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2 个距离矩阵求和以获得第三个“整体”距离矩阵(生态环境)

Posted

技术标签:

【中文标题】对 2 个距离矩阵求和以获得第三个“整体”距离矩阵(生态环境)【英文标题】:summing 2 distance matrices for getting a third 'overall' distance matrix (ecological context) 【发布时间】:2014-02-15 11:08:19 【问题描述】:

我是生态学家,主要使用纯素 R 包。

我有 2 个矩阵(样本 x 丰度)(参见下面的数据):

矩阵 1/ nrow= 6replicates*24sites, ncol=15 物种丰度(鱼) 矩阵 2/ nrow= 3replicates*24sites, ncol=10 物种丰度(无脊椎动物)

两个矩阵中的站点相同。我想获得成对站点之间的整体布雷柯蒂斯差异(考虑两个矩阵)。我看到 2 个选项:

选项 1,对重复(在站点规模)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进行平均,cbind 两个平均丰度矩阵(nrow=24sites,ncol=15+10 平均丰度)并计算 bray-curtis。

选项 2,对于每个组合,计算站点对之间的布雷柯蒂斯相异度,计算站点质心之间的距离。然后对2个距离矩阵求和。

如果我不清楚,我在下面的 R 代码中做了这两个操作。

请告诉我选项 2 是否正确且比选项 1 更合适。

提前谢谢你。

皮埃尔

下面是 R 代码示例

生成数据

library(plyr);library(vegan)

#assemblage 1: 15 fish species, 6 replicates per site
a1.env=data.frame(
  Habitat=paste("H",gl(2,12*6),sep=""),
  Site=paste("S",gl(24,6),sep=""),
  Replicate=rep(paste("R",1:6,sep=""),24))

summary(a1.env)

a1.bio=as.data.frame(replicate(15,rpois(144,sample(1:10,1))))

names(a1.bio)=paste("F",1:15,sep="")

a1.bio[1:72,]=2*a1.bio[1:72,]

#assemblage 2: 10 taxa of macro-invertebrates, 3 replicates per site

a2.env=a1.env[a1.env$Replicate%in%c("R1","R2","R3"),]

summary(a2.env)

a2.bio=as.data.frame(replicate(10,rpois(72,sample(10:100,1))))

names(a2.bio)=paste("I",1:10,sep="")

a2.bio[1:36,]=0.5*a2.bio[1:36,]


#environmental data at the sit scale

env=unique(a1.env[,c("Habitat","Site")])

env=env[order(env$Site),]

选项 1,平均丰度和 cbind

a1.bio.mean=ddply(cbind(a1.bio,a1.env),.(Habitat,Site),numcolwise(mean))

a1.bio.mean=a1.bio.mean[order(a1.bio.mean$Site),]

a2.bio.mean=ddply(cbind(a2.bio,a2.env),.(Habitat,Site),numcolwise(mean))

a2.bio.mean=a2.bio.mean[order(a2.bio.mean$Site),]

bio.mean=cbind(a1.bio.mean[,-c(1:2)],a2.bio.mean[,-c(1:2)])

dist.mean=vegdist(sqrt(bio.mean),"bray")

选项 2,计算质心之间的每个组合距离并对 2 个距离矩阵求和

a1.dist=vegdist(sqrt(a1.bio),"bray")

a1.coord.centroid=betadisper(a1.dist,a1.env$Site)$centroids

a1.dist.centroid=vegdist(a1.coord.centroid,"eucl")

a2.dist=vegdist(sqrt(a2.bio),"bray")

a2.coord.centroid=betadisper(a2.dist,a2.env$Site)$centroids

a2.dist.centroid=vegdist(a2.coord.centroid,"eucl")

使用 Gavin Simpson 的 fuse() 对两个距离矩阵求和

dist.centroid=fuse(a1.dist.centroid,a2.dist.centroid,weights=c(15/25,10/25))

总结两个欧几里得距离矩阵(感谢 Jari Oksanen 校正)

dist.centroid=sqrt(a1.dist.centroid^2 + a2.dist.centroid^2)

以及下面的“coord.centroid”,用于进一步基于距离的分析(是否正确?)

coord.centroid=cmdscale(dist.centroid,k=23,add=TRUE)

比较选项 1 和 2

pco.mean=cmdscale(vegdist(sqrt(bio.mean),"bray"))

pco.centroid=cmdscale(dist.centroid)

comparison=procrustes(pco.centroid,pco.mean)

protest(pco.centroid,pco.mean)

【问题讨论】:

【参考方案1】:

一个更简单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加权每个矩阵来灵活地组合两个相异矩阵。权重需要总和为 1。对于两个相异矩阵,融合相异矩阵为

d.fused = (w * d.x) + ((1 - w) * d.y)

