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时间感,是内容决定的。—— 窦文涛
最近迷上了两档节目,一个是梁文道先生的《一千零一夜》,一本本经典的品读,把人从现实世界抽离;另一个则是窦文涛的《圆桌派》,邀请几个嘉宾(马未都先生很有意思),朋友一般地围绕着某一个主题进行交谈。后者虽然经常话分两派,却不像搞辩论那样紧张,引用一句网友对窦的评价:“长袖善舞搞活气氛又不着痕迹,整个场子被他弄得活泛,雅俗共赏来回切换毫无压力。”,且观众可以从不同的人的谈话方式和内容中去了解他们的思维和论证途径,多少对自己有些帮助。在人生过程中学会坦诚和自嘲,的确不容易。(如果大家知道《锵锵三人行》,一定还知道另外一位许子东先生。)
第二季的第一期节目,窦文涛、蒋方舟、马未都和柯蓝一起讨论“出身决定了什么”。柯蓝的爷爷钟期光,开国上将,可以说家世相当不错了。但提到家世影响个人的眼界和地位时,柯蓝反复地强调另外一个词,叫做“家庭教育”。整个节目看完下来,我一直认为她的逻辑存在问题,有点在偷换概念。不直接对“出身”进行评价,而是强调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的重要性,意在表达自己现在所处的情况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的。而且她说话时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交谈时目光透露出的自信,也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总之不是纯粹的真诚。
柯蓝的态度可以代表多数二代三代们的心态,吸收了出身优势带来的独特养分,但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承认。有的是体会不到中下层人的成长经历,有的是出于对社会心态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考虑,有的是重视自己的努力而不承认父母家庭带来的影响。她自然而然不顾忌的制止文涛打断方舟的话题,还有几次打断文涛说话,恰恰印证了这期的话题“出身”。在最后,她说了一句理想是真至圣贤,这期节目就结束了。
好吧,不针对单独的个体进行评价,诚如节目中提到的,封建社会是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社会就不存在特权阶级了吗?你出身底层,你所要的就是温饱,你出生温饱,你所需要的就是小康,所以出身的物质限制了你的眼光以及追求,就像有人曾说过,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但是不同的出身,普通的生活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许多人觉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是对底层有歧视。但事实就是这样的,除非少数特别努力有目标的人,很少有人跨越一个阶级。古话说穷不过三代,应该这样来理解:你爷爷穷,你爸爸穷,你也穷。得嘞一家子都是穷光蛋,哪个姑娘家的愿意嫁过去啊。这下好了,一辈子光棍,哪来的第四代呢?反观出身较好的人,在资源的获取上难道真的和普通民众途径相同?蒋方舟在这期节目中说了句大白话:“这就是对占用公有资源的不知羞。”
再谈家庭教育,我不否认家庭教育对于子女发展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比学校进行的教育和引导更加重要。我身边能够进入清北复浙的同学往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在高考制度下训练出来的学习机器,进入大学之后带给他们的却是各个层面的自卑感;另外一类是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如父母是知识分子或者公务员),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观点的同学,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一个明确直接的目标去努力。都是进入国内名校,为什么心态和眼界差距会这么大,是家庭教育导致的吗?家庭教育的差异,追根溯源是来自你的出身,也就是父母提供给你的家庭环境。
如果说你的父母来自农村,他们通过自身奋斗给你提供了上学的条件,已经是令人尊重的事实。但由于他们自身知识和眼界的局限性,只能将所有对子女的希望寄托在“读书”上,毕竟要考虑的是需求金字塔最底层的东西——生存。你去和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谈论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不如给对方一个馒头来的实际。如果你的父母经济条件尚可,那么你就可以培养出其它领域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将来能够保障家庭基本的生存所需,所以你就变得更加的自由。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建设上的,另外人脉关系在当今的人情社会依旧是不可或缺的。
归根结底,要提到家庭背景给人带来的选择范围的影响,家庭背景决定了你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而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你所处的社会平台的不同,这个不同决定了你看问题的高度、角度和宽度的不同。这种不同,又决定了你思想境界、眼界宽度、心胸气度和关注对象的不同。
讲到这里似乎容易让一些人觉得受挫,努力究竟有什么用?我努力一生,竟然只可能达到他们的起点?
我很荣幸地成为了上述人的一份子,也曾有段时间,每到晚上就躺在床上思考努力奋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