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知识焦虑,不如建立知识体系

Posted ShareAndCreate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与其知识焦虑,不如建立知识体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系统学习已有一段时间,越学习越发现构建思考主场,建立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得到、喜马拉雅、有书、TED等各种app争抢着我们的注意力。现代社会,企业竞争的是消费者的时间,一天24小时,企业不仅需要与同行业竞争,甚至要与其他所有行业竞争。

正因为人们有了对知识的焦虑与渴望才会使知识付费异军突起,知识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知识焦虑症”也应运而生,看到好文章马上收藏;看到好的句子、知识点复制下来放入备忘录;名人演讲TED公开课期期不落,很焦虑很忙碌,却还是碌碌无为。

@hsiang在腾讯cdc博客中分享了一张低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很多人看完直呼中招。对比看下你是这样吗?

技术分享图片

人才可以分为两类:“通才”和“专才”,“通才”是指不限于特定领域,在多方面都具备一定水平以上的广泛知识和技能的工作者;“专才”是指在业务上与其他人存在明显差别,在特定领域具备深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专注于该领域的工作者。

说人话就是,“通才”需要在水平方向学习,物理学家、数学家、宇宙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霍金就是位“通才”;而“专才”是在垂直领域学习,数学家陈景润是典型的“专才”。很多人的目标是做个“通才”,而我认为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先做“专才”。在垂直领域内学习,不断深化,当形成思考主场,再慢慢向水平方向扩展。

为了学习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我看了很多文章,听了一些课程,读了一些书。总结下来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建立目标、内容输入、实践提炼、输出、反思整合、补充完善

技术分享图片

一、建立目标

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重要。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方向,成年人聊天,说目标有多重要没什么意思,我们直接来看,怎么建立目标。

闭上眼睛想想未来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生活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如果不是很明确可以试试“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1979年前由施乐公司提出,得到杜邦、IBM、通用的追捧,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管理方式之一。这类方法论的东西是相通的,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也可以应用于个人管理。

选择一个标杆,说白了就是一个优质偶像。但要注意这个标杆是可实现的,如果目标是5年后成为范冰冰这样的,强烈建议在社交媒体爆照请网友对比下有没有范冰冰的脸。王健林的小目标是先赚它一个亿,对老王而言一个亿不是什么大事儿,对我们而言可能终身无法企及。因此选择标杆一定是可实现的。

这里还有一个方法可寻——SMART原则。

SMART原则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他说:管理者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忘却了最终目标。

SMART原则,即: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Relevant,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Time-base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举个栗子,有个相识的姐姐,她在34岁实现了财务自由,在家里边带宝宝边通过理财赚钱,年入百万。假设我以她为目标,下一步就是分析她的人生轨迹,她怎么实现财务自由的,有什么方法可寻?分析现在我的状态,找到两者差距。再来具体细化,她今年34岁,我到34岁还有多少年,平均到每年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具体细化到每周每个月,长期目标会有种压迫感,而且长期见不到成效容易放弃。细化下来,每周都可以看到进步,更有成就感;也更容易随时判断哪里需要改进,这与“船小好调头”同一道理。

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问自己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多提出优质问题。优质问题具有强大的力量,有时候能起到改变生命轨迹的作用

提问也是有套路可寻的,如果不懂可以看看粟津恭一郎的《学会提问》。书中作者分别介绍了轻松提问、沉重提问、劣质提问、优质提问。其中提出“优质提问”的8个特征、12个诀窍和提问素材的3V关键词——理想(Vision)、价值(Value)、语汇(Vocabulary),提升提问品质,内化问题,建立清晰明确的目标。

多说一句,优质提问在人际交往中也很重要。

技术分享图片

来源花瓣网

二、内容输入

制定好目标,下一步就是执行了。没有执行无论多美好的目标都是纸上谈兵。内容输入比较常见的有以下渠道:读书、网上搜索、前辈传授经验、知识付费、自己经验,我们来逐条看一下。

