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人缘裁判”,我们该在社交软件里何去何从?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当AI成为“人缘裁判”,我们该在社交软件里何去何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放在以前,要评价一个人的影响力如何,有很多种判别方式,比如他能不能手机里的通讯录借来五万块钱,或者他撺的饭局能来多少人。

这种情况下,我们基本上是对一个人的社交范围、社交能力、受欢迎程度等等做出一个粗略的估算。

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网络社交,人们在社交平台的只言片语都成为了数据而被存留。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粗略的估算逐渐被量化呈现的数据取代,微博上有多少粉丝、朋友圈里有多少大佬,都是个人影响力的体现。以至于先有目见,再有耳闻。

而到了今天,在AI算力的加持下,每个人的影响力都可以被分析、量化,并以指数来呈现。一款名为Skorr的App就宣称,其可以综合各个社交平台的信息,来给用户的影响力打分——

还有这种操作?

影响力评分到底是什么鬼?

其实对社交媒体进行影响力量化评估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早在2011年,美国就已经有了一家非常成熟的社交影响力评估公司Klout。Klout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估影响力:计算过滤掉僵尸粉外的真实影响人数、发布内容的二次传播力度以及全网包括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平台活跃度。

技术分享图片

Klout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商家。其通过对商家的社交平台进行影响力分析,来帮助商家准确的找到和认识自己的社交媒体粉丝,从而进行精准的营销活动。

而最近推出的Skorr则有着与Klout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功能。其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用AI加持来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了能对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等进行判断,Skorr利用了机器学习等一系列AI算法来对用户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的内容进行情感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然后给用户打一个从1到100的社交分数。对用户来说,这个分数包含着其和他人的互动频次、发布内容的赞踩程度、情感指向等诸多内容,并可在之后以之为鉴。

第二,给用户提高影响力的提供指导。与Klout不同,Skorr在以分数呈现用户影响力之后,还会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来提高用户影响力。比如说通过自然语言处理,Skorr识别用户待发送内容中可能引起热议的部分,甚至预测得到内容的互动量有多少。好比你在发送朋友圈时,会有一个小助手提醒你“此时加入自拍会获得更多点赞”。

第三,对用户隐私的严格保护。在用户发布一些包含信用卡号、车牌号、×××号等一切有可能泄露自身隐私的图片或内容的时候,其内置的图像识别功能将发出警报。

技术分享图片

总的来说,Skorr实际上是作为各种社交软件的工具而研发,而这也是研发人员的目的所在。通过Skorr的影响力分析,用户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在这个社交网络不断被量化的时代,Skorr的推出也让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方式从可感走向了可观。

价值的攫取:Skorr影响力打分的背后

而这些所有影响力计算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关键词:价值。

对于个人来说,通过影响力计算,他可以看到自己的社交生态的真实状况。好友数量、评论人数、转发人数、粉丝数……这些内容全部以量化的形式展现在自己的面前,其实就是个人在偌大互联网中的一个微小价值体现。

那么,对一些并不擅长社交能力的用户来讲,把个人影响力量化、对社交媒体进行全面分析,也就明确指出了其社交短板。由此利用Skorr进行补短,也不失为一条捷径。例如当人缘不好的用户产生困惑是,Skorr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醒用户,因为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晒娃”这样的负面内容,导致个人影响力评分下降。

另一方面,Skorr对用户的影响力进行量化,同时也量化了个人的传播能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影响力计算瞄准的更多的是用户身上蕴藏的潜在传播能力。

技术分享图片

对企业来讲,Skorr从用户社交平台的关注量、二次转发量、内容关注倾向等方面计算用户的影响力,可以为其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放提供指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一定非要像过去一样只投放大V网红,批量选择有影响力的普通用户也不失为一种营销玩法。

然而,这种影响力的指数量化真的完全可行吗?个人看来,至少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是对个人影响力评价的可靠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量化的价值仅仅是根据线上平台的数据得出的,线下的行为举止则并未被列入其中。同时,个人的价值也并不是通过自己的Twitter转发数量、点赞量乃至评论数决定的,如果那样的话,Twitter经常零评论的人岂不是活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又或者有些人是“网上网下两幅面孔”,如果网络上是好好公民,放下手机就变成凶神恶煞的怪蜀黍,这种情况下Skorr评分很可能毫无实用性。

二是目前AI识别计算的过滤性有待提高。在研究进展比较困难的NLP方面,AI的能力还没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尤其是社交媒体中会涉及大量俚语、缩写、新词语,想要让AI跟得上网民造词的速度,恐怕要费些事了。比如在涉及到用户的讽刺、打比方、反语等语言风格的时候,AI可能会“郑重其事”地把它列入影响力分析清单。如果后期出现这种不衬用户之意的广告投放,那就尴尬了。例如前一阵出现的蔡徐坤粉丝和黑粉掐架时间中,就有黑粉误导他人称“NMSL”是“你美死了”的缩写,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的粉丝和黑粉一起刷屏蔡徐坤NMSL这样侮辱性的语言。连人都经常分不清社交网络上的语言,更别提AI了。

三是这种技术可能带来的意外情况。例如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有很多都是青少年,他们也许会出于攀比、虚荣等心态把Skorr分数看的很重要,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他们也许会故意发布一些惹眼球的不当言论或图片。另外,如果影响力评分机制被多家应用当成一种考察用户的标准的话,就像今天的芝麻信用分,或是《黑镜》中的个人评分。我们会不会被这一体系所绑架,每天无奈的在社交媒体上“刷分互赞”来维持分数。如此,社交网站反倒会成为人们的负担。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个人资料的快速数据化和算力的不断进步,世界上几乎万物都面临着被量化的必然趋势。也许在不就的将来,我们和《黑镜》中的距离,也就只差一副隐形眼镜而已。


以上是关于当AI成为“人缘裁判”,我们该在社交软件里何去何从?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国内有没有和Disco diffusion差不多的AI绘画软件?

未来人工智能占主导,软件测试何去何从?

从社交图谱出发,Relation专注成为Web3社交关系数据探索者

中国AI已进入迷茫阶段!从技术到科学,AI该何去何从?

科技云报道:“大建设”时期,AI算力何去何从?

科技云报道:“大建设”时期,AI算力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