更清楚些。假如北京五环以内、上海外环以内,深圳福田、罗湖、南山、龙华、宝安、盐田6区的新房均价达到20万元人民币,楼市是否见顶?

  我的答案如下:

  1、首先要看时间点。如果是10年之内达到这个水平,就比较麻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其次看当时的汇率水平。时间点这个指标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参考指标是是汇率水平。因为在汇率的标尺下,我们可以衡量全球大类资产的价格关系,而资金是趋利避害的。

  如果上述地区房价达到20万元人民币的时候,人民币跟美元的汇率水平仍然维持在7:1或者8:1左右的水平,那么意味着北上深核心区房价达到了每平米2.5万到3万美元,这个价格显著超过了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伦敦的水平,存在巨大的泡沫。

  这时候,你应该卖掉多余的房子。

  如果这时候人民币跟美元的汇率是20:1,那么北上深核心区的房价是每平米1万美元,比现在的水平可能还略低点,换句话说,遭遇了“美元顶”,这时候估计国外的热钱开始考虑买中国的房子,你也就没有必要卖了。

  3、看收入房价比。收入房价比本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丈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房价的水平,但这个指标过去10多年里在中国一直失灵,以至于没有人考虑这个指标。任大炮甚至说,收入房价比越高的城市,越适合投资购房;反之,收入房价比偏低意味着只能刚需购房。

  其实这个问题跟股票市盈率的问题差不多。现在银行股只有六、七倍市盈率,维持一年多了,但就是没有人买,买了也不涨。大家都知道创业板的股票泡沫大,市盈率高的离谱,但创业板就是活跃。长远看,市盈率不会永远失灵,收入房价比也不会永远失灵。当北上深每套高层单元房,就足以消灭一个“三百万美元身家富翁”时,这个市场距离大调整就不远了。

  有人算出,以目前深圳的平均房价和平均收入,一个人不吃不喝需要1215个月才能买下90平米的房子。如果是夫妻两个人一起负担,一半收入用于日常消费,一半收入用于买房子,需要101年才能买下9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房价未来再涨4倍,收入只涨2倍,那么就需要202年才能买下这套房子。到那时,高房价还能维持吗?

  4、最后,再重复一下我对中国房价的核心观点,因为在我的几个公众号上,常常会发表不同作者、不同观点的文章,我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强调不同的事情,所以有读者认为我的观点常常有变化。

  我长期看好有显著人口增量的、级别高的、汇聚资金能力强的大城市的优质住宅。我说的这类房子,长期看、在人民币计价模式下没有“顶”(短期会有阶段性顶部),美元计价模式下有“顶部”(所谓“美元顶”)。关于楼市泡沫的最终结局,我最早提出了在“东京模式”之外还有“莫斯科模式”,两种模式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此外,还比较早提出了“高房价”和“高汇率”最终只能保一个,而维护资产价格更重要,因为资产价格关系到社会稳定。

  我还提出,只要中国不能开启“印股票的时代”(市场经济+IPO注册制),“印钞票的时代”就只能延续(中国的城镇化只进行到一半),楼市作为最大资金池的作用就无可替代,M2增速就肯定会维持在GDP增速的1.5倍以上,中心城市的房价只能继续上涨。而且,当经济不好的时候,反而会加速上涨,这种情况在过去20多年至少被验证了4次。

  能让房价慢下来只有改革,改革带来资源配置的变化,带来技术的进步,带来发展机会的均等和行业利润的平均,热钱自然而然就分流了,去了该去的地方。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镇化又只进行到一半,北上广深等城市都汇聚了2000万以上的人口,正向3000万的规模迈进。中国任何一个超级城市,其总人口都超过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再加上中国土地国有,外汇管制,所以中国房价长期偏高具有其合理性。

  未来VR技术的成熟,可能让城市进入多中心、无中心的时代,再加上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城市圈的概念正奔腾而来。超级城市的周边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廊坊、东莞、苏州,其发展机遇将超过西部的很多省会城市。

  2016中国城市半年报最新出炉,天啊,你的家乡变穷了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者 : 李晓鹏城市经济学博士“去产能”冲击:21个城市“倒退”

  2016年上半年各大城市和各省份的经济数据基本都公布了,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名义GDP 最快的是广西钦州,增速超过20%;最糟糕的甘肃嘉峪关市,名义GDP增速竟然是负的31%——GDP按照这速度增长,再增长几年就快增长没了。

