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山队员首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时间与意义及影响 (转)

Posted bigweb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登山队员首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时间与意义及影响 (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珠穆朗玛峰高耸于喜玛拉雅山之巅,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1960年3月25日,中国登山队在中国著名的登山运动健将史占春率领下,开始向这座世界第一峰进军。他们冒着漫天的风雪,穿过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区域,翻过尖削突兀的岩山峭壁,经过三次高山适应性行军,最后在珠穆朗玛峰8 300米的高度建立起营地。

  1960年5月17日,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进军主峰的拼搏。经过一周的艰苦行军,三名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终于在5月25日凌晨北京时间4时20分安全登上珠穆朗玛峰,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攀上顶峰的创举,在新中国体育史上翻开了光辉的一页。

技术图片

  1960年5月28日, 《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新华社对这一重要新闻的报道。

  珠穆朗玛——这座海拔8 848米的地球最高峰巅,由于险峻的冰雪、冰岩和变化无常的气候,阻碍着人们对它的探测。世界上有些国家把它同“南极”和“北极”并提,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特别是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极度的严寒,特大的高空风,巨大的冰崩、雪崩和峥嵘的岩壁,对登山运动员存在极大的威胁。外国登山队从1921年到1938年18年中,曾经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了7次,均以失败告终。

  1924年,英国著名登山探险家马洛里和伊尔文,从北坡对珠穆朗玛峰发起了3次冲击,他们虽然到达海拔8 500米左右,但他们从此再没有回来。

  1950年6月,法国运动员俟尔佐路和拉申乃尔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上世界第10峰——尼泊尔境内的安纳普尔那峰(8 091米),再次掀起了向8 000米以上高峰冲击的热潮。

  1958年,苏联100名功勋运动员联名写信给中苏双方最高领导人,要求两国联合组队,于1959年向珠穆朗玛峰挑战,并与当时主管体育的贺龙副总理和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达成协议。与此同时,中国组织了登山集训队,首先在北京香山开始训练。1958年8月,中国登山队员赴苏联训练。9月7日,中苏各17名队员登上了苏联列宁峰(7 134米)。

  1958年底,中苏协议付诸实施,双方组成联合侦察组,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侦察,侦察高度最高达6 500米。准备工作顺利进行。按协议苏方负责提供器材装备,中方调集人力负责修通从日喀则到珠穆朗玛峰脚下绒布寺的300公里公路。

  正在登山准备工作加紧之时,1959年3月18日夜,西藏自治区发生叛乱,中方只好把登山活动推迟至1960年进行。

  1959年底,西藏叛乱平息后,中方主动函请苏方派员商议1960年共同登山事宜。苏方派人来华赴兰州视察了准备工作后,终于透露出:由于两国关系的恶化,已无意再与中国合作登山。协议被撕毁,已拉到兰州的器材全部撤回,这项登山活动也像当时中苏合作中的其他项目一样,陷于瘫痪。

  这项登山活动能不能继续下去,贺龙在征求了登山队长史占春的意见后,决定由中国登山队单独完成这次登山。报告打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很快得到批复。

  是年底,一支由214人(包括后勤等工作人员)组成的中国登山队成立,登山队队长史占春、副队长许竞是著名的登山运动健将,几年来曾不止一次地率领中国登山队,征服了许多座险峻的山峰,多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登山前的准备工作继续进行。史占春拿到70万美金,带着翻译周正火速飞往瑞士采购器材。同时,全国各地支援的物资也向中国登山队汇集。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全体队员,冒着高原的风雪和严寒来到珠穆朗玛峰脚下。他们决定把向最高峰冲击的大本营设在海拔5 120米的一块谷地上。这块谷地是一道已经萎缩的山谷冰川脊部。中国登山队在这里,竖起了高大的旗杆,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他们在山谷里搭起一座座毡毛帐篷,“安营扎寨”了。他们还在帐篷中间的空地上,支起几根竹竿,缠上几条红布,搭起一座象征性的“彩门”。

  珠穆朗玛山区的气候瞬息万变,给登山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有时,嘶叫的旋风刮得天昏地暗,有时,巨大的雪崩震撼得地动山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征服珠穆朗玛峰,中国登山队到达山下后,就立即布置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无线电报务员在山岩间架起无线网,开始与北京及有关地区联络;医生们一次次为队员们检查身体,治疗高山反应症;后勤人员继续准备高山技术装备及生活必需物资。登山队负责人与队员们一道进一步研究了珠穆朗玛峰的有关资料,制定了登峰的总体计划。

