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

Posted 21世纪经济报道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导读:全球粮食市场风险正在提升,相比当前热炒的供应不足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过度炒作扩大疫情影响,所导致的恐慌性粮价危机。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宋兴国、惠润雪

编   辑丨耿雁冰、李靖云


全球疫情蔓延,粮食安全成为热点议题。


3月以来,多个国家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举措,而随着北半球各主要粮食生产国进入粮食播种季节,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未可知。


作为粮食自给自足的大国,我国的粮食安全被认为是有保障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数据发现,我国粮食生产量和储量正处在历史高点,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小麦、玉米维持着一年消费量以上的库存。另外,近期多个南方省份还提出了在今年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要求,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甚微。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新冠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影响不大,但在疫情已经造成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背景下,全球粮食减产预期不断升温,要警惕资本炒作等非粮因素,放大疫情影响导致恐慌性购粮需求,从而引发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次生危机。





疫情引发多国限制粮食出口



疫情影响,虫害隐忧,让粮食安全问题会成为近期的舆论热点。


首先是疫情引起的粮食恐慌和供应链断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俄罗斯、埃及、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柬埔寨在内的8个国家宣布或启动部分粮食出口限制的举措。


其中,大米主要出口国越南近日宣布,从2020年3月24日零点开始,各种大米产品都被列入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小麦出口国哈萨克斯坦也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出口。


俄罗斯也在此前宣布,从3月20日起暂停荞麦及其他谷物的出口,为期10天。此后,又有消息传出,俄罗斯农业部门正打算对粮食出口建立临时配额,从4月1日至6月30日将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等的出口量限制在700万吨以内。


多位分析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比起粮食生产,疫情在运输环节的影响更为严重。


受疫情影响,重要的粮食出口国阿根廷,从3月20日就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封城,公路设立关卡严格检查通行车辆,严禁违规外出。据报道,阿根廷全国有70多个城市宣布禁止运输谷物的大型卡车经过其辖区。尽管3月25日阿根廷交通部针对谷物运输做出了可“免于遵守预防性隔离措施”,但随着疫情蔓延,未来是否会继续影响粮食运输尤其是港口运输,仍然引起关注。


类似情况已经引起警惕。3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各国在采取措施遏制疫情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粮食供应链的冲击,防止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粮食危机。


而有东部证券机构的期货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新冠疫情外,2020年威胁全球粮油生产的主要因素还有虫害(非洲蝗虫与草地贪夜蛾等)和天气。


近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在防范气象灾害保障复工复产和春耕备耕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是呈偏重发生态势,程度可能重于上年,威胁玉米生产的主要是草地贪夜蛾,威胁水稻生产的主要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其中,小麦条锈病已在9个省发生了1300多万亩,是近10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


不过,多位分析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病虫害对今年的粮食生产影响有限,并且我国粮食库存充足,足以应对病虫害导致的减产可能。


4月2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在回答粮食供应的问题时指出,根据农业部相关信息分析,2020年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夏粮苗情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增产有基础,秋粮收购价格提前确定、不断提高。疫情期间,国家持续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


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

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新华社




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

“恐慌大可不必”



疫情引起的粮食供应问题,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造成冲击吗?多位受访人士均指出,影响很小,我国完全可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疫情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再创历史新高。


需要指出的是,在粮食生产不断刷新纪录的同时,受到国人饮食结构不断优化的影响,粮食需求,尤其是食用需求,连续多年缓慢下降。


按照中国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我国2019年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年产量分别达到了13359万吨、20960万吨和26077万吨,消费量分别是12350万吨、19410万吨和27795万吨。进口量则分别只有349万吨、255万吨和479万吨,除主要用作饲料的玉米外,主要口粮小麦和稻谷均连续多年实现自给自足且有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稻谷1.94亿吨的消费量中,食用消费约为1.58亿吨,同比减少了50万吨。而小麦消费,受到马铃薯等替代产品的影响,2019年消费量1.24亿吨,同比减少了532万吨,降幅达到了4.3%。其中食用消费9230万吨,下降了50万吨。


而从库存来看,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粮食作物在2019年年末库存量分别为1.01亿吨、1.75亿吨和1.23亿吨,库存消费比分别为91.1%、86.2%和39.9%。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小麦和稻谷库存储备了接近了一年的需求水平。


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

资料图


玉米情况则相对复杂,2019年我国2.78亿吨的消费量中,饲用消费、食用消费和工业消费的占比分别约为63%、6%和30%。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去年玉米产量略小于消费量,但主要是为了“去库存”,进口量占消费占比依然不足2%。玉米受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仍然不大。而过去几年玉米的需求增加,主要由于玉米用于新能源等化工产业的深加工需求增加导致的,但随着国际油价下跌,这方面的需求自然会消退,玉米并不会供需失衡。


实际上,我国仍处在玉米去库存周期中。过去几年间,通过鼓励玉米深加工、调整缩减种植面积等手段,我国玉米库存量已经从高峰期的超过2.5亿吨,下降到现在的1.2亿吨左右。


4月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强调,个别国家限制出口,对国内面粉、大米等口粮供应基本没有影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供应。过度恐慌、抢购粮油,大可不必。




