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几何及其应用——解析几何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计算几何及其应用——解析几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写在前面:刚学专业课的时候,记得有天突发奇想,心说高三数学的压轴题能不能写个程序跑出答案,这样岂不是解放了数万苦逼高三生的双手?但是当时也仅仅是停留在想法上面,因为高中的解析几何虽然步骤程序化,但是有时候需要灵巧的因式分解,感觉以目前的编程水平还是写不出来,但是了解到数学有一个分支——计算几何,专门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几何计算的一门科学,并且还与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等高深学科有着联系(摘自《计算几何与应用》导言),所以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这个专题的学习。
数学的一大功用就是计算,而计算的前提便是把自然界中的数据抽象成数学语言,数轴、坐标系都是为了更好的计算而引入的工具,同样,向量——也是这个作用。
众所周知,向量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大小、方向。而在实际问题中,向量即作为有大小、有方向的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载体,也是进行代数运算的重要载体,而计算几何中则充分体现了向量的这一特点。
我们就一个题目来初涉计算几何这个领域:关于n边形的面积求解的问题。
如果给出你n边形的n个顶点的坐标,你能求出这个n边形的面积么?
如果想要编程实现,显然我们需要让这个求解的过程变得自动化、规律化。我们可以考虑,将其依次分割成多个三角形,然后依次求出处三角形的面积。而如何分割呢?我们考虑,从某个点出发,然后依次连接多边形的两个顶点,然后就可以把图形分割成多个三角形。
这个点可以在多边形内部,可以是多边形的顶点,可以某个顶点。
像下面这几种分割方法。
我们来看图3.3,显然,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依次求出所有的三角形然后加和即可,这在编程上也很好实现,但是现在问题是,给出的是点的坐标,我们如何更方便快捷的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呢?
这里的方法涉及向量叉积的概念了。
向量的叉积:
我们知道,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对于确定的两个向量a,向量b,通过平移,是可以组成一个确定的三角形的(SAS,其详细证明笔者认为《几何原本》可能会给出)。而我们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 = 1/2*a*b*sinθ(θ是向量a、b的夹角,这里公式不予证明),以及高中学到的向量的点积公式,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导。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实际可以通过任意两个边所形成的向量a、b通过叉积运算得来。
然而我们看到,如果分割过程没有将n边形分成标准的三角形怎么办?如图3.4(b),显然上面的方法是存在不足的。
从叉积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叉积运算也是有符号的。通过简单的证明,我们可以找到叉积运算的符号规律。(这个探讨好像偏离了问题,但是是对后面探索的一个铺垫)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向量b的方向在向量a的逆时钟旋转π的范围里,那么向量a×向量b的值是大于零的。
我们再回到刚刚的论证当中,显然我们会考虑到,如果这多边形是凹的,就可能出现不完全分割的情况,而在编程过程中我们给出的算法显然要呈现出一般化的规律,因此无法保证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点进行分割,所以我们猜测,是否完全分割和不完全分割对于面积的计算是遵循一个公式呢?
让我换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探究一下 这种不完全分割是怎么来的,这里有个误区——认为凹多边形一定会不完全分割,其实不然,图3.4的a、b的对比就佐证了这个观点。
这个模型是这样来的,我们规定了AB的斜率不动,然后让顶点o可以随意移动。
在情况1中,我们看到,S△AOB被“挤”成了一条直线。
在情况2中,AO的斜率是小于AB的,此时可以完全分割,计算面积只需依次就出三角形的面积再加和即可。而S△AOB
= 向量AB × 向量OA恰好是正值,这也呼应了前面的过程。
在情况3中,情况则大不相同,这里S△AOB一部分是被掏空的,一部分被计算了两次,因此在面积求和的时候应该减掉一个S△AOB,而此时向量AB × 向量OA
也恰好是符号,再次呼应,这也为给出不规则多边形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推广以后(精髓所在),便可以得到上图给出的公式,再编程实现即可,由于笔者很懒,这里就不贴代码了。
关于线段相交问题。
题目大意:给你n条线段(给你两端点的坐标以确定这条线段),然后让你确定共有多少个不同的交点。
数理分析:显然这里想得到全部的交点个数,我们需要设置穷举,然后一组一组的进行运算看能不能交到一起,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两条已知的线段,你如何计算出二者是否相交。
我们想可以想到他们不相交的情况,通过做图不难发现。
也就是说,一旦满足上面的条件,那么一定是不存在交点的,可以直接进行下一组的判断。
随后我们再思考两线段相交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
