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类的使用总结
Posted wt869054461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Python类的使用总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Python是一个面向对象的解释型语言,所以当然也有类的概念。
在Python中,所有数据类型都可以视为对象,当然也可以自定义对象。自定义的对象数据类型就是面向对象中的类(Class)的概念。
之前接触类的概念是在学习C++时,现在学习了python后,觉得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是一样的,但是python做为更高级的语言,在类的定义与使用更加简便。
类的定义
Python中,定义类是通过class关键字,例如我们定义一个存储学生信息的类:
class Student(object): pass
class后面紧接着是类名,即Student,类名通常是大写开头的单词,紧接着是(object),表示该类是从哪个类继承下来的。通常,如果没有合适的继承类,就使用object类,这是所有类最终都会继承的类。
定义好了Student类,就可以根据Student类创建出Student的实例,创建实例是通过类名+()实现的:
1 >>> bart = Student() 2 >>> bart 3 <__main__.Student object at 0x10a67a590> 4 >>> Student 5 <class ‘__main__.Student‘>
可以看到,变量bart指向的就是一个Student的实例,后面的0x10a67a590是内存地址,每个object的地址都不一样,而Student本身则是一个类。
可以自由地给一个实例变量绑定属性,比如,给实例bart绑定一个name属性:
1 >>> bart.name = ‘Bart Simpson‘ 2 >>> bart.name 3 ‘Bart Simpson‘
这点与静态语言,比如C++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随时给一个对象添加属性。
在python中,类的属性就等同于c++类的成员变量,类的方法等同于c++类的成员函数。
由于类可以起到模板的作用,因此,可以在创建实例的时候,把一些我们认为必须绑定的属性强制填写进去。通过定义一个特殊的init方法,在创建实例的时候,就把name,score等属性绑上去:
1 class Student(object): 2 3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4 self.name = name 5 self.score = score
对比c++,__init__函数就等同于c++类得构造函数,注意:特殊方法“init”前后有两个下划线。
注意到init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永远是self,表示创建的实例本身,因此,在init方法内部,就可以把各种属性绑定到self,因为self就指向创建的实例本身。
有了init方法,在创建实例的时候,就不能传入空的参数了,必须传入与init方法匹配的参数,但self不需要传,Python解释器自己会把实例变量传进去:
1 >>> bart = Student(‘Bart Simpson‘, 59) 2 >>> bart.name 3 ‘Bart Simpson‘ 4 >>> bart.score 5 59
和普通的函数相比,在类中定义的函数只有一点不同,就是第一个参数永远是实例变量self,并且,调用时,不用传递该参数。除此之外,类的方法和普通函数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你仍然可以用默认参数、可变参数、关键字参数和命名关键字参数。
我们可以给我们定义的Student类增加新的方法,比如get_grade:
1 class Student(object): 2 ... 3 4 def get_grade(self): 5 if self.score >= 90: 6 return ‘A‘ 7 elif self.score >= 60: 8 return ‘B‘ 9 else: 10 return ‘C‘
访问限制
在Class内部,可以有属性和方法,而外部代码可以通过直接调用实例变量的方法来操作数据,这样,就隐藏了内部的复杂逻辑。
但是,从前面Student类的定义来看,外部代码还是可以自由地修改一个实例的name、score属性:
1 >>> bart = Student(‘Bart Simpson‘, 98) 2 >>> bart.score 3 98 4 >>> bart.score = 59 5 >>> bart.score 6 59
如果要让内部属性不被外部访问,可以把属性的名称前加上两个下划线__,在Python中,实例的变量名如果以__开头,就变成了一个私有变量(private),只有内部可以访问,外部不能访问,所以,我们把Student类改一改:
1 class Student(object): 2 3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4 self.__name = name 5 self.__score = score 6 7 def print_score(self): 8 print(‘%s: %s‘ % (self.__name, self.__score))
改完后,对于外部代码来说,没什么变动,但是已经无法从外部访问实例变量__name和实例变量__score了:
1 >>> bart = Student(‘Bart Simpson‘, 98) 2 >>> bart.__name 3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4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5 AttributeError: ‘Studen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__name‘
但是如果外部代码要获取name和score怎么办?可以给Student类增加get_name和get_score这样的方法:
