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决定人生——没有目标就失去一切 (没有目标的奋斗是浪费青春,比如交了钱却不去参加考试让时间白白溜走。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企业。人生要算总账)good

Posted findumars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目标决定人生——没有目标就失去一切 (没有目标的奋斗是浪费青春,比如交了钱却不去参加考试让时间白白溜走。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企业。人生要算总账)good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没有目标就失去一切

  刚毕业那会儿,幼稚得可笑,老跟同学打电话,明面上聊聊近况,暗地里比较。你要比我工资多一百块,心里特不平衡,凭什么呀,在学校那会儿公认的我比你强。你要带个头衔,而我啥也不是,普通员工一个,感觉特没面子,又特羡慕。同学小聚,如果你递来一张名片,我没有,级别太低公司不给印,心里特不是滋味,觉得白混了。如果情况正好反过来,自己比别人强一点,嘴上虽然在安慰同学,心里偷着乐:就是嘛,这个社会还是公平的,我觉得我就是比你强。现在回头看,大家都是在些不入流的小企业混,有什么好比的,但也就为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和自我感觉,还是有人不断跳槽。纷纷扰扰几年后,大家才各自尘埃落定,各就各位。

  一眨眼,大学毕业的第一个十年早就过去了。记得多年前有前辈说:“毕业的第一个十年聚会,除了极少数人,大家情况相差不远。真正的差距,是毕业的第二个十年聚会,那就是天差地别,各式各样了。”她告诫我在第一个十年一定要沉住气,不要太在意物质,不要与人比较,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好好经营,在第二个十年爆发。我笑着说:“岂不是勾践灭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她也笑。回头再看前辈的教导,真是字字良言,句句是金。可是当年的我,跟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就像张爱玲所说:三十多岁的人看五六年就像一眨眼那样短暂,而二十多岁的人看五六年就像一生那样漫长——十年对我太遥远了,我等不及。

  当年的我,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雄心壮志,虽然不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但一般人不放在眼里。眼睛里看的,耳朵里听的,都是那些短短几年就火箭般崛起的传奇故事。最能自我安慰的,就是想:“我比他年轻,等我到他那个年纪,我也行!”如果不幸看到同龄人的成功故事,就自我安慰:“他肯定有背景,要么就是运气好,不然不可能。”

  就这样,心飘在天上,人匍匐在土中,一年一年就往三十岁走了。孔子说“三十而立”,无形中给中国人设了一道心理门槛。越走得近,心里的困惑就越大,对现实的不满意就越大。几千年来困扰无数人的问题开始困扰我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如何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很恐慌当自己推开三十岁这道门,发现一切都跟现在一样,任你心比高天,也得接受事实。但我不愿接受现实,我不比别人笨,不比别人懒,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别人那样成功?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里波特》里有一个情节,魔法学院六年级的学生——大约相当于我们的高二吧——就要接受老师一对一辅导,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读到这个情节时,我不禁深深叹惜,如果当年高二文理分科前,老师先与我探讨未来的职业方向,那该少走多少弯路啊!

  上中学的时候迷上文学,幻想着做李白,做余光中,但天资平平。席卷全国的经济大潮涌起时,同学们一窝蜂几乎全考财经金融专业,我也不例外。虽然学的是财经,却最讨厌算账,学得一塌糊涂。毕业了才发现除了雄心壮志和一堆所谓兴趣爱好一无所长。如果让我重新走一遍人生路,我肯定会换个走法,但人生没有回头路。唯一的办法,是走好现在的路,走好未来的路。

  在过往多年的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自己也逐渐成熟进来。回头再看,毕业十年的困惑与弯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人生规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中国式教育下,绝大多数人都看着别人干吗我也干吗,一路随大流走过来。所以,绝大多数人,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自我的角度来评价,都是不成功的。

  年轻的时候,画饼也可以充饥,白日梦也能自我激励,面对无限可能的未来,对人生没有规划的可怕之处,往往体会不深。十年前,我曾劝一位朋友做做规划,无论收入多少,每月都存点钱,积累几年也可以按揭个小户型了。他不听,他认为自己年轻,只要抓住一个机会,一套别墅都买得回来。在这种追求暴富的心态下,他的职业发展起起伏伏,十年过去了,几经变动后,这位朋友的收入与十年前一样,还在租房子住,银行存款等于零。偶尔说起往事,他也有点懊悔,真要是有个规划,按月储蓄,房子早就到手了。我劝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他还是摇头,说年纪大了,等不了慢慢来了,还是得抓机会。我也只能摇摇头,一个人如果20岁时不美丽、30岁时不健壮、40岁时不富有、50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我想机会是不会来了,一个十年的证明,已经足够预测一个人的一生了。定期定额储蓄或投资,钱多钱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借此培养自己成熟稳重的品性,磨炼自己的意志与自律。这个道理,不肯静下心来做规划并踏实完成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没有目标的奋斗是浪费青春

