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之黏包
Posted 熊猫的黑白照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Python之黏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黏包现象
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
res=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 shell=Tru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结果的编码是以当前所在的系统为准的,如果是windows,那么res.stdout.read()读出的#就是GBK编码的,在接收端需要用GBK解码 #且只能从管道
里读一次结果
同时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基于tcp协议实现的黏包
#_*_coding:utf-8_*_ from socket import *#引入套接字的所有模块 import subprocess#引入subprocess模块 ip_port=(\'127.0.0.1\',8888)#设置ip和端口号 BUFSIZE=1024#设置字节大小为1024 tcp_socket_server=socket(AF_INET,SOCK_STREAM)#tcp的服务器为网络传输模式 tcp_socket_server.setsockopt(SOL_SOCKET,SO_REUSEADDR,1)#设置套接字 tcp_socket_server.bind(ip_port)#绑定地址和端口 tcp_socket_server.listen(5)#服务器监听5个字节 while True:#循环为真 conn,addr=tcp_socket_server.accept()#链接和接收地址 print(\'客户端\',addr)#打印客户端地址 while True:#循环为真 cmd=conn.recv(BUFSIZE)#接收信息为5个字节 if len(cmd) == 0:break#如果 命令长度等于0,则退出 res=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in=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err=res.stderr.read() stdout=res.stdout.read() conn.send(stderr)#链接发送 conn.send(stdout)#链接发送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引入套接字模块 BUFSIZE=1024#设置大小为1024个字节 ip_port=(\'127.0.0.1\',8888)#设置IP地址及端口号,必须和服务器端一样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初始化一个套接字对象,设置为网络传输 res=s.connect_ex(ip_port)#连接服务器的ip地址及端口 while True:#循环为真 msg=input(\'>>: \').strip()#请输入你的信息(去两边的空格) if len(msg) == 0:continue#如果信息的长度为0则跳过 if msg == \'quit\':break#如果信息=\'quit\'则退出 s.send(msg.encode(\'utf-8\'))#发送文件utf-8编码的信息 act_res=s.recv(BUFSIZE)#s接收信息以1024字节为限制 print(act_res.decode(\'utf-8\'),end=\'\')#打印utf-8的接收信息,end=\'\'一行显示所有信息
基于udp协议实现的黏包
#_*_coding:utf-8_*_ from socket import *#引入socket包中的所有模块 import subprocess#引入subprocess模块 ip_port=(\'127.0.0.1\',9000)#设置一个ip和端口 bufsize=1024#设置大小为1024 udp_server=socket(AF_INET,SOCK_DGRAM)#得到一个socket的对象,用网络连接 udp_server.setsockopt(SOL_SOCKET,SO_REUSEADDR,1) udp_server.bind(ip_port)#绑定ip和端口 while True:#循环为真 #收消息 cmd,addr=udp_server.recvfrom(bufsize)#接收消息设置1024字节 print(\'用户命令----->\',cmd)#打印接收的命令 #逻辑处理 res=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shell=True,stderr=subprocess.PIPE,stdin=subprocess.PIPE,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res.stderr.read() stdout=res.stdout.read() #发消息 udp_server.sendto(stderr,addr)#发送消息到对端地址 udp_server.sendto(stdout,addr)#发送消息到对端地址 udp_server.close()#关闭这个服务器
from socket import *#引入所有的套接字模块 ip_port=(\'127.0.0.1\',9000)#ip和端口 bufsize=1024#字节大小为1024 udp_client=socket(AF_INET,SOCK_DGRAM)#udp的客户端用网络连接 while True:#循环为真 msg=input(\'>>: \').strip()#输入信息 udp_client.sendto(msg.encode(\'utf-8\'),ip_port)#客户端发送信息,到服务器 err,addr=udp_client.recvfrom(bufsize)#接收字节大小为1024的字节 out,addr=udp_client.recvfrom(bufsize)#接收字节大小为1024的字节 if err:#如果有err print(\'error : %s\'%err.decode(\'utf-8\'),end=\'\')#打印错误:信息内容。用一行表示 if out:#如果有out print(out.decode(\'utf-8\'), end=\'\')#打印信息,用一行表示
注意:只有TCP有粘包现象,UDP永远不会粘包
黏包成因
TCP协议中的数据传递
