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的容器可迭代对象和迭代器
Posted noran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用过的容器可迭代对象和迭代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容器这个概念非常好理解。我们说过,在Python 中一切皆对象,对象的抽象就是类,而对象的集合就是容器。
列表(list: [0, 1, 2]),元组(tuple: (0, 1, 2)),字典(dict: {0:0, 1:1, 2:2}),集合(set: set([0, 1, 2]))都是容器。对于容器,你可以很直观地想象成多个元素在一起的单元;而不同容器的区别,正是在于内部数据结构的实现方法。然后,你就可以针对不同场景,选择不同时间和空间复杂度的容器。
所有的容器都是可迭代的(iterable)。这里的迭代,和枚举不完全一样。迭代可以想象成是你去买苹果,卖家并不告诉你他有多少库存。这样,每次你都需要告诉卖家,你要一个苹果,然后卖家采取行为:要么给你拿一个苹果;要么告诉你,苹果已经卖完了。你并不需要知道,卖家在仓库是怎么摆放苹果的。
严谨地说,迭代器(iterator)提供了一个 next 的方法。调用这个方法后,你要么得到这个容器的下一个对象,要么得到一个 StopIteration 的错误(苹果卖完了)。你不需要像列表一样指定元素的索引,因为字典和集合这样的容器并没有索引一说。比如,字典采用哈希表实现,那么你就只需要知道,next 函数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一个一个拿到所有元素即可。
而可迭代对象,通过 iter() 函数返回一个迭代器,再通过 next() 函数就可以实现遍历。for in 语句将这个过程隐式化,所以,你只需要知道它大概做了什么就行了。
我们来看下面这段代码,主要向你展示怎么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迭代。当然,这还有另一种做法,是 isinstance(obj, Iterable)。
def is_iterable(param):
try:
iter(param)
return True
except TypeError:
return False
params = [
1234,
‘1234‘,
[1, 2, 3, 4],
set([1, 2, 3, 4]),
{1:1, 2:2, 3:3, 4:4},
(1, 2, 3, 4)
]
for param in params:
print(‘{} is iterable? {}‘.format(param, is_iterable(param)))
########## 输出 ##########
1234 is iterable? False
1234 is iterable? True
[1, 2, 3, 4] is iterable? True
{1, 2, 3, 4} is iterable? True
{1: 1, 2: 2, 3: 3, 4: 4} is iterable? True
(1, 2, 3, 4) is iterable? True
通过这段代码,你就可以知道,给出的类型中,除了数字 1234 之外,其它的数据类型都是可迭代的。
生成器,又是什么?
据我所知,很多人对生成器这个概念会比较陌生,因为生成器在很多常用语言中,并没有相对应的模型。
这里,你只需要记着一点:生成器是懒人版本的迭代器。
我们知道,在迭代器中,如果我们想要枚举它的元素,这些元素需要事先生成。这里,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简单的样例。
import os
import psutil
显示当前 python 程序占用的内存大小
def show_memory_info(hint):
pid = os.getpid()
p = psutil.Process(pid)
info = p.memory_full_info()
memory = info.uss / 1024. / 1024
print(‘{} memory used: {} MB‘.format(hint, memory))
def test_iterator():
show_memory_info(‘initing iterator‘)
list_1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0)]
show_memory_info(‘after iterator initiated‘)
print(sum(list_1))
show_memory_info(‘after sum called‘)
def test_generator():
show_memory_info(‘initing generator‘)
list_2 = (i for i in range(100000000))
show_memory_info(‘after generator initiated‘)
print(sum(list_2))
show_memory_info(‘after sum called‘)
%time test_iterator()
%time test_generator()
########## 输出 ##########
initing iterator memory used: 48.9765625 MB
after iterator initiated memory used: 3920.30078125 MB
4999999950000000
after sum called memory used: 3920.3046875 MB
Wall time: 17 s
initing generator memory used: 50.359375 MB
after generator initiated memory used: 50.359375 MB
4999999950000000
after sum called memory used: 50.109375 MB
Wall time: 12.5 s
声明一个迭代器很简单,[i for i in range(100000000)]就可以生成一个包含一亿元素的列表。每个元素在生成后都会保存到内存中,你通过代码可以看到,它们占用了巨量的内存,内存不够的话就会出现 OOM 错误。
不过,我们并不需要在内存中同时保存这么多东西,比如对元素求和,我们只需要知道每个元素在相加的那一刻是多少就行了,用完就可以扔掉了。
于是,生成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你调用 next() 函数的时候,才会生成下一个变量。生成器在 Python 的写法是用小括号括起来,(i for i in range(100000000)),即初始化了一个生成器。
这样一来,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成器并不会像迭代器一样占用大量内存,只有在被使用的时候才会调用。而且生成器在初始化的时候,并不需要运行一次生成操作,相比于 test_iterator() ,test_generator() 函数节省了一次生成一亿个元素的过程,因此耗时明显比迭代器短。
到这里,你可能说,生成器不过如此嘛,我有的是钱,不就是多占一些内存和计算资源嘛,我多出点钱就是了呗。
哪怕你是土豪,请坐下先喝点茶,再听我继续讲完,这次,我们来实现一个自定义的生成器。
以上是关于用过的容器可迭代对象和迭代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