  成功,在事业起步的时候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在职场之路上容易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时间;而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人,会对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蛛丝马迹特别敏感。成功不会关照那些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时间的人。与其诸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这是一种规律。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有尽情展现才能的冲动,也特别有学习的热情,因此往往什么事都愿意尝试,什么事都肯抢着做。小张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网络策划,工作内容非常庞杂,产品策划、为销售人员提供方案支持、给市场部写新闻稿、做活动策划、给设计部写广告文案等等,甚至还以老总的名字写过一本书,整天忙,隔三岔五就加班。他颇为自己的“多面手”角色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能干。同事们也都这么说。

  一年后,他的工作开始变成了不断地粘贴与复制,渐渐厌烦了这个枯燥而没有激情的工作,兼之收入太低,于是他毅然辞职。原以为凭能力和经验会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却没想到接连碰壁。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不需要一个“多才多艺”却不专业的员工,而需要一个专业而“多才多艺”的员工。小张尴尬地发现:自己什么都做过,但去应聘任何岗位,都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他的特点只适合去小公司,因为在小公司里人手少,需要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做多种事情。但这意味着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又不是他想要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不断碰壁之后,小张失去了自信,最终去了一家小广告公司。

  他沉痛地告诫学弟学妹们:初入职场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无论工作多忙或多闲,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定位,好好设计一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没有目标就会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你不为自己设定目标,不知不觉中别人就会把他的目标给你。比如你今天下午有空,不知道做什么好,正在网上乱逛,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说她想买件衣服找人陪,于是你同意了。看,你的半天时间就被她所占用,或者说,她的目标就成了你的目标。请仔细地想一想,你每天有多少小时,是真正用于你自己的目标?

  在企业里,没有明确个人目标的人,注定是当别人进步的铺路石,别人向上爬的垫脚石。就算他靠着年资、业绩和勤奋慢慢升上去,也绝对比那些有明确目标、24小时睁大双眼抓机会的人慢得多。而且,一般来说,没有人生目标的人,都比较随着天性自然发挥,因而比较没有心机,往往会被别人利用。我见过一件真实的事情。

  小李与小常同一天进入某外企,两人关系很好,很有共同语言。小李年轻几岁,性格直率,对未来没什么规划,没考虑过一言一行对未来有什么影响,因此经常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而小常年长几岁,有一定阅历,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步一步在职场向上走,做个高级职业经理人。因此,凡是有利于这个目标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而遇到不利的,或者不吭声,或者就私下鼓动小李出头。小李也愿意出头,因为那些事,那些话,也是他自己本性想干的,并没有被利用的感觉。不过两三年功夫,小常被列入接班人计划,升成中层管理者,而小李仍然原地打转。小李还自己纳闷呢:自己能力不弱,业绩不弱,样样不逊色,为什么就不升自己呢?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一天到晚兢兢业业做了那么多事情,被表扬的却是别人,或者当你发现自己做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工作,被提升的却是别人时,你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的目标,还是为了别人的目标?

  很多企业教育员工:要以企业目标为目标,以团队目标为目标;只要企业成功,个人也一定成功;只要团队成功,个人也一定成功。很多员工也就相信了这个说法,但我们还得明白事情的另一面:不管你的企业多么强调文化、奉献、团队、共同目标,企业跟你都不能画等号。团队跟你也不能画等号,你就是你,如果你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切都是空话。

  站在普通员工这个角色位置上,相信企业的情感,相信企业的事业,这是对企业的忠诚。但你还要清楚,企业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家。企业能不能做大能不能做强,那首先是高层管理者的事情,而我们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选择这个企业我能得到什么?从这个企业得到的东西对实现个人的人生战略目标有多大的意义?这种选择是不是最理智的?如果你对企业绝对忠诚,那你为自己设个目标,去做个高层管理者,岂不是会对企业贡献更大?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你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只盯着自己的目标而不顾及旁人或企业需要的人,那样的人下场未必很妙。我鼓励的,是确立自己合理的目标,并把它与旁人的目标、企业的目标相挂钩,换句老话,这叫“双赢”。

