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N/TURN/ICE协议在P2P SIP中的应用
Posted xiongping_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STUN/TURN/ICE协议在P2P SIP中的应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转载:http://www.cnblogs.com/ishangs/p/3816689.html
STUN/TURN/ICE协议在P2P SIP中的应用(二)
1 说明
2 打洞和穿越的概念... 1
3 P2P中的打洞和穿越... 2
4 使用STUN系列 协议穿越的特点... 2
5 STUN/ TURN/ICE协议的关系... 3
6 STUN协议(RFC 5389) 3
6.1 为什么会用到STUN协议... 3
6.2 STUN协议的工作原理... 4
7 TURN协议... 4
7.1 为什么会用到TURN协议... 4
7.2 TURN协议的工作原理... 5
7.2.1 Allocate请求... 5
7.2.2 Relay端口消息的转发... 6
7.2.2.1 A的Relay端口接受其他客户端的消息... 6
7.2.2.2 A的响应消息原路返回... 6
7.2.2.3 思考... 7
7.2.3 Refresh请求... 7
7.2.4 STUN端口的保活... 8
7.2.5 Relay转发的时候添加STUN头(Send和Data请求)... 8
7.2.6 使用TURN协议的必要性... 9
8 ICE协议... 9
8.1 打洞原理... 9
8.2 ICE的打洞... 10
8.3 ICE的打洞的4次握手... 11
8.4 ICE扩展的Binding消息... 12
8.5 REGULAR NOMINATION 和 AGGRESSIVE NOMINATION.. 12
8.6 Peer Reflexive. 13
8.6.1 Peer Reflexive Candidates的概念... 13
8.6.2 Peer Reflexive Candidates的发现... 13
8.6.2.1 当通信双方处在不同层次的NAT下的情况... 14
8.6.2.2 与NAT的类型相关... ...15
8.6.2.3 其他情况... ...16
8.6.2.4 公网P2P中的Peer Reflexive. ...16
9 ICE在SIP中的应用... 16
9.1 呼叫双方分别收集3组地址...... 17
9.1 A发送INVITE给B. ...18
9.2 B给A回100、101、180. ...18
9.3 B给A回200 ok. ...19
9.4 A给B回ACK ...19
上个礼拜写了第1、2、3、4、5,今天把6、7也写完了,另外也总结了第8和第9,准备再分两次发布。
关于第1、2、3、4、5 请查看:STUN/TURN/ICE协议在P2P SIP中的应用(一)
本次书接上回,现在开始。
---------------------------------------------------------------------------------------------------------------------------
6 STUN协议(RFC 5389)
6.1 为什么会用到STUN协议
首先要明确的概念是:STUN协议没有穿越的能力,它只是为穿越提供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在双方进行通讯的时候,我们双方的目的地址可以分别为对方的反射地址,但是反射地址不能穿越成功的时候(NAT类型为对称类型的时候),必须使用TURN。
本文所说的STUN协议指的是RFC(5389) ,RFC(5389)已经移除了NAT类型探测的能力(RFC(3489)定义了NAT类型探测的能力),STUN协议主要有2个功能:
- 让一个位于NAT后的客户端得到自己的公网地址(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该功能通过向服务端发送一个 Binding请求,服务端返回一个success response消息来完成。success response消息中包含一个叫做XOR-MAPPED-ADDRESS的属性,该属性的值就是“反射地址”经过异或后的值
- 在ICE(交互式连接建立)时,用于探测双方的连通性。该功能也是通过向对方客户端发送Binding消息,对方响应该请求实现。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ICE交互时的Binding消息与1中所说的Binding消息不一样。ICE添加了几个新的属性,从而扩展了Binding消息:PRIORITY, USE-CANDIDATE, ICE-CONTROLLED, ICE-CONTROLLING。这种扩展了的Binding消息,只会用在ICE的探测中。
6.2 STUN协议的工作原理