  (备注: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名义GDP,而不是扣除通货膨胀率以后的实际GDP。我一直觉得在国内跨地区比较,名义GDP比实际GDP更有价值。因为国内生产要素和货币是自由流动的,价格波动也是地区之间经济实力的对比的一种表现。比如北京的住房租金快速上涨,带着CPI跟着大涨,而某中部城市的租金不变。那么在计算实际GDP的时候,北京的名义GDP就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但实际上房租的上涨是一个地区的生活便利程度、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的体现。所以说,在货币和人都可以自由流动的经济体系里面,跨区域比较GDP增速的时候,扣除物价差异意义不大,反而会造成信息扭曲。本文后面所讲的增速或者GDP增速,全都是指的名义GDP增速。)

  我统计了一下,在我能找到数据的2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2016年上半年GDP增长为负数的竟然有21个之多。分别是:

  山东:德州,-1.91%;东营-2.2%;

  东北地区:鞍山,-4.27%;大庆,-14.01%;锦州,-6.44%;本溪,-1.64%;葫芦岛,-0.53%;鸡西市,-2.3%;铁岭,-0.29%;阜新,-17%;

  山西:榆林,-11.21%;临汾,-0.88%;朔州,-6.07%;阳泉,-2.45%;

  陕西:渭南,-1.55%;延安,-12.44%;铜川,-5.34%;

  西北地区:乌海市,-5.09%;吐鲁番,-4.2%;嘉峪关市,-31%;金昌市:-11.79%。

  这些负增长的城市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资源型或资源粗加工城市。朔州、阳泉、榆林、渭南、鸡西、乌海、铁岭、阜新、临汾、铜川、吐鲁番都是以煤炭为经济支柱,大庆、锦州和东营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石油(德州靠近东营,主要是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葫芦岛主要是炼油、鞍山是钢铁、嘉峪关市是初级的铁合金冶炼、金昌市是有色金属

  一般来说,以前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个地区的差异也就是个增长快慢的问题,但现在中国经济减速,就拉开如此大的差距,高增长和大面积负增长同时出现,这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

  资源型城市密集出现负增长,主要就是这一轮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冲击的结果。这可以说也是一种“新常态。”

  这种新常态,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逐步取代投资拉动,大规模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减速了,对煤炭钢铁这些资源型产品的需求下降,简单的资源开采和粗加工的产业结构肯定就不行了。

  这种趋势可能会长久的持续下来,将来这一批城市的变革转型可能会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决策层需要处理的一大问题。

  “天时”眷顾:厦门、福州、海口,备受恩宠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用到现在的中国城市经济格局上来正好相反:负增长的城市都是些相似的,而高速增长的城市则各有各的优势。

  上半年的数据中, 名义GDP增速超过1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或省会城市有七个:

  厦门,15.23%;

  福州,13.6%;

  深圳,14.02%;

  杭州,11.61%;

  重庆,10.54%;

  长沙,10.41%;

  海口,10.38%。

  厦门和福州的高增长跟国家战略有很大关系。福建在过去几年很是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

  中央大力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最后选了两个省份做核心区,路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是新疆,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就是福建。同时,福建还是继上海之后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三个省份之一(另外两个是广东天津)。“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也落在了福建泉州。本届政府最大的三个经济战略:自贸区、“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都重点支持福建了。特别是泉州在智能制造方面优势并不突出,竟然成了“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中国工程院的同一批专家一边编制《中国制造2025》一边帮泉州做《泉州制造2025》,国家政策的偏爱显而易见。

  在这一轮“新常态”经济增长中,福建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各种优惠政策和国家投资滚滚而来。2015年和今年上半年,福建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能够执沿海各省份的牛耳,并非偶然。

  海口经济的优异表现也和国家战略有关,主要就是南海开发。海南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南海开发的基地,新设立的负责管理南海诸岛礁的三沙市也归海南管理,大量的国家战略资源也就接踵而来。作为海南省会,海口拥有海南最大的港口,是南海开发大宗物资运输的支点。南海开发是个大战略,可能持续数十年,现在只是起步,将来的强度和力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海南未来发展的前景也是非常看好。

技术分享
自力更生,谁是中国经济新未来?

 

  如果说以上三个城市主要倚靠国家战略支持的话,深圳、杭州、重庆、长沙的优异表现则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

  深圳,“甩开北上广”

  除了厦门,深圳在副省级城市中是表现最好的。核心就是它的前海金融示范区和科技创新结合的非常好。中国这一轮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关键就是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凡是能把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做好的城市,就必然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在上一个十年,也就是2003年到2012年这个期间,深圳经济的表现并不算突出。因为上一轮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土地资源有限的深圳在这方面没什么优势。2003年的时候,一篇叫做《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红遍网络,那时候很多人觉得深圳作为改革开发特区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全国都已经全方位对外开放了,还拿深圳这个特区来作什么?