  目标决定过程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议。有一派意见是: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着做好士兵的本分,至于做不做得到将军,那得看能力和机遇。这种说法确有其道理,而我的看法是:的确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但一个没想过做将军的士兵,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一定做不了将军。

  目标对人生的导向作用

  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了目标以后,你会把精力集中到对实现你的目标最有生产力的事情方面。很多决策都会变得简单,那就是这个事情对实现你的目标有没有帮助。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你每一次的决策就等于没有原则,只能根据当时的某种感觉作决定。这种决定会把你带向不同的方向。几次这样的决定以后,你的职业积累就消失殆尽了。

  不少人看两天英语又学两天财务,想考研又下不了决心,想考某个证却因为没有动力虽然交了报名费都没有参加考试,时光慢慢地从身边溜走(我就干过这个事情),最后逐渐地习惯于惯常的工作。偶尔搬家的时候翻出以前努力学习的材料,呆呆地想上半天,知道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努力过,仅此而已。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自传《我的生活》序言中写道:“法学院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个小伙子,十分期待着马上开始自己的生活。这时,我突发奇想,把本来想要看的小说和历史书暂时束之高阁,出去买了本‘如何做’一类的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该书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必须列出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生活目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例如A组最为重要、B组次之、C组第三等等。然后,在每一个目标下列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行动。这本简装书我依然保留着,距今已近30个年头。我敢肯定,这个单子准还埋藏在某个故纸堆中,尽管一时无从查找。然而,那个A组的单子我还真没忘记。我要当个好人,娶个好老婆,养几个好孩子,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政治家,写一本了不起的书。”30年后,功成名就的克林顿显然认为自己已经实现当年定下的目标,唯有一点不好意思自夸,他调侃道:“当然,我是不是个好人,得由上帝来判断。”

  严格来说,克林顿在序言中列举的长期目标,只能算是一个人生愿景。我们大多数人,初出茅庐时大概都有这些或那样的自我欺许或人生愿望,但美梦成真的却非常少。克林顿的不同在于,从其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他16岁立志要做政治家以后,他就没有让“人生愿景”停留在幻想中,而是不断制定清晰明确的阶段目标去落实愿景,从而一步一步向梦想靠近。1973年,27岁的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回家乡阿肯色州州立大学担任教授。在那里,他的家族有深厚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有利于他从政。3年后,他出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长,并于2年后竞选州长成功,连任到1992年。在担任州长期间,为了扩大全国影响力,为竞选总统打下基础,他担任过美国南部经济发展政策委员会主席,兼任全美州长联席会议主席,并曾协助总统主持国家最高教育当局的工作。1990年,又当选为民主党最高委员会主席。1992年,当选美国总统。

  人生的发展中,不可控因素太多,社会变化这么快,要想制订出一个完整准确的人生计划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定一个很死的目标,比如我要在20年内成为一个资产10亿的企业家,然后倒推自己几年成为什么、几年成为什么,这是很僵硬的做法。也是不现实的做法,没有任何人能保证你一定能如期实现目标。

  更可取的做法,是为自己确定一个终生不动摇的人生愿景,然后,根据愿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1~3年的短期目标并实现。好比你的愿望是登上天界,为此你必须回到现实,先一块一块垒石头,造一座通天塔。如果你能造出通天塔,那么登上天界的愿望自然能够实现。从克林顿的简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职业愿景是“做个成功的政治家”,然后每两三年就实现一个阶段目标,直到成为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此,唐骏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目标三年更新”的见解,他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规划,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规划。其实这样没有目标地工作,再勤奋也没有用,而且五年十年以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有些人有规划,但又不切实际。而我一直给自己订规划,而且是三年左右订一个规划,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区间。如果我定得太久的话,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三年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只要我努力,我相信离我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在方向不动摇、目标三年更新的指导下,唐骏以三年为一期,用了六个三年,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留美博士,到创办自己的公司,到加入微软。又从微软总部的普通程序员,到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终生荣誉总裁,再跳槽担任盛大总裁、新华都总裁,从而完成从专家型的职业经理人,到拿到超过10个亿“签约奖金”的“打工皇帝”。

