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类模式包括工厂方法模式、建造者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和原型模式。
其中单例模式要保持在内存中只有一个对象,原型模式是要求通过复制的方式产生一个新的对象。
【工厂方法(抽象工厂) VS 建造者模式】
共产方法模式关注的是一个产品整体,但在建造者模式中,一个具体产品的产生是依赖各个部件的产生以及装配顺序,它关注的是“由零件一步一步地组装出产品对象”。
-------------------------------------------------------
结构类模式包括适配器模式、桥梁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式、门面(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
因为它们都是通过组合类或对象产生更大结构以适应更高层次的逻辑需求。
【代理模式 VS 装饰模式】
代理模式是把当前的行为或功能委托给其他对象执行,代理类负责接口限定:是否可以调用真实角色,以及是否对发送到真实角色的消息进行变形处理,它不对被主题角色(也就是代理类)的功能做任何处理,保证原汁原味的调用。
装饰模式是在保证接口不变的情况下加强类的功能,它保证的是被修饰的对象功能比原始对象丰富(当然,也可以减弱),但不做准入条件判断和准入参数过滤,如是否可以执行类的功能,过滤输入参数是否合规等,这不是装饰模式关心的。
【装饰模式 VS 适配器模式】
装饰模式的意图是加强对象的功能,适配器模式关注的则是转化,它的主要意图是两个不同对象之间的转化。
-------------------------------------------------------
行为类模式包括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访问者模式。
【命令模式 VS 策略模式】
命令模式多了一个接受者角色
策略模式的意图是封装算法,它认为算法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不可拆分的原子业务,即其意图是让这些算法独立,并且可以相互替换,让行为的变化独立于拥有行为的客户
命令模式则是对动作的解耦,把一个动作的执行分为执行对象(接受者角色)、执行行为(命令角色),让两者相互独立而不相互影响
【策略模式 VS 状态模式】
两者都有一个叫做Context环境角色的类
策略模式封装的是不同的算法,算法之间没有交互,以达到算法可以自由切换的目的;算法必须是平行的
而状态模式封装的是不同的状态,以达到状态切换行为随之发生改变的目的;则要求有一系列状态发生变化的场景,它要求的是有状态且有行为的场景
-------------------------------------------------------
【门面模式 VS 中介模式】
门面模式只是增加了一个门面,它对子系统来说没有增加任何的功能,子系统若脱离门面模式是完全可以独立运行的
中介者模式则增加了业务功能,它把各个同事类中的原有耦合关系移植到了中介者,同事类不可能脱离中介者而独立存在,除非是想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降低扩展性
-------------------------------------------------------
包装模式包括装饰模式、门面模式、代理模式、桥梁模式。包装模式是不干活的,只充当转发功能。
代理模式主要用在不希望展示一个对象内部细节的场景中,比如一个远程服务不需要把远程连接的所有细节都暴露给外部模块,通过增加一个代理类,可以很轻松地实现被代理类的功能封装。此外,代理模式还可以用在一个对象的访问需要限制的场景中,比如AOP。
装饰模式是一种特殊的代理模式,它倡导的是在不改变接口的前提下为对象增强功能,或者动态添加额外职责。就扩展性而言,它比子类更加灵活,例如在一个已经运行的项目中,可以很轻松地通过增加装饰类来扩展系统的功能。
适配器模式的主要意图是接口转换,把一个对象的接口转换成系统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这里的系统指的不仅仅是一个应用,也可能是某个环境,比如通过接口转换可以屏蔽外界接口,以免外界接口深入系统内部,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桥梁模式是在抽象层产生耦合,解决的是自行扩展的问题,它可以使两个有耦合关系的对象互不影响地扩展,比如对于使用笔画图这样的需求,可以采用桥梁模式设计成用什么笔(铅笔、毛笔)画什么图(圆形、方形)的方案,至于以后需求的变更,如增加笔的类型,增加图形等,对该设计来说是小菜一碟。
门面模式是一个粗粒度的封装,它提供一个方便访问子系统的接口,不具有任何的业务逻辑,仅仅是一个访问复杂系统的快速通道,没有它,子系统照样运行,有了它,只是更方便访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