  2008年的时候我参与过深圳政府委托的一个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当时深圳的危机感还是很强,觉得要想跟广州竞争,还得寄希望于港深一体化,借助香港的力量。但是等到国家经济切换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战略取代投资拉动战略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之后,深圳很快就恢复了信心,已经有人喊出“甩开北上广”的口号了。

  港深一体化什么的深圳已经不感兴趣,广州也没法跟深圳比了。在创新能力方面,北京上海其实也不如深圳那没有活力。上海是金融中心,但是科技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不足;北京金融科技创新都有,但因为是首都,官僚主义的作风总是有影响的,真正颠覆性的创新不太可能在北京出现。这样一算下来,深圳就从新找回来自己的定位,它这个特区不再是“开放特区”而是“创新特区”,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深圳在未来十年显然还会有更光辉的前景。

  我记得2008年的时候,深圳还被大家戏称为“文化沙漠”,似乎那里只是一个暴发户的名利场和农民工的打工地,深圳大学在全国很不起眼,高学历人才并不愿意去深圳。也就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深圳开始斥巨资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来办分校区,南方科技大学也在2011年开始招生。

  一转眼七八年过去了,海内名校北大、清华、人大等齐聚深圳大学城,高学历人才培养已成气候,再无人敢以“文化沙漠”来称呼深圳了。这正是深圳提前多年深耕努力的结果,也说明一个城市的成功,确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培育支撑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体系尤为重要。

  杭州,中国经济新未来之一

  与深圳类似,杭州的优异表现也是把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的结果。不过它的科技实力和金融实力都比不过深圳,毕竟它不是特区,没有深交所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主要还是靠浙江民间商业资本支撑起来的草根式创新体系,特点就是“民间创投+互联网创新”。如果中国要找“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深圳排第一没有悬念,北京和杭州谁第二可能会有争议,但深圳、北京、杭州作为前三强当是没有疑问的,它们都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跟深圳相比,杭州在人才战略方面似乎缺乏前瞻性,没有像深圳那样提前多年布局中高端人才培养,浙江商业资本的不足之处就体现出来了,草根性太强,战略眼光还是有所欠缺。

  长沙,中国装备制造之都

  深处内陆的重庆和长沙处在高速增长的第二梯队。重庆现在是耀眼的明星,而长沙似乎一直默默无闻。其实长沙跟深圳、杭州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已经“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我们可以称深圳为“中国科技创新之都”,杭州为“中国互联网创新之都”或者“中国电商之都”,而长沙则可能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之都”。

  长沙一直都很低调,直到去年12月26日中低速磁浮试运行,才算勉强被新闻媒体关注了一下。长沙也成为继上海之后,中国第二个开通磁悬浮的城市。跟上海那条磁悬浮不一样,长沙这条磁悬浮是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的。通过磁悬浮的建设,长沙在装备制造领域的系统整合能力展露了出来。

  去年5月8号,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仅仅过了三个月,长沙就公布了《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是全国第一个公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的城市。可以说是拔得头筹。这么快的反应速度,是因为长沙在智能制造方面早就做好了准备。

  早在2008年,长沙就提出了要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在2011年又提出打造“全世界最大的装备制造基地”。在《中国制造2025》公布的半年多以前的2014年9月,长沙就发布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集中力量发展装备制造方面的战略,长沙是很多年一以贯之的。

  中联重科(000157,股吧)、山河智能(002097,股吧)、铁建重工、三一重工(600031,股吧)这一串在装备制造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全都出自长沙。与行动计划一起公布的,还有长沙智能制造第一批30个试点示范项目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我们做规划都知道,方案文本可以快速攒出来,项目和优惠政策不是随便能整出来的。

  《行动计划》公布一个月之后,长沙就组建了智能制造研究总院。虽然名字叫“研究”,其实是一个集科研平台、融资平台、服务平台、创业孵化为一体的一个智能制造“总管家”。这种做法是一个很大胆的创新,在国内首屈一指。

  2014年,长沙的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从723家增加到了769家,只新增了40家;

  到了去年,一下子就新增了两百多家,可以说是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的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不是说新增就能新增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积累。这些事例都说明,长沙经济这两年的优异表现,是长时间专注和深耕于装备制造领域的结果,并非偶然和幸运。