技术分享图片

1、读书

读书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一本几十块钱的书就可以看到作者几十年知识、经验的系统总结,读书简直是便宜的不可思议的投资

尤其是商业实用类书籍,成年人读书要带点“功利”性。商业实用类书籍的阅读、输入、输出都是有套路可寻的。

我之前写过几篇文章,从选书购书、如何高效读书、读书笔记的制作、指导实践和复看,每一步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或者查看历史消息(历史消息中比较全面,几篇文章都在那里)。

2、网上搜索

互联网普及,让世界成为一个圈,需要的消息只需要输入回车,1秒出现在我们面前,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遇到困难可以上专业论坛求助大神,知乎、豆瓣随时欢迎你。找驴友、找同伴、找合作伙伴、甚至找另一半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有很多非常好的干货总结,指导实践会有意外收获。

3、前辈传授

前辈传授这个比较体现情商以及前辈的为人了。我刚入职场时,完全是职场小白,什么都不懂。领导手把手的教,从公司后台,到工作相关,到PS只要是可以用到的,领导都会教。很可惜年少无知因为一点误会不再搭理领导,如果他能看到,这里想郑重向他道歉,对不起。

能遇到这样的领导是幸运的,如果没遇到,就要想方法。职场新人要记得能问百度的,别问别人;请教别人时一定要客客气气的;私下里多观察前辈们的书架,里面有他感兴趣的地方,前辈敢兴趣约等于重点。

要巧妙利用学长学姐的资源,尤其同门学长学姐。

4、知识付费

人们对知识的焦虑导致知识付费的诞生,知识付费良莠不齐。我常用的有得到、有书、分答、饭团、知乎LIVE,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适合自己这几个字真的非常重要,上学时喜欢的老师讲授的学科总会成为我们的优势科目。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术业有专攻,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有可学之处,但兴趣很神奇,意志力很难控制。

付费前,去了解下授课教师,研究下他的履历和成果,但这些水分会比较大。如果可能去看看他之前的课程,文章,或者做的事儿。一般这类授课老师都是某行业的大V,找到信息并非难事儿。

5、自己的经验

自己经历过某些事儿,身边朋友经历过某件事儿,别着急,别抱怨。记下这个经历,慢慢的让这个经历融入身体,整理总结,看看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不知道怎么总结时,可以试试思维导图法。

输入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思维导图就不完整了。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不同于文章等长篇大论,思维导图更加短小精干,由一个个关键词组成。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制作一个书本的思维导图,整理书籍脉络,方便日后回看。

技术分享图片

亲测一些比较好用的思维导图APP:X-mind有开源版,简单易上手,内置一些常用模板,但有一部分内容需要付费使用;付费版推荐ithoughts,ios系统最好用的思维导图工具,有Mac版和手机版,可以同步,支持多种文件格式

想要学习如何制作思维的导图的童鞋可以看看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

总之,输入时要注意目标,围绕着目标做主题阅读,一般想要了解某一领域需要看3~5本书,而想要成为某一行业“专才”需要3~5年时间。

技术分享图片

三、指导实践

学了再多理论知识,不应用于实践都是空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不是说说而已。

上面输入阶段,输入各种信息,如果不加整理筛选,大脑中将会混乱不堪。艾比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完的知识放在一边,一天后就只留下不足40%。

技术分享图片

常听人说“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种小确丧,在我看来这是个伪命题。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说明没有真正的懂得,没有内化、融会贯通。

朋友和我一起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用了2天,读书做笔记写总结。朋友用了半小时速读全书,说书里面有几个方法很好。一周后,我们再谈到这本书,她忘记了书中内容,甚至忘记了读过这本书。这就是输入过程中的问题,没有完全输入,后期指导实践时只停留在读过的阶段。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鲔鱼火锅笔记法,将摘抄与感想相结合。一句原文,一段点评,记下自己“此刻”最真实的感受,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将这个方法与康奈尔笔记法做比较,发现两者都强调个人理解和输出,康奈尔笔记法更适合作为课堂笔记,鲔鱼火锅笔记法适合做读书笔记。

