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任务管理高手的进化论(上)

Posted changwoo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把时间当做朋友》任务管理高手的进化论(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情回顾
在上期中我说,一切成长都是从接受现实开始的。
1、速成绝无可能,一切源于积累,很多过程是没有办法跨越的。
2、想得到的东西都要依靠交换,哪怕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但最起码我们还有时间、精力和对未来乐观的心态,让我们可以持续的积累能用来交换的东西。
3、完美是不存在的,我强调行动的逻辑,做不好根本不是你不去做的理由。完美的心态就是接受不完美。
4、未知永远存在,不必纠结。学会在未知中不断的前行,昨天的未知在今天获得了答案,就是见证自己的成长。
5、现状是无法马上摆脱的,清醒的看待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妄念般的梦想会一点一点摧毁你现实的生活。
这5点非常非常的简单切清楚,但是最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这么简单朴素。请用上述的5点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想法,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现实的。
时间是接受现实的人的朋友,是逃避现实的人的敌人。时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不过事实如此罢了。
 
时间估算
那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后面的内容李笑来偏重讲述了一些相对具体的,执行层面,可操作的东西。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一章的标题叫做管理。
首先第一点,估算时间。在时间领域也有一条墨菲定律,完成一项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是会超过计划的时间,就算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了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应该是我们做事的时候经常遇到的情况,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原本做的准备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经过准备的就都不是问题,真正遇到的问题都是之前不曾想象到的,并且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还在不断的产生着新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像是我们每个人学习英语的情况,一开始,我们自以为是单词量不够,就狂啃各种词汇书,很多人啃着啃着就放弃了……
坚持下来的人痛苦的发现,即便每个单词好像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之后就看不懂了,原来是语法不行,就开始啃语法书,很多人啃着啃着就放弃了……
少数坚持下来的人再次痛苦的发现,即便词汇和语法都恶补完成,还是看不懂文章,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逻辑训练不够,文字看懂了,但是内容理解反了,于是开始练逻辑啃阅读,一样的,又有很多人啃着啃着就放弃了……
少数人又坚持了下来,但是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词汇、语法、逻辑都没有问题了,但还是由很多文章看不懂,最终他们明白原来是其他知识累积不够,包括科学文化还有历史。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其实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所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他根本就不是意外,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对任务还不够熟悉罢了。这些意外其实是每一个完成过这个任务的人都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只有把他们从陌生变成熟悉之后,才有可能消灭这些意外。
而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探索未知的事情,所以我们面对的大量都是陌生。而在工作中,可能工作本身是一个应用已知的过程,所以可能情况有所不同。对时间的估算会准确一些。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完成的事情基本都是掺杂着未知和陌生的。这就是为什么之前说的那个时间领域的墨菲定律总是应验的原因。我们想从陌生到熟悉,就是需要花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是无法逾越的。
在很多年前就有一项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培养专业的技能大约需要十年的时间,这项研究包括了国际象棋、作曲、绘画、游泳、网球以及心理学和数学等等。即便是4岁就展现了音乐天赋的莫扎特,也是用了超过13年的时间才谱写出了世界级的乐曲。
在2008年的时候,在《异类》这本书中,把之前所说的十年换算成了更为精确的一万小时。于是就有了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想要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那么最少需要一万小时的时间投入。我在之前的节目中我把这个观点再次强化,我们需要至少专注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中的大师。
所以回到主题,准确的估算时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完全取决于你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也就是取决于之前你对他所付出的刻意练习的时间。
 
及时行动
那在接受了任务之后,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执行呢?最好的答案肯定是立即、马上就开始。这是今天要说的第二点,及时行动。
那有拖延症的人为什么迟迟不行动呢?在李笑来看来,所谓的错误的估算了时间,以为能够在最后完成但是意外的没有完成,其实是一个借口罢了,真正的原因是恐惧,一个来自内在的恐惧和一个来自外在的恐惧。
内在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因为只要做事情,就要面临做错的风险。
这是一个简单的认知性的错误,就是有人会认为那些能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就能做对、做好的。拖延的原因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罢了。这里所说的拖延和及时行动远远不只是针对某一项工作任务那么简单,而是泛指你的人生中的所有事情。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上期节目说到的现实中的一点。如果做事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
而来自外在的恐惧是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好之前,通常已经预设好了做好的样子。于是,无论自己能否做好,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得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得好不好。
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
而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好的人绝对不会随意嘲弄和打击别人,因为他们一路走来,心里非常清楚其中有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
这甚至可以当作一种测试方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得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有时他们也会给出一些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通常都是“建设性的”,绝对不会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因为发出这样评价的人我可以简单粗暴的说他自己本身就是个二货。
在这个话题中还有一个很微妙的现象很有意思,就是我们都会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会变得越来越快。这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解释。
就是说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过了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人生的五分之一,就是20%。而同样的一年对于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说,却是他已经度过人生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2%。所以我们才会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越走越快。
其次,更重要的是小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大人要做的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小孩子总是感觉是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而“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大都是老年人的感叹,这也确实是他们的切身感受。
所以,我们把这些对时间的认识都纳入了自己的心智之后,就不会对那个最后期限产生荒谬的幻觉了。我们真的已经知道时间必然越走越快,所谓的最后期限是在向你加速扑来的。问题永远都不是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都行,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那么所有事情开始的时间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现在。
 