  根据中国四五年来高山探险的经验,攀登海拔7 000米以上的山峰,必须经过几次适应性的攀登,逐步适应环境,然后突击主峰。因此,决定登峰的战斗分四个战役进行:

  第一战役:登山队从大本营出发,到达海拔6 400米处,然后返回大本营。

  第二战役:从大本营登到7 600米处,再返回大本营。

  第三战役:再上升到8 300米处,再返回大本营。

  第四战役:从大本营出发,直抵8 500米高度,建立突击营地,然后从这个营地出发攀登8 848米高峰。

技术图片

  3月25日中午12时,队员们集合在珠穆朗玛峰山下的广场上,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队长史占春发布命令:现在,中国登山队开始向世界第一高峰前进!登山队员沿着珠穆朗玛峰的东绒布冰川中脊路线前进。3月26日登山队员们到达珠穆朗玛峰中途二号营地——海拔5 900米处。

  从二号营地出发已经是27日上午了。登山队员穿过东绒布冰川的冰舌地,进入一片漫无边际的冰雪台地。冰面坎坷而又异常陡滑,冰层十分坚硬。登山队员穿着特制的镶有钢钉的登山鞋,一步一蹬,仍然很滑,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

  下午,天气突然变化,雪粒在空中翻飞,几米以外就看不清道路,气温降到零下20℃以下。队员们互相用绳索连结在一起,彼此保护,用冰镐探索着前面的雪地,顶着风雪继续攀登。在经过一段山坡时,队员们发现一具尸体,从尸体的体形和装束看,这是一个遭遇不幸的英国探险者,登山队员掩埋了这具外国前仆者的尸体,继续前进。

  3月27日,登山队员按期到达海拔6 400米的三号营地,完成第一次适应性攀登,遂后返回大本营。

  4月11日,全体登山队员从海拔6 400米营地出发,开始攀登北坳。北坳坐落在珠穆朗玛峰北面的北峰(7538米)与主峰之间,是一绵延起伏的奇陡冰雪峭壁,因为两峰之间看上去像一个坳谷,所以把它叫做“北坳”。

  北坳顶部最高海拔7 007米,坡度平均在五六十度左右,要上顶峰必须通过北坳,它像一座城墙耸立在珠穆朗玛峰腰部。北坳的坡壁上,堆积着万年积雪,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的槽印,是珠穆朗玛峰上最危险的地带。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仅1922年一次雪崩中,就有7名英国队员被埋在冰雪底层,无一生还。

  为了争取时间,尽快为大队开辟一条通过北坳的安全路线,此前登山队副队长许竞已经带领彭淑力、刘连满等6名优秀运动员组成侦察小组,冒着恶劣的天气先行向北坳进发。

  “侦察队员们拿着冰镐,鞋底上绑着尖利的冰爪,一个跟着一个向上攀登。在这里进行侦察时,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如果不注意保持身体的重心,一阵旋风会把你卷到几十丈深的岩底,粉身碎骨;如果不注意选择脚下的路线,掉进纵深的冰缝,就连人影都找不到;如果不认清地形,沉重的雪崩会把你埋葬……

  风雪更大了。从高空刮下的暴风,撞击着主峰和北峰的岩壁,带着冰碴和雪粒以每秒三四十米的速度回旋着,翻滚着。侦察队员们穿着高质量的鸭绒衣裤,戴着特制的防寒帽和手套,仍然感到严寒刺骨……侦察队员们……顶着风,匍匐在冰面上坚持向北坳的顶部挺进。”

  七八个小时过去了,小组队员上升到6 800米。一道陡直的冰裂缝拦阻在队员们面前,这道裂缝深陷而狭窄,坡度在70度以上。队员们笑称它是“珠穆朗玛冰胡同”。只有从竖着的“冰胡同”底部攀援上去,才能到达北坳顶端。他们大胆采用冰雪作业和岩石作业相结合的复杂的攀登技术。背靠着“冰胡同”的一边,又脚蹬着“冰胡同”的另一边,一寸一寸向上移。天黑时,小组才到达北坳顶端,成功地打开了珠穆朗玛峰的“大门”。他们在风雪中搏斗了十多个小时。随后,他们又在坡度陡峭的冰面上,刨出一级级平台阶,拉起牢靠的保护绳索,以保证大队通过。