这里通过作图,我们发下,当A、B分别在线段CD的两边,且C、D分别在线段AB的两边的时候,两个线段是相交的。
而既然满足了这种关系,我们再借助向量这一有用的工具,给线段赋予向量的含义,然后再结合向量的叉乘,我们不难得出点坐标之间的代数运算式,于是,线段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就转化成了线段的端点的点坐标之间的代数关系,这一步重要的转化也为编程的实现做出了奠定了基础。
简略的证明如下(定义向量的方法是不唯一的,因子后面的代数运算式也会呈现出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数理分析,我们可以写出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math.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double eps=1e-10; struct point { double x, y; }; double find_max(double a , double b) { return a > b ? a : b;} double find_min(double a , double b) { return a < b ? a : b;} bool if_intersect(point a ,point b , point c , point d) { if(find_min(a.x , b.x) > find_max(c.x , d.x) || find_min(a.y , b.y) > find_max(c.y , d.y) || find_min(c.x , d.x) > find_max(a.x , b.x) || find_min(c.y ,d.y) > find_max(a.y , b.y)) return 0; double h , i , j , k; h = (b.x - a.x) * (c.y - a.y) - (b.y - a.y) * (c.x - a.x); i = (b.x - a.x) * (d.y - a.y) - (b.y - a.y) * (d.x - a.x); j = (d.x - c.x) * (a.y - c.y) - (d.y - c.y) * (a.x - c.x); k = (d.x - c.x) * (b.y - c.y) - (d.y - c.y) * (b.x - c.x); return h * i <= eps && j * k <= eps; } int main() { point p[105][2]; int i , j , n; while(scanf("%d",&n) != EOF && n) { int sum = 0; for(i = 0;i < n;i++) scanf("%lf%lf%lf%lf", &p[i][0].x, &p[i][0].y, &p[i][1].x, &p[i][1].y); for(i = 0;i < n - 1;i++) for(j = i + 1;j < n;j++) if(if_intersect(p[i][0] , p[i][1] , p[j][0] , p[j][1])) sum++; printf("%d\n",sum); } }
有关三角形和圆的结合。
题目大意,让你给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让你计算出该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周长。
这里我们需要推导一下计算外接圆半径的公式。根据正弦定理我们知道,c/sinc =
2r,而s = 1/2a*b*sinc,我们可以得到r =
a*b*c / 4s。
这里求三角形的面积s的时候,我们常用s = sqrt(p*(p-a)*(p-b)*(p-c))这个公式,其中p = 0.5(a + b + c)。
有了明确的公式,算法是实现上非常容易。
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include<math.h> #define PI 3.141592653589793 typedef struct point { double x , y; }Point; double distance(Point a ,Point b) { return sqrt((a.x - b.x)*(a.x - b.x) + (a.y - b.y)*(a.y - b.y)); } int main() { double a , b , c , p , r , s , c_of_circle; Point v[3]; while(scanf("%lf %lf %lf %lf %lf %lf",&v[0].x , &v[0].y , &v[1].x ,&v[1].y , &v[2].x , &v[2].y) != EOF) { a = distance(v[0] , v[1]); b = distance(v[1] , v[2]); c = distance(v[2] , v[0]); p = (a + b + c)/2.0; s = sqrt(p * ( p - a ) * ( p - b ) * ( p - c )); r = (a*b*c) / (4.0*s); c_of_circle = 2*PI*r; printf("%.2lf\n",c_of_circle); } }
我们再来看一道关于求解三角形外接圆的题目。(Problem soure : poj 1329)
题目大意:基础三个点的坐标,让你输出对应外接圆的顶点式和一般式。
数理分析:这里我们假设给出的三点坐标为(x1,y1),(x2,y3),(x3,y3)根据外心的定义,我们需要找到两条中垂线的交点。
拿出两个点p1(x1,y1),p2(x2,y2)来说,中垂线过p1p2的中点,并且斜率与p1p2所成直线的斜率的乘积是-1,通过简单的解析几何的知识,我们可得到一条中垂线的参数方程。
(x-(x1+x2)/2)(x1-x2) = -(y1-y2)(y-(y1+y2)/2)。
同理再得到一条这样的方程,两个方程进行连理,既可以一个三角形外心通用的计算公式。
知道了圆心的坐标,我们只需计算圆心到某个顶点的距离,即可得到半径r。
编程实现:题目给出的格式比较繁琐,这里注意分情况讨论一下处理一下符号即可。