其中w 是一个数值标量(长度为 1 的向量)权重。如果您没有理由比另一组更重视一组不同之处,只需使用w = 0.5

我的 analogue 包中有一个功能可以为您执行此操作; fuse()?fuse 的例子是

 train1 <- data.frame(matrix(abs(runif(100)), ncol = 10))
 train2 <- data.frame(matrix(sample(c(0,1), 100, replace = TRUE),
                      ncol = 10))
 rownames(train1) <- rownames(train2) <- LETTERS[1:10]
 colnames(train1) <- colnames(train2) <- as.character(1:10)

 d1 <- vegdist(train1, method = "bray")
 d2 <- vegdist(train2, method = "jaccard")

 dd <- fuse(d1, d2, weights = c(0.6, 0.4))
 dd
 str(dd)

这个想法被用在有监督的 Kohonen 网络(有监督的 SOM)中,将多层数据整合到一个分析中。

analoguevegan 密切合作,因此并排运行这两个软件包不会有任何问题。

【讨论】:

谢谢@gavin-simpson。您回答了我的一个(不太精确)问题,即如何总结距离矩阵。然后我修改了我的代码:从 "dist.centroid=a1.dist.centroid+a2.dist.centroid" 到 "dist.centroid= fuse(a1.dist.centroid,a2.dist.centroid,weights=c(.5 ,.5))" 我的问题的另一部分是:当我们希望成对的站点之间存在 bray-curtis 差异时,虽然我们有一个矩阵,其行是站点和复制的组合,但选项 1 之间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首先对复制的丰度进行平均,以获得每个站点的平均丰度,然后计算距离,与选项 2 相比)首先计算行丰度的距离(作为样本的站点重复),然后计算质心之间的距离 我的问题的最后部分。我是否正确使用 vegdist 和 betadisper 的组合来获取质心之间的距离(请参阅我的帖子)?并且是 cmdscale(a.distance.matrix , k= n-1) 可以作为 n 个站点的坐标提供给诸如 RDA 的排序方法,以便进行基于距离的 RDA。我知道 vegan::capscale() 最适合这个例子,但我想使用一个使用欧几里得距离的自制函数 如果您按站点执行此操作并且每个站点有 n 次复制,那么我认为质心是执行此操作的一种方法,并且您几乎正确地计算了它们之间的距离。我认为您希望 vegdist() 中的 method = "euclidean" 因为 PCoA 空间中的点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采用所有 PCoA 维度)相当于这些点之间的布雷柯蒂斯(如果布雷柯蒂斯是原始的相异矩阵)。 Bray Curtis 不能完全嵌入欧几里得空间有一点复杂,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小。 说实话,我不相信我会丢弃所有的复制信息。 Vegan(结合 permute pkg)可以处理这样的复制数据。如果您将Site 包含为变量(在站点内将保持不变),您将得到站点间方差的解释,并使用置换检验,您应该能够通过简单的随机化来摆脱困境。如果您只测试在站点级别变化的变量的影响,那么您需要置换站点并保持站点内排序不变。【参考方案2】:

平均距离的正确性取决于您如何处理这些距离。在某些应用程序中,您可能会认为它们确实是距离。也就是说,它们满足某些度量属性并且与原始数据具有定义的关系。组合的差异可能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这个问题与对差异性的部分 Mantel 类型分析与对 beta 多样性研究中真正热门(我的意思是红热)的矩形数据分析的争议有关。我们素食主义者为两者提供工具,但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矩形数据的分析更稳健、更强大。对于矩形数据,我的意思是正常采样单位乘以物种矩阵。素食主义者中首选的基于差异的方法将差异映射到矩形。 vegan 中的这些方法包括 db-RDA (capscale)、置换 MANOVA (adonis) 和组内分散分析 (betadisper)。处理不相似性的方法包括mantelanosimmrppmeandis

差异或距离的平均值通常与原始矩形数据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差异的平均值与数据的平均值不对应。我认为一般来说,最好对数据进行平均或处理,然后从转换后的数据中获取差异。

如果你想结合不同点,analogue::fuse() 风格的方法是最实用的。但是,您应该了解fuse() 也将相异矩阵缩放为相等的最大值。如果您有 0..1 尺度的相异性度量,这通常是次要问题,除非其中一个数据集更同质且最大相异性低于其他数据集。在fuse() 中,它们都被均衡化了,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平均,而是在范围均衡后进行平均。此外,您必须记住,平均差异通常会破坏几何形状,如果您使用矩形化数据的分析方法(adonisbetadispercapscale 在素食主义者中),这将很重要。

最后是关于组合不同的几何。 0..1 级的差异指数是 A/B 类型的分数。只有当分母相等时,才能直接将两个分数相加(然后除以求平均值)。如果忽略这一点并直接平均分数,则结果将不等于平均数据中的相同分数。这就是我所说的破坏几何的意思。一些开放式指数不是分数,可能是相加的。曼哈顿距离是相加的。欧几里得距离是平方差的平方根,它们的平方是可加的,但不是直接的距离。

