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健身教练和学员的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你期望获得来自老师的哪些帮助?
在博客中邹欣老师先后把大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作餐馆和食客、老板和雇员、保姆和幼儿、哥们和哥们、路人甲和路人乙、狱警和犯人等等,最终将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大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健身教练和学员的关系。我认为在文章中邹欣老师的形容十分恰当,我也期望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能与任课老师建立这样的关系。在此我也写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第一,特别高兴老师能将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公布,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胸有成竹,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更高效的听课,希望这样的模式能够继续下去。
第二,希望老师能帮我们推荐一些相关的资源,作为学生我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毕竟很少,想要更多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也很难选到合适的资料资源,希望老师能多帮我们推荐一些适合我们水平的,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资源。
第三,希望老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能在课堂中多给我们一些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将所有的结果一股脑灌注给我们,我个人十分享受发现错误解决错误的过程,即使这个过程可能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但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的印象会十分深刻。
第四,希望老师的作业量不要太大,我虽然明白海绵挤水的道理但是大量的作业会打磨掉大半的兴致,完成起来也肯定不精,我希望每一份认真完成的作业都能得到老师的批改,如果作业量大的话相信批改作业的老师也会觉得乏味。
(2):你对博客中提到的评分规则有何意见和建议?
首先,“每次发表的作业都有分数,在学期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公式,从已有的分数中推算出所有学生的期末成绩 (这样学生就不会说:啊老师!我从来不知道我有不及格的风险啊...)”我认为邹欣老师说的这个方法十分的棒,上学期很多课程到最后我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平时成绩到底时多少,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够好,我十分期待一个能随时推算出自己分数的方法,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的到推行。
其次,我个人认为我们鼓励交流的分数可以放在下一个周的时候结算,第二个周时同学们交流上一周的作业。首先没个同学完成作业的时间必然时不一样的,想要早些完成作业的同学很难找到其他同学作业去评价。其次,第二周评价上一周的作业也时一个复习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巩固上一周学习的内容,能够加深我们的印象。
邹欣老师在博客中所说的团队项目,我并不是很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团队项目,希望老师能给我们做进一步的解释。
最后,希望老师将我们最终确定的评分标准公布给我们,将每次分数的统计结果也公布给我们,让我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栽了跟头也方便我们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3):你读了该博客中哪些超链接?有何感想?
1.我读了博客中超链接的《病梅馆记》,作为一名从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感慨颇多。记得从前看过一副漫画,是讽刺教育的,将本来形态各异的孩子都放在同一个形状同一个大小的模具中,将所有的孩子都“生产”成统一的标准。这岂不是一种悲凉?教育应该给我们更多自由的空间,更好的发展和挖掘我们的潜能,而不是将我们全部变成“病梅”。虽然改变应试教育的想法并不切实际但是我期望,在未来一场场改革中能改善现状。
2.我读了原文中知乎的链接“如何评价西安交大的博导周筠「逼死」博士生杨宝德?”感觉有特别心寒,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从小学就被教育一定要好好学习,于是乎我认真学习努力一路去跟同龄人去抢重点中学的名额,高中我努力去追寻“上一分干掉千人”,到了大学我放弃了多少其他同学娱乐的时间去考研,最后却换的如此结果。作为一个努力奋斗了十几年的学生,只想换一个善始善终的结果却如此困难。“自己选择的路,爬着也要走完。”,杨宝德的这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虽然我知道不是每一份努力都能换来结果,但是这么多年的努力却换得如此悲凉的结果确实让人很难接受。
3.我读了大学生为什么要认真听讲,感觉到了自己认识上的短浅。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我正在丧失这种能力的路上渐行渐远。我认为上的课程没有用我会不认真听讲,我认为这个老师讲的不好我会不认真听讲,在这样一次次的我认为中,我正在丧失的是自己认真听讲的能力。我很难聚精会神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让我分心,我想这在日后是非常不利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想在接下里的日子里逼迫自己认真听讲,锻炼自己聚精会神去完成一件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