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宽专栏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Posted Dig Quant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点宽专栏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导致社会经济链条断裂,供应链流通受阻,并不断向上下游和其他节点传导,使得各行各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银行行业也不例外。
疫情危机下,商业银行的线下营业网点几乎全面停摆,但人力资源、固定成本等刚性支出并没有削减,且为了配合防疫还较以往增加了防疫支出。与此同时,很多客户由于疫情影响,导致现金断流,无法按期还贷还息,导致大量不良贷款产生,且为了配合上级政策对实体经济实行救助,商业银行还进一步进行降息减费,让利企业。
据江苏迪普思数字经济研究所调查测算,新冠疫情对受灾严重地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2020年造成财务收入年减少6个百分点,不良资产年增长1个百分点。
而另一边,“宅生活”推动线上流量骤增,像阿里的支付宝、腾讯的微信支付等在购物、外卖、支付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1232.20亿笔,金额达到432.16万亿元,支付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21.48%和24.50%。疫情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线上消费、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金融科技以及以金融科技广泛运用的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转化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由此可见,积极推进数字化是危机背景下保持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保持社会经济秩序运行的必经之路。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包括信息化线上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通过数字化经营,银行能够有效盘活和深耕存量客户,提升和释放网点与客户经理的产能和潜力。
从本次应对新冠疫情的国内商业银行来看,数字化程度高的商业银行在应对疫情过程中表现得明显更加主动和有效。如江苏银行在疫情发生后,通过“跨境e点通”一站式服务,“税e融”产品、“融惠e点通”小微服务平台,及时开通线上“抗疫频道”,为企业提供跨境汇款、线上贷款业务,因其正好满足了疫情背景下大家足不出户办理金融业务的迫切需求,该业务一经推出便异常火爆。
除了推出疫情相应的配套业务外,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还包含哪些层面呢?
首先,银行业务逐步线上化。
通过数字化,银行的物理经营场所可以变成线上虚拟场所,银行与客户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来完成交易。
在零售和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通过手机银行、小程序等形式,将传统柜面渠道延伸至线上,为零售端客户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存取款、转账、贷款、理财等服务;在对公业务办理中,银行通过远程面审,完成疫情期间一些无法进行现场尽调、面审的工作。
以中国银行为例,如今其98%的金融交易都是通过手机银行完成的。疫情带来的银行业非接触展业方式,导致银行业手机银行、网银、网联支付三类线上渠道的交易量,与柜面渠道交易量之比为疫情前的1.5倍,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继续上升。
其次,银行服务逐步智能化。
通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商业银行正对自身传统的业务产品、服务方式和组织架构进行数字化创新,逐步推出创新性金融产品或服务,如通过APP、小程序等提供智能理财资讯、主动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等非接触式金融服务。
德勤中国银行及资本市场行业主管合伙人郭新华表示,疫情加速了中国银行业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银行业通过科技赋能,为小微企业客户精准画像,小额和小企业线上化产品深受欢迎,客户最快几分钟内就可以确认授信额度。
最后,银行内控逐步数字化。
疫情爆发后,银行信贷的风控难度加大,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风控体系成为各家银行机构的共识。随着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快速推进和B端数字化金融服务的积极发展,各家银行更加积极地推进风控的数字化改造,强化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管理的场景、数据、技术支持。
这些转变一方面提高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评估的有效性、风险定价的精细化和风险预警的前瞻性,另一方面极大地减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对抵质押物、第三方担保的依赖。
因此,疫情危机下,商业银行数字化的实质不仅是线下业务完全线上化,而是以此为契机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数字化转型。
尽管疫情的爆发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机遇,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上,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首先,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数字化程度来看,其底层技术仍然是以自然人操作设计为基础的,数字化程度仍很低。尽管目前商业银行的底层IT系统数量和硬件设备数量快速地增长,支撑各种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与发展,但由于思维的固化,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架构等方面的局限,其还不能完全满足各项业务的连续性特别是完全“线上化”“无人化”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按照“开放银行”“无网点”“零接触”“无接触”银行的思维,必须对商业银行系统的底层架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支持目前流行的微服务架构,开放面向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场景的API接口及外部对接平台,并且提升系统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构建商业银行的业务完全线上化的技术基础。
因此,要积极引用先进的底层系统架构、区块链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5G技术等,将传统业务结算、零售运营、授信融资、风险评估等系统,开放API接口到云平台,方便商业银行迅速构筑对接外部的各种技术场景,充分利用外部的前沿技术,形成商业银行技术层面开放的生态云平台,从而让大量的信息处理过程实现自动化,将自然人员工从简单、重复、大流量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网点”“无人银行”的转变,以新技术高科技支撑商业银行业务功能的存在并发挥作用。
其次,从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平台看,主要有直销银行平台、手机银行平台、各类宝宝类理财产品平台、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平台、消费金融平台。这类平台业务的特点是单笔业务小、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交易。
但这种平台化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各行际之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平台的功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一些关键业务,如个人客户的销户业务、修改本人信息(改姓名、证件号码、手机号码)、开立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办理银行卡以及理财签约,以及对公业务中支取现金支票、开户及销户、变更企业信息,等等,仍需客户到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办理,因此要在监管政策上许可远程开户、身份验证。目前的生物识别、远程开户、交叉验印、智能化管理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再加上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相关信息搜集和比对,确认唯一承办人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难题。因此,可在这方面再进一步突破,向无人银行迈进,客户在虚拟空间完成上述需求服务。
再次,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看,尽管商业银行在加强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风险种类较多,且其表现形式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不断变化,因此管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次仍相对较低,很多工作还处于倚靠自然人的经验管理阶段。
因此,要通过信息系统、预警系统、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风险管理的自动控制。透过风险管理系统,集成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多种新技术,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实现自动执行风险管理程序。
比如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对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授信融资等的逾期客户,系统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穷尽借款人各种账户直接扣划有关款项;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于不能按期支付租金的客户,自动控制、锁定出租设备;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所有服务的客户进行风险级别的评定,给出风险溢价。
最后,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数字资产经营看,尽管银行对数字资产日益重视,但其普遍只滞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运用,仅仅具有使用价值,而数字资产只有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运用数字资产交易场所,实现数字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银行创造更多的收入。
此外,由于商业银行交易量庞大,其掌握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冗杂,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使用的效率就会降低。麦肯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5%的企业表示无法对其掌握的数据进行深入利用。究其原因,多数企业的数据支离破碎、不成体系,试图从中研究和决策根本无从下手。因此要提高数字资产的质量,通过扩大数字交易、互换,增加信息渠道,积极创新数字资产品种,满足多元化的数字信息需求,同时也要尽可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独一的数据资源,毕竟只有高质量的数字资产才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本文从疫情的影响角度出发,探讨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内涵,并对其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挑战进行思考。
疫情危机加快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进程,而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既是应对疫情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在监管政策、技术标准、发展规划、数据开放的综合支持下,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车轮越转越快,未来银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
本文参考:
[1]陆岷峰.疫情危机与商业银行数字化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20(5):36-43.
[2]王诗卉,谢绚丽.经济压力还是社会压力:数字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数字化创新[J].经济学家,2021(1):100-108.
[3]麦肯锡2020年3月银行业白皮书.开启全速数字化经营——打造银行新的增长工厂[R].
- 本文作者 -
版权说明:
本文章为投稿文章,文中观点及内容来自原作者,点宽学院为授权首发平台。
以上是关于点宽专栏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