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读后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八章

      看了第八章后,了解了第八章是需求分析的概论。

      正如书中所述,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户需求,就软件功能与客户达成一致,估计软件风险和评估项目代价,最终形成开发计划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确是处在主导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要负责整理用户需求,为之后的软件设计打下基础。需求分析阶段包括:业务需求——反映了组织机构或客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在项目定义与范围文档中予以说明。用户需求——描述了用户使用产品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在使用实例或方案脚本中予以说明。功能需求——定义了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使用户利用系统能够完成他们的任务,从而满足了业务需求。非功能性的需求——描述了系统展现给用户的行为和执行的操作等,它包括产品必须遵从的标准、规范和约束,操作界面的具体细节和构造上的限制。需求分析报告——报告所说明的功能需求充分描述了软件系统所应具有的外部行为。

      很多人或机构都是软件的利益相关者,所以,在分析需求时要考虑这些利益相关者,比如说:用户,顾客,软件工程师等。

      获取用户需求——用户调查,是为了更清楚了解用户到底期望什么样的产品。因为,如果一味的凭借软件工程师自己的看法去设计软件,等到真正投入市场时才发现,这款软件不符合用户要求,那这样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吗?为了开发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首先必须知道用户的需求,确定用户所需软件产品的功能,不论我们把设计和编码工作做得如何出色,不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序只会令用户失望,给开发者带来麻烦。所以,很有必要在获取用户需求时,做一份用户调查问卷,这样能更好的反映你所设计的这款软件的市场等情况。用户调查,在阅读这章书之前,我也曾经做过。现在看后觉得对那时的调查真的很有,老实说,有点后悔,当时没有阅读这章书。但是,现在看也不迟,因为以后可能还会用到。

      竞争性需求分析的框架,书上提到的是NABCD模型。N代表需求,A代表做法,B代表好处,C代表竞争,D代表推广。虽然只有五个字母,但是,在分析项目的时候很有用。毕竟,我们团队之前也用过NABCD模型分析我们的复利投资理财工具,所以,这其中的好处自然是了解的。

      功能的定位和优先级。绝大多数项目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资源实现功能性的每个细节。决定哪些特性是必要的,哪些是重要的,是需求开发的主要部分,这只能由客户负责设定需求优先级,因为开发者不可能按照客户的观点决定需求优先级;开发人员将为您确定优先级提供有关每个需求的花费和风险的信息。在时间和资源限制下,关于所需特性能否完成或完成多少应尊重开发人员的意见。尽管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所希望的需求在项目中未被实现,但毕竟是要面对现实,业务决策有时不得不依据优先级来缩小项目范围或延长工期,或增加资源,或在质量上寻找折衷。不管你选择怎样的优先级先后,都应该是可实现的、可测量的、文档化的,并且与你的客户指的“质量”一致。

      计划和估计。有些人认为,花时间写计划还不如花时间写代码,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困难的部分不是写计划,困难的部分是作这个计划——思考,沟通,权衡,交流,提问并且倾听。你用来分析解决问题需要花费的时间,会减少项目以后会带给你的困难等。人们通常以日历时间作估计,但是我倾向于估计与任务相关联的工作计划(以人时为单位)的数量,然后把工作计划转换为日历时间的估计。这个转换基于每天我有多少有效的小时花费在项目任务上,我可能碰到的任何打断或突发调整请求,会议,和所有其他会让时间消失的地方。

       分而治之。把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帮助你更加精确的估计它们,并且保证更加精确、细密的状态跟踪。然后让不同的人负责,还有,PM要跟进这些小任务的进度,确保项目的高速以及正常进行。

      但我对第八章8.3节获取用户需求——用户调查存在着不解。令我很困惑的是:万一,我们调查的用户对我们要实现的软件完全不懂,然后还给了我们一大堆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意见,然而我们并不知道,然后我们采取了这类用户的要求,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完全没有市场价值可言。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在阅读本文,麻烦给点建议吧!愿闻其详,谢谢!

 

第九章

      看了第九章后,了解了第九章是项目经理的概论。

      正如书上所述,再加上鄙人之见,PM就是项目经理,是团队的领导, 带领、平衡、推动、激励、目标达成、交涉,平等工作之外管事不管人,负责除产品开发和测试之外的所有事情。

      书上还提到微软PM的来历。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我想贾伯大概是综合SP和MP提出PM这一头衔吧!

      PM做开发和测试之外的所有事情。书上列举了微软公司的几类PM,总的来说,PM就是要带领团队达成最重要的目标,并保持团队的平衡。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PM管事不管人,毕竟,我们倡导平等工作。PM不做开发和测试之类的事,毕竟PM要负责太多的事,应该没什么时间参与开发。

      PM与风险管理。如果你不去识别和控制风险,那么它们会控制你。在项目计划时花一些时间集体讨论可能的风险因素,评估它们的潜在危害,并且决定你如何减轻或预防它们。PM要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风险。风险有很多种,还有来源也不同。所以PM最好就对企业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有预备的方案最好。

      PM的能力要求和任务。书上列举了一些PM的能力,有,观察、理解、快速学习的能力;分析管理能力;一定的专业能力;自省的能力。还有,PM对团队的影响很大,所以,如果你是一个PM,那么最好争取得到你团队成员的支持吧!

      但我对第九章9.1节PM是啥存在着不解。在此之前,老师上课时有提到过,"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写代码,包括PM,还有PM管事管人"。但是,《构建之法》第九章,陈述的和老师说的完全不一样。令我很困惑的是:我到底要听从哪一种说法呀?如果你在阅读本文,麻烦给点建议吧!愿闻其详,谢谢!

 

第十章

      看了第十章后,了解了第十章是典型用户和场景的概论。

      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大概就是非专业的程序员、专业的程序员、项目经理这三种人吧!典型用户很大的作用就是让程序员考虑问题时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定义完典型用户后,我们还要和典型用户的代表交流并理解他们。从典型用户到典型场景,要针对典型用户写典型场景,在从场景到任务,最后编写故事模板。

      用例,是需求分析工具。通过讲简单故事来传递信息。但讲故事较难,一般很难得心应手。所以,想掌握好,多努力吧!

      规格说明书。有软件功能说明书和软件技术说明书。功能说明书是从用户角度描述不涉及软件内部细节。而技术说明书是设计文档,描述了开发者怎样实现功能,这对于中途加入团队的成员很有用。

      功能驱动的设计。就是把用户的需求变成团队的开发工作,然后不断实现这些需求。它涉及到构造总体模型、构造功能列表、制定开发计划、功能设计阶段、实现具体功能这几个步骤。

      但我对第十章10.2节用例存在着不解。我之前也写过故事,而我写的故事是把任务拆分成故事,但是《构建之法》陈述的比较复杂,我也不是很理解。所以,令我很困惑的是:故事到底要写些什么呀?如果你在阅读本文,麻烦给点建议吧!愿闻其详,谢谢!

      

      

 

 

 

 

 

      

      

 

 

 


      

      

 





以上是关于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第八章读后感

程序员修炼之道第八章读后感

《大道至简》第八章读后感

Android深度探索--第八章读后感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八章读后感

第八章 让开发板发出声音:蜂鸣器驱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