我通过展示将两个不同点相加的效果来展示这些东西(平均意味着将结果除以 2 或适当的权重)。我采用素食主义者的 Barro Colorado Island 数据并将其分成两个大小略有不同的子集。保留数据子集距离相加的几何形状将给出与分析完整数据相同的结果:

library(vegan) ## data and vegdist
library(analogue) ## fuse
data(BCI)
dim(BCI) ## [1]  50 225
x1 <- BCI[, 1:100]
x2 <- BCI[, 101:225]
## Bray-Curtis and fuse: not additive
plot(vegdist(BCI), fuse(vegdist(x1), vegdist(x2), weights = c(100/225, 125/225)))
## summing distances is straigthforward (they are vectors), but preserving
## their attributes and keeping the dissimilarities needs fuse or some trick
## like below where we make dist structure dtmp to be replaced with the result
dtmp <- dist(BCI) ## dist skeleton with attributes
dtmp[] <- dist(x1, "manhattan") + dist(x2, "manhattan")
## manhattans are additive and can be averaged
plot(dist(BCI, "manhattan"), dtmp)
## Fuse rescales dissimilarities and they are no more additive
dfuse <- fuse(dist(x1, "man"), dist(x2, "man"), weights=c(100/225, 125/225))
plot(dist(BCI, "manhattan"), dfuse)
## Euclidean distances are not additive
dtmp[] <- dist(x1) + dist(x2)
plot(dist(BCI), dtmp)
## ... but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s are additive
dtmp[] <- sqrt(dist(x1)^2 + dist(x2)^2)
plot(dist(BCI), dtmp)
## dfuse would rescale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s like Manhattan (not shown)

我只考虑了上面的加法,但如果你不能加法,你就不能平均。如果这很重要,这是一个品味问题。勇敢的人会对无法平均的事情进行平均,但有些人比较胆小,想要遵守规则。我宁愿去第二组。

【讨论】:

感谢@Jari Oksanen 的演示。由于我的质心之间的距离是欧几里得,我应该更好地使用“Jari 公式”:sqrt(dist.a^2 + dist.b^2),我应该从高中就知道的公式,我并不为此感到自豪:- )。 亲爱的@Jari Oksanen,撇开矩阵的总和,您能否确认我明白您的意思:您认为最好将平均丰度设为 1/ 重复,然后计算 bray-curtis 对之间的差异站点,相比之下 2/ 计算复制对之间的差异,然后计算站点质心之间的距离。因为使用 2/,我们平均了从复制品到它们的站点质心(或类似的东西)的距离,这在几何上是不正确的。 是的,我认为这样更好。但是,请阅读 Gavin Simpson 在他的评论中写道:“老实说,我不相信我会丢弃所有复制信息。如果您将 Site 作为变量(在站点内将是常量)包含在内,您将得到解释站点差异之间...”这涉及平均距离和平均数据。取决于你想对你的差异做什么,但是说,adonis(dis ~ Site + &lt;other-vars&gt; 对于所有差异在几何上都是正确的,删除​​质心,并保留有关重复变异的信息。 另请注意,尽管可以将无限差异相加(与有界不同),但它们通常不适合分析社区组成。通常使用 Bray-Curtis 比使用 Euclidean 距离更好(这里没有空间可以扩展,但请查看 Beals 关于数学优雅和生态天真的经典以获得精神)。但是,无需平均 Bray-Curtis,因为您可以平均数据。如果您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平均,那就更好了,但是您可以像@Gavin Simpson 建议的那样使用聚类作为变量,并在排列中考虑到这一点。【参考方案3】:

我喜欢this answer 的这种简单性,但它只适用于添加 2 个距离矩阵:

d.fused = (w * d.x) + ((1 - w) * d.y)

所以我编写了自己的 sn-p 来组合多个距离矩阵(不仅仅是 2 个)的数组,并使用标准 R 包:

# generate array of distance matrices
x <- matrix(rnorm(100), nrow = 5)
y <- matrix(rnorm(100), nrow = 5)
z <- matrix(rnorm(100), nrow = 5)
dst_array <- list(dist(x),dist(y),dist(z))

# create new distance matrix with first element of array
dst <- dst_array[[1]]

# loop over remaining array elements, add them to distance matrix
for (jj in 2:length(dst_array))
  dst <- dst + dst_array[[jj]]

您还可以使用与dst_array 类似大小的向量来定义缩放因子

dst <- dst + my_scale[[jj]] * dst_array[[jj]]

【讨论】:

以上是关于对 2 个距离矩阵求和以获得第三个“整体”距离矩阵(生态环境)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1030 距离顺序排列矩阵单元格 重要

距离矩阵的树状图或其他图

用sklearn对弧度距离矩阵进行DBSCAN?

基于距离矩阵的词聚类

通过 Mahalanobis 距离使用距离矩阵进行聚类

矩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