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这样会产生很多数据包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速度。
面向流的通信特点和Nagle算法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面向流的,提供高可靠性服务。 #收发两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要有一一成对的socket,因此,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更有效的发到对方,使用了优化方法(Nagle算法),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然后进行封包。 #这样,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 #对于空消息: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也可以被发送,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发送过去。 #可靠黏包的tcp协议:tcp的协议数据不会丢,没有收完包,下次接收,会继续上次继续接收,己端总是在收到ack时才会清除缓冲区内容。数据是可靠的,但是会粘包。
基于tcp协议特点的黏包现象成因
#发送端可以是一K一K地发送数据,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可以两K两K地提走数据,当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数据,或者一次只提走几个字节的数据。 #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所看到的数据是一个整体,或说是一个流(stream),一条消息有多少字节对应用程序是不可见的,因此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这也是容易出现粘包问题的原因。 #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个UDP段都是一条消息,应用程序必须以消息为单位提取数据,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节的数据,这一点和TCP是很不同的。 #怎样定义消息呢?可以认为对方一次性write/send的数据为一个消息,需要明白的是当对方send一条信息的时候,无论底层怎样分段分片,TCP协议层会把构成整条消息的数据段排序完成后才呈现在内核缓冲区。
例如基于tcp的套接字客户端往服务端上传文件,发送时文件内容是按照一段一段的字节流发送的,在接收方看了,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字节流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
此外,发送方引起的粘包是由TCP协议本身造成的,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个TCP段。若连续几次需要send的数据都很少,通常TCP会根据优化算法把这些数据合成一个TCP段后一次发送出去,这样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
UDP不会发生黏包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的,面向消息的,提供高效率服务。 #不会使用块的合并优化算法,, 由于UDP支持的是一对多的模式,所以接收端的skbuff(套接字缓冲区)采用了链式结构来记录每一个到达的UDP包,在每个UDP包中就有了消息头(消息来源地址,端口等信息),这样,对于接收端来说,就容易进行区分处理了。 即面向消息的通信是有消息保护边界的。 #对于空消息: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也可以被发送,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发送过去。 #不可靠不黏包的udp协议:udp的recvfrom是阻塞的,一个recvfrom(x)必须对唯一一个sendinto(y),收完了x个字节的数据就算完成,若是y;x数据就丢失,这意味着udp根本不会粘包,但是会丢数据,不可靠。
补充说明:
#用UDP协议发送时,用sendto函数最大能发送数据的长度为:65535- IP头(20) – UDP头(8)=65507字节。用sendto函数发送数据时,如果发送数据长度大于该值,则函数会返回错误。(丢弃这个包,不进行发送) #用TCP协议发送时,由于TCP是数据流协议,因此不存在包大小的限制(暂不考虑缓冲区的大小),这是指在用send函数时,数据长度参数不受限制。而实际上,所指定的这段数据并不一定会一次性发送出去,如果这段数据比较长,会被分段发送,如果比较短,可能会等待和下一次数据一起发送。
会发生黏包的两种情况
情况一 发送方的缓存机制
发送端需要等缓冲区满才发送出去,造成粘包(发送数据时间间隔很短,数据了很小,会合到一起,产生粘包)
#服务器端 #_*_coding:utf-8_*_ from socket import *#引入套接字的所有模块 ip_port=(\'127.0.0.1\',8080)#设置ip地址的端口号 tcp_socket_server=socket(AF_INET,SOCK_STREAM)#甚至套接字以网络方式传送 tcp_socket_server.bind(ip_port)#绑定IP地址和端口 tcp_socket_server.listen(5)#设置监听5个字节 conn,addr=tcp_socket_server.accept()#接收连接和地址 data1=conn.recv(10)#数据1接收10个字节 data2=conn.recv(10)#数据2接收10个字节 print(\'----->\',data1.decode(\'utf-8\'))#打印数据1的内容 print(\'----->\',data2.decode(\'utf-8\'))#打印数据2的内容 conn.close()#关闭连接
#客户端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引入套接字模块 BUFSIZE=1024#设置文件大小为1024 ip_port=(\'127.0.0.1\',8080)#设置ip和端口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实例化一个套接字以网络的形式传输 res=s.connect_ex(ip_port)#连接ip和端口 s.send(\'hello\'.encode(\'utf-8\'))#发送信息 s.send(\'egg\'.encode(\'utf-8\'))#发送信息
