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编程之IO模型
Posted 暮光微凉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并发编程之IO模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要内容:
一、IO模型介绍
二、阻塞IO
三、非阻塞IO
四、多路复用
五、异步IO
1️⃣ IO模型介绍
1 何为同步、异步、阻塞和非阻塞
同步:
#所谓同步,就是在发出一个功能调用时,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该调用就不会返回。按照这个定义,其实绝大多数函数都是同步调用。但是一般而言,我们在说同步、异步的时候,特指那些需要其他部件协作或者需要一定时间完成的任务。
#举例:
#1. multiprocessing.Pool下的apply #发起同步调用后,就在原地等着任务结束,根本不考虑任务是在计算还是在io阻塞,总之就是一股脑地等任务结束
异步:
#异步的概念和同步相对。当一个异步功能调用发出后,调用者不能立刻得到结果。当该异步功能完成后,通过状态、通知或回调来通知调用者。如果异步功能用状态来通知,那么调用者就需要每隔一定时间检查一次,效率就很低(有些初学多线程编程的人,总喜欢用一个循环去检查某个变量的值,这其实是一 种很严重的错误)。如果是使用通知的方式,效率则很高,因为异步功能几乎不需要做额外的操作。至于回调函数,其实和通知没太多区别。
#举例:
#1. multiprocessing.Pool().apply_async() #发起异步调用后,并不会等待任务结束才返回,相反,会立即获取一个临时结果(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封装好的一个对象)。
阻塞:
#阻塞调用是指调用结果返回之前,当前线程会被挂起(如遇到io操作)。函数只有在得到结果之后才会将阻塞的线程激活。有人也许会把阻塞调用和同步调用等同起来,实际上他是不同的。对于同步调用来说,很多时候当前线程还是激活的,只是从逻辑上当前函数没有返回而已。
#举例:
#1. 同步调用:apply一个累计1亿次的任务,该调用会一直等待,直到任务返回结果为止,但并未阻塞住(即便是被抢走cpu的执行权限,那也是处于就绪态);
#2. 阻塞调用:当socket工作在阻塞模式的时候,如果没有数据的情况下调用recv函数,则当前线程就会被挂起,直到有数据为止。
非阻塞:
#非阻塞和阻塞的概念相对应,指在不能立刻得到结果之前也会立刻返回,同时该函数不会阻塞当前线程。
小结:
#1. 同步与异步针对的是函数/任务的调用方式:同步就是当一个进程发起一个函数(任务)调用的时候,一直等到函数(任务)完成,而进程继续处于激活状态。而异步情况下是当一个进程发起一个函数(任务)调用的时候,不会等函数返回,而是继续往下执行当,函数返回的时候通过状态、通知、事件等方式通知进程任务完成。
#2. 阻塞与非阻塞针对的是进程或线程:阻塞是当请求不能满足的时候就将进程挂起,而非阻塞则不会阻塞当前进程
2、IO模型分类
一般分为五类:
* blocking IO # 阻塞IO
* nonblocking IO # 非阻塞IO
* IO multiplexing # 多路复用
* signal driven IO # 信号驱动IO
* asynchronous IO # 异步IO
# signal driven IO(信号驱动IO)在实际中并不常用,所以主要介绍其余四种IO Model。
IO发生时涉及的对象和步骤:
以read为例,它主要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一个调用这个IO的process \\(or thread\\),另一个就是系统内核\\(kernel\\)。
当一个read操作发生时,该操作会经历两个阶段:
1)等待数据准备 (Waiting for the data to be ready)
2)将数据从内核拷贝到进程中(Copying the data from the kernel to the process)
2️⃣ 阻塞IO(blocking IO )
在linux中,默认情况下所有的socket都是blocking,一个典型的读操作流程大概是这样:
当用户进程调用了recvfrom这个系统调用,kernel就开始了IO的第一个阶段:准备数据。
对于network io来说,很多时候数据在一开始还没有到达(比如,还没有收到一个完整的UDP包),
这个时候kernel就要等待足够的数据到来。
而在用户进程这边,整个进程会被阻塞。当kernel一直等到数据准备好了,它就会将数据从kernel中拷贝到用户内存,
然后kernel返回结果,用户进程才解除block的状态,重新运行起来。所以,blocking IO的特点就是在IO执行的两个阶段
(等待数据和拷贝数据两个阶段)都被block了。
几乎所有的程序员第一次接触到的网络编程都是从listen\\(\\)、send\\(\\)、recv\\(\\) 等接口开始的,
使用这些接口可以很方便的构建服务器/客户机的模型。然而大部分的socket接口都是阻塞型的。如下图
ps:
所谓阻塞型接口是指系统调用(一般是IO接口)不返回调用结果并让当前线程一直阻塞
只有当该系统调用获得结果或者超时出错时才返回。
实际上,除非特别指定,几乎所有的IO接口 ( 包括socket接口 ) 都是阻塞型的。这给网络编程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在调用recv(1024)的同时,线程将被阻塞,在此期间,线程将无法执行任何运算或响应任何的网络请求。