  目标让人生更喜悦

  以前,每当别人问我大学四年什么感受,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意思。久了,我才反思到,没意思的原因并不是大学生活本身造成的,而是自己在考入大学之后,没有了什么目标和追求。同理,如果你说工作没意思,一般也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那些有职业目标的人正围绕着自己的目标一点点添砖加瓦,每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一步就有一种内在的喜悦,怎么会觉得工作没劲呢。

  一个有目标的人,比没有目标的人对自己更满意,在人生道路上更有耐力,面对人生的挑战更加平静、更加自信。人在评估自己时,不外乎三种方式:与别人横向对比,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对比,将现状与自己的目标对比。三种方式一定要结合起来,横向对比往往使人对自己产生不自信等各种负面情绪;与自己的过去对比使人眼界狭窄容易满足;而与目标对比,则能弥补前两者的不足,保持前进的动力。

  有记者问围棋国手常昊:“你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进入高端领域了。如今,当你们那一批棋手逐渐萧条的时候,你却还处于围棋的青春期。你的围棋生命到目前为止,已经跨越了两代人。这二三十年的中国围棋史,你一直贯穿始终,并且是核心人物。这是什么原因?”

  常昊回答:“人做一件事需要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心。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高潮和低谷,但是人的目标会激发自身的信心。我的目标还是想继续下棋,我还不想休息,所以下棋的兴趣激发了我的信心。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信心的力量就更加重要了。信心是第一步的。另外,我在不断地总结,比较自己和别人的特点,发现自己的问题,在总结之后进行弥补,想办法提高。我总认为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把握得住。我觉得我现在还是有力量去下棋。可能在我这个年龄上,付出和压力比以前大,但是还是有能力去战胜他们的。”

  一次有个业务员跟我说:“去年一个月只赚一千的时候,看着别人赚上万,觉得很丢脸。但当时只是想着不干活就得挨饿,一门心思地为业务忙,当时那个苦啊,但是生存有压力,也不觉得太苦。今年自己也赚上万甚至更多了,心里却比去年还慌,老想着这个月上万了,下个月要是业务掉下去怎么办,那个脸不丢大了。再看看别人,好像都比自己做得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他们。天天心里慌得很。”他问我怎么办?如何才能保持业绩并超过别人?

  我告诉他:如果是这样,当你一个月赚两万甚至十万的时候,你还是要心慌的。你永远都有业绩下降的压力,而比你强的人永远都有啊。现在你眼中那些比你强的人,就站在你面前。但有一天你超过他们,更强的人还在后面。就算你再强,赚得再多,你能强过比尔·盖茨?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多想想:未来想做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要赚多少钱就足够了?想用多少时间赚到这些钱?把这些想清楚,再倒推到眼前,每天该做多少工作量?做到了,就可以安心休息。因为不用再跟别人比了。只要把每天的工作做好做到,到时间目标就会实现,有什么可心慌的?

  约翰·洛克菲勒曾说:“目标是我领导的依据,目标就是一切。我习惯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确立目标,而且每天我都要设定目标,譬如与合伙人谈话的目标、召集会议的目标、制订计划的目标等等。我在做事之前也会先检视自己设定的目标。通常在我到达公司时,我已经成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所以,在我心里从未出现过诸如‘我没有办法’、‘我不管了’、‘没有希望了’等具有吞噬性的声音。每一天确立的目标,已经抵消了这些失败的力量。”

  找到人生目标

  在前面,我曾写过一个前辈教导我在第一个十年一定要沉住气,不要太在意物质,不要与人比较,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好好经营,在第二个十年爆发。著名职业经理人何经华也有个相似的“人生三十年规划论”,并形象地比喻为“人生要算总账”。

  人生要算总账

  何经华在演讲中说:“职场的第一个十年你应该要投资自己。什么叫投资自己?你有没有花很长一段时间,就像我们练功夫一样,先把马步练好?第一个十年你不要追求工资。我常常告诉我们公司一些年轻的员工,我说你今天的工资可能是五六千块,我现在加你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你的生活会改变吗?不会的。奔驰宝马你还是买不起,大房子你也买不起。在第一个十年,大家工资的差异是没有差异的。你的同学也许早你一年升个什么组长或经理,那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第一个十年,你要扎扎实实地投资自己。

