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道棘手题

Posted Rolei_zl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转:“自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道棘手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个人理解:自我分裂,巨大而贪婪的自我
如何理解人生?人生是什么?-- 像电影,像考场,像......
自我,超我,本我
理性与现实,总是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偏差,在选择时现实总是战胜理性。
“自我”虽让人类更具力量,但我们却也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长时间思考自我问题,建构自我的能力。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却常充斥着假装、比较以及名利的计较。
沉思是让自我安静下来的有效方法。
沉思冥想、祈祷、自制,否定“自我”。

“自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道棘手题

“自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道棘手题

人生是心理的产物,我们常用比喻的方式来诉说人生种种,而且我们往往用已知事物来诠释新的经验。比如我们常说:人生是一段旅程;双方吵得像在打仗一样;“心”就像骑在象背上的人。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一旦用错比喻,就会被骗得团团转,但是不用比喻就想了解人生,根本就是瞎子摸象。

有关“心理”的古老比喻
人类需要用比喻来思考。我们对新事物或复杂事物的理解,是借助于已知的事物与前者间的关联。
譬如,一般来说,我们很难用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有如一段旅程”这样的比喻,我们就能得出一些结论:走这段旅程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地形,选好方向,找几位好旅伴,如此才能好好享受这段旅程,因为走到旅途的尽头,可能什么都没有。同样,我们也很难思考何谓“心理”,但是一旦我们找到适当的比喻,顿时就会豁然开朗。翻开历史,人类一直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动物,于是,古代人便拿动物来做种种比喻。例如,佛陀便将人的“心理”比喻为野生大象: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钩,(制御)泌液象。柏拉图也用过类似的比喻。他把自我“心灵”(soul)比喻成一辆马车,而由“心理”的冷静、理性的那一面来驾驭马车,柏拉图的马夫必须驾驭两匹马:右边这匹马气宇轩昂,体形挺拔强健,脖子长又直,鼻子有贵相……这匹马很自爱,也知谦虚自制;重视荣誉感,所以无须鞭打,只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马却四肢弯曲,关节粗大……动作粗野无礼,耳朵四周毛发杂乱,聋得像根柱子似的,只有用马鞭抽它,用马刺刺它,才能让它就范。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某些情绪及热情是好的(比如荣誉感),因为它们可以将自我导向正途;有些情绪却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贪念)。柏拉图式的教育目标旨在帮助马夫,让他得以完全驯服这两匹马。

2300年以后,弗洛伊德提出相关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个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id,即享乐的欲望,各种欲望,总想及时行乐)。每每我讲课说到弗洛伊德时,我就会以马和马车来比喻人的心理,马车夫(自我)为了驾驭饥饿、贪婪又不听话的马儿(本我),总得经过一场激烈奋战。同时,马车夫那坐在后座的父亲(超我)却还一路对他说教。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自我,让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并摆脱超我的束缚。

坐在象背上的骑象人
在弗洛伊德、柏拉图和释迦牟尼的时代,生活中有许多驯化后的动物。人类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办法将个人意志施加在动物身上。然而进入20世纪后,汽车逐渐取代马,科技的进步也让人类对外在世界获得了更大的控制力。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些潜意识,早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现代人只研究思考及决策机制
近3/4个世纪以来,社会心理学家创造出“信息加工理论”,经济学家创造出“理性选择模式”,用来解释从偏见到友谊等种种人类行为的原因。所有社会科学口径都在展示:人类是理性的个体,会利用手边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及资源,恰当地设定目标,达成目标。然而,为什么人类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老是做出自知会对自己不利的事呢?
就像,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有一段非常传神的描述。在《变形记》(Metamorphoses)里,女主角美狄亚夹在自己对杰森的爱与对父亲的责任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万分。她哀叹道:一股奇妙的力量牵引着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着我。我很清楚哪一条是正确的路,心里也很认同,但我却踏上错误的路。
现代的理性选择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人类意志的软弱。古代人驾驭动物的比喻则十分有用。
我联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人,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一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往前走。不过,只有在大象没有自己的欲望时,我才可以指挥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就根本斗不过它。
用“坐在象背上的骑象人”很适合形容分裂的自我。总的来说,骑象人扮演的不是国王、总裁,也不是能紧控缰绳的马夫,是顾问、仆人。骑象人是加扎尼加(当代伟大的思想家、认知神经科学之父)所称的“诠释模块”,它是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相反,大象则是骑象人以外的一切。大象包含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这些都是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要件。大象和骑象人各自拥有聪明才智,只要配合良好,便可造就出杰出的人类,但是两者的合作关系总是状况百出。

