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偷盗电路原理初探
Posted 卓晴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焦耳偷盗电路原理初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1 焦耳偷盗电路
1.1 电路来源
在 焦耳偷窃电路 中介绍了在 Simple Joule Thief Circuit – DIY Electronics Project 给出的一个升压电路。这个电路与常见到的双晶体管多谐振荡电路(可以参见博文: 一个古老而优雅的电子线路 )相比,都是由龙哥对称晶体管组成,但由原来的电容正反馈耦合变成了RLC的直接耦合。那么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电路参数与振荡频率是什么关系?
1.1.1 电路原理图
下面给出了两个多谐振荡电路电路图。
(1)电容耦合多谐振荡电路
这个震荡电路的原理在一个古老而优雅的电子线路中进行梳理。
▲ 图1.1 对称双晶体管组成的多谐振荡器
(2)RLC耦合多谐振荡电路
关于这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在后面通过电路实验来确定。
▲ 图1.2 焦耳偷窃电路
1.2 搭建实验电路
1.2.1 主要元器件
根据【图1.2】在面包板上搭建测试电路。电路中的主要元器件选择:
- 晶体管: BC547×2
▲ 图1.2.1 BC547 晶体管
- 电感:
储能电感使用SmartTweezer测量参数:
-
电感参数:
-
电感量
:96.98uH
等效串联电阻
:0.3Ω
▲ 图1.2.2 储能电感
- 电阻电容:
-
电阻电容参数:
-
电容(C1)
: 220.9pf
电阻(R1)
:19.90kΩ
电阻(R2)
:324.9Ω
对于电感 L 1 L_1 L1 与电容 C 1 C_1 C1 组成的谐振频率:
f 0 = 1 2 π C 1 ⋅ L 1 = 1 2 π 220.9 p × 96.98 μ = 1.087 M H z f_0 = 1 \\over 2\\pi \\sqrt C_1 \\cdot L_1 = 1 \\over 2\\pi \\sqrt 220.9p \\times 96.98\\mu = 1.087MHz f0=2πC1⋅L11=2π220.9p×96.98μ1=1.087MHz
1.2.2 面包板上搭建电路
在电路板上搭建实验电路,同上+1.5V之后,可以看到电路中的绿色LED被点亮。为了对比,可以看到电路中直接连接在+1.5V电源上的绿色LED并没有被点亮。
-
电路工作参数:
-
工作电压
:+1.5V
工作电流
:60.6mA
▲ 图1.2.3 通电之后LED点亮
(1)电路工作波形信号
▲ 图1.2.4 Q1(青色),Q2(蓝色)信号波形
▲ 图1.2.5 Q1基极(青色)Q2集电极(蓝色)
1.3 电路初步分析
为了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将电路的各部分的电压信号绘制在电路旁边。
▲ 图1.2.6 电路图中的主要节点的电压波形
1.3.1 交流信号分析
一个多谐振荡器中存在着深度正反馈,利用RLC使得电路中的电子器件在导通和截止状态之间转换,从而自激振荡,产生方波、三角波等,这些信号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谐波分量,因此被称为“多谐振荡器”。
电路中,T1的集电极信号经过R1,C1耦合到T2的基极,被放大的信号在其集电极上直接耦合在T1的基极。因此从交流信号极性上来看,这是一个正反馈的放大电路。
将前面电路图中的元器件进行调整,可以更加清晰表面电路中存在的正反馈放大电路的结构形式。
▲ 图1.3.2 调整电路布局,显示出两个三极管组成的正反馈放大电路
在振荡情况下,两个三极管交通完成导通与截止的转换,最终在T1的集电极上完成对于1.5V直流电压“斩波升压”,驱动发光二极管D1点亮。
为了分析电路是否能够工作,还需要对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进行分析。
1.3.2 静态工作点分析
(1)将C1去掉
将C1 去掉,此时电路停止振荡。测量电路中两个三极管的工作点。
-
T1的工作点:
-
基极电压
:0.116V
集电极电压
:1.5V
T2的工作点:
-
基极电压
:0.679V
集电极电压
:0.116V
可以看到,T1处于截止状态,T2处于深度饱和状态。
(2)令人惊讶的静态工作点
到此为止,测量结果令我们傻了眼。通常情况下,有晶体三极管组成的电路,如果处在截止,和饱和状态下,是无法对信号进行放大的。既然如此,那么怎么会引起深度正反馈,从而产生震荡了呢?
