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Posted 外滩教育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看点    研学课程化是研学开展的关键问题。在研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出完整的课程,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下文中,国内外母语文学教育研究者程涵悦老师与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策划设计了越州行研学课程教材,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下文中她将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方法和感悟,希望能够给予研学课程开发的同行些许思考


文丨程涵悦    编丨Jane


研学课程化是研学开展的关键问题。我常常在思考,在研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面对庞杂的学习资源、多变的教学情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如何设计出完整的课程,组织学生由行前、行中而行后进行有目标、有实践、有成果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提升记忆、理解、评价、创造的水平,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


今年初冬时节,我和一群年轻的中学老师们一起,策划设计了越州行研学课程教材,使得研学课程有本可依、有迹可循,通过行前导学与导读、行中微仪式、微探究与微创作、行后评估,希望能够落实学生的知识输入、思考深化和素养提升。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行前导学与导读:知识输入与人文熏陶


行前导学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我的一个困惑,即导游讲解和研学导师的组织区别何在?研学何以区别于普通的旅行?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认为主要在于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学术、教学评估更严谨,此外,教学方式是生成性的。不过,学校的研学导师和导游们并非没有合作之处。


导游们对于当地资源掌握充分,对于线路重点把握清楚,而且他们深谙讲解互动之道,对于学生行前全方位了解研学点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研学课程尤其是行前部分可以充分整合并借力于资深导游。


所以,我在策划编撰研学教材的过程中,邀请了研学机构的科研部门与资深导游共同完成行前“导学”部分。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我从学校的视角为校外编写者们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与框架,希望他们提供每一个研学点的基础性知识,比如从建筑特质、历史背景、人物事迹等各个角度全方面进行编写,当然也要有所侧重。


我在教材行前部分的使用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导学的形式。


一种是让学生行前自主圈画重点或者对于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标记提问,我和小组长们共同督促学生完成。


另一种则是由导游在前往研学点的行程中,比如大巴上,对于其中重点进行提问或者补充一些知识再提问,我用一些文创纪念品作为奖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如此,学生为后续的深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必分散注意力于浅表知识。事实上,在闹哄哄的景区,学生根本无法听清导游的解说。


当学生通过“导学”对于研学点有了了解后,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导读”读本。以这次“越州行”研学活动为例,我编选了“越州人文读本”。


选文包括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节选)、吴光的《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节选)、何向阳的《大禹的寂寞》、《西泠印社》、郑晓峰的《天下西湖》、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节选)等文。选文大多饱含深情与哲思,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有感触。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在名家经典的研读过程中,学生对于研究对象的思想意义和文化品格有更为深入的认识,由此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


导读的意义在于避免研学的文化“空心病”,如果学生仅能了解研学点的基础性知识,而未能从情感上认同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那么同样是一种“走马观花”。而如果能够以经典文本进行熏陶,那么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求知欲与严谨度将会明显提升。


我组织学生对于导读读本进行圈画、批注、提问。阅读活动常常在前往研学点的前一天晚上进行,深夜的酒店大堂,我们共同阅读、思考、发问、期待次日的发现。


当同学们遇到问题,我会启发他们运用“导学”中的知识解决,当然,有时也会留下悬念,吸引他们在次日的研学的过程中寻找线索、解决问题。


总之,行前的导学与导读的要旨在于引导学生不但对于研学点有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要对于其价值与意义产生认同感,以此提升研学的效率和价值。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微探究:自主整合与思考创造


面对丰富但是驳杂学习资源和多元但是复杂教学情境,我也曾困惑过如何教、如何学。但是通过实践,我总结出可以通过“微探究”等任务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成果沉淀。


我和老师们共同设计的“微探究”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为他们提供资源整合与答案查找的方向,同时,半开放的问题也引导学生思考、阐发、创造。


“微探究”每一个单元都极为精巧,以此确保学生能够覆盖更广阔的知识与体验,其半开放的特性又为深度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支架。


