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架构概述
Posted 田攀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MySQL架构概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逻辑架构
MySQL运行机制
大体来说,mysql 可以分为 Server 层和存储引擎层两部分。
Server 层:包括连接器、查询缓存、分析器、优化器、执行器等,涵盖 MySQL 的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以及所有的内置函数(如日期、时间、数学和加密函数等),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比如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
注:MySQL 8.0 版本直接将查询缓存的整块功能删掉了,也就是说 8.0 开始彻底没有这个功能了。
存储引擎层:而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其架构模式是插件式的,支持 InnoDB、MyISAM、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现在最常用的存储引擎是 InnoDB,它从 MySQL 5.5.5 版本开始成为了默认存储引擎。
连接器
负责和客户端建立连接,获取用户权限以及维持和管理连接。
通过 show processlist; 来查询连接的状态。在用户建立连接后,即使管理员改变连接用户的权限,也不会影响到已连接的用户。默认连接时长为 8 小时,超过时间后将会被断开。
分析器
词法分析:如识别 select,表名,列名,判断其是否存在等。
语法分析:判断语句是否符合 MySQL 语法。对sql进行一些语法的检查,比如单引号有没有闭合,根据语法规则,根据sql语句生成一个数据结构,我们把它叫做解析树。比如语句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user_id = 1,它的解析树如下:
优化器
确定索引的使用,join 表的连接顺序等,选择最优化的方案。
执行器
在具体执行语句前,会先进行权限的检查,通过后使用数据引擎提供的接口,进行查询。
查询缓存
当接受到查询请求时,会现在查询缓存中查询(key/value保存),是否执行过。没有的话,再走正常的执行流程。
但在实际情况下,查询缓存一般没有必要设置。因为在查询涉及到的表被更新时,缓存就会被清空。所以适用于静态表。在 MySQL8.0 后,查询缓存被废除。
存储引擎:InnoDB
mysql 5.7中的默认存储引擎。InnoDB是一个事务安全(与ACID兼容)的MySQL存储引擎,它具有提交、回滚和崩溃恢复功能来保护用户数据。InnoDB行级锁(不升级为更粗粒度的锁)和Oracle风格的一致非锁读提高了多用户并发性和性能。InnoDB将用户数据存储在聚集索引中,以减少基于主键的常见查询的I/O。为了保持数据完整性,lnnoDB还支持外键引用完整性约束。
日志系统
binlog(归档 )
MySQL 的二进制日志 binlog 可以说是 MySQL 最重要的日志(binlog则是 Server 层的日志),它记录了所有的 DDL 和 DML 语句(除了数据查询语句select、show等),以事件形式记录,还包含语句所执行的消耗的时间,MySQL的二进制日志是事务安全型的。binlog 的主要目的是复制和恢复。mysql中的binlog与oracle中的归档日志特别像,其实它们存在的目的都是差不多的。
MySQL 可以恢复到半个月内任意一秒的状态,惊叹的同时,你是不是心中也会不免会好奇,这是怎样做到的呢?