  我们在今天和之后步入社会都凭借着两个东西在竞争:一个叫知识,一个叫技巧。我再举个例子,我每次出差,经常给分公司员工演讲。如果说每一个人都给我自我介绍一下“何总我是谁谁谁”,待会你们介绍完了,我就全部都忘记了,我一个都不记得。公司今天有4000多个员工,你要怎么让何总认识你?如果你是销售,能够做到全国的销售状元,到北京来,我给你颁个奖,我一定认识你了。如果你是一个实施顾问,很困难的项目交到你手里面总能迎刃而解,我会认识你。如果你是售前顾问,你设计一个PPT,这个PPT是全国售前顾问都在用的,我也会认识你。

  要能够做到这个岗位因你而不同,而不是你因为这个岗位而不同。我常常说,如果我是上海开出租车的司机,如果用全部心血来开这部车,我相信我可以把这部车开得全上海最特别。

  现在年轻人会更多地看到自己以前的同班同学如何优秀,薪水有多高。但我常常说,人生要算总账。从你学校毕业的第一天的第一毛钱到你退休后领的最后一毛钱,总共加起来你能挣多少钱?第一个十年走完了,如果你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有机会成为一个部门主管。第一个十年是你这一辈子工资最微薄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能是单身,你的这个收入也就能支撑你的生活所需。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结婚了,可能有个孩子,如果干得还不错,你能干到一个部门经理,你的收入勉勉强强还能支撑一个家庭的家用。这时候你还是不够富裕,上餐厅点菜的时候,你还做不到把价钱盖起来,爱点什么点什么。第二个十年你要学第二个东西,叫技巧,做事的技巧,待人处事的技巧,处理复杂事物的技巧。前面两个十年如果你走得很扎实,你才有可能走到第三个十年。

  第三个十年是什么?做到一个公司真正的大老总。第三个十年才是你财富积累的开始,那个时候你的收入会远大于你的生活所需,人生的财富从第三个十年开始计较。可是很不幸,绝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虽然咱们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同一个科系毕业的,上课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同学,十年十五年之后这两个同学的发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何经华总结说:“我认为人口中前5%聪明的叫天才,后5%聪明的人叫白痴,大部分人都在中间的90%。今天现场做一个IQ测试,我可能不会考第一名,因为大部分人的IQ是差不多的。差别在哪里呢?有些人能够比较早知道自己要些什么,然后可以系统地去积累自己要的东西,奔着你的那个梦,奔着你的目标去奋斗。有些人基本上没有梦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一月过一月,一年过一年。”

  或许,你会觉得“人生规划三十年”中要到第三个十年才真正积累财富,太遥远、太漫长、太痛苦。是,的确是太遥远、太漫长、太痛苦了,所以绝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很多人甚至在第一个十年就放弃了,他们没有这个毅力,他们的理想坚持不了这么久。

  但如果你对自己有期望,你对未来有渴望,那么你就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遵循这个规律。90%以上的人都要遵循这个规律。除非你是天才,否则别想抄近道。抄近道的结果,只会让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越丢越远。

  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如何找到人生应该专注的目标,方法很多。吉姆·柯林斯研究总结后认为:如果某件事你做起来特别有热情,而做这件事你又很有天赋,并且你所做的事能给他人带来价值,那么,这件事就应该成为你专注的人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热情”、“天赋”、“价值”三者齐备,才是真正的目标。如果你只找到两个,那生活可能会失衡。比如,如果你只做那些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但你却毫无热情,你会越做越苦闷。假使你有热情,有能力,但你做的事对别人没有用,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你拥有热情,又找到别人为你买单,但你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这也不是好的组合。所以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找齐这三样因素。

  确定目标三要素之“热情”

  热情,指的是一种让你很喜欢、很享受做一件事的感觉。这个应该是我们寻找自己人生目标时最应该重视的因素。刚刚工作的几年,经济压力比较大,很容易为了几百块的薪水差异,选择去做自己没有热情的工作。短期看,你得到了相对的高薪,但长远看来,即使从金钱的角度,你也将是得不偿失的,更不用说你失去了工作乐趣、由热情而带来的学习进步等等其他方面的东西。

  很多工作了十年的人,工作上有一定成绩,收入也不错,但并不开心,带上了所谓的“职业金手铐”,根源就在于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却又难以下决心去改行。人一旦活到这种境地,人生前景就比较暗淡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模式,如果职业发展不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工作热忱真的很难持久,很难有大的成就。