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是:
在服务器端使用多线程(或多进程)。多线程(或多进程)的目的是让每个连接都拥有独立的线程(或进程),
这样任何一个连接的阻塞都不会影响其他的连接。
实例如下:
分两部分,客户端(client.py)和服务端(server.py)
client.py
#!/usr/bin/env python3
#-*- coding:utf-8 -*-
# write by congcong
from socket import *
def talk():
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8806))
while True:
mes = input(\'>>>:\').strip()
if not mes:continue
client.send(mes.encode(\'utf-8\'))
data = client.recv(1024)
print(data.decode(\'utf-8\'))
client.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talk()
server.py
#!/usr/bin/env python3
#-*- coding:utf-8 -*-
# write by congcong
from socket import *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currentThread
def talk(conn):
while True:
try:
data = conn.recv(1024)
if not data:break
print(data.decode(\'utf-8\'))
conn.send((\'%s hello\'%currentThread().getName()).encode(\'utf-8\'))
except ConnectionResetError:
break
conn.close()
def server(ip,port):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ip,port))
server.listen(5)
while True:
print(\'staring...\')
conn,addres = server.accept()
print(addres)
t = Thread(target=talk,args=(conn,))
t.start()
server.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erver(\'127.0.0.1\',8806)
但存在问题下述问题:
虽然实现了并发,即实际则回避了阻塞的问题(并未解决),思路是:让主线程接收客户端的链接,而当每收到了一个链接,就新建一个线程,负责收发消息,互不影响,并没有监测IO,每个线程遇到阻塞IO时,仍然阻塞,但并不影响其他线程,从而实现并发。但会随着客户端链接的增多,服务端开的线程则越来越多,浪费资源,而为了避免机器崩溃。而设置线程池(适应问题规模较小的情况),限制并发数目,效率降低,但保证了机器健康运行。
所以,至此,单线程下的IO阻塞问题仍未解决。
3️⃣ 非阻塞IO(nonblocking IO)
Linux下,可以通过设置socket使其变为non-blocking。当对一个non-blocking socket执行读操作时,流程是这个样子:
对流程图理解如下:
当用户进程发出read操作时,如果kernel中的数据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它并不会block用户进程,而是立刻返回一个error。
从用户进程角度讲 ,它发起一个read操作后,并不需要等待,而是马上就得到了一个结果。用户进程判断结果是一个error时,
它就知道数据还没有准备好,于是用户就可以在本次到下次再发起read询问的时间间隔内做其他事情,或者直接再次发送read操作。
一旦kernel中的数据准备好了,并且又再次收到了用户进程的system call,那么它马上就将数据拷贝到了用户内存(这一阶段仍然是阻塞的),然后返回。
也就是说非阻塞的recvform系统调用调用之后,进程并没有被阻塞,内核马上返回给进程,如果数据还没准备好,此时会返回一个error。进程在返回之后,可以干点别的事情,然后再发起recvform系统调用。重复上面的过程,
循环往复的进行recvform系统调用。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之为轮询。轮询检查内核数据,直到数据准备好,再拷贝数据到进程,进行数据处理。需要注意,拷贝数据整个过程,进程仍然是属于阻塞的状态。
所以,在非阻塞式IO中,用户进程其实是需要不断的主动询问kernel数据准备好了没有。
实例:
客户端程序
#!/usr/bin/env python3
#-*- coding:utf-8 -*-
# write by congcong
from socket import *
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6666))
while True:
msg = input(\'>>>:\').strip()
if not msg:continue