A. 客户端用于得到自己的外网地址(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如下图所示:
a) 客户端A向STUN Port发送Binding请求(图中绿色部分)
b) STUN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A的Binding请求,它能得到该请求的源地址与端口(该地址和端口就是经过NAT映射过的),将该地址和端口记为Server Reflexive Address。
c) STUN服务器发送response响应,在response响应中携将Server Reflexive Address经过异或后填入XOR-MAPPED-ADDRESS属性。
d) 客户端A接受到STUN服务器的response后,就知道了自己的外网地址(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
B. 在ICE(交互式连接建立)是,用于双方的连通性探测。
在ICE打洞探测的时候再详细介绍
7 TURN协议
7.1 为什么会用到TURN协议
前面也提到过,TURN协议是STUN 协议的有效补充,在使用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穿越方式失败的时候才会用到TURN。
简单的说就是,TURN协议使用中转的方式实现位于两个不同NAT后的客户端通信。TURN协议为每个连接到该服务器的客户端都分配一个公网地址(Relayed Address),该Relayed地址专门为该客户端中转消息。
该方法是实现位于两个不同NAT后的客户端通信的一个方式(其他方式还有p2p)。
该方法的优点是:不管NAT是什么类型(NAT类型分为:全锥形、地址限制锥形、端口限制锥形、对称型),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两个客户端的通信。
该方法的弊端有两个:
- 第一个是,如果通信两端传输的数据量过大(比如客户端之间传输的是音视频),那么每个数据包都要经过TURN服务器的转发,那么会造成数据的丢失以及传送时延的增加;
- 第二个是,成本问题,如果每两个客户端之间的通信都要经过TURN转发,那么在客户端到达一定规模后(十万上百万),需要架设大量的TURN服务器。这在成本上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才有了使用P2P方式。需要说明的有一点,双方可以进行点对点的直接通信,不是因为它们之间点对点通信后丢包和时延问题就能解决(P2P方式也可能有比较大的丢包),而是成本问题。
所以这种使用TURN协议中转的方式只会用在双方通信交互内容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
7.2 TURN协议的工作原理
本节描述了TURN协议的大体工作原理,与RFC 5766有一定的出入,了解了此工作原理再去看RFC 5766 会事半功倍。本节介绍不涉及到RFC 5766中提到的,CreatePermission、ChannelBind操作。
7.2.1 Allocate请求
客户端通过发送Allocate请求给STUN服务器,从而让STUN服务器为A用户开启一个relay端口。
a) 客户端A向STUN Port发送Allocate请求(图中绿色部分)
b) STUN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A的Allocate请求,服务器一看是Allocate请求,则根据relay端口分配策略为A分配一个端口。
c) 服务器发送response成功响应。在该response中包含XOR-RELAYED-ADDRESS属性。该属性值就是A的relay端口的异或结果。
d) 客户端接收到response后,就知道了自己的relay地址。该relay地址是个公网地址,可以看作是客户端A在公网上的一个代理,任何想要联系A的客户 端,只要将数据发送到A的relay地址就可以了,具体的转发原理请看下一小节。
7.2.2 Relay端口消息的转发
任何想要联系客户端A的人,只要知道客户端A的relay地址就可以了。
7.2.2.1 A的Relay端口接受其他客户端的消息
如上图所示:因为客户端A位于NAT后,所以其他客户端无法和A建立直接的通信。但是客户端A在STUN服务器上申请了一个端口(上图中:A的relay端口),其他客户端想要和A通信,那么只需要将信息发送到“A的relay端口”,STUN服务器会将从relay端口接收到的信息通过STUN Port发送给A。
7.2.2.2 A的响应消息原路返回
A应答其他客户端发来的消息的时候,是通过原路返回的。
7.2.2.3 思考
1.STUN服务器为什么不直接从A的relay端口把数据转发给A呢(如下图所示)?而非要从STUN端口发送?
2.客户端A的响应消息在原路返回的时候,A的响应消息是先发送到了STUN Port,然后再经由A的relay Port发出的。那么A的relay Port是怎么知道它要把数据发送到哪呢?