  重庆:“金融市长”黄奇帆

  重庆的情况比较特殊。它的面积实际上相当于一个省,比台湾、宁夏、海南都要大。一个省的产业布局和战略定位跟一个城市差别很大,一言难尽。

  它的特殊优势在于有一个“金融市长”黄奇帆。以组建“八大投”投融资平台为代表,重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府主导的新型投融资体系,这跟杭州以民间商业资本为主的创投体系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重庆在政府主导型金融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八大投”模式开创建设完整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的先河,万州商业银行的两次重组都堪称地方开发性金融建设的典范。等国家对投融资平台大力限制了,“八大投”系统又很快往国家大力提倡的产业投资基金方向转型。PPP的概念刚起来头一年,重庆落地的PPP项目投资金额就占了全国的一半。“金融市长”黄奇帆在投融资领域总是能领潮流之先。

  这种金融创新的效果非常厉害。京东方到重庆投资建设8.5代面板生产线,总共两百多亿的投资,超过三分之二都是重庆市政府负责解决的。重庆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组建了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基金就投资几十亿对市内诸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自动化技术改造,以此创造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然后以获得政府技改订单为条件把川崎重工和瑞士ABB等几家国外著名机器人企业招到了重庆来投资。现在,重庆已经成为仅次于瑞士本土的ABB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龙头落地以后,相关产业链建设也就很快起来了。

  可以说,中国现在的金融创新协同产业创新,重庆是政府主导型代表,杭州是民间主导型代表,深圳则是二者的混合。中国的创新驱动路径,一定是金融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成果。在这条道路上,这三个城市的探索应该都会是很有价值的。

  煤炭城市一片萧条,为何安徽阜阳一枝独秀?

  除了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以外,还有很多地级城市也表现抢眼。增速在10%以上的普通地级市太多,不能一一列举分析,就压缩一下范围,上半年名义GDP增长超过15%的普通地级市有六个:

  广西钦州,20.82%;

  安徽阜阳,17.62%;

  河北廊坊,16.59%;

  福建漳州,16.21%;

  贵州毕节,16.72%;

  海南三亚,15.2%。

  钦州的高增长是因为北部湾建设的国家战略落地。钦州港是北部湾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是唯一一个保税港。北部湾是中国大陆前往东南亚国家最近的大型港口,“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来以后,大量的国家项目投资把它拉起来了。

  廊坊则是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功能疏解战略的最大受益者。漳州是福建的,高增长原因和厦门、福州类似。

  三亚的经济则受益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离岛免税的政策让三亚成为中国除香港外最大的免税购物中心。海棠湾免税购物商场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商业面积达7.2万平方米,已经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单体免税店。

  离岛免税的政策和免税店建设正好赶上中国游客全世界购物的大爆发时期,这一家店刚开业一年就成了三亚最大的纳税单位,销售额超过了中国免税集团在国内其它地方所有免税店的总和。免税购物的热潮也带动着三亚的酒店住宿、娱乐展会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三亚目前的凤凰国际机场流量已经严重饱和,正在新建一个客运量超过4000万的新机场,还在崖州区新建万吨级货运码头,将来在南海开发方面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其高速增长应该说还有很大的潜力。

  除了上面这几个以外,剩下的城市也就跟长沙类似,没有太多的国家战略支持,主要倚靠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贵州毕节和安徽阜阳都属于非常落后的地区,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做的好。毕节打造起来了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成了贵州省三大装备制造基地之一;阜阳是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其中,阜阳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励志典型。它的经济本来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的,颍上县的煤矿开采是它的经济支柱。但是在煤炭价格最高的时期,阜阳就把从煤炭里面赚的钱来大力搞基础设施和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所以现在煤炭城市一片萧条,阜阳却几乎一枝独秀,纺织业和装备制造业一轻一重撑起了大半边天,靠的就是几年前打下的基础。

  与阜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南边的淮南,这也是一个煤炭资源为支柱的城市,之前煤炭行情好的时候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不注意接替产业的发展——淮南连着有三任市委书记一任市长都因为贪污腐败在十八大后被双规了,看起来主要领导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这两年国家一“去产能”,煤炭价格暴跌,淮南经济一头就栽了下去,今年上半年的名义GDP增速只有1.26%,相当惨淡——要不是去年年底安徽把寿县从六安划过来并入淮南,说不定经济增长就成负数了。

  (作者简介:李晓鹏,城市经济学博士,中兴大城策略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城市战略家》和《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等。

 

 

 

 

































以上是关于北上深金融业2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世界500强央企旗下,中国电信云计算2021校招!base北上广

fints储存金融时间序列

SWIFT与建信金融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服务中国金融社群

和金融男谈恋爱 vs 和程序员谈恋爱

数据分析 | 哪里租房更友好?北上广深租房图鉴

大数据下一览无余:北上广深单身女性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