为何“自我”成了追求精神提升的障碍
想了解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就得先了解人类的“心理”究竟分成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为什么还会互相冲突。我们认为,每副躯体里都住着一个人,但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是为了执行工作硬被凑在一起运作的,所以总是发现彼此意见相左,各行其是。
对人的“心理”的划分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心灵和身体、左脑和右脑、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动化。第四种最重要,因为它最符合骑象人及大象的比喻,不过前面三种划分方式也能解释我们在面对诱惑、软弱及内在冲突时的一些体验。
“自我”其实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矛盾的难题。一如被普罗米修斯所偷的那把火一样,“自我”虽让人类更具力量,但我们却也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社会心理学家马克·利里在其著作《自我的诅咒》一书中便指出,除了人类之外,许多动物都有思考能力,但会长时间思考自我问题的动物,非人类莫属,只有一些灵长类动物(也许还有海豚)才知道镜子里出现的影像是自己的影像。只有具备语言能力的生物,才有足够的心理机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并进一步去思考自身这一无形的特质,拟订长期目标,形成一套有关自己的论述,并对这套论述整理出自己的看法。
利里认为,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这套建构自我的能力培养出许多有用的技巧,如长远的规划能力、决策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这些能力让人类得以彼此协调合作,进行大规模的计划,因此,“自我”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却常充斥着假装、比较以及名利的计较,“自我”同时也在折磨着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人就像活在一个喋喋不休的内心世界里,这些絮叨不休的话语不仅消极(威胁的意味远大于机会),而且没什么用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并不必然就是骑象人,“自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无意识、自动运行的状态,但是因为自我只有借着有意识的思考与讲述才得以形成,所以只有骑象人才能建构出自我。
我们从利里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为何对所有宗教而言,“自我”都是一个棘手难题。“自我”是人类追求精神提升的一大障碍,理由有三。

第一,日常琐事接续不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困于物质的世俗世界中动弹不得,因而无法感受到神圣及神性。这就是为什么东方的宗教会这么强调沉思冥想的原因,因为沉思是让自我安静下来的有效方法。
第二,精神层面的改变本质上就是自我的转变。削弱它、裁剪它,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杀了它,但“自我”一定会全力反对。要我放弃我的财产及尊荣?门儿都没有!不计前嫌,爱我的敌人?想都别想!
第三,追寻精神层面的提升与成长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花很多年的时间不断沉思冥想、祈祷、自制,有时候还要否定“自我”。“自我”不喜欢被否定,“自我”很会找理由去扭曲或欺骗。很多宗教都这么教诲人们:“自我”对享乐与名利的依恋诱使人们离开美德的道路。从某个角度而言,“自我”是撒旦,如果不是,至少也是“撒旦”的入口。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自我”为何是神性道德的难题。巨大而贪婪的自我有如一堵砖墙,压制住我们的灵魂。我相信,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我,我们才能理解,甚至尊重那些希冀自己所处的社会能更符合所信仰的宗教的人的内心道德动机。

以上是关于转:“自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道棘手题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转]软件测试人员分工

网管的自我修养-外设相关

敏捷的团队

洛谷P1162(自我感觉思路还算巧妙的一道题)

二分查找都不会,瞌睡少年如何勇闯大厂

转:管理欲望:领导者的自我觉察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