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矛盾—自我意识与精神内耗
Posted 之墨_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我的矛盾—自我意识与精神内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的矛盾—自我意识与精神内耗
曾经的我一度认为我自己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总能够清楚的认知生活中哪些是对自己有根本影响的人与事,认为自己能够清晰的取舍,后来才发现,在现实的洪流面前,即使我再自认为清醒,却仍然要做着一些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事情,刚刚进入大学时的我会因为路上漂亮的景色而驻足,而现在的我更多选择匆匆走过,不知道多久没再拿起手机拍一些无所谓的东西,读一些闲书。生活的底色变成了教室、宿舍、实验楼… 我只去做一些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情,我渴望如诗一般充满艺术气息的生活,却又被功利所性的奔波忙的分身乏术。同时又反思这样的自己是否合乎内心真正的诉求而不断陷入矛盾之中,我想这是我自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内耗”,所谓精神内耗,在最近也是火了一把。不久前,一名博主发布的记录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关注,视频描述的二舅在农村长大,幼时因为意外落下残疾,也间接决定了他平凡的一生,虽然二舅失去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生机遇,但他从没觉得遗憾,二舅用自己的各项技能为乡亲们做了很多好事,成为全村所依靠和信赖的人。“二舅”的一生,只是“普通人的一生”,其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我想,大家之所以对这一记录视频评价如此之高,正是因为其通过叙述二舅的故事,为我们解答了如何“过好这一生”,如何“接受平凡”,如何“与自己和解”。
“精神内耗”一词我原本并不熟悉,但当我了解精神内耗的含义:活在别人的眼光里,逐渐迷失自己;习惯性自责,进行自我攻击;用完美主义要求自己,产生自我怀疑……我发现,似乎在生活中,我也不自觉地陷入过精神内耗中:当我有问题想要向老师请教时,总会担心自己问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又是否答案很容易找到,只会显得自己没有认真探究?;当我发信息给朋友,没有收到回复,却看到对方发了一条朋友圈,便想:他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对于别人的一句话,有时总会想半天,生怕自己误解别人,总是纠结,浪费精力;“内卷”在大学生活中凸显,“精神内耗”在当代青年中蔓延……(或许从这一点来看,我能够意识到精神内耗也算是幸运了)。
但我认为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独立自信的自我意识,而不是轻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但在人际交往中,又怎么做到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每当我想要让自己结束精神内耗时,我又总会给自己找一个叫做“这样做能让我未来的生活变得更好”的理由去停止这一切,由此反复。但从矛盾的同一性看待精神内耗,我们知道事物总是包含两个方面,有高才会有矮,没有高,也就无所谓矮。这即是同一性的第一个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我认为精神内耗与自我意识也是如此,如果人人都不再“内耗”,没有受他人看法影响的概念,那么又何谓“自我”?如果人们没有自我意识,又有谁能想到他人的看法和自我的联系?而同一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如果一个人眼中只有自我,那么客观的现实会让他意识到他人的看法也同样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这便是自我意识向“精神内耗”的渗透。在一次访谈中,余华老师说:“精神内耗一方面可能是消极的,人一直在与自己过不去,但一方面它也是积极的,人不内耗的话,他连寻找出口的动力都没有了。精神内耗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寻找一种出口,寻找人生的出口。简单的说,寻找我今天的出口,或者寻找我一觉醒来明天的出口。”(其实,我认为上述二舅的故事也与余华老师的《活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描述平凡人的生活,引起人们的共鸣与共情)从余华老师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内耗”在消耗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寻找出口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来,精神内耗不是一种坏事,它更像一种渴望,我渴望改变,渴望变得更好,渴望找到出口……就像一个溺水人的挣扎,就像一个救生圈。这便是“精神内耗”向自我意识的渗透。
最后,我想说,我们都是被分成两半的人,一边热爱生活,一边憎恨生活。面对生活,我们总是在矛盾的两端摇摆,在反复的矛盾和犹豫中,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从这个角度看来,精神内耗不是一种坏事,它更像一种渴望,我渴望改变,渴望变得更好,渴望找到出口……就像一个溺水人的挣扎,就像一个救生圈。我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想要变得快乐,但是总在快乐的时刻想起悲伤的事。我懒惰,且又有野心。我不喜欢自己,但又深爱自己。我说着无所谓,但我实际很在意。我渴求他人的关注,但当真正得到这些关注却转身拒绝。我很矛盾,所以如果连我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其他人也不能的。
以上是关于我的矛盾—自我意识与精神内耗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