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下级学》第八章序和第一节——宏观互动
Posted xxjx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新下级学》第八章序和第一节——宏观互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八章 宏观互动
本章研究宏观互动。相比于微观互动,重在考虑多方之间的多次相互作用,而非一对一、单次作用。如果说上一章是理论准备,本章就是实战分析。
伪学也经常有实战分析。比如有篇写给副手看的文章建议:副手应该不抢正职风头,处处为正职考虑,要确实对正职有价值——恐怕正职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这些要求吧。鼓励读者增强自身能力也是常见论调,可这世界上有谁不想增强自身能力呢?说废话有意思吗?
?没有理论指导,就只能凭本能行动。而人类最大的本能就是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夸奖。但是,请注意“认同”是他人内心的想法,我只能通过他人的言行来判断,就是说如果他经常夸奖我,我很可能就认为他认同我。因此,归根结底,人的本能是争取别人夸奖。
?中国文化中也确实有不少谚语,似乎给这个本能提供了理论支撑,比如“听人劝,吃饱饭”。问题是中国文化太博大了(“精深”可不一定),几乎能从中找到任何东西的理论支撑。不是也有“黄鼠狼给鸡拜年”这样的谚语吗?如果哪篇说理性文章里充斥着中国谚语,我看可以拿去卖废纸了。
我看过一篇文章,提到有个侵华的老“皇军”,回忆起中国的第一句话就是“满洲是个好地方啊”。我刚看到这句时,以为他羡慕东北的壮丽山河物产丰饶,还有点自豪,看下去才明白:原来是他们可以作威作福。想想也是:如果他们来到中国,被撕被虐,又怎么会怀念呢?
?职场上也一样。别人夸你,如果不是客气,则往往是因为你做了什么对他有利的事,至少对他无害。如果你置身于零和系统中,夸奖可能真不是好事。
?以上并不是建议读者专门和人唱反调,做个小刺猬,只想说明职场是多么令人困惑。课堂上学不到这种技能。读研究生的人,可能会在校园里获得些职场体验。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人身半依附关系,比职场下级还要弱势得多。
例如浙江大学教授冯钢公然在其个人认证微博账号“@冯钢-六合之外”宣扬他的“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并夸奖一个报考他的学生是“中华民族稀缺人才”,因为该生“拼着命喝了”,以至被“抬回宾馆”。学生想求学,却要用自虐自残的形式表达诚意,还没录取就先失了人格。
另有蒋华文(2016年殁,南京邮电大学,导师张代远)、 杨宝德(2017年殁,西安交大,导师周筠)、陶崇园(2018年殁,武汉理工,导师王攀)、陈泽民(2019年殁,华中科技大学,导师徐海银),谭大伟(2019年殁,南京邮电大学,导师张宏梅)【注:以上学生姓名来自新闻报道】等人均在读研期间非正常离世,读者可自行搜索具体情节。读书不是万能的,如果碰上“那种”导师,哪怕万能学生也是没用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人只有工作后才能真正获得职场体验。甚至还要再等三五年,稍有积蓄和自信,才敢于思考自己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这时会特别渴求实战分析。而充斥社会的“成功学”、“职业精神”、各种伪下级学,还有似是而非的谚语,又能帮到什么呢?
?新下级学,在立场上并不偏向上级,内容上也力避“你要增强能力”这种废话,只围绕沟通、责任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8.1沟通总论
??“沟通”,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通报、恳求、咨询、洗脑等含义。本章中,它就是“传递和交换信息”的意思。
?最正式的沟通,当然是一本正经地会谈或电子邮件。可真到这步时,往往大局已经差不多定了,会谈、邮件只是摊牌和执行而已。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考虑沟通问题。
?但要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对别人的一言一笑都要反复斟酌呢?有谁真想练就读心术的话,也不能说是坏事,但可能活得很累。就好比企图通过泉水、云、动物来预测地震一样,事后怎么看怎么有理,事前却满头雾水,因为信息太琐碎纷杂了,不知道哪个是关键。“读心术”没练好的人,成天疑神疑鬼过度解读。别人眼球对着他,他觉得那人有话要说;眼球躲着他,他觉得那人心怀鬼胎。
新下级学不考虑读心术,因为三点:有关书籍很多;难学,学不好还有害;缺乏时间稳定性。最后一点的意思是:当“读心术”的技巧广为人知后,它就失灵了。读心、反读心,是共存共生、相互竞争的孪生兄弟,是斗争技巧,新下级学对此没兴趣。
?我也不关心具体的言辞,包括所谓“职场礼节”。不是说它们没用处,而是不同组织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沟通风格,所以它们缺乏普适性,算不上新下级学的内核。
?普适、客观,是我的两大原则。所以,我将从沟通工具开始,逐步分析到信任、透明度等问题。?
?
以上是关于《新下级学》第八章序和第一节——宏观互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