1 class Student(object): 2 ... 3 4 def get_name(self): 5 return self.__name 6 7 def get_score(self): 8 return self.__score
如果又要允许外部代码修改score怎么办?可以再给Student类增加set_score方法:
1 class Student(object): 2 ... 3 4 def set_score(self, score): 5 self.__score = score
需要注意的是,在Python中,变量名类似__xxx__的,也就是以双下划线开头,并且以双下划线结尾的,是特殊变量,特殊变量是可以直接访问的,不是private变量。
有些时候,你会看到以一个下划线开头的实例变量名,比如_name,这样的实例变量外部是可以访问的,但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定,当你看到这样的变量时,意思就是,“虽然我可以被访问,但是,请把我视为私有变量,不要随意访问”。
类的私有成员一定不可以在外部访问吗?其实也不是。
不能直接访问__name是因为Python解释器对外把__name变量改成了_Student__name,所以,仍然可以通过_Student__name来访问__name变量:
1 >>> bart._Student__name 2 ‘Bart Simpson‘
但是强烈建议你不要这么干,因为不同版本的Python解释器可能会把__name改成不同的变量名。
总的来说就是,Python本身没有任何机制阻止你干坏事,一切全靠自觉。
最后注意下面的这种错误写法:
1 >>> bart = Student(‘Bart Simpson‘, 98) 2 >>> bart.get_name() 3 ‘Bart Simpson‘ 4 >>> bart.__name = ‘New Name‘ # 设置__name变量! 5 >>> bart.__name 6 ‘New Name‘
表面上看,外部代码“成功”地设置了__name变量,但实际上这个__name变量和class内部的__name变量不是一个变量!内部的__name变量已经被Python解释器自动改成了_Student__name,而外部代码给bart新增了一个__name变量。不信试试:
1 >>> bart.get_name() # get_name()内部返回self.__name 2 ‘Bart Simpson‘
多继承
在Python中,类也是支持多继承的。只需要在定义类时的括号里把继承的所有类名写入就可以。
例如:
1 class Dog(Mammal, Runnable): 2 pass
上面的例子定义了一个名为Dog的类,同时继承了Mammal和Runnable类。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已经编写了一个名为Animal的class,有一个run()方法可以直接打印:
1 class Animal(object): 2 def run(self): 3 print(‘Animal is running...‘)
当我们需要编写Dog和Cat类时,就可以直接从Animal类继承:
1 class Dog(Animal): 2 pass 3 4 class Cat(Animal): 5 pass
我们再编写一个函数,这个函数接受一个Animal类型的变量:
1 def run_twice(animal): 2 animal.run() 3 animal.run()
我们传入Animal的实例时,run_twice()就打印出:
>>> run_twice(Animal())
Animal is running...
Animal is running...
1
2
3
当我们传入Dog的实例时,同样也会打印出:
>>> run_twice(Dog())
Animal is running...
Animal is running...
1
2
3
因为Dog类继承了Animal类,是Animal的子类,在执行run函数时,由于Dog类实例没有定义自己的run函数,执行的是Animal类的run函数。
但是如果我们传入一个跟Animal类没有任何关系的一个类实例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我们定义一个Timer的类,该类也有一个名为run的方法。
class Timer(object):
def run(self):
print(‘Start...‘)
1
2
3
4
传入run_twice函数:
run_twice(Timer())
Start...
Start...
1
2
3
我们会发现该函数仍可以正常运行。
对于静态语言(例如C++)来说,如果需要传入Animal类型,则传入的对象必须是Animal类型或者它的子类,否则,将无法调用run()方法。
对于Python这样的动态语言来说,则不一定需要传入Animal类型。我们只需要保证传入的对象有一个run()方法就可以了。
这就是动态语言的“鸭子类型”,它并不要求严格的继承体系,一个对象只要“看起来像鸭子,走起路来像鸭子”,那它就可以被看做是鸭子。
获取对象类型
当我们拿到一个对象的引用时,如何知道这个对象是什么类型、有哪些方法呢?
使用type
首先,我们来判断对象类型,使用type()函数:
基本类型都可以用type()判断:
>>> type(123)
<class ‘int‘>
>>> type(‘str‘)
<class ‘str‘>
>>> type(None)
<type(None) ‘NoneType‘>
1
2
3
4
5
6
如果一个变量指向函数或者类,也可以用type()判断:
>>> type(abs)
<class ‘builtin_function_or_method‘>
>>> type(a)
<class ‘__main__.Animal‘>
1
2
3
4
但是type()函数返回的是什么类型呢?它返回对应的Class类型。如果我们要在if语句中判断,就需要比较两个变量的type类型是否相同:
>>> type(123)==type(456)
True
>>> type(123)==int
True
>>> type(‘abc‘)==type(‘123‘)
True
>>> type(‘abc‘)==str
True
>>> type(‘abc‘)==type(123)
False
1
2
3
4
5
6
7
8
9
10
判断基本数据类型可以直接写int,str等,但如果要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函数怎么办?可以使用types模块中定义的常量:
>>> import types
>>> def fn():
... pass
...
