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分离的必要性思考
Posted 月语清风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读写分离的必要性思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直以来,我们十分强调读写结合。但这种强调常常是有问题的,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训练更要审慎对待。如苏教版七上《春》一文“探究·练习”的第一条: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篇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吗?
这显然是一道“读写结合题”,但问题是,这道题的指向究竟是什么,却并不完全明了。是侧重于“阅读”的“读写结合题”吗?好像不是。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理解文本、建构意义”,本题仅仅是“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去为《春》写一个结尾上,很显然“阅读感受”只是凭借,只是手段,“写一个结尾”才是目的。也就是说,这道题根本就不指向于“理解文本、建构意义”的阅读;那么,这是侧重于“写作”的“读写结合题”吗?好像也不是。试想一下,任何一个人的阅读体验都是有差异的,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个无法确定的知识去学习写作,这样的写作会有多大的不确定性,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因此,从形式上看,这的确是一条“读写结合”题,然而,既无助于“阅读”,又无助于“写作”,这样的“读写结合”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
像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还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点是,既没有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很难产生序列化的写作迁移。这样的“读写结合”常常流于形式,效果有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吗?
一般来说,一个学科的发展常从综合开始,向分科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又会在分科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综合。当然,也有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分科与综合并行不悖。然而,中国是一个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国度,语文教育的发展一直都建立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古代是“文科性”泛“语文”,近代、现代是综合性“语文”,一直少有“阅读”与“写作”分科式发展。其结果是“阅读教学”没有发展好,“写作教学”也没有成熟起来,弄得两败俱伤。
我们知道,“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好的“分析”,也就没有更高意义上的“综合”。回到语文教育上来说,没有充分发展的分科式“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便没有更高层面上“读写结合”。这便是上述“读写结合题”看起来浸透了编者满满的良苦用心,然而,实际教学效能实在有限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想更进一步提升语文教育的效能,进行必要的读写分离的研究与试验,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只有真正掌握了“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育效能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到那时候,再进行更高水平的“读写结合”,语文教育才能迈向更高境界。
以上是关于读写分离的必要性思考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