  上午11时,珠穆朗玛峰上空云雾缭绕,猛烈的西北风冲击着北峰和主峰岩峰,夹着冰碴、雪粒形成一股强力的旋风。在这种恶劣的气候下,队员们沿着北坳冰坡开始前进。随着高度的上升和坡度的险陡,登山队员们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脚步也逐渐缓慢下来,每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这时,风雪更大了,队员们的脚步也更慢了,走在最前面的队长史占春不时给队员们以鼓励。

  运动健将刘连满是一位来自哈尔滨的消防员,他最先攀到“冰胡同”冰裂缝的顶部,身体已异常疲惫,为了帮助同伴们顺利攀登,他坚决地站起来,用冰镐保护着自己,抓起一根尼龙绳垂到“冰胡同”下,用力帮助同伴们一个个向上攀。登山队员们成功地通过北坳冰坡,登上7 000米以上的地带。后来由于暴风雪所阻,大队没再能继续前进。

  两次适应性攀登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出现危险的信号:登山队员汪基——这个兰州大学的毕业生在6 400米高山反应严重,经抢救无效牺牲。在他的腰里,还缠着一面准备插上顶峰的五星红旗。

  4月29日,中国登山队全体队员从海拔7 007米的北坳营地出发,跨上珠穆朗玛峰的山脊,开始第三次适应性攀登。珠穆朗玛峰气候瞬息万变,北坳上空刚刚还是阳光灿烂,晴空万里,霎时间却刮起暴风,天昏气暗,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7℃左右。登山队员们顶着寒风在一道倾斜的雪坡上前进。傍晚,高空风更加狂猛,气温还在继续下降,大批队员被冻伤,教练员陈荣昌的鼻子被冻掉了一块。但登山队员仍然继续前进。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空气中的含氧量更加稀少,人们变得异常虚弱,在大队通过一段距离不到20米的岩坡时,队员们不得不休息了4次才登了上去。在这段攀登中,又一名登山队员,北京大学毕业生邵子庆永远地倒下去。

  经过两天的艰苦跋涉,大队终于安全到达海拔7 600米的地方——这是中国登山史上的新高度。

 

  高度是登山运动员征服的目标,在有些国家中都流传着所谓“高度极限”的说法。直到本世纪60年代初,中国登山运动员男子的高度最高纪录是7 590米,是由史占春、刘连满、刘大义等6名登山运动员在1957年征服四川贡嘎山时创造的。在过去的世界航空生理学上,曾把海拔8 000米以上高度地区称作“死亡地带”。据科学学家们测算,海拔高度为零的海平面,空气中氧气分压是150毫米汞柱,至海拔8 000米时,氧分压就降到46个毫米汞柱。严重缺氧可致人于死亡,因此,在国际登山运动史上,如果不使用氧气设备,要攀登这样的高度,是很难想象的。但是,中国登山队员在征服珠穆朗玛峰8 000米以上地带的过程中,多次尝试了不用氧气装置的纪录。

  5月2日,北京时间19时,由登山队长史占春、副队长许竞、藏族队员拉巴才仁和米马组成的先行小组,开始向8 100米进发。这时,天色已经昏暗,他们争取当夜赶到,先建起营地,以迎接后面的队员。为了取得对高山环境的充分适应,登山队员们虽然背着轻便的氧气筒,但都没有使用,他们艰难地行进。深夜,他们终于来到预定地点,支好了帐篷。由于特大风雪和严寒,运送物资的队伍一直没有跟上,队员们的干粮袋已经空空,如果再饿一夜,明天无论如何也爬不动了。这时,两名藏族队员请求连夜返回7 600米营地想办法。当返回7600米营地时,米马已经精疲力竭了。守在营地的队员把自己携带的炒面凑在一起,赶在3日黎明前送上了先行小组扎营的地方。

  5月3日上午,先行小组又开始向更高处前进。队员们走上一条狭窄的山岭侧脊,成功地绕过了珠穆朗玛峰著名的“第一台阶”。队长史占春和队员王凤桐决定继续前进。由此不远,就是英国探险家称为的“不可超越”的第二台阶。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英国的王牌登山家马洛里和伊尔文在1924年的攀登中,就葬身在这里。这是一座陡峭而光滑的岩壁,相对高度约30米,平均坡度在六七十度左右,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攀登的支撑点。二三十年前,英国探险队曾在这里想尽一切办法,仍然没能攀登上去。后来,他们对“第二台阶”下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再不必浪费时间去爬它了。