“微探究”的设计方法主要分为明确教学主题、提炼教学重点、划分每个研学点的选题、参看每个研学点的资源与路线、规划若干问题的层级以促成每一个选题的学习。


如越州行微探究的手册主题为“访千载圣贤,育新时代君子”,即以越州名人行踪为线索,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的人格健全。


因此,我们在商议后,将选题分为“文化流觞”(参访兰亭、天一阁、西泠印社)、“先贤之音”(参访王阳明故居与王阳明墓、司徒雷登故居与司徒雷登墓)、“国人精神”(参访刀剪剑博物馆与大禹陵)等。


明确选题之后,关键是构建问题的层级,以引导学生以选题与问题为圆心,整合外部信息,循序渐进夯实对于每一个选题的理解与认知。


在这一设计环节,我邀请了各个学科背景的老师分工协作,大家在统一对于“微探究”目标与路径的认识之后,分工协作完成了各个选题的问题设计。我总结后介绍分享几类问题设计的方法。


比如“借鉴-创造”类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对于研学点文化内蕴的研习,有所创造。玥老师设计的西泠印社的两个问题即有此用意。


问题一是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枚印石,通过绘画记录下来介绍给小组伙伴并阐述理由(从内容意义及其艺术形式两方面阐述)。”


问题二则是“以小组为单位,联系今日的所思所感,挖掘小组特色,为自己的团队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印章。”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又比如“点面结合”类问题链,即通过线索串联起人物生平的主要功绩以加深学生对其的认识。我和娜老师合作设计的王阳明故居的问题即为此思路。问题为“故居大厅寿山堂堂内明间廊下挂有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匾。


大厅两侧有‘兴教育人千秋师表,经文纬武百代楷模’、‘直节丰功铭后世,良知理学纪先生’的楹联,这两幅对联展示了阳明先生在教育、军事、文学、哲学等方面的贡献。现请你在瑞云楼的‘王阳明史迹陈列’中寻找王阳明生平在这四大方面贡献的记录。


慕老师设计的司徒雷登故居的问题也是类似的思路:在故居二楼陈列着杭州政府赠予司徒雷登的“杭州市金钥匙”和“杭州市荣誉市民”的证书,请结合你之前所了解的司徒雷登生平以及故居中的相关展览,请罗列颁奖的原因。


此外,还有“联想思考”类问题链引导学生格物致知。尧老师设计的天一阁的问题即是如此:天一阁是世界藏书史上的奇迹,范钦及其传承者为此制定了极其严苛的阅读规定,你都了解哪些与此相关的事迹?请谈谈这些严苛规定的利弊。


总之,由主题、选题到问题,严密的知识输入、理解思考、创造输出的学习脉络实现了学生研学过程中深度学习的实现。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微仪式与微创作:人格培育与素养提升


除了每个研学点的微探究之外,研学需要通过仪式等实践活动构筑学生的精神与品格。


学生在越州行的过程中,在王阳明墓和司徒雷登先生墓处举行祭拜仪式,并共同诵读校长创作的长篇祭文。学生身处肃穆之地、朗诵其坎坷生平与伟大功绩的过程中,感受到不朽灵魂带给后人的永恒震撼。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此外,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可以以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散文乃至微小说记录下自己的随感。


这一学习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可以借此整合并沉淀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审美、文化素养。


我在整个年级学生的微信群中,观察着五天行程中两百多个孩子热烈地“赛诗赛文”,相互借鉴、切磋,妙语连珠,有些语句甚至发人深省,可见研学确实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小结


我在教材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各类导师资源,同时通过任务驱动与情境体验的规划实现学生认知层级的进阶与素养发展的完善。


实践过程中仍有不周全之处,但是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给予研学课程开发的同行者些许思考。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000+篇优质文章


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


以上是关于让旅途中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越州行研学教材的设计历程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 学号12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11周学习总结

中科院计算所:潘汀——深度学习框架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

学号 20175223 《Java程序设计》第 5 周学习总结

深度学习让铁路列车更加“自主”运行 Autonomous Trains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致性学习设计研究

干货!深度学习七个实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