怎样让数据库恢复到半个月内任意一秒的状态?binlog 会记录所有的逻辑操作,并且是采用“追加写”的形式。如果你的 DBA 承诺说半个月内可以恢复,那么备份系统中一定会保存最近半个月的所有 binlog,同时系统会定期做整库备份。这里的“定期”取决于系统的重要性,可以是一天一备,也可以是一周一备。
当需要恢复到指定的某一秒时,比如某天下午两点发现中午十二点有一次误删表,需要找回数据,那你可以这么做:
1、首先,找到最近的一次全量备份,如果你运气好,可能就是昨天晚上的一个备份,从这个备份恢复到临时库;
2、然后,从备份的时间点开始,将备份的 binlog 依次取出来,重放到中午误删表之前的那个时刻。
这样你的临时库就跟误删之前的线上库一样了,然后你可以把表数据从临时库取出来,按需要恢复到线上库去。
MySQL 是以容易学习和方便的高可用架构,被开发人员青睐的。而它的几乎所有的高可用架构,都直接依赖于 binlog。虽然这些高可用架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但都是从最基本的一主一备演化过来的。
redo log:保证事务的持久性
redo log 是存储引擎层的日志(InnoDB 特有日志)。
具体来说,当有一条记录需要更新的时候,InnoDB 引擎就会先把记录写到 redo log里面,并更新内存,这个时候更新就算完成了。同时,InnoDB 引擎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个操作记录更新到磁盘里面,而这个更新往往是在系统比较空闲的时候做。
redo log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内存中的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另一个是磁盘上的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mysql每执行一条DML语句,先将记录写入redo log buffer,后续某个时间点再一次性将多个操作记录写到redo log file。这种先写日志,再写磁盘的技术就是MySQL里经常说到的WAL(Write-Ahead Logging) 技术。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用户空间(user space)下的缓冲区数据一般情况下是无法直接写入磁盘的,中间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内核空间(kernel space)缓冲区(OS Buffer)。因此,redo log buffer写入redo log file实际上是先写入OS Buffer,然后再通过系统调用fsync()将其刷到redo log file中,过程如下:
Redo log 与 binlog区别
1、redo log 是 InnoDB 引擎特有的;binlog 是 MySQL 的 Server 层实现的,所有引擎都可以使用。
2、redo log 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在某个数据页上做了什么修改”;binlog 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这个语句的原始逻辑,比如“给 ID=2 这一行的 c 字段加 1 ”。
3、redo log 是循环写的,空间固定会用完;binlog 是可以追加写入的。“追加写”是指 binlog 文件写到一定大小后会切换到下一个,并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crash-safe 就是由 redo log 实现的。与 redo log 类似的日志文件还有 binlog,是 Server 引擎的日志,用于归档和备份数据。
undo log:保证事务的原子性
数据库事务四大特性中有一个是原子性,具体来说就是 原子性是指对数据库的一系列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不可能出现部分成功的情况。
实际上,原子性底层就是通过undo log实现的。undo log主要记录了数据的逻辑变化,比如一条INSERT语句,对应一条DELETE的undo log,对于每个UPDATE语句,对应一条相反的UPDATE的undo log,这样在发生错误时,就能回滚到事务之前的数据状态。
undo log是innodb 存储引擎层日志。undo log是回滚日志。用于回滚行记录到某个版本。在事务提交前写入,记录了事务的旧版本,可以给其他并发事务进行未锁定读取。保证事务的原子性和事务并发控制。
架构演进
主备实例
在最开始,MySQL 是以容易学习和方便的高可用架构,被开发人员青睐的。而它的几乎所有的高可用架构,都直接依赖于 binlog。虽然这些高可用架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但都是从最基本的一主一备演化过来的。
在状态 1 中,客户端的读写都直接访问节点 A,而节点 B 是 A 的备库,只是将 A 的更新都同步过来,到本地执行。这样可以保持节点 B 和 A 的数据是相同的。当需要切换的时候,就切成状态 2。这时候客户端读写访问的都是节点 B,而节点 A 是 B 的备库。
背后的原理:在一个主备关系中,每个备库接收主库的 binlog 并执行。正常情况下,只要主库执行更新生成的所有 binlog,都可以传到备库并被正确地执行,备库就能达到跟主库一致的状态,这就是最终一致性。
采用一主一备的经典高可用架构,主备实例的每个节点的规格保持一致。
RDS支持跨AZ高可用。选择主可用区和备可用区不在同一个可用区(AZ)。
-
备机提高了实例的可靠性,创建主机的过程中,会同步创建备机,备机创建成功后,用户不可见。
-
当主节点故障后,会自动发生主备切换,数据库客户端会发生短暂中断,数据库客户端需要支持重新连接。
读写分离
上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主备关系,也就是 A 和 A’互为主备, 从库 B、C、D 指向的是主库 A。一主多从的设置,一般用于读写分离,主库负责所有的写入和一部分读,其他的读请求则由从库分担。
参考
极客时间:MySQL实战45讲
必须了解的MySQL三大日志:binlog、redo log和undo log
以上是关于MySQL架构概述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