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中叶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孕育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主权国家兴起,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
文艺复兴
罗马天主教出现困境
-
1348-1350年 黑死病(鼠疫)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惨烈的一次传染病,他造成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死亡
-
14-15世纪,罗马天主教丑闻不断,先是“阿维农之囚”,接着又是教会大分裂,两个教皇分别在罗马和阿维农两个教廷对持,1414年的康斯坦斯宗教会议才结束了大分裂,罗马的正宗地位得到承认
-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资助者和支持者
-
由于罗马天主教会不能给处于动荡时期的欧洲人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指导,使得教会之外的新思潮开始兴起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最先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无知状态,开始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事物和人
- 意大利的经济环境容易培养出一种与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相悖的世俗精神
- 意大利城市的自治程度最高,意大利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强大的市民阶层,形成了城市国家
- 意大利拥有丰富的古典文化影响
文艺复兴的精神主要是人文主义
- 意大利文艺复兴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佛罗伦萨的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是文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他们具有跨时代的象征
人 | 生卒 | 备注 |
---|---|---|
但丁 | 1265-1321 | 《神曲》 |
彼得拉克 | 1304-1374 | 人文主义之父 |
薄伽丘 | 1313-1375 | 《十日谈》 |
- 晚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人 | 生卒 | 备注 |
---|---|---|
达芬奇 | 1452-1519 |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
米开朗基罗 | 1475-1564 | 《大卫》 |
拉斐尔 | 1483-1520 | 末日审判 |
-
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化程度最高的领域是政治,代表人物是弗洛伦斯的尼可洛.马基雅维利,他再1513年出版了《君主论》
-
1500年左右,文艺复兴运动传到了西北欧的广大地区,由于环境的差异,北方的文艺复兴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保留了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西北欧出现的大批人文主义代表人物
宗教改革
-
宗教改革运动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导致了一系列新教国家和地区的出现,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迈进扫清了障碍
-
德国人 马丁.路德(1483-1546)-“因信称义”, 路德宗的确立
-
法国人 约翰·加尔文(1509-1564),加尔文的核心是预定论,人生而有罪,命数已定,从自己的行为端倪来看是否是上帝选民
-
英国的宗教改革,亨利八世(1509-1547),改为英国国教或安立甘教
-
-
16世纪下半叶英国国教会内部形成了一个类似加尔文宗的新派别发起了清教运动,1640年以后英国在清教运动的旗帜下引发了内战
-
宗教改革之后形成的基督教的新教三个原始宗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
大西洋的开通
-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河美洲的航路,这些航路被称为“新航路”,这个时代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
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
宗教传播
- 十字军东征
- 伊比利亚半岛收复失地
-
商业活动
- 黑心商人赚差价,太贵了
-
政治原因
-
技术的进步
- 罗盘和火炮
-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过程
葡萄牙人的向东航行
-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非洲最南端)
- 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西班牙人的向西航行(地圆说,觉得能到印度)
- 哥伦布远航(1492-1502)
- 麦哲伦远航(1519-1522)
- 南美最南端海峡-麦哲伦海峡
- 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被当地土著射杀
- 地理大发现之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一直垄断着海上贸易,直到17世纪初,北欧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打破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垄断
西班牙的兴衰
-
13-17世纪,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政治组织,民族国家“The national state.”
-
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是主权观念,即在一定的疆域范围内,国家至高无上,一切机构组织包括教会只有在承认国家政权的条件下才得以存在,民族国家的普遍出现就结束了中世纪的“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神权大一统时代
-
公元771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从十世纪起,西班牙人就开始了长达500年的收复失地运动
1519年查理当选为神圣罗马皇帝
-
西班牙王国的历代君主都富有狂热的宗教情感,在国内驱逐异教徒。腓力二世四处出战,镇压了尼德兰(今荷兰)的新教徒反抗,最后失败,尼德兰独立
-
尼德兰起义是西班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1588年西班牙还派遣庞大的无敌舰队入侵英国,最后全军覆灭 1600年以后英国,荷兰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且向海外殖民,北欧人开始成为了海洋的主人
法国专制主义的兴起
-