参考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include<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point { double x , y; }p[3],o; double dis(point a , point b) { return sqrt((a.x-b.x)*(a.x-b.x) + (a.y-b.y)*(a.y-b.y)); } void get_C(point p1,point p2,point p3)//求圆心 { double t1,t2,t3; t1=p1.x*p1.x+p1.y*p1.y-p2.x*p2.x-p2.y*p2.y; t2=p1.x*p1.x+p1.y*p1.y-p3.x*p3.x-p3.y*p3.y; t3=2*(p1.x-p2.x)*(p1.y-p3.y)-2*(p1.x-p3.x)*(p1.y-p2.y); o.x=((p1.y-p3.y)*t1-(p1.y-p2.y)*t2)/t3; o.y=-((p1.x-p3.x)*t1-(p1.x-p2.x)*t2)/t3; } int main() { while(scanf("%lf %lf %lf %lf %lf %lf",&p[0].x , &p[0].y , &p[1].x ,&p[1].y , &p[2].x , &p[2].y) != EOF) { get_C(p[0],p[1],p[2]); double r = dis(p[1],o); double t=r*r-o.x*o.x-o.y*o.y; if(o.x<0&&o.y<0) { printf("(x + %.3lf)^2 + (y + %.3lf)^2 = %.3lf^2\n",-o.x,-o.y,r); if(t>=0) printf("x^2 + y^2 + %.3lfx + %.3lfy - %.3lf = 0\n",-2*o.x,-2*o.y,t); else printf("x^2 + y^2 + %.3lfx + %.3lfy + %.3lf = 0\n",-2*o.x,-2*o.y,-t); } else if(o.x<0) { printf("(x + %.3lf)^2 + (y - %.3lf)^2 = %.3lf^2\n",-o.x,o.y,r); if(t>=0) printf("x^2 + y^2 + %.3lfx - %.3lfy - %.3lf = 0\n",-2*o.x,2*o.y,t); else printf("x^2 + y^2 + %.3lfx - %.3lfy + %.3lf = 0\n",-2*o.x,2*o.y,-t); } else if(o.y<0) { printf("(x - %.3lf)^2 + (y + %.3lf)^2 = %.3lf^2\n",o.x,-o.y,r); if(t>=0) printf("x^2 + y^2 - %.3lfx + %.3lfy - %.3lf = 0\n",2*o.x,-2*o.y,t); else printf("x^2 + y^2 - %.3lfx + %.3lfy + %.3lf = 0\n",2*o.x,-2*o.y,-t); } else { printf("(x - %.3lf)^2 + (y - %.3lf)^2 = %.3lf^2\n",o.x,o.y,r); if(t>=0) printf("x^2 + y^2 - %.3lfx - %.3lfy - %.3lf = 0\n",2*o.x,2*o.y,t); else printf("x^2 + y^2 - %.3lfx - %.3lfy + %.3lf = 0\n",2*o.x,2*o.y,-t); } printf("\n"); } }
我们再来看一些关于最小面积覆盖的问题。(Problem source : hdu 1859)
读完题后其实不难发现,这道题目的本质其实就是找到这些点的最大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右上角的点),和最小的和坐标和纵坐标(左下角的点),编程实现上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这道题似乎有点简答的弱智了,然是在简短的代码中其实还是体现了计算几何问题在编程实现时代码的规整之美,计算几何其实就是基于计算机自动化、程序化的特点来解决一些繁琐计算的几何问题,而自动化的背后往往呈现出简单的原理,掌握到背后简单的原理,解决计算几何问题是将会更加游刃有余。
由于其实规整的矩形覆盖,所以问题非常好解决,但是如果是圆形呢?那其实就是计算几何里面的一类问题——最小圆覆盖。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详细的介绍。
参考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maxx , maxy , minx , miny; int x , y; while(scanf("%d %d" , &x , &y) != EOF) { if(x == 0 && y == 0) break; maxx = x , minx = x , miny = y , maxy = y; while(1) { scanf("%d %d" , &x , &y); if(x == 0 && y == 0) { printf("%d %d %d %d\n" , minx , miny , maxx , maxy); break; } if(x > maxx) maxx = x; if(x < minx) minx = x; if(y > maxy) maxy = y; if(y < miny) miny = y; } } }
我们再来看一道平面解析几何中最基础的问题,关于点的对称、直线交点的计算。(Problem source : hdu2857)
题目大意:这里先给出两个点得到一条直线,当做镜子。然后给定入射点和出射点,让你计算出这条光线与镜子的交点。
数理分析:很基础的几何题目,只需做出入射点关于镜子的对称点,对称点和出射点构成的直线与镜子的交点便是所求作的点。
编程实现:数理思维虽然不难,但是体现到编程上还是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的。就比如:
①给定直线的两点,我们如何得到一条直线?