  80年代中期,我还在读小学,有一个老师拿来一个大键盘似的东西给我们的展示,那是我和同学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种东西叫电脑。老师给我们描绘了一番电脑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并说未来的世界将是电脑的世界。老师口才很好,所有的同学,一个除外,都津津有味地听了一回故事会。那唯一例外的同学——我的好朋友——放学后就拉着我去找那老师,要求了解更多的电脑知识。老师同意了,于是我也跟着好朋友每天放学后学习BASIC语言。我是陪太子读书,自身没有多大兴趣,天资也低,小学一毕业就全忘记了。而那朋友则兴趣始终不减,一路自学上去,后来考入电子信息专业,从小学到大学,拿了无数电脑竞赛奖。读书的时候,他成绩没我好,但走上工作岗位,他的成就却远超过我。究其根源,就是他很早找到了自己热情所在,而且很幸运地又有足够的天赋去配合这份热情。

  对什么事情有热情,不是凭空幻想或做梦梦到的,必须要在过去的人生经验里找到一些证据,看看到底对什么有热情。不少人看到什么热,就对什么有热情。比如,当年我们这些同学一窝蜂全去报考财经金融专业,最热门的是带“国际”两个字的专业,好像很有热情,但其实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热情。

  找到真正的热情所在,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所以,一定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多观察自己,做什么事最有成就感?做什么最来劲?对什么最有学习兴趣?对哪些人最羡慕?如果你已经富得不用考虑钱,你最愿意做什么?同时还可以请熟悉你的人反馈他们观察的结果。

  当然,热情虽然重要,但也不要寄希望于一份工作能够满足你的所有热情。再好的工作,总有你喜欢的一面和不喜欢的一面。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工作,让你喜欢它的全部。比如做管理,我喜欢管人,不喜欢管流程。有些演员喜欢演戏,但并不喜欢商业走秀。一个教授,可能很喜欢讲课,但不喜欢做学术研究。但只要这份工作能满足你最有兴趣的部分,就已经很好了。你要接受一个现实:再有意思的事,变成工作后,它总是会失掉一些趣味的。西谚云:“爱她,还要爱她的猫。”诚如斯言。

  确定目标三要素之“天赋”

  天赋,指的是你在做的是不是你天生拿手的事。当你在做一件你有天赋的事情时,你会觉得如鱼得水。值得注意的是,你表现得比别人优秀的事,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有天赋。比如,我上学的时候理科成绩比文科好,甚至高考时数学接近满分,而语文却刚及格。但我依然选择读文科,因为我总感觉自己的理科是题海战术出来的,并没有什么天赋,而语文虽然我不擅长,至少让我有种愉悦感。事实证明这个直觉是对的,高中数学公式我早忘得一干二净,但高中语文我却还记得不少。

  所之,你在某件事上有天赋,也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件事上一定比别人表现得优秀。天赋主要是自己的各项才能之间的比较,天赋有以下特点:学得快,领悟高,不易出错;某些方面似乎有天生优势,无师自通;通常能使你感到很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充实感。

  要找到你的天赋,同样应该回头去看你的历史——在你过去的人生经验中,有哪些线索能有效地指出你对某些事情具有天赋。我自己的天赋所在,就是工作后自己不断测试,加上同事和上级不断反馈而总结出来的。他们都认为,我最大的长处是学习能力强、总结能力强。所以,我后来比较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天赋,比如,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至少读了二十万字的相关资料,然后融会贯通,总结在这里。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兴趣模式与天赋模式,是由大脑神经系统决定的;而大脑的发育大概在3~6岁间就相对定型了。中国人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完成定型了。所以,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兴趣和天赋所在。

  确定目标三要素之“价值”

  对社会有价值,是指只有社会认为你所做的事有价值,才会愿意掏钱购买这种价值。你要自问,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才能对别人有价值?才能让别人愿意付钱?这同样要从你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去寻找,并且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每个人可以依照经验去找寻这三个因素。事实上,每个人找到的方式很不同:有些人几乎是意外发现的,有些人则是花了一段时间反复验证出来的,还有人是有很棒的良师益友帮助分析出来的。

  许多励志书告诉你,做你喜欢做的,钱就会随之而来。这些书里充满了挨饿的艺术家不再挨饿、奋斗的小说家无需再奋斗的故事。但是这些书没有告诉你,更多天才的艺术家仍然在挨饿,更多优秀的演员仍然在等待他们的舞台。但是,如果你能做某些事,在这些事上,这三个因素——热情、天赋、有价值的贡献——能够交集,就一定能让人甘愿为你把钱掏出来。