情况二 接收方的缓存机制
接收方不及时接收缓冲区的包,造成多个包接收(客户端发送了一段数据,服务端只收了一小部分,服务端下次再收的时候还是从缓冲区拿上次遗留的数据,产生粘包)
#_*_coding:utf-8_*_ from socket import *引入 套接字模块 ip_port=(\'127.0.0.1\',8080)#设置ip地址 tcp_socket_server=socket(AF_INET,SOCK_STREAM)#实例化一个服套接字对象 tcp_socket_server.bind(ip_port)#绑定ip和端口 tcp_socket_server.listen(5)#监听大小为5个字节 conn,addr=tcp_socket_server.accept()#接收连接、地址 data1=conn.recv(2) #一次没有收完整#数据1为接收2个字节 data2=conn.recv(10)#下次收的时候,会先取旧的数据,然后取新的#数据二接收为10个字节 print(\'----->\',data1.decode(\'utf-8\'))#打印数据1内容 print(\'----->\',data2.decode(\'utf-8\'))#打印数据2内容 conn.close()#关闭连接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引入套接字模块 BUFSIZE=1024#设置大小为1024 ip_port=(\'127.0.0.1\',8080)#IP地址和端口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实例化一个ftp套接字对象以网络传输 res=s.connect_ex(ip_port)#绑定ip s.send(\'hello egg\'.encode(\'utf-8\'))#发送信息内容
总结
黏包现象只发生在tcp协议中:
1.从表面上看,黏包问题主要是因为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缓存机制、tcp协议面向流通信的特点。
2.实际上,主要还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
黏包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一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subprocess#引入套接字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 ip_port=(\'127.0.0.1\',8080)#设置一个ip地址和端口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实例化一个对象 s.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设置套接字 s.bind(ip_port)#绑定ip和端口 s.listen(5)#设置监听的字节位5 while True:#循环为真 conn,addr=s.accept()#连接和得到地址 print(\'客户端\',addr)#打印客户端和地址 while True:#循环为真 msg=conn.recv(1024)#设置接收1024字节 if not msg:break#如果没有接收信息则打断 res=subprocess.Popen(msg.decode(\'utf-8\'),shell=True,\\ stdin=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err=res.stderr.read()# if err:#如果有错误 ret=err else:#否则 ret=res.stdout.read() data_length=len(ret)#长度等于内容长度 conn.send(str(data_length).encode(\'utf-8\'))#连接发送字符串的数据长度 data=conn.recv(1024).decode(\'utf-8\')#数据接收,设置大小为1024个字节 if data == \'recv_ready\':#如果数据等于 conn.sendall(ret) conn.close()#关闭连接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time#引入套接字和时间模块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实例化一个套接字 res=s.connect_ex((\'127.0.0.1\',8080))#连接服务器的地址和端口 while True:#循环为真 msg=input(\'>>: \').strip()#输入你的内容 if len(msg) == 0:continue#如果信息为0则打断 if msg == \'quit\':break#如果信息输入\'quit\'则打断 s.send(msg.encode(\'utf-8\'))#发送信息 length=int(s.recv(1024).decode(\'utf-8\'))#接收一个数字的信息 s.send(\'recv_ready\'.encode(\'utf-8\'))#发送接收的信息 send_size=0#发送 大小为0 recv_size=0#接收 大小为0 data=b\'\'#数据为bytes类型 while recv_size < length:#循环如果接收的长度小于,内容长度 data+=s.recv(1024)#data+=接收的数据 recv_size+=len(data)#接收的大小+=数据长度 print(data.decode(\'utf-8\'))#打印这个数据
存在的问题:
程序的运行速度远快于网络传输速度,所以在发送一段字节前,先用send去发送该字节流长度,这种方式会放大网络延迟带来的性能损耗
解决方案进阶
刚刚的方法,问题在于我们我们在发送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可以把要发送的数据长度转换成固定长度的字节。这样客户端每次接收消息之前只要先接受这个固定长度字节的内容看一看接下来要接收的信息大小,那么最终接受的数据只要达到这个值就停止,就能刚好不多不少的接收完整的数据了。
struct模块
该模块可以把一个类型,如数字,转成固定长度的bytes
#>>> struct.pack(\'i\',1111111111111) #struct.error: \'i\' format requires -2147483648 <= number <= 2147483647 #这个是范围