值得一提的是知识是一个动词不是名词,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合理的信念,它一定会增强你的实体行动成果

北大经济学教授陈春华的座右铭之一是“手比头高”,只要把手举起来,一定会比头高。一个人的高度是有手决定的,不是由头。

技术分享图片

四、输出

关于输出,我也写过几篇文章。输出不外乎两种方式:讲出来和写出来。

得到的罗胖罗振宇是讲出来的代表,每天60秒365天不间断,罗胖现在已经在准备跨年演讲了,通过大量读书与“专家沟通”输入,有效分析,反复打磨,最终输出。

写出来用的更普遍,上学时的作业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我现在正在总结最近学到的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分享出来就是一个输出。

在输出时也有一个小技巧可以借鉴——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提出,他沉迷于物理世界也热衷教育事业,喜欢向人们深入浅出的讲解物理学知识。在他的自传里提到他曾纠结于某篇艰深的研究论文。他的办法是,仔细审阅这篇论文的辅助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基础、足以理解其中的艰深想法为止。

我们常常会有明明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收效却一般的感觉。这时候可以试试费曼技巧。费曼技巧的关键就是将知识讲给自己听,这个过程汇总有几个关键点:

1、挑重点。著名的二八定律放在这里也是准确的,一个知识、一本书,都有其关键点所在,找到这个关键点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感。

2、简化。简化不同于第一点,简化是将知识中的内容简单化、可视化,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3、总结和对比。在输入过程中,大脑会主动去查找相似信息,有一个分析对比的过程。通过分析,加深理解。

技术分享图片

五、反思整合

经过上面的步骤,知识已经内化融会贯通。接下来需要反思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各种知识有没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例如我写这篇文章的思路借鉴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实用性阅读指南》两本书中介绍读书方法的思路。读书也好、建立知识体系也罢,其实质都是输入、内化、输出、补充的过程,只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方法不同而已。

建立知识体系是一个垂直深化的过程,我们通过各种途经收集了内化了很多信息,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思考主场很重要。这个过程我推荐一本书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不想看书的可以借鉴“李叫兽”的答案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回到了建立目标的方法,多问自己几个问什么。小时候我们对什么都好奇,长大了,知识丰富了,也丢掉了好奇心。慢慢的把好奇心找回来,会发现好多方法论的源头的都是好奇心。

六、补充完善

如今信息迭代之快令人瞠目,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但尽管如此也没有人敢说,在这个领域内“我是专家”。

到这一步我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思考主场,看到问题第一反应是从思考主场出发去分析。将同类的、可以补充的知识加入其中。

人的认知分为4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

说人话,如同有我们有心理舒适区一样,认知也有一个舒适区那是我们熟悉且已知的世界,而我们要探索陌生而未知的世界。

技术分享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分配的小方法,70:20:10。这个黄金法则是谷歌的”投资基准“,由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斯密特曾公布。根据这个黄金比例,谷歌将70%的资金和时间用于充实现有服务,20%用于充实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投资与全新的未知领域。

应用到个人身上,将70%的精力用于垂直领域的深化,打通熟悉而已知的世界和熟悉而未知的世界;将20%的精力用于陌生而已知的世界;最后将10%的精力用于水平方向的扩展,探索陌生而未知的世界。

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的运转存在一个共通的法则。经过上面几个方面的学习,已经建立了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根据吸引力法则,很容易将其他各种知识补充进来。

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还能完善价值观,更好的理解世界。

PS:别迷恋什么速成法,什么21天帮你建立知识体系,给你讲课的人都不一定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最有效的方法其实都很简单,勤思考多动脑,大浪淘沙坚持下来的就是胜利者。

以上是关于与其知识焦虑,不如建立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个人知识体系构建

Atitit 研发体系建立 数据存储与数据知识点体系知识图谱attilax 总结

如何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001-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iOS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从数据到智慧,这几步你做对了吗?

2016年本博客知识体系引导(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