②给定两条直线,我们又如何求其交点?
③这里的对称点怎么找?
这些问题虽然不难,但是还是需要比较巧的推理技巧。
关于给定两点求直线,这里我们借助解析几何中常见的斜截式y = kx + b,然后将其转化成一般式ax + by+ c = 0,简单的推导如下。
关于给定两条直求其交点,我们采取一样的方法。
而对于找对称点,我们先找到互为对称点的这两个点组成的线段的中点,然后再进行计算。而这个中点恰好又是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子的直线与镜子的交点,这里的计算也很简单。简单的推导如下。
编程实现:有了以上推导,编程实现上就显得容易很多。在编程实现的时候需要注意,我们求出交点,显然有多个返回值,所以在将各种操作(对称、求交点)写成函数的时候,可以用到指针或者引用。
参考程序如下。(注:在推导过程中一般式按照ax+by+c=0推导,在编程的时候按照ax+by=c,这体现在代码上可能有正负号的微小差异,本质是相同的)
#include<stdio.h> void Intersect(double a1,double b1,double c1,double a2,double b2,double c2,double &x,double &y) { x = (b2*c1 - b1*c2)/(a1*b2 - a2*b1); y = (a2*c1 - a1*c2)/(a2*b1 - a1*b2); //计算两直线的交点 } void line(double x1,double y1,double x2,double y2,double &a,double &b,double &c) { a = y1 - y2; //计算两点构成直线的参数a,b,c b = x2 - x1; c = x2*y1 - x1*y2; } int main() { int T; double x1,x2,y1,y2,x0,y0,x3,y3,a1,a2,b1,b2,c1,c2,x,y,a3,b3,c3; scanf("%d",&T); while(T--) { scanf("%lf%lf%lf%lf%lf%lf%lf%lf",&x1,&y1,&x2,&y2,&x0,&y0,&x3,&y3); a1 = x1 - x2; b1 = y1 - y2; c1 = x0*x1 - x0*x2 + y0*y1 - y0*y2; line(x1,y1,x2,y2,a2,b2,c2); Intersect(a1,b1,c1,a2,b2,c2,x,y); x += x - x0; y += y - y0; line(x,y,x3,y3,a3,b3,c3); Intersect(a3,b3,c3,a2,b2,c2,x,y); printf("%.3lf %.3lf\n",x,y); } }
我们再来看一道关于求解多边形重心的问题。(Problem source:hdu1115)
题目大意:顺次给你n个顶点的坐标,让你找出n多边形的重心。
数理分析:有了上面关于求解多边形面积的思维铺垫,这道题目将会轻松很多。
我们知道,重心是来源于物理学中的概念。这里我们给出求几何体重心普适性的公式:
①如果质量集中在顶点上, n个顶点坐标为(xi,yi),质量为mi,则重心
X = ∑( xi×mi ) / ∑mi
Y = ∑( yi×mi ) / ∑mi
而特殊地,若每个点的质量相同,则
X = ∑xi / n
Y = ∑yi / n
②质量分布均匀(这里没有给出普适性的公式,因为在此算法中不需要)
特殊地,质量均匀的三角形重心:
X = ( x0 + x1 + x2 ) / 3
Y = ( y0 + y1 + y2 ) / 3
有了这些公式,我们下面要做的就是找到公式中字母在实际问题中代表的意义。
先从整体的思路开始,秉承计算几何惯有的思维,这里还是要将n多边形分割成n - 2个三角形,基于三角形求重心的简便性,我们可以套用质量均匀分布情况下的三角形重心求解公式,此时,n多边形就转化成了质量集中在n - 2个三角形重心的图形了,此时我们再套用质量集中在顶点情况下的普适性公式。
那么公式中的m代表什么呢?它是三角形的面积。我们立体化的看这些平面几何图形,假设他们有密度、厚度,肯定是一样的,那么这里质量就与平面中图形的面积成正比了。而对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上面也有所推导证明。
编程实现:有了以上数理思维做铺垫,在编程实现的时候只需设置穷举正确的将n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即可。
参考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point { double x , y; }; double area(point p1 , point p2 , point p3) { return ((p2.x - p1.x) * (p3.y - p1.y) - (p3.x - p1.x)*(p2.y - p1.y))/2; } int main() { point p1,p2,p3; int t , n; double temp , sumarea , xg , yg; scanf("%d",&t); while(t--) { scanf("%d",&n); sumarea = xg = yg = 0; scanf("%lf%lf%lf%lf",&p1.x , &p1.y , &p2.x , &p2.y); for(int i = 2;i < n;i++) { scanf("%lf%lf",&p3.x , &p3.y); temp = area(p1 , p2 , p3); xg += (p1.x + p2.x + p3.x) * temp; yg += (p1.y + p2.y + p3.y) * temp; sumarea += temp; p2 = p3; } xg = xg / sumarea / 3.0; yg = yg / sumarea / 3.0; printf("%.2lf %.2lf\n" , xg , yg); } return 0; }