1.3.3 加电启动振荡
上面分析电路中虽然存在两个三极管正向反馈耦合在一起,但在静态工作点,即电路处在平和状态下,两个三极管分别处在截止和深度饱和状态下,这表明该电路的正反馈回路的增益有可能低于1,这样有可能使得电路无法从静态工作点下转移到振荡状态。
通过手工,将C1 从面包板上取下,此时电路处在T1截止,T2饱和状态。然后将C1在电路加电的情况下,插在面包板上。经过若干次的操作,可以发现有的时候电路开始震荡,点亮LED;有的时候电路不振荡,还是处在原来的状态。
但是如果电路的1.5V电压从0V变化到1.5V,电路始终会产生振荡。
§02 电路工作原理
根据前面对于搭建在面包板上的实验电路进行测量结果,正式了该电路的确可以进行振荡,并通过电路中的T1与电感L1形成斩波电路,对输入1.5V电压进行升压驱动LED发光。
但存在以下问题:
- 电路如何进行震荡状态?
- 电路如何进行状态翻转?
2.1 电路如何进入振荡状态?
前面实验证明电路在没有C1的情况下,是不会产生振荡的。并且当电路处在T1截止、T2饱和的情况下我,手动加上C1电路并不会产生振荡。但工作电源从0V开始加载到电路上,电路则会产生振荡。
2.1.1 工作电压逐步增加
下图显示了电路的工作电压从0.5V开始增加是,对应的T1的集电极电压波形。随着电压的增加,T1逐步进入振荡状态。
▲ 图2.1.1 工作电压变化对应的T1集电极电压信号
当工作电压比较低的时候,T1,T2实际上都处在截止状态,T1,T2的基极电压都与电源电压相同。当电源电压大于0.65V之后,T1,T2便开始从截止状态过渡到放大状态。由于正反馈存在,所以T1,T2很快产生振荡。
这说明了为什么电路每次通电之后能够形成振荡的原因。
下图绘制了工作电压从0.5V变化到0.75V过锤死,T1集电极的交流电压与T2集电极的直流电压的变化。
T1的交流电压表明了电路是否产生了振荡,可以看到电路是在工作电压超过0.65V之后,突然增加,进入了振荡状态。
▲ 图2.1.2 随着工作电压的升高,T1集电极的交流电压与T2的集电极直流电压的变化
T2集电极直流电压,也反映了T1的基极电压。感觉要解释清楚T2集电极在震荡前后的复杂变化还需要多费口舌。
from headm import *
from tsmodule.tsstm32 import *
from tsmodule.tsvisa import *
dh1766volt(0)
time.sleep(2)
outv = linspace(0.5, 0.75, 100)
t1dim = []
t2dim = []
for v in outv:
dh1766volt(v)
time.sleep(1.5)
meter = meterval()
t1dim.append(meter[0])
t2dim.append(meter[2])
printff(v, meter)
tspsave('measure', outv=outv, t1dim=t1dim, t2dim=t2dim)
plt.clf()
plt.figure(figsize=(10,8))
plt.plot(outv, t1dim, label='T1')
plt.plot(outv, t2dim, label='T2')
plt.legend(loc="upper right")
plt.xlabel("OutVoltage")
plt.ylabel("T1,T2")
plt.grid(True)
plt.tight_layout()
plt.savefig(r"d:\\temp\\figure1.jpg")
plt.close()
tspshowimage(image=r"d:\\temp\\figure1.jpg")
2.1.2 正弦振荡
在工作电压处在0.6 ~ 0.65V之间时,T1,T2已经开始进行振荡,测量对应的T1,T2集电极波形如下。T1集电极波形为蓝色信号;T2集电极波形为青色信号。
▲ 图2.1.3 电路在工作电压0.6V情况下的正弦振荡
此时对应的振荡频率在907kHz,这个参数与C1、L1组成的谐振频率接近。
2.2 电路如何进行状态翻转?
