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Keep-Alive模式
Posted 啥也不会的程序猿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HTTP Keep-Alive模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什么是Keep-Alive模式?
我们知道HTTP协议采用“请求-应答”模式,
当使用普通模式,即非KeepAlive模式时,每个请求/应答客户和服务器都要新建一个连接,完成 之后立即断开连接(HTTP协议为无连接的协议);
当使用Keep-Alive模式(又称持久连接、连接重用)时,Keep-Alive功能使客户端到服 务器端的连接持续有效,
当出现对服务器的后继请求时,Keep-Alive功能避免了建立或者重新建立连接。
http 1.0中默认是关闭的,需要在http头加入"Connection: Keep-Alive",才能启用Keep-Alive;
http 1.1中默认启用Keep-Alive,如果加入"Connection: close ",才关闭。
目前大部分浏览器都是用http1.1协议,也就是说默认都会发起Keep-Alive的连接请求了,所以是否能完成一个完整的Keep- Alive连接就看服务器设置情况。
2、启用Keep-Alive的优点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启用Keep-Alive模式肯定更高效,性能更高。因为避免了建立/释放连接的开销;
注意:单用户客户端与任何服务器或代理之间的连接数不应该超过2个。
一个代理与其它服务器或代码之间应该使用不超过2 * N的活跃并发连接。
这是为了提高HTTP响应时间,避免拥塞(冗余的连接并不能代码执行性能的提升)。
3、回到我们的问题(即如何判断消息内容/长度的大小?)
Keep-Alive模式,客户端如何判断请求所得到的响应数据已经接收完成(或者说如何知道服务器已经发生完了数据)?
我们已经知道 了,Keep-Alive模式发送完数据HTTP服务器不会自动断开连接,所有不能再使用返回EOF(-1)来判断;
(当然你一定要这样使用也没有办法,可 以想象那效率是何等的低)!下面我介绍两种来判断方法。
3.1、使用消息首部字段Conent-Length
故名思意,Conent-Length表示实体内容长度,客户端(服务器)可以根据这个值来判断数据是否接收完成。
但是如果消息中没有Conent-Length,那该如何来判断呢?又在什么情况下会没有Conent-Length呢?请继续往下看……
3.2、使用消息首部字段Transfer-Encoding
当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一个静态页面或者一张图片时,服务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内容大小,
然后通过Content-length消息首部字段告诉客户端 需要接收多少数据。
但是如果是动态页面等时,服务器是不可能预先知道内容大小,这时就可以使用Transfer-Encoding:chunk模式来传输 数据了。
即如果要一边产生数据,一边发给客户端,服务器就需要使用"Transfer-Encoding: chunked"这样的方式来代替Content-Length。
chunk编码将数据分成一块一块的发生。
Chunked编码将使用若干个Chunk串连而成,由一个标明长度为0 的chunk标示结束。
每个Chunk分为头部和正文两部分,头部内容指定正文的字符总数(十六进制的数字 )和数量单位(一般不写),
正文部分就是指定长度的实际内容,两部分之间用回车换行(CRLF) 隔开。
在最后一个长度为0的Chunk中的内容是称为footer的内容,是一些附加的Header信息(通常可以直接忽略)。
Chunk编码的格式如下:
复制代码
代码如下:
Chunked-Body = *<strong>chunk </strong>
"0" CRLF
footer
CRLF
chunk = chunk-size [ chunk-ext ] CRLF
chunk-data CRLF</p><p>hex-no-zero = <HEX excluding "0"></p><p>chunk-size = hex-no-zero *HEX
chunk-ext = *( ";" chunk-ext-name [ "=" chunk-ext-value ] )
chunk-ext-name = token
chunk-ext-val = token | quoted-string
chunk-data = chunk-size(OCTET)</p><p>footer = *entity-header
即Chunk编码由四部分组成: 1、<strong>0至多个chunk块</strong> ,2、<strong>"0" CRLF </strong>,3、<strong>footer </strong>,4、<strong>CRLF</strong> <strong>.</strong> 而每个chunk块由:chunk-size、chunk-ext(可选)、CRLF、chunk-data、CRLF组成。
4、消息长度的总结
其实,上面2中方法都可以归纳为是如何判断http消息的大小、消息的数量。
RFC 2616 对 消息的长度总结如下:一个消息的transfer-length(传输长度)是指消息中的message-body(消息体)的长度。
当应用了 transfer-coding(传输编码),每个消息中的message-body(消息体)的长度(transfer-length)由以下几种情况 决定(优先级由高到低):
任何不含有消息体的消息(如1XXX、204、304等响应消息和任何头(HEAD,首部)请求的响应消息),总是由一个空行(CLRF)结束。
如果出现了Transfer-Encoding头字段 并且值为非“identity”,那么transfer-length由“chunked” 传输编码定义,除非消息由于关闭连接而终止。
如果出现了Content-Length头字段,它的值表示entity-length(实体长度)和transfer-length(传输长 度)。如果这两个长度的大小不一样(i.e.设置了Transfer-Encoding头字段),那么将不能发送Content-Length头字段。并 且如果同时收到了Transfer-Encoding字段和Content-Length头字段,那么必须忽略Content-Length字段。
如果消息使用媒体类型“multipart/byteranges”,并且transfer-length 没有另外指定,那么这种自定界(self-delimiting)媒体类型定义transfer-length 。除非发送者知道接收者能够解析该类型,否则不能使用该类型。
由服务器关闭连接确定消息长度。(注意:关闭连接不能用于确定请求消息的结束,因为服务器不能再发响应消息给客户端了。)
为了兼容HTTP/1.0应用程序,HTTP/1.1的请求消息体中必须包含一个合法的Content-Length头字段,除非知道服务器兼容 HTTP/1.1。一个请求包含消息体,并且Content-Length字段没有给定,如果不能判断消息的长度,服务器应该用用400 (bad request) 来响应;或者服务器坚持希望收到一个合法的Content-Length字段,用 411 (length required)来响应。
所有HTTP/1.1的接收者应用程序必须接受“chunked” transfer-coding (传输编码),因此当不能事先知道消息的长度,允许使用这种机制来传输消息。消息不应该够同时包含 Content-Length头字段和non-identity transfer-coding。如果一个消息同时包含non-identity transfer-coding和Content-Length ,必须忽略Content-Length 。
以上是关于HTTP Keep-Alive模式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HTTP协议Keep-Alive模式详解和HTTP头字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