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

警惕过度炒作



尽管粮食安全总体稳固,但多位受访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大豆进口,值得关注。


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对外依存度最高的一种。2019年我国大豆消费量约为1.05亿吨,全年大豆产量为1810万吨,进口量则超过了8700万吨,自给率不到20%。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研究员刘学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每年从二季度开始,大豆进口以南半球的巴西、阿根廷为主。数据显示,巴西大豆3月对华装船量创历史新高,截至3月30日高达926万吨,5月到港量或达890万吨。因此,虽然近期受疫情影响,国内大豆供给略有不足,价格有所升高,但未来几个月内,大豆供应或许相对平稳。


但到了下半年,大豆进口或面临挑战,主要是美国大豆生产是否会受到疫情影响,目前尚不明了。


位居北半球的美国,大豆以9、10月为收获期,而5、6月则即将进入大豆播种期。2017年以前,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总进口的40%左右,近年来则维持在20%左右。刘学智指出,美国等地疫情目前来看仍然没有出现拐点,疫情是否会蔓延至农村地区尚未可知,这对于当季大豆的播种,将造成多大的影响,也不得而知。


刘学智认为,不能排除疫情对美国大豆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可能性,后续可能会对我国的榨油、生猪养殖等行业造成一定冲击。应当做好相关的预警工作,扩大大豆及其替代作物的春耕播种面积,同时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抗疫合作,帮助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影响。


而程国强则指出,应当警惕从部分大豆等主要农产品开始的,对疫情过度炒作导致的粮食恐慌,从而引发的粮价危机。


程国强进一步解释称,相对全球交易量只有4000万吨左右的大米来说,全球出口量在1.5亿吨左右的大豆,是粮食买卖投机的主要目标。而一旦疫情对美国等地大豆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很有可能会在过度炒作下引发粮食恐慌。当下多个国家限制出口,其实已经是舆论影响下,各国恐慌性预期的体现。


程国强表示,相比2012年,当前的情况与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粮食危机更加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流动性为了避险大量进入期货市场,市场投机泛滥。尽管当时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由于干旱产生的粮食减产幅度非常小,但在上述诸多非粮因素所形成的过度炒作下,部分产粮国开始限制出口,最终引发了全球粮价恐慌性上涨,并高位持续一年多,使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全球10多亿贫困人口遭受饥饿威胁。


全球粮食市场风险正在提升,相比当前热炒的供应不足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过度炒作扩大疫情影响,所导致的恐慌性粮价危机。在2019年产量已经达到历史新高的背景下,四川、广东等地在3月先后提出了今年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要求,实际上是我国应对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所做的‘先手棋’。而针对大豆等作物潜在的风险,一定要及时准备,引导相关行业做好对冲风险的准备。”程国强说。




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

评论|中国粮油市场运行平稳,在此基础上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刘宏曼 许朝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世界各国的农业面临严峻形势。全球范围内,一些农业劳动力生产活动部分受限,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流通受阻,农产品供求对接不恰,加之担忧粮价上涨的情绪,导致各国农业生产、物流、供销各环节压力骤增。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优先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纷纷实施出口禁令。


3月24日零点,越南海关开始禁止大米以任何形式出口。作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这一举动引发了各国对粮食安全的高度警惕和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保卫本国粮食供应安全。柬埔寨决定从4月5日起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哈萨克斯坦决定对小麦粉、红萝卜、糖和马铃薯等11种农产品实行出口限制;塞尔维亚宣布暂停出口葵花籽油等农产品;埃及决定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泰国宣布禁止鸡蛋出口7天;俄罗斯农业部已经提议建立粮食出口临时配额,俄罗斯植物油联盟已经要求限制葵花籽出口。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则因为运送不出导致出口陷入停滞。


短期来看,多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并不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首先,中国主粮对外依存度较低,已经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例如,2019年中国小麦、大米两大主粮进口分别只有348万吨和255万吨,只占消费总量的2%左右。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主要以大豆、粗粮等为主,不会对国内主粮市场供给造成影响。


其次,近年来中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根据相关数据,中国上一市场年度水稻库存1.75亿吨,小麦库存1.4亿吨,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最后,中国政府应对疫情迅速有力,加快组织春耕生产,全力保障农资流通供应,确保不误农时,与此同时粮油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国内粮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但中长期来看,也仍然需要注意到一些方面。


第一,中国是大豆的主要进口国,2019年进口总量高达8551.1万吨,大豆的对外依赖度超过80%,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地区。目前美洲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大豆生产流通环节制约重重,大豆进口压力极易导致国内价格上涨,并且通过豆粕饲料价格传导至畜牧业,最终造成国内肉类价格上涨。


第二,国际疫情态势日趋严峻,多国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防疫封锁措施,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或许会对全球粮食系统造成一些冲击,加剧国际粮价波动。并且,也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或会有所抬头,要警惕其对中国农产品进口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三,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粮食进口依赖度极高,医疗防疫体系也极不完备,一旦疫情传染至非洲地区,将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给压力。


短期内,我们应该做到:


一是要千方百计保障国内粮食生产。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立足国内,充分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高粮食应急管理水平。


二是要持续推进农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对于大豆等重要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中国应该积极拓宽进口渠道,不断调整进口来源地结构,防范和化解进口风险,确保国内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三是要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粮食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压舱石”,中国要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奉行自由贸易理念,保障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努力构建粮食对外开放新格局。


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

本期编辑 范家兴、南瓜

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

百万读者都在看……





以上是关于粮食供应链“压力测试”:中国产量储量高位稳定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压力测试的3种常见模式

如何测试服务器的稳定性?

JMeter接口压力测试课程入门到高级实战教程(详情)

干货分享,大厂内部压测方案设计

Jmeter做压力测试的心得

压力/负载/性能测试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