  职业选择是不断尝试的过程

  知道了自己的“热情、天赋、有价值的贡献”之所在,你就基本明确了人生方向,但你还必须找到合适的职业来作为载体。目标清晰本身并不等于在你开始一份职业前,就一定要对未来的可能性认知得清清楚楚。客观现实也很少与这种期望完全吻合。调查表明,许多成功人士只是确定了他们的基本职业方向,然后在工作中不断去对未来目标清晰化。很多人在开始第一份工作时,事实上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在这个职业中成功的潜质。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能够实现你的人生目标,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而非一次就可以得到的满意结果。有时,还需要一点机遇和一些等待。即使你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工作,未来你还可能出现工作变动。

  王小姐原本是做财务的,但她不喜欢。她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每天都需要有创造性、有激情的人,于是她放弃了财务工作,在索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可以满足她天生的创造性需要和表达需要。一段时间后,她又跳槽到当地一家高校做公共关系副经理。后来,她开了一家运动服零售店,最后她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飞翔的天空——面向海外的公共关系主管。现在,她每天写东西、作计划、搞市场策划、参加野外训练的课程,忙得不亦乐乎。所以,找到适合自己飞翔的职业天空是不太可能一蹴而就的,王小姐的每次尝试都是“塑造”自己完美人生的一部分。

  你也可以这样做,只要你不再对自己无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就可以勇敢地上路。随机调查表明,大部分成功者在从事一个工作前,并不知道该工作是否理想。只有在开始了某个职业后,他们才会真正知道该职业是否可以让自己满足。如果你想找到“适合自己飞翔的职业天空”,尝试一次启程远比站在起点思考有用得多。

  当然,我绝不是鼓励你随意地变换工作,我相信理性的读者自能分清有目标、有计划的跳槽与无策略、撞大运式跳槽之间的区别。

  成功靠计划

  收割机的发明者、商业巨头麦考密克曾经说过一句深奥的名言:“运气是设计的残余物质。”

  约翰·洛克菲勒解释说:“这句话是指运气是策划和策略的结果?还是指运气是策划之后剩余的东西呢?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两种意义都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创造自己的运气,我们任何行动都不可能把运气完全消除,运气是策划过程中难以摆脱的福音。”

  这位石油大亨说:在凡夫俗子眼里,运气永远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发现有人在职务上得升迁、在商海中势如破竹或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就会有人用很随便甚至轻蔑的口气说:“这个人的运气真好,是好运帮了他!”这种人永远不能窥见一个让自己赖以成功的伟大真理: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1870年,31岁的洛克菲勒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他放言:“总有一天,所有的炼油制桶业务都要归标准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他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克利夫兰90%炼油业、全部主要输油管及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全部油车。此后8年,他控制了全美国95%的炼油厂,几乎控制了美国全部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他成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

  短短十年,他就实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目标。在总结成功的原因时,他说:

  “我承认,就像人不能没有金钱一样,人不能没有运气。但是,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等待运气光顾。我的信条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我相信好的计划会左右运气,甚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功地影响运气。我在石油界实施的变竞争为合作的计划,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在那项计划开始前,炼油商们各自为战,利欲熏心,结果引发了毁灭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个福音,但油价下跌对炼油商却是个灾难。那时候绝大多数炼油商做的都是亏本生意,正一个一个滑入破产的泥潭。

  我很清楚,要想重新有利可图并将钱永远地赚下去,就必须驯服这个行业,让大家理性行事。我把它视为一种责任,然而这很难做到,这需要一个计划——一个将所有炼油业务置于我麾下的计划。

  我彻底研究了形势并评估了自己的力量,决定将大本营克利夫兰作为我发动统治石油工业战争的第一战场。待征服那里的二十几家竞争对手之后,再迅速行动,开辟第二战场,直至将那些对手全部征服,建立石油业和新秩序。

  要想成功实现将石油业统一到我麾下的计划,需要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手段,那就是钱。我需要大量的钱去买下那些制造生产过剩的炼油厂,但我手头上的那点资金不足以实现我的计划,所以我决定组建股份公司,把行业外的投资者拉进来。很快,我们以百万资产在俄亥俄州注册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第二年资本大幅扩张了三倍半。但何时动手却是个学问。

  富有远见的商人总善于从每次灾难中寻找机会,我就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开始征服之旅前,石油业一片混乱,一天比一天没有希望。克利夫兰90%的炼油商已经快被日益剧烈的竞争压垮,如果不把厂子卖掉,他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灭亡。这是收购对手的最好时机。