  史占春和王凤桐匍匐在岩石上向上攀登,终于在北京时间21点到达海拔8 600米的“第二台阶”顶部附近。这时,天已渐黑,他们决定在这里过夜,第二天再进行侦察。他们在“台阶”的岩壁找到一条积雪的裂缝,用冰镐挖成一个低矮的雪洞,两个人紧靠在一起。这时雪洞里的气温在零下40℃左右。为了保存人工氧气,以备万一,他们一夜不曾使用。在8 600米的高度不使用氧气过夜,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尚属首次。

  第二天清晨他们走出雪洞,珠穆朗玛的顶峰就在离他们不过200米处。凭他们丰富的登山经验,他们很快观察到了一条适宜的登顶路线。

  5月4日,史占春又带领队员返回山下海拔5 120米的大本营。他们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攀登。

  三次适应性攀登完成后,主力队员大都病的病,伤的伤。到达8 600米高度的只有队长史占春和队员王凤桐,但是他们在完成第三次适应性攀登后,也分别去日喀则、拉萨疗养了。队干部仅剩副队长许竞1人。

  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的5 120米大本营,逐渐开始弥漫起沮丧的气氛。虽然已经到达与顶峰只差绝对高度200米左右,但离胜利似乎还很远,而中国登山队已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于是,有人提出,只要上到8600米,就是胜利,就可以鸣金收兵了。

  5月中旬,天气渐渐转暖。不久,印度洋上的季风就要吹过珠穆朗玛山区,连绵的雨季就要开始了。再迟疑等待,中国人对珠穆朗玛峰的征服就要往后推移。这时,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发来指示:“要不惜任何代价,夺取最后胜利。也就是一定要攀上峰顶,而不是8 600米的高度。”

  大本营里负责指挥的体委二司司长韩复东下了孤注一掷的决心。他一一找剩下的队员谈话,组成了突击顶峰的敢死队。

  5月14日,人们终于等来了珠穆朗玛山区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从这天起,运输队员就陆续将高山技术装备和食品从大本营运送到海拔7 600米高度以上,等待突击顶峰的队员们的到来。

  5月17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在海拔5 120米的登山队大本营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登山队员在副队长许竞的率领下庄严宣誓。

  登山队把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座毛&泽&东主席半身石膏像委托给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要他们一定要让祖国的五星红旗在世界的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上飘扬。

  登山队员告别了大本营,仅用一天的时间就赶到了海拔6 400米的三号营地。第二天,就登上了“北坳”的冰坡,到达海拔7 007米的四号营地。

  5月23日晚上,运输队员屈银华送氧气来到突击营地。这一夜,在“突击营地”的几个人饿得前胸贴后背,他们离开大本营7天了,所携带的全部食品只剩下一点人参, 一小盒水果糖,还有一小块风干生羊肉。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北京时间上午9时,突击顶峰的队员由副队长许竞率领出发了。许竞在前几次攀登中担任了探路任务,体力消耗很大,他只走了约10米,就感到支持不住了。这时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担起重任,扶住冰镐,一步一挪地向最后380多米的高度进军。

  为了尽量减轻负担,他们只携带了氧气筒、一面国旗和一个20厘米高的毛&泽&东主席半身石膏像,以及准备写纪念纸条用的铅笔、日记本,还有电影摄像机。即使如此,前进的速度也极其缓慢,因为自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的体力几乎耗尽了。

  大约两个小时左右,他们才上升了70米,来到顶峰道路上的“第二台阶”。在第三次适应性攀登时,队长史占春和队员王凤桐就曾到达过这里。但他们只是观察了山势和攀登路线,并未征服它。当王富洲他们来到这里,因为太疲惫了,也曾试图绕过“第二台阶”,沿东北脊登顶,但那边更陡峭难行。于是,他们沿着与“台阶”平行的方向盘旋前进,最后在“台阶”中层地带找到一道纵形岩石裂缝。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决定沿这条裂缝突破“第二台阶”。

  在接近“台阶”顶部最后3米的地方,岩石变得垂直而光滑,刘连满一连蹬了四次,但都跌落下来。最后,刘连满决定自己当人梯,让队友踏着他的双肩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动作,都会给身体带来强烈的反应。刘连满咬牙坚持着。屈银华为了攀上去,毅然脱下8斤重的高山靴,一下子冻坏了脚跟和脚趾。刘连满先把屈银华托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屈、贡再把王富洲、刘连满拉上去。