法国是绝对主义发展最充分的国家,它强调君权至上,国家王权和国家利益高于臣民的利益,最后形成了绝对君主制
-
英国通过两次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即有限君主制
-
英法百年战争使得法国疆域统一,兴起了民族国家(1338-1453)
- 战争后期,法国出现了一位民族女英雄贞德,解放了奥尔良和北方许多领土
-
1453年法国解放了几乎全国的领土,英法百年战争持续了116年,促进了法国的民族认同感,战争的需要使得国王拥有了征税权,国王就成了法国的象征,因为这场战争法国最终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大业,由此封建君主政体演变成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1562-1598年法国爆发了长达36年的宗教内战(天主教和加尔文教)
-
1589年国王亨利三世被杀,信仰新教的亨利公爵(亨利四世)继承王位,为此改信天主教,建立的波旁王朝,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
- 法国路易十三国王时期的红衣主教黎塞留(1585-1642)成为君主集权专制的伟大设计师
- 路易十四(1647-1715)时期,法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建立凡尔赛宫管理贵族
- 加强军队控制,扩充军队和海军
- 加强经济管理,下派官员到各地征税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三个事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第一是1455-1485年的红白玫瑰战争
- 兰开斯特和约克家族争夺王位,兰开斯特家族旁支亨利·都铎胜利,开创了都铎王朝(1485-1603)
-
第二是宗教改革
- 亨利八世(1509-1547)自上而下进行的宗教改革,他当时不愿与凯瑟琳(德国国王的姑妈)结婚, 1534年颁布《至尊法》,排除了罗马天主教势力的影响,使基督教会从属于国家教会开始服从于国王
-
第三是英国反西班牙斗争
- 1588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来移民北美,建立殖民地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英国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恢复了国内的和平和秩序,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与欧洲大陆国家不同,都铎王朝的权利受到三个方面的限制
- 第一个限制是议会的限制
- 第二个限制是来自普通法的限制
- 第三点是英国缺少一支常备军
- 都铎王朝的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是合作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财政方面,因为议会限制王室的税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在主权国家兴起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冲突和曲折,其中最大的就是1640年-1660年的内战
伊丽莎白女王在1603年去世,由于她没有后代,所以苏格兰的国王詹姆士继承了英国的王位,被称为詹姆士一世(1603-1625),他开创了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
国王和议会的冲突在查理一世(1625-1649)统治时期达到了高潮,查理一世在1629年就解散了议会
从1629年到1640年查理一世就不再召开议会了,这段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国王个人统治或者无议会统治时期
1640年4月,为了筹措对苏格兰作战的军费查理一世再次召开议会,议会对查理一世解散议会的行为不满,大肆抨击国王,一个月后议会再次被国王解散,被称为“短期议会”
半年以后查理再次召开议会,这届议会断断续续一直存在到1653年,历史上称为“长期议会”
议会不但没能解决军费的问题,反而继续抨击国王,查理认为议会的态度不够诚恳,于1624年离开伦敦去北方组织兵马讨伐议会,于是内战爆发
英国内战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克伦威尔(1599-1658)
1644年克伦威尔的军队在马斯顿荒原打败了王党军队因而获得了铁甲军的美称,克伦威尔也因此升为将军,最后成为了议会军的副总司令,掌握实际权力
1645年克伦威尔受命改组议会军为“新模范军”,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常备军,有2万多人
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在1648年击败了苏格兰军队之后,查理一世被俘
国王被俘之后交给议会审判,为了达到处死国王的目的,克伦威尔在1648年12月派普莱德上校带领士兵清洗了议会,清洗过后的议会只剩下50人,这个被成为“残阙议会”这次行动也被称为“普莱德清洗”
1649年1月残阙议会经过审判判处国王查理一世死刑,2月议会又通过决议废除上院和王权,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在此期间英国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胜利,克伦威尔亲率大军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分别于1652年和1654年完成对这两个地方的征服与合并
英国人从荷兰人手里夺取了美洲的新阿姆斯特丹,后改名纽约,从此确立了英国在海上的霸主地位
在克伦威尔对外战争胜利的时候,他再国内的统治渐渐削弱,于是他采取了军事独裁,在1653年之后他自称为护国公,独揽中央大权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继任护国公却无力维持统治,1660年军事独裁统治被推翻,恢复了议会,议会一致同意恢复君主制,于是就迎立了被处死的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1660-1685)作为新国王
1640-1660年的革命最终是以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妥协而告终
这一时期饱受20年内战之苦的英国人就把国王和国教看做是和平与秩序的保障,从而也就实现了国内的政治和解
1660-1680年间英国基本上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复辟以后不久,国王和议会的争端再起,主要是宗教问题,因为查理二世没有合法的子嗣,所以当时由他的弟弟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继承王位
围绕詹姆士的王位继承问题,议会内部就形成了两派,持反对意见的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辉格党,持支持意见的就形成了托利党
1685年詹姆士最后还是成为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1685-1688)
他上台之后就力图为天主教争取宗教的和公民的平等权利,就引起了支持他的托利党的不满,但托利党最初并没有采取积极反抗的措施,因为他们认为可以等待,当时詹姆士二世也已经年迈,膝下无子,他一旦去逝之后他信仰新教的女儿,已经嫁给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玛丽将继承王位,那么英国依然是