client.send(msg.encode(\'utf-8\'))
data = client.recv(1024)
print(data.decode(\'utf-8\'))
client.close()
服务端程序
#!/usr/bin/env python3
#-*- coding:utf-8 -*-
# write by congcong
# 非阻塞IO --> 单进程下多线程速度极快,当前程序效率很高(一直占用CPU),但影响其它程序的执行
\'\'\'
非阻塞的recv系统调用调用之后,进程并没有被阻塞,内核马上返回给进程,如果数据还没准备好,
此时会返回一个error。进程在返回之后,可以干点别的事情,然后再发起recv系统调用。重复上面的过程,
循环往复的进行recv系统调用。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之为轮询。轮询检查内核数据,直到数据准备好,再拷贝数据到进程,
进行数据处理。需要注意,拷贝数据整个过程,进程仍然是属于阻塞的状态。
\'\'\'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6666))
server.listen(5)
server.setblocking(False) # 不阻塞,默认是阻塞
rlist = [] # 存放链接
slist = [] # 存放消息
print(\'staring...\')
while True:
try:
conn,addres = server.accept() # IO堵塞
rlist.append(conn)
print(rlist)
except BlockingIOError: # 未收到链接抛异常
#print(\'数据未准备好!\')
# 收消息
del_rlist = []
for conn in rlist: # 遍历链接列表
try:
data = conn.recv(1024)
if not data:
continue
#conn.send(data.upper())
slist.append((conn,data))
except BlockingIOError: # 碰到IO阻塞
continue
except Exception:
conn.close()
del_rlist.append(conn)
# 发消息
del_slist = []
for item in slist:
try:
conn = item[0]
data = item[1]
conn.send(data.upper()) # 可能会抛异常,即IO阻塞
del_slist.append(item) # 没抛异常,就将发成功的信息加到将要被删除的队列中
except BlockingIOError: # 未发送成功
continue
for item in del_slist: # 遍历列表,将其中存放的已发送成功的信息删除
slist.remove(item)
for conn in del_rlist: # 遍历列表,将未收到数据的链接删除
rlist.remove(conn)
server.close()
优点:
能够在等待任务完成的时间里干其他活了(包括提交其他任务,也就是 “后台” 可以有多个任务在“”同时“”执行)。
缺点:
1. 循环调用recv()将大幅度推高CPU占用率;这也是我们在代码中留一句time.sleep(2)的原因,否则在低配主机下极容易出现卡机情况
2. 任务完成的响应延迟增大了,因为每过一段时间才去轮询一次read操作,而任务可能在两次轮询之间的任意时间完成。
这会导致整体数据吞吐量的降低。
注意:优点难掩它的缺点,非阻塞IO模型绝不被推荐。
4️⃣ 多路复用(IO multiplexing)
多路复用即select/epoll,有些地方也称这种IO方式为事件驱动IO。
select/epoll的好处就在于单个process就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连接的IO。它的基本原理就是select/epoll,
这个function会不断的轮询所负责的所有socket,当某个socket有数据到达了,就通知用户进程。它的流程如图:
当用户进程调用了select,那么整个进程会被block,而同时,kernel会“监视”所有select负责的socket,
当任何一个socket中的数据准备好了,select就会返回。这个时候用户进程再调用read操作,将数据从kernel拷贝到用户进程。
这个图和blocking IO的图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事实上还更差一些。因为这里需要使用两个系统调用\\(select和recvfrom\\),
而blocking IO只调用了一个系统调用\\(recvfrom\\)。但是,用select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connection。
在多路复用模型中,对于每一个socket,一般都设置成为non-blocking,但是,如上图所示,
整个用户的process其实是一直被block的。只不过process是被select这个函数block,而不是被socket IO给block。
注意:select的优势在于可以处理多个连接,不适用于单个连接。
实例:
客户端程序
#!/usr/bin/env python3
#-*- coding:utf-8 -*-
# write by congcong
from socket import *