  商场如战场,战略目标的意义就是要造成对己方最有利的状态。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我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不是不堪一击的小公司,而是最强劲的对手克拉克·佩恩公司。这家公司在克利夫兰很有名望且野心勃勃,想要吃掉我的明星炼油厂。

  但在对手决定之前,我总要先下手为强。我主动约见克拉克·佩恩公司最大的股东,我中学时代的老朋友,奥利弗·佩恩先生。我告诉他,石油业混乱、低迷的时代该结束了,为保护无数家庭赖以生存的这个行业,我要建立一个庞大、高绩效的石油公司,并欢迎他入伙。佩恩被我的计划打动了,最后他们同意以40万元的价格出售公司。

  我知道克拉克·佩恩公司根本不值这个价钱,但我没有拒绝他们。吃掉克拉克·佩恩公司就意味着我将取得世界最大炼油商的地位,将为迅速把克利夫兰的炼油商捏合在一起充当强力先锋。

  这一招果然十分奏效。在以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2家竞争对手归于标准石油公司的麾下,并最终让我成为那场收购战的大赢家。而这又给我势不可挡的动力,在此后三年时间里,我连续征服了费城、匹兹堡、巴尔的摩的炼油商,成为全美炼油业的唯一主人。

  今天想来,我真是幸运。如果当时我只感叹自己时运不就随波逐流,我或许早已被征服掉了。但我策划出了我的运气。”

  他说:要想让我们好运连连,我们必须要精心策划运气。策划运气需要好的计划,好的计划一定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一定能够发挥作用。在构思好的设计时,要首先考虑两个基本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知道自己的目标,譬如你要做什么,甚至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条件是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资源,譬如地位、金钱、人际关系乃至能力。

  这两个基本条件的顺序并非绝对不能改变,你可能先有一些资源,再开始寻找适于这些资源的目标。还可以把它们混合一处,形成第三和第四种方法。例如,拥有某种目标和某种资源,为实现目标,你必须选择性地创造一些资源;也可能拥有一些资源和某个目标,你必须根据这些资源,提高或降低目标。

  根据资源调整目标或根据目标调整资源之后,就有了一个基础——可以据以构思设计的结构,剩下的东西就是用手段与时间去填充,等待运气的来临了。

  洛克菲勒这样的超级资本家,可能离我们太远。让我们再看看现实中普通人的经历吧。

  赵先生与孙先生,是某名校MBA的同班同学。赵先生在参加了多次面试后,选择到一家生产型企业做一个部门经理,因为这份工作听起来令人兴奋,薪水也是最高的。上任之后,赵先生很快发现了部门和公司中存在不少问题,于是他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快进行了改组计划。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以致原本支持他的总经理后来不得不干预,改组暂停。接下来,赵先生发现部门和公司存在更严重的问题,于是他以高度的热情、责任感和勇气,再次发起改革。情况迅速恶化,他的部门人心涣散,其他部门也对他冷眼相向。勉强支撑一年后,他不得不黯然离职。

  他的同学孙先生,在读MBA的第二年便开始准备工作,花了大量时间分析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制订明确的职业目标,以权衡可能的最适合工作,薪水并不是第一位的标准。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与他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吻合并且他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工作前,他先花时间了解了部门状况和下属最大的需要,上任后便在总经理的支持下解决了部门部分需要,赢得群众信任。大家看到总经理如此看重他,更是肃然起敬。头几个月,他与几乎所有人和所有部门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半年后,他针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开始小幅度改组。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之后,不到一年,他的部门便成为公司的样板。公司上下已经在议论,他很可能就要获得更高的职务与权力。

  人们很容易把赵先生与孙先生的不同结局,归结为能力或运气。其实,除了他们在建立工作所需的权力和影响力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外,更重要的区别在他们求职时即已显露:孙先生有明确的自我分析、目标与定位,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企业;而赵先生则只是对所有的工作机会互相比较,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发展空间大、薪水高的职位。由于赵先生的目标并不明确,他采取了危险的方式去推动工作,失败或许有运气的成分,但并不出人意料。而孙先生,则根据自己的规划,找到最适合的职位,一步一步看似慢实则快地走向更高点。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3edff0100tacs.html

https://blog.csdn.net/u014597198/article/details/70151679

以上是关于目标决定人生——没有目标就失去一切 (没有目标的奋斗是浪费青春,比如交了钱却不去参加考试让时间白白溜走。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企业。人生要算总账)good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人生目标有用吗

2018第40周日

关于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人生的目标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