直面困难
那在没有低估完成时间,并且已经及时开始行动。还是有很多人没能达成预期的目标,这又是为什么呢?
总是有人好像一直很忙,但却总也拿不出成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最有感触了,总会有天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屁股不离板凳,成绩却一直差强人意的学生。这往往让我们去怀疑起努力的可靠性。而其实这背后的真相,和学霸们表面上不学习一样,他们也只是显得比较努力罢了。
最终的问题是回避困难,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点。
所有事情都可以分成简单和相对困难的部分,合理的时间安排是迅速做完简单的事情,把节约出来的时间去处理困难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都在下意识的回避困难,几乎用所有时间去处理简单的事情,然后对于困难的部分视而不见,希望他能自己消失掉。我们可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都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之所以喜欢很有可能是那件事情对我来说相对简单而已。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也并非不努力,但他们只是在做很多简单的事情而已。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的倾向,再多、再好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对困难的那一部分永远无法完成。
在现实中,这种现象无处不在。
比如学习上,准备托福考试时只做阅读和听力但不练习口语和写作;
比如工作上,做项目计划时只讨论做什么却从不提及怎么做;
比如生活上,总是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恋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源自同一个习惯:专做简单,回避困难。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自己的,我也是细细的思考了之后才发现自己身上真的是有这个毛病,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任务并行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李笑来提了一个技巧,并行任务。
就像是我们在初中物理课上学的电路有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串联分压,并联分流嘛。而在我们的任务管理中,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两个任务之间究竟应该是并行呢?还是应该串行呢?
一般情况下,“提高效率”最显著的方法就是把原本串行的两个任务并行完成。最直接的就是在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在写文章的时候听音乐,在等车的时候看书,在上下班的路上听晓书童频道的节目。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搭配都是一个机械任务和一个需要思考的非机械任务并行,这个道理非常的简单,我们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其中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李笑来说他自己强行从生活中剔除了一个被动任务,接电话。他说如果两个任务是主动并行的话,那么对提升效率是有帮助的,前提是对并行的任务都足够的了解,有足够清楚的认知。但是如果是被动并行的任务就会大大的降低效率。
他从好多年开始,电话就是永远静音状态,从来不被动接电话,而是过一两个小时看一眼,有必要的就回拨回去。因为在他看来,电话会在不知道的某个时间点不顾一切的突然想起,让他放下手中所有的一切,打断自己的思考去接听,而且很多时候这通电话本身没有任何的价值。这在李笑来看到是无法忍受的。
当然了,他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对他这样做法的震怒也是可想而知的,有事情从来都找不到人,但是李笑来竟然一直这样做,他身边的人也只有慢慢的习惯了。
李笑来还有更变态的任务管理方法,就是像电脑的处理器一样的,把多个需要被处理的任务ABC,硬性的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就是A1A2B1B2和C1C2然后一个时间片一个时间片的处理,就是A1B1C1然后A2B2C2,这样来的。
他自己花了三年的时间才感觉自己具备了这种能力,而且他只有在任务太多,时间太紧的情况下才使用。他把所有任务罗列出来,把时间切片,通常一个时间片是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这样的时间安排可以让他保持长时间的高效工作。李笑来的这个方法我倒没有掌握,甚至难以理解,因为我的自身体验是全神贯注专注做一件事情,并且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李笑来的这个方法我是先记下来,找个机会我会去学着尝试一下。
那关于任务并行我自己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有些事情并不一定要一口气完整的做完。有时候你只要开了个头,然后把他挂在自己的任务进程里,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货。因为我兼职做晓书童频道,我还在上班。所以我在办公室写文案的时候经常都会被工作上的事情打断,要起身离开电脑去做别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文案这件事就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挂在我的进程里面。其中的有些观点大脑在一旦有空闲的时候就会去反复的关注推敲到它,然后就会自动去挖掘大脑中与之关联的实例,并且组织论述的语言。所以我经常都会感觉,这样被挂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来写文案就会顺利和轻松很多。
我想你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也会有同感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灵感。虽然我并不相信普遍意义上的灵感,因为我觉得它是本来就在你大脑中的东西,他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被唤醒的而已,它从来不是一个莫名其妙就能意外降临的惊喜。
那今天的这期节目就先和大家说这几个观点,稍微回顾下:
  • 1、时间领域中的墨菲定律随处可见,准确的估算时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完全取决于你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也取决于在此之前你对他所付出的刻意练习的时间。
  • 2、开始行动的最好时间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克服拖延症就是克服来自部和外部的恐惧。执行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的纰漏,那不是做事,而是做梦。一味贬低、嘲笑你做的不好的人,自己多半就是个二货,无须在意,踢开就好,同时也提醒自己在别人面前不要犯二。
  • 3、战术上的努力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专挑软柿子捏,捏再多也无益于自己的成长。回避困难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省的普遍问题。
  • 4、合理的一心二用叫做任务并行,在对两个任务有足够认知的情况下他可以大幅提升你的效率。把一件事情始终挂在你的大脑进程中,经常都能唤起你所渴求的灵感。
 

以上是关于《把时间当做朋友》任务管理高手的进化论(上)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任务管理器的进程怎么这么多?求高手帮忙把没必要的跳出来!写了先!!!

不断进化的分支和需求管理

进程和进化任务管理

20.《把时间当做朋友》随记-李笑来 2018-4-5

20.《把时间当做朋友》随记-李笑来 2018-4-5

《把时间当做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