>>> type(fn)==types.FunctionType
True
>>> type(abs)==types.BuiltinFunctionType
True
>>> type(lambda x: x)==types.LambdaType
True
>>> type((x for x in range(10)))==types.GeneratorType
Tru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使用isinstance()
对于class的继承关系来说,使用type()就很不方便。我们要判断class的类型,可以使用isinstance()函数。
如果继承关系是:object -> Animal -> Dog -> Husky
那么,isinstance()就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对象是否是某种类型。先创建3种类型的对象:
>>> a = Animal()
>>> d = Dog()
>>> h = Husky()
1
2
3
然后,判断:
>>> isinstance(h, Husky)
True
1
2
没有问题,因为h变量指向的就是Husky对象。
再判断:
>>> isinstance(h, Dog)
True
1
2
h虽然自身是Husky类型,但由于Husky是从Dog继承下来的,所以,h也还是Dog类型。换句话说,isinstance()判断的是一个对象是否是该类型本身,或者位于该类型的父继承链上。
使用dir()
如果要获得一个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可以使用dir()函数,它返回一个包含字符串的list,比如,获得一个str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
>>> dir(‘ABC‘)
[‘__add__‘, ‘__class__‘, ‘__contains__‘, ‘__delattr__‘, ‘__dir__‘,
‘__doc__‘, ‘__eq__‘, ‘__format__‘, ‘__ge__‘, ‘__getattribute__‘,
‘__getitem__‘, ‘__getnewargs__‘, ‘__gt__‘, ‘__hash__‘, ‘__init__‘,
‘__iter__‘, ‘__le__‘, ‘__len__‘, ‘__lt__‘, ‘__mod__‘, ‘__mul__‘,
‘__ne__‘, ‘__new__‘, ‘__reduce__‘, ‘__reduce_ex__‘, ‘__repr__‘,
‘__rmod__‘, ‘__rmul__‘, ‘__setattr__‘, ‘__sizeof__‘, ‘__str__‘,
‘__subclasshook__‘, ‘capitalize‘, ‘casefold‘, ‘center‘, ‘count‘,
‘encode‘, ‘endswith‘, ‘expandtabs‘, ‘find‘, ‘format‘, ‘format_map‘,
‘index‘, ‘isalnum‘, ‘isalpha‘, ‘isdecimal‘, ‘isdigit‘, ‘isidentifier‘, ‘islower‘,
‘isnumeric‘, ‘isprintable‘, ‘isspace‘,
‘istitle‘, ‘isupper‘, ‘join‘, ‘ljust‘, ‘lower‘, ‘lstrip‘,
‘rpartition‘, ‘rsplit‘, ‘rstrip‘, ‘split‘, ‘splitlines‘,
‘startswith‘, ‘strip‘, ‘swapcase‘, ‘title‘, ‘translate‘, ‘upper‘,
‘zfil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类似__xxx__的属性和方法在Python中都是有特殊用途的,比如__len__方法返回长度。在Python中,如果你调用len()函数试图获取一个对象的长度,实际上,在len()函数内部,它自动去调用该对象的__len__()方法,所以,下面的代码是等价的:
>>> len(‘ABC‘)
3
>>> ‘ABC‘.__len__()
3
1
2
3
4
我们自己写的类,如果也想用len(myObj)的话,就自己写一个len()方法:
>>> class MyDog(object):
... def __len__(self):
... return 100
...
>>> dog = MyDog()
>>> len(dog)
100
1
2
3
4
5
6
7
仅仅把属性和方法列出来是不够的,配合getattr()、setattr()以及hasattr(),我们可以直接操作一个对象的状态:
>>> class MyObject(object):
... def __init__(self):
... self.x = 9
... def power(self):
... return self.x * self.x
...
>>> obj = MyObject()
1
2
3
4
5
6
7
紧接着,可以测试该对象的属性:
>>> hasattr(obj, ‘x‘) # 有属性‘x‘吗?
True
>>> obj.x
9
>>> hasattr(obj, ‘y‘) # 有属性‘y‘吗?
False
>>> setattr(obj, ‘y‘, 19) # 设置一个属性‘y‘
>>> hasattr(obj, ‘y‘) # 有属性‘y‘吗?