2.2.1 工作电压小的情况
当工作电压超过0.65V之后,电路的振荡幅度急剧增加,振荡频率降低了一半左右。通过T2集电极电压(也就是T1基极电压)可以看到,此时T1的状态分为:导通和截止两个状态。
当T1截止时,L1,C1产生串联谐振,形成了以上上升的半个正弦波。当T1的集电极电压下降低时,通过C1耦合到T2基极,使得它从饱和返回到放大状态。然后通过正反馈,迅速使得T1进入饱和,T2进入截止。
▲ 图2.2.1 电路在工作电压0.65V情况下的正弦振荡
T1的饱和使得C1上的电压反向施加在T2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使得T2基极电压成为负电压,使得T2进入截止状态。
▲ 图2.2.2 T1集电极电压(蓝色)与T2基极电压(青色)信号波形
所以在这个状态下,电路不再是L1,C1的谐振了。这个状态的是缠绵依赖于T1退出饱和状态。电源电压施加在电感L1上,使得L1的电流,也就是T1的集电极电流 持续增加,直到大于T1的基极电流所对应的放大电流,从而使得T1 从饱和返回到放大状态。
T1返回放大状态之后,对应集电极电压开始升高,这个信号通过C1耦合到T2,也使其退出截止,进入放大状态。通过正反馈,电路反转到T1截止,T2饱和状态。电路便进行循环振荡状态。
2.2.2 工作电压大的情况
在上面工作中,由于电路工作电压比较小,T1集电极上的电压始终小于LED的导通电压。
当电路工作电压从继续增加,则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变化。先看一下电路中的波形。
下图是工作电压在0.9V时对应的T1集电极(蓝色)与T2基极(青色)信号波形。
▲ 图2.2.3 电路在0.9V是对应的T1集电极电压与T2基极电压波形
(1)T1对应的饱和电流增加
T1 的基极电流是电源电压通过R2产生的,所以当电路工作电压增加后,对应T1在饱和时,对应的基极电流增加,从而使得T1所对应的从饱和退回到放大状态的集电极电流也增加了。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够使得L1中增加的电流达到饱和电流数值,使得T1退出饱和状态。
这反映在振荡波形上,可以看到T1截止时间更长了。
(2)电路LED参与电感放电
由于L1上的电流很大,所存储的电能更多,因此T1截止时,所形成的L1、C1谐振电压更大,超过LED导通电压时,L1中的电流则通过LED进行释放,这使得L1释放电能时间延长。也就是T1的截止时间也延长了。
以上两个变化都是的振荡波形的周期增加。此时对应的振荡频率已经降低到94kHz左右了。
(3)T2退出截止过程
通过上面T2基极波形,可以看到它退出截止状态(也就是基极电压回复大于零的状态)经过两个过程:
- 前面一段曲线是C1上的电压在R1放电的过程,根据R1,C1的参数,可以知道对应的放电时间常数为5微妙左右。
- 后面一段曲线是T1退出饱和状态,集电极电压抬升电压,经过R1耦合到T2基极。
§03 分析总结
本文对于一款简易升压振荡电路进行分析。通过搭建的面包板测试电路验证了该电路可以完成振荡。初步分析电路起振和反转的原理。但是对于该电路中C1对于前路状态转换作用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
- 为什么把C1去掉之后电路就不再振荡了?
- 在电路加电的情况下,手动将C1加上,为什么电路还不振荡?只有工作电压从0开是才能够振荡。
关于这部分的内容也留在其它时候再做分析吧。
■ 相关文献链接:
● 相关图表链接:
- 图1.1 对称双晶体管组成的多谐振荡器
- 图1.2 焦耳偷窃电路
- 图1.2.1 BC547 晶体管
- 图1.2.2 储能电感
- 图1.2.3 通电之后LED点亮
- 图1.2.4 Q1(青色),Q2(蓝色)信号波形
- 图1.2.5 Q1基极(青色)Q2集电极(蓝色)
- 图1.2.6 电路图中的主要节点的电压波形
- 图1.3.2 调整电路布局,显示出两个三极管组成的正反馈放大电路
- 图2.1.1 工作电压变化对应的T1集电极电压信号
- 图2.1.2 随着工作电压的升高,T1集电极的交流电压与T2的集电极直流电压的变化
- 图2.1.3 电路在工作电压0.6V情况下的正弦振荡
- 图2.2.1 电路在工作电压0.65V情况下的正弦振荡
- 图2.2.2 T1集电极电压(蓝色)与T2基极电压(青色)信号波形
- 图2.2.3 电路在0.9V是对应的T1集电极电压与T2基极电压波形
以上是关于焦耳偷盗电路原理初探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