import json,struct #假设通过客户端上传1T:1073741824000的文件a.txt #为避免粘包,必须自定制报头 header={\'file_size\':1073741824000,\'file_name\':\'/a/b/c/d/e/a.txt\',\'md5\':\'8f6fbf8347faa4924a76856701edb0f3\'} #1T数据,文件路径和md5值 #为了该报头能传送,需要序列化并且转为bytes head_bytes=bytes(json.dumps(header),encoding=\'utf-8\') #序列化并转成bytes,用于传输 #为了让客户端知道报头的长度,用struck将报头长度这个数字转成固定长度:4个字节 head_len_bytes=struct.pack(\'i\',len(head_bytes)) #这4个字节里只包含了一个数字,该数字是报头的长度 #客户端开始发送 conn.send(head_len_bytes) #先发报头的长度,4个bytes conn.send(head_bytes) #再发报头的字节格式 conn.sendall(文件内容) #然后发真实内容的字节格式 #服务端开始接收 head_len_bytes=s.recv(4) #先收报头4个bytes,得到报头长度的字节格式 x=struct.unpack(\'i\',head_len_bytes)[0] #提取报头的长度 head_bytes=s.recv(x) #按照报头长度x,收取报头的bytes格式 header=json.loads(json.dumps(header)) #提取报头 #最后根据报头的内容提取真实的数据,比如 real_data_len=s.recv(header[\'file_size\']) s.recv(real_data_len)
#_*_coding:utf-8_*_ #http://www.cnblogs.com/coser/archive/2011/12/17/2291160.html __author__ = \'Linhaifeng\' import struct import binascii import ctypes values1 = (1, \'abc\'.encode(\'utf-8\'), 2.7) values2 = (\'defg\'.encode(\'utf-8\'),101) s1 = struct.Struct(\'I3sf\') s2 = struct.Struct(\'4sI\') print(s1.size,s2.size) prebuffer=ctypes.create_string_buffer(s1.size+s2.size) print(\'Before : \',binascii.hexlify(prebuffer)) # t=binascii.hexlify(\'asdfaf\'.encode(\'utf-8\')) # print(t) s1.pack_into(prebuffer,0,*values1) s2.pack_into(prebuffer,s1.size,*values2) print(\'After pack\',binascii.hexlify(prebuffer)) print(s1.unpack_from(prebuffer,0)) print(s2.unpack_from(prebuffer,s1.size)) s3=struct.Struct(\'ii\') s3.pack_into(prebuffer,0,123,123) print(\'After pack\',binascii.hexlify(prebuffer)) print(s3.unpack_from(prebuffer,0))
使用struct解决黏包
借助struct模块,我们知道长度数字可以被转换成一个标准大小的4字节数字。因此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预先发送数据长度。
发送时 | 接收时 |
先发送struct转换好的数据长度4字节 | 先接受4个字节使用struct转换成数字来获取要接收的数据长度 |
再发送数据 | 再按照长度接收数据 |
#服务器端(自定制报头) import socket,struct,json#引入三个模块 import subprocess#引入远程控制模块 phone=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实例化一个对象 phone.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socket.SO_REUSEADDR,1) #就是它,在bind前加 phone.bind((\'127.0.0.1\',8080))#绑定一个ip和端口 phone.listen(5)#设置监听大小为5个字节 while True:#循环为真 conn,addr=phone.accept()#接受连接和地址 while True:#循环为真 cmd=conn.recv(1024)#接收1024个字节大小 if not cmd:break#如果没有信息则打断 print(\'cmd: %s\' %cmd)#打印信息 res=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设置远程控制命令 err=res.stderr.read()#读取错误信息 print(err)#打印这个信息 if err:#如果有错误 back_msg=err else:#否则读取内容 back_msg=res.stdout.read() conn.send(struct.pack(\'i\',len(back_msg))) #先发back_msg的长度 conn.sendall(back_msg) #在发真实的内容 conn.close()#关闭连接
#客户端(自定制报头) #_*_coding:utf-8_*_ import socket,time,struct#引入三个模块 s=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实例化一个套接字对象 res=s.connect_ex((\'127.0.0.1\',8080))#设置一个IP地址和端口 while True:#循环为真 msg=input(\'>>: \').strip()#输入信息 if len(msg) == 0:continue#如果信息长度为0则跳过 if msg == \'quit\':break#如果输入\'quit\'则打断 s.send(msg.encode(\'utf-8\'))#发送信息 l=s.recv(4)#接收4个字节 x=struct.unpack(\'i\',l)[0] print(type(x),x) # print(struct.u以上是关于Python之黏包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