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治疗外感热病的原则与大法(转)
Posted mull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代医家治疗外感热病的原则与大法(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代医家治疗外感热病的原则与大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李刘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47c38400102zva0.html
《黄帝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黄帝内经》:“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黄帝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黄帝内经》:“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黄帝内经》:“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黄帝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黄帝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明代名医吴又可《瘟疫论》:“注意逐邪,勿拘结粪。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羁。二三日后,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气彻其余毒。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但要谅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
清初名医喻嘉言《尚论篇》:治疫“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清代名医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2020.2.5
以上是关于历代医家治疗外感热病的原则与大法(转)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之四: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