再来看一道有关求多边形重心的问题(Problem source :pku 3855)
题目大意:依旧是给出顶点数n,然后依次给出n个顶点的坐标,让你求解n边形的重心。
编程实现:虽然方法是和上面一题一模一样的,但是在答案输出的时却对精度有着不同的要求。这里如果我们的精度是小数点后6位,而某个答案是-0.0000001,此时如果不作处理会输出-0.000000,而正确答案应该是0.000000,虽然大小没变,但是oj返回一个错误结果。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随着精度的变化对代码做出相应的改动。这里要求小数点后6位的精度,我们设置一个常量为0.000001,如果|x|<0.000001,我们就令x = 0.0,这样就会输出0.000000而不是-0.000000。
参考代码如下。
#include<cstdio> #include<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double eps = 1e-6; struct point { double x , y; }; double area(point p1 , point p2 , point p3) { return ((p2.x - p1.x) * (p3.y - p1.y) - (p3.x - p1.x)*(p2.y - p1.y))/2; } int main() { point p1,p2,p3; int t , n; double temp , sumarea , xg , yg; int tt = 1; while(scanf("%d",&n)!=EOF && n) { sumarea = xg = yg = 0; scanf("%lf%lf%lf%lf",&p1.x , &p1.y , &p2.x , &p2.y); for(int i = 2;i < n;i++) { scanf("%lf%lf",&p3.x , &p3.y); temp = area(p1 , p2 , p3); xg += (p1.x + p2.x + p3.x) * temp; yg += (p1.y + p2.y + p3.y) * temp; sumarea += temp; p2 = p3; } xg = xg / sumarea / 3.0; yg = yg / sumarea / 3.0; if(fabs(xg) < eps) xg = 0.0; if(fabs(yg) < eps) yg = 0.0; printf("Stage #%d: %.6f %.6f\n" , tt++ , xg , yg); } return 0; }
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给定含有有限个元素的点集,我们如何变成计算能够覆盖所有点的最小的圆的圆心和半径,这也就是所谓的最小圆覆盖问题。(Problem source: zoj 1450)
编程实现:对于计算几何的问题,难点多在于编程实现自动化计算,在数理思维上不是很困难。
实现最校园覆盖的算法有很多,这里介绍一种随机增量法。
我们将设置三层遍历,依次遍历点集。
第一层遍历,用于我们判断该点是否在目前构造的圆内,否则的话,此点作为新的圆心。
第二层遍历,用于我们判断该点是否在目前构造的圆内,否则的话,此时选出的两点形成一条线段,中点即为圆心。
第三层遍历,用于我们判断该点是否在目前构造的圆内,否则的话,此时遍历选出的三点的形成的三角形的外心是圆心。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样编程的顺序,能否实现“最小”圆这一要求。
进行第一层比较,两个点形成的圆必然比三个点(这三个点中包含前两个点)形成的圆要小,这是显而易见的。
进行第二层比较,如果两个点形成了一个符合要求圆,那它是否是最小的呢?答案也是显然的,如果我们假设还存在另外一个更小的圆,那么此时开始的两个点将作为一条弦出现,如果这条弦是直径,那么这是个等大的圆;如果不是直径,那么这个圆的直径将大于这条弦,这与我们初始的假设相悖。
所以我们得到结论,按照上述的过程,一旦构造出符合要求的圆,那么一定是最小的覆盖圆。
在真正编程实现的时候还需要考虑精度问题,其具体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 /运算的出现,因为其会产生误差,虽然看似极小,但是数据量一大之后,聚会产生较为明显差值从而导致错误。
这里对于中垂线段的确定,我们给出简略的证明(针对遍历三个点是确定外接圆圆心的情况)。
如图所示,我们在线段ab及其重点ua的基础上构造出矩形,我们可通过全等证垂直,这样,中垂线段就用+ - 的形式表示出来,随后只需求两条线断的交点即可求出三点确定的圆的圆心。这样做相比于通过确立直线方程坐标然后联立得到方程组,很好的减少了出现精度差的运算次数。