True
>>> getattr(obj, ‘y‘) # 获取属性‘y‘
19
>>> obj.y # 获取属性‘y‘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如果试图获取不存在的属性,会抛出AttributeError的错误:
>>> getattr(obj, ‘z‘) # 获取属性‘z‘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ttributeError: ‘MyObjec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z‘
1
2
3
4
使用__slots__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定义了一个class,创建了一个class的实例后,我们可以给该实例绑定任何属性和方法,这就是动态语言的灵活性。先定义class:
class Student(object):
pass
1
2
然后,尝试给实例绑定一个属性:
>>> s = Student()
>>> s.name = ‘Michael‘ # 动态给实例绑定一个属性
>>> print(s.name)
Michael
1
2
3
4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限制实例的属性怎么办?比如,只允许对Student实例添加name和age属性。
为了达到限制的目的,Python允许在定义class的时候,定义一个特殊的__slots__变量,来限制该class实例能添加的属性:
class Student(object):
__slots__ = (‘name‘, ‘age‘) # 用tuple定义允许绑定的属性名称
1
2
然后,我们试试:
>>> s = Student() # 创建新的实例
>>> s.name = ‘Michael‘ # 绑定属性‘name‘
>>> s.age = 25 # 绑定属性‘age‘
>>> s.score = 99 # 绑定属性‘score‘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ttributeError: ‘Studen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score‘
1
2
3
4
5
6
7
由于’score’没有被放到__slots__中,所以不能绑定score属性,试图绑定score将得到AttributeError的错误。
使用__slots__要注意,__slots__定义的属性仅对当前类实例起作用,对继承的子类是不起作用的。
除非在子类中也定义__slots__,这样,子类实例允许定义的属性就是自身的__slots__加上父类的__slots__。
使用@property
在绑定属性时,如果我们直接把属性暴露出去,虽然写起来很简单,但是,没办法检查参数,导致可以把成绩随便改:
s = Student()
s.score = 9999
1
2
这显然不合逻辑。为了限制score的范围,可以通过一个set_score()方法来设置成绩,再通过一个get_score()来获取成绩,这样,在set_score()方法里,就可以检查参数: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get_score(self):
return self._score
def set_score(self, value):
if not isinstance(value, int):
raise ValueError(‘score must be an integer!‘)
if value < 0 or value > 100:
raise ValueError(‘score must between 0 ~ 100!‘)
self._score = valu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现在,对任意的Student实例进行操作,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设置score了:
>>> s = Student()
>>> s.set_score(60) # ok!
>>> s.get_score()
60
>>> s.set_score(9999)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ValueError: score must between 0 ~ 100!
1
2
3
4
5
6
7
8
但是,上面的调用方法又略显复杂,没有直接用属性这么直接简单。
有没有既能检查参数,又可以用类似属性这样简单的方式来访问类的变量呢?对于追求完美的Python程序员来说,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还记得装饰器(decorator)可以给函数动态加上功能吗?对于类的方法,装饰器一样起作用。Python内置的@property装饰器就是负责把一个方法变成属性调用的:
class Student(object):
@property
def score(self):
return self._score
@score.setter
def score(self, value):
if not isinstance(value, int):
raise ValueError(‘score must be an integer!‘)
if value < 0 or value > 100:
raise ValueError(‘score must between 0 ~ 100!‘)
self._score = valu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把一个getter方法变成属性,只需要加上@property就可以了,此时,@property本身又创建了另一个装饰器@score.setter,负责把一个setter方法变成属性赋值,于是,我们就拥有一个可控的属性操作:
>>> s = Student()
>>> s.score = 60 # OK,实际转化为s.set_score(60)
>>> s.score # OK,实际转化为s.get_score()
60
>>> s.score = 9999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ValueError: score must between 0 ~ 100!
1
2
3
4
5
6
7
8
注意到这个神奇的@property,我们在对实例属性操作的时候,就知道该属性很可能不是直接暴露的,而是通过getter和setter方法来实现的。
还可以定义只读属性,只定义getter方法,不定义setter方法就是一个只读属性:
class Student(object):
@property
def birth(self):
return self._birth
@birth.setter
def birth(self, value):
self._birth = value
@property
def age(self):
return 2015 - self._birt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上面的birth是可读写属性,而age就是一个只读属性,因为age可以根据birth和当前时间计算出来。
@property广泛应用在类的定义中,可以让调用者写出简短的代码,同时保证对参数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程序运行时就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Rotation.」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fengxinlinux/article/details/77091914
以上是关于Python类的使用总结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