  从开始攀登“台阶”算起共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而征服最后3米,竟用了3个小时。“第二台阶”虽然征服,但离顶峰还有280多米。这时天色已黑,黑夜成了他们登顶的第二道难关。几个人背上的氧气都所剩无几,体力也越来越不支了。在这种情况下连夜攀登,无疑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时,刘连满身体极度虚弱,每走一两步,都会不自觉地摔倒。已经到了8700米的高度,而这时氧气更少了,大家决定让刘连满留下,其他3人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新闻媒体对他们最后的“冲击”作了如下报道:

  天已经黑下来,三个人依靠着微弱的星光,顽强地继续前进。

  深夜,当他们到8 830米时,三个人所带的人造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氧气没有了,但我们能后退吗!屈银华和贡布坚定地说:继续前进。他们抛掉空氧气筒,用坚定而迟缓的步伐继续前进。

  头痛、眼花、气喘、无力这一切高山缺氧的反应残酷地折磨着他们。他们甚至攀过1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但他们仍然相互鼓励地前进着。

  在越过一片点点白雪的岩石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终于到达了山顶。

  ……

  他们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沿珠穆朗玛的北坡,登上了它海拔8 848米的顶峰。这时,夜光表的指针正指着5月25日北京时间清晨4时20分。经过近19个小时的搏斗,他们忍受着缺氧和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的煎熬, 已经异常疲劳了。王富洲、屈银华的四肢也已受了冻伤。

  但是,胜利的喜悦使他们变得那样兴奋和激动。

  登上顶峰后,藏族队员贡布拿出登山队委托他带上来的五星红旗和毛& 泽&东主席石膏像,放到顶峰西北边的一块大岩石上,然后用细石保护起来。王富洲摸黑拿出一本“体育日记”本,用黑色自动铅笔在上面写道:

  “王富洲等三人征服了珠穆,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他们在山顶上大约停留了15分钟。北京时间4点35分以后,便开始下山。他们登上了世界最高的山峰,但是如果他们不能活着回来,就无法向世界宣告登顶的成功。

  当战友们继续向顶峰前进以后,刘连满已处于半昏迷状态。为了省下最后几十公斤氧气,他毅然关闭了氧气阀。他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一封短信:“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人回来时用吧。也许会管用。”当他看到王富洲等3人安全地回来时,第一句话就是让他们赶快用上自己留下的氧气。这半筒氧气救了三位战友的命。

  他们四人在突击营地休息了一夜,第二天让刘连满、贡布先下山去报信(电台已摔坏),王富洲、屈银华慢慢往下挪。

  5月30日,英雄们终于回到了大本营,他们是被人抬回来的。王富洲上山前体重80公斤、屈银华77公斤。下山后,王富洲55.5公斤、屈银华51公斤。

  《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登峰打破全国纪录的53名运动员名单,他们是:

  到达海拔8 882米(后经测定为8 848米,本文均采8 848米之说——作者注)的共3人: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藏族)。

  到达海拔8 710米1人:刘连满。

  到达海拔8 600米2人:史占春、王凤桐。

  到达海拔8 500米12人:许竞、多加(藏族)、石竞、拉八才仁(藏族)、邬宗岳、群贝坚赞(藏族)、索南多吉(藏族)、米马(藏族,战士)、云登(藏族)、茨仁(藏族)、米马扎西(藏族)、却加(藏族)。

  到达海拔8 100米10人:张俊岩、刘大义、衡虎林、成天亮、马保昌、多吉甫(藏族)、谢武成(藏族)、塔木君(藏族)、扎西(藏族,33岁)、米马(藏族,石匠)。

  到达海拔7 600米25人:陈三、王富葆、曾曙生、雷耀荣、多吉(藏族)、索郎(藏族)、罗布(藏族)、丹增(藏族)、洛桑(藏族,战士)、桑珠(藏族)、扎西旺堆(藏族)、达娃茨仁(藏族)、扎西(藏族,25岁)、扎西(藏族,27岁)、扎西(藏族,34岁)、穷达(藏族)、达娃同珠(藏族)、洛桑(藏族,农民)、边安民、搭木真(藏族)、张小路、边巴茨仁(藏族)、茨旺(藏族)、扎旺(藏族)。

  《人民日报》为这次登峰发了“号外”。建国后, 《人民日报》发过两次“号外”,另一次是原子弹爆炸成功。

以上是关于中国登山队员首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时间与意义及影响 (转)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第五章 首次登陆与在线求助man page

苹果赢嘛了,首次登顶中国手机市场年度一哥,国产手机无力抗衡

鸟哥私房菜基础篇:首次登入與線上求助习题

2019年DBA学员首次登上GDA大讲堂

翻译: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的演进

利用Java计算多少次纸才能对折出珠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