clien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6868))
while True:
mes = input(\'>>>:\').strip()
if not mes:continue
client.send(mes.encode(\'utf-8\'))
data = client.recv(1024)
print(data.decode(\'utf-8\'))
client.close()
服务端程序
#!/usr/bin/env python3
#-*- coding:utf-8 -*-
# write by congcong
# 多路复用IO,可以同时检测多个IO,而非阻塞IO只能检测一个IO,单个链接时非阻塞IO效率高,多个链接时多路复用更佳
\'\'\'
select/epoll的好处就在于单个process就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连接的IO。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select/epoll这个function会不断的轮询所负责的所有socket,
当某个socket有数据到达了,就通知用户进程。
\'\'\'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elect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6868))
server.listen(5)
server.setblocking(False) # 不阻塞
rlist = [server,] # 存放链接和套接字(server,conn)
wlist = [] # 存放发送消息的套接字()
wdata = { }
while True:
rl,wl,xl = select.select(rlist,wlist, [], 0.5) # 后两个参数分别表示异常列表和超时时间
print(wl)
# 收消息
for sock in rl:
if sock == server: # 收到server
conn,addres = sock.accept()
rlist.append(conn) # 加入列表
else: # 即收到的是 conn
try:
data = sock.recv(1024)
if not data:
sock.close()
rlist.remove(sock) # 针对linux系统报错,一直接收的特点
wlist.append(sock)
wdata[sock] = data.upper()
except Exception: # 关闭未收到数据的无用链接和删除套接字
sock.close()
rlist.remove(sock)
# 发消息
for sock in wl:
data = wdata[sock] # 获取字典套接字对应的数据
sock.send(data) # 发送数据
wlist.remove(sock) # 删除已经接收的套接字
wdata.pop(sock) # 删除已经发送成功的数据
server.close()
select监听fd变化的过程分析:
用户进程创建socket对象,拷贝监听的fd到内核空间,每一个fd会对应一张系统文件表,内核空间的fd响应到数据后,
就会发送信号给用户进程数据已到;
用户进程再发送系统调用,比如(accept)将内核空间的数据copy到用户空间,同时作为接受数据端内核空间的数据清除,
这样重新监听时fd再有新的数据又可以响应到了(发送端因为基于TCP协议所以需要收到应答后才会清除)。
该模型的优点:
相比其他模型,使用select() 的事件驱动模型只用单线程(进程)执行,占用资源少,不消耗太多 CPU,同时能够为多客户端提供服务。
如果试图建立一个简单的事件驱动的服务器程序,这个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模型的缺点:
首先select()接口并不是实现“事件驱动”的最好选择。因为当需要探测的句柄值较大时,select()接口本身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去轮询各个句柄。
很多操作系统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接口,如linux提供了epoll,BSD提供了kqueue,Solaris提供了/dev/poll,…。
如果需要实现更高效的服务器程序,类似epoll这样的接口更被推荐。遗憾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特供的epoll接口有很大差异,
所以使用类似于epoll的接口实现具有较好跨平台能力的服务器会比较困难。
其次,该模型将事件探测和事件响应夹杂在一起,一旦事件响应的执行体庞大,则对整个模型是灾难性的。
5️⃣ 异步IO
Linux下的asynchronous IO其实用得不多,从内核2.6版本才开始引入。它的流程如下:
原理分析:
用户进程发起read操作之后,立刻就可以开始去做其它的事。而另一方面,从kernel的角度,
当它受到一个asynchronous read之后,首先它会立刻返回,所以不会对用户进程产生任何block。然后,
kernel会等待数据准备完成,然后将数据拷贝到用户内存,当这一切都完成之后,kernel会给用户进程
发送一个signal,告诉它read操作完成了。
以上是关于并发编程之IO模型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