参考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include<cmath>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505; const double eps = 1e-6; int n; double r; struct point { double x , y; }p[maxn] , o; double dis(point a , point b) { return sqrt((a.x-b.x)*(a.x-b.x) + (a.y-b.y)*(a.y-b.y)); } point Interesection(point u1,point u2,point v1,point v2) { point ans = u1; double t = ((u1.x - v1.x) * (v1.y - v2.y) - (u1.y - v1.y) * (v1.x - v2.x)) / ((u1.x - u2.x) * (v1.y - v2.y) - (u1.y - u2.y) * (v1.x - v2.x)); ans.x += (u2.x - u1.x) * t; ans.y += (u2.y - u1.y) * t; return ans; //高精度求线段交点,即为外接圆的圆心。 } point Circum(point a , point b , point c) { point ua,ub,va,vb; //求出两条中垂线段 ua.x = ( a.x + b.x ) / 2; ua.y = ( a.y + b.y ) / 2; ub.x = ua.x - a.y + b.y; ub.y = ua.y + a.x - b.x; va.x = ( a.x + c.x ) / 2; va.y = ( a.y + c.y ) / 2; vb.x = va.x - a.y + c.y; vb.y = va.y + a.x - c.x; return Interesection(ua,ub,va,vb); } point min_center() { int i , j , k; o = p[0]; r = 0; for(i = 1;i < n;i++) //三层循环,因为3点将确定一个圆 { if(dis(o,p[i]) - r > eps ) { o = p[i]; r = 0; for(j = 0;j < i;j++) { if(dis(p[j],o) - r > eps) { o.x = (p[i].x + p[j].x)/2.0; o.y = (p[i].y + p[j].y)/2.0; r = dis(o,p[i]); for(k = 0;k < j;k++) { if(dis(p[k],o) - r > eps) { o = Circum(p[i],p[j],p[k]); r = dis(p[i],o); } } } } } } return o; } int main() { while(scanf("%d",&n) , n) { for(int i = 0;i < n;i++) scanf("%lf%lf",&p[i].x , &p[i].y); min_center(); if(fabs(o.x) < 0.01) o.x = 0.00; if(fabs(o.y) < 0.01) o.y = 0.00; printf("%.2lf %.2lf %.2lf\n",o.x,o.y,r); } }
那么基于对最小圆覆盖模型的认识,我们再来看一道与之有关的题目(Problem source : hdu4720)
题目大意:给你四个点,用前三个点来确定一个最小覆盖圆,然后判断第四个点是否在这个圆内。
数理分析:这里其实是最小圆覆盖模型的超级简单版,把覆盖的n多边形变成了三角形。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到,对于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我们要求的圆是外接圆,而对于钝角三角形,我们要求的则是一个覆盖圆。但是综合起来,我们都可以讲它们看成求三个点的最小覆盖圆。
编程实现上没有什么难度,可以直接使用上面我们学习过的关于最小圆覆盖的代码(虽然有点大材小用)。
参考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include<cmath>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4; const double eps = 1e-6; int n; double r; struct point { double x , y; }p[maxn] , o; double dis(point a , point b) { return sqrt((a.x-b.x)*(a.x-b.x) + (a.y-b.y)*(a.y-b.y)); } point Interesection(point u1,point u2,point v1,point v2) { point ans = u1; double t = ((u1.x - v1.x) * (v1.y - v2.y) - (u1.y - v1.y) * (v1.x - v2.x)) / ((u1.x - u2.x) * (v1.y - v2.y) - (u1.y - u2.y) * (v1.x - v2.x)); ans.x += (u2.x - u1.x) * t; ans.y += (u2.y - u1.y) * t; return ans; //高精度求线段交点,即为外接圆的圆心。 } point Circum(point a , point b , point c) { point ua,ub,va,vb; //求出两条中垂线段 ua.x = ( a.x + b.x ) / 2; ua.y = ( a.y + b.y ) / 2; ub.x = ua.x - a.y + b.y; ub.y = ua.y + a.x - b.x; va.x = ( a.x + c.x ) / 2; va.y = ( a.y + c.y ) / 2; vb.x = va.x - a.y + c.y; vb.y = va.y + a.x - c.x; return Interesection(ua,ub,va,vb); } point min_center() { int i , j , k; o = p[0]; r = 0; for(i = 1;i < n;i++) //三层循环,因为3点将确定一个圆 { if(dis(o,p[i]) - r > eps ) { o = p[i]; r = 0; for(j = 0;j < i;j++) { if(dis(p[j],o) - r > eps) { o.x = (p[i].x + p[j].x)/2.0; o.y = (p[i].y + p[j].y)/2.0; r = dis(o,p[i]); for(k = 0;k < j;k++) { if(dis(p[k],o) - r > eps) { o = Circum(p[i],p[j],p[k]); r = dis(p[i],o); } } } } } } return o; } int main() { n = 3; int t; while(~scanf("%d",&t)) { int tt = 1; while(t--) { for(int i = 0;i < n;i++) scanf("%lf%lf",&p[i].x , &p[i].y); scanf("%lf%lf",&p[3].x,&p[3].y); min_center(); printf("Case #%d: ",tt++); if(dis(p[3],o) > r) printf("Safe\n"); else printf("Danger\n"); } } }
基于上面对最小圆覆盖问题的学习,我们再来看一道应用它的问题。(Problem source : hdu 3932)
题目大意:给出你n个点的坐标,你任取一个点,这个点到到这n个点中的某个点的距离都是存在最大值的,那么现在需要你找到这个最大值最小时的情况。输出这个点的坐标,并输出最小的最大距离。
数理分析:我们很明显的能够分析到这里需要用到最小圆覆盖的模型。我们定性的来分析这种最值问题。如果我们n只有2个,那么显然要求这两个点构成线段的中点。如果n=3,我们则取这三个点构成三角形的外心。如果这n个点组成的n多边形的外接圆是存在的,那么这个外接圆的圆心就是我们要找的点。我们看到,为了使这个最大距离尽量小,就使n个点到这个点的距离的差值尽量小些。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移动该点,使得它靠近了i点,那么相应的会远离j点(也不尽然,这里是定性的分析),为了使max(i,j)最小,我们就要一个“均衡受力”的点,所以,这个点应该是外接圆的圆心,因为它到各个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那么如果不存在外接圆呢?那我们就要去相应的找最小覆盖圆了。
有了这层数理分析,我们只要基于求解最小覆盖圆的模板,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参考代码如下。(Ps:此题目对数据的要求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四舍五入,但是实际测评中并没有四舍五入,这里在代码中就没有体现四舍五入。)
#include<stdio.h> #include<cmath>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1005; const double eps = 1e-6; int n , x , y; double r; struct point { double x , y; }p[maxn] , o; double dis(point a , point b) { return sqrt((a.x-b.x)*(a.x-b.x) + (a.y-b.y)*(a.y-b.y)); } point Interesection(point u1,point u2,point v1,point v2) { point ans = u1; double t = ((u1.x - v1.x) * (v1.y - v2.y) - (u1.y - v1.y) * (v1.x - v2.x)) / ((u1.x - u2.x) * (v1.y - v2.y) - (u1.y - u2.y) * (v1.x - v2.x)); ans.x += (u2.x - u1.x) * t; ans.y += (u2.y - u1.y) * t; return ans; //高精度求线段交点,即为外接圆的圆心。 } point Circum(point a , point b , point c) { point ua,ub,va,vb; //求出两条中垂线段 ua.x
以上是关于计算几何及其应用——解析几何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计算及其性质(一个变换(或者说矩阵)的特征向量就是这样一种向量,它经过这种特定的变换后保持方向不变,只是进行长度上的伸缩而已)
如果几何着色器处于活动状态,如何将信息从顶点着色器传递到片段着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