请看7.2.4 和 7.2.5
7.2.3 Refresh请求
STUN服务器给客户端A分配的relay地址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时长,可能是30秒或者1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客户端如果需要STUN服务器一直为它开启这个端口,就需要定时的向STUN服务器发送请求,该请求用刷新relay端口的剩余时间。
在标准的TURN(RFC 5766)协议中,客户端A向STUN服务器发送Allocate请求,STUN服务器在响应消息中添加了一个“LifeTime”的属性,该属性表示relay的存活时间。 客户端需要在relay的存活时间内周期性的调用REFRESH请求,服务端接收到REFRESH请求后,刷新剩余时间;当REFRESH请求中的lifetime属性为0时,说明是客户端主动要求关闭relay地址。
7.2.4 STUN端口的保活
由于与STUN服务器通信使用的是UDP,所以为了保持一个长连接,需要客户端周期性的向STUN服务器的STUN Port发送心跳包。
周期性心跳包的目的就是,使得NAT设备对客户端A的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一直有效。使得从STUN Port发送的数据能通过A的反射地址到达A。此处不理解的可以查阅“NAT 类型的分类以及NAT的作用”。
此处解释了,7.2.2.3中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客户端A没有和relay Port保活,又由于NAT的特性,数据直接通过relay port转发给A时,NAT直接就丢弃了,所以A是收不到的。所以数据必须经过STUN服务器的STUN Port发送。
7.2.5 Relay转发的时候添加STUN头(Send和Data请求)
将7.2.2.1、 7.2.2.2合并到一起就是:
如上图所示是B主动给A发消息:“Hello”,A回应“Hi”的过程。
序号1、2、3、4、5为B的发送请求(蓝色箭头方向);
序号6、7、8、9、10为A的回应,原路返回(绿色箭头方向)。
注意:在“Hello”发送的过程中,1、2阶段时,发送的数据为裸的UDP数据。在4、5过程中,是被STUN协议包装过的“Hello”,称之为Data indication。
同样在“Hi”发送的过程中,6、7阶段为被STUN协议包装过的“Hi”,称之为Send indication,9、10是裸的UDP数据。
在4、5阶段,由于数据是从STUN Port转发下来的,为了能够让客户端A知道这个包是哪个客户端发来的,所以,STUN 协议对“Hello”进行了重新的包装,最主要的就是添加了一个XOR-PEER-ADDRESS属性,由裸数据包装成STUN协议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添加了STUN头。XOR-PEER-ADDRESS的内容就是客户端B的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
在6、7阶段,A的响应原路返回,为了能够让A的relay port知道最终发往哪个客户端,因此也为“Hi”添加了STUN头,也是添加了XOR-PEER-ADDRESS属性,内容就是客户端B的反射地址(Server Reflexive Address)。这样A的relay port就知道“Hi”的目的地址。
第3阶段是:从A的relay端口收到数据,添加STUN头后,最后从STUN Port 发出的过程。
第8阶段是:从STUN Port 接收到带STUN 头的数据,去掉STUN头,最后从A的relay端口发出的过程。
此处解释了7.2.2.3 的第二个问题。
客户端B主动发送信息给A的交互流程如上图所示,那么客户端A主动发送信息给客户端B的交互流程是怎样的呢,你能画出来吗?
要知道客户端A主动发消息给客户端B,应该将消息发往客户端B的relay port哦。。
7.2.6 使用TURN协议的必要性
要想实现消息的中转,必须使用TURN协议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TURN协议只是一种公认的,标准的协议。我们当然可以实现自己的协议,但是已经有人对标准的TURN协议进行了实现(比如pjproject,它实现了STUN、TURN、ICE、SIP),我们为什么不拿来就用呢?
在拿来就用的过程中,肯定会对已经实现的标准做一定的改动。但这关系不大,实现我们所关注的功能即可。
以上是关于STUN/TURN/ICE协议在P2P SIP中的应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