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丨别被这张心理压力测试图骗了
Posted 河北发布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干货丨别被这张心理压力测试图骗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网传一张看起来能动的静态图可以测试人的压力大小,实际上这只是一张精心设计的视错图,原理就是利用了视觉错觉里的动态错觉。拿看到图片动态的速度来测量人的焦虑、压力情况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种运动错觉只涉及视觉系统的个体差异,而非人格或者心理状态。
所有人都很希望知道自己的状况。在社会的如此重压之下,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虑。比如有时候是莫名的紧张,有时候是失眠。所以,倘若有一个能够测量焦虑的方式在,那可是非常方便。
最近,我就在群里看到这样一张图片,配文称“球转得越快,就说明你越焦虑”。
这说的有道理吗?毫无疑问,没有道理。
这是一个典型的营销内容(希望你分享转发关注)。从这张图片中感觉出动态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动态的速度用来测量焦虑、压力情况其实是完全不合理的。因为,这种运动错觉只涉及每个人视觉系统的个体差异,而非人格或者心理状态!
但是,你可能有这样一个疑惑:那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球转起来了呢?图片传递过程中,大小的控制影响错觉。为了充分体验这一项错觉,我们还是把图片放大一些来看。
其实,这是视觉错觉(visual illusion)。插一句话,想要更强烈地 “体验” 这一项错觉,你不妨扫视这张图片。有没有感觉到尤其是左边的那个球体相对于凹凸有致的背景在旋转?这就是视觉错觉里面的运动错觉(motion illusion):从这样的一张静态的二维图片中,你可以感受到运动。
错觉,其实来源自两个相互连接的诱因:1. 错觉现象本身的设计。2. 人类视觉系统本身的特征。也就是说,精心制作的错觉图片往往来自于视觉研究者,他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人类视觉系统本身的特点,从而设计图片。
一、产生运动错觉的基础——静态平面图中的立体线索
在介绍运动错觉之前,我倒是想先提一下图中的另一个点:为什么你觉得图片是立体的。
很明显,这张图片是静态平面图。但是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体会出立体的感觉。其实立体的感觉正是由于图中利用了所谓的立体线索:比如背景的阴影,球表面(尤其是黑白色的边框,以及红色图案)所反映出来的球形扭曲等等。这些立体线索正是我们视觉系统用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深度信息的方法。图片利用了这些线索,因而在平面中展示出了立体的感觉。正是由于立体的体验,才有了制作出“旋转”的基础。
所以,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视觉的基础:视觉正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在一定的信息组合下(比如静态图片+立体线索),我们的大脑会处理出特定的output(立体感觉)。
二、运动错觉产生的原因:前一帧视觉处理的先后过程与后一帧变化的图片信息产生矛盾。
那运动的错觉是如何产生的呢?那就得提到视觉系统的另一个特征: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会把接收到的视觉信息,按照两条通路进行处理。一条称腹侧流(ventral pathway),俗称内容通路:处理内容信息,比如颜色、形态是什么。在这张错觉图中,就是处理比如图片的具体颜色,到底是什么形状的色块(比如图上六边形)。
另一条又称背侧流(dorsal pathway),俗称位置同路:处理信息的方位,运动特征,比如到底在什么位置,有什么运动方位(矢量)。在初级处理角度上,这两条内容相对独立。由于人类视觉系统本身的发展历程,其实背侧流(也就是主要感觉动态的通路)处理过程是色盲的,只能感觉到亮度信息。所以我们不妨把错觉图进行黑白画处理,只看亮度信息。
错觉依然存在,因为这项运动错觉的根本就是在于亮度变化的排列,而非颜色。
相信你的第一感觉就是,错觉减少了不少。对,因为这一处错觉中,其实暗中包含了一个错觉要素:对比两张图你会发现球上的红色六边形和背景的紫色六边形的亮度极为相似(在黑白图上区分不出)。其实,这个亮度就是故意卡在黑白色边框之间。但是这种同亮度(equal lumiance)本身就会加强错觉。
正因为背侧流色盲,但腹侧流有颜色知觉,这两者的矛盾会在融合两束信息时候体现。因此,容易产生一种 ‘错误标签’ 的可能性,因为背侧流判断方位时候不是按照颜色本身,而腹侧流体验到的颜色信息会和它产生一定的binding issue(尤其是在外周视野)。所以,颜色本身就会产生一定(闪烁)错觉(这里倒是视觉系统的一个缺陷了)。
这一种运动错觉其实有两处起点:1. 我们本身的眼动(无论你盯着东西看,还是扫视画面,我们的眼睛永远不停歇)。2. 亮度的巧妙排列。
那我们回到亮度上。在亮度角度上,背景(灰),和色块(黑白灰),产生了一条亮度过度带。这个亮度过度带正是“运动错觉”的起点。这里,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图上六边形色带有两种排列:白-灰-黑和黑-灰-白。
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我们的神经元可以感受出亮度的区别。类似的,我们的低层次的视觉处理神经元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对比度的差异,我们的稍高级的视觉处理区域对于不同对比度(甚至可以理解为显著度,saliency)的反应速度其实并不一致(我们的视觉系统喜欢高对比度的地方)。
比如在一个瞬间,我们的神经元应该更先处理黑白交汇处,其次是与灰色交汇处,再是同一色块之间(具体部分不再展开,因为展开,需要涉及到感受野和空间分辨率问题)。因此,在一个瞬间内,视觉(v1皮层神经元)处理这张图片的局部信息就有先后顺序。
但是正由于我们的眼睛永不停止移动,扫视或者其余的眼动过程,都会让前一帧视觉处理的先后过程与后一桢变化的图片信息产生矛盾。
这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会把这类矛盾“归结于”运动(其实就是局部运动感受器,MT皮层神经元,接收到了刺激)。从宏观层面,这种局部的运动感觉产生了总体的运动感。而两种不同的色带排列,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向,加强了运动的感觉。
有人会觉得错觉说明了人视觉系统有着极限。其实我们不能认为这说明了视觉系统不行,而是应该理解为视觉系统兢兢业业,甚至在不需要工作的时候都要从图片中解读出信息来。但是由于错觉图片本身的特征利用了视觉系统的特点,从而创造出了一定的感知。
三、人与人之间的视觉系统存在个体差异
那为什么有人觉得图片在转动,但是有人觉得不明显?为什么有人觉得转动速度很快,但是有人觉得转动速度不快呢?
这其实是早就被发现的一种现象:主要原因并非是焦虑情况,或者说人格特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视觉系统个体差异罢了。先不说图片在传递过程中的压缩变化,图片大小格式的变化,以及不同显示器的显示失真(这都会极大程度削弱、影响错觉)。就是我们视觉系统的神经元本身的个体差异来说,也会导致我们对于对比度的敏感程度,我们的动作感应器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而综合影响动态的体验。
所以说,这类错觉实验,倒是没法反应你的人格特质,只能彰显视觉系统本身的处理方式。
推荐阅读
编辑|卢旭东(实习)
以上是关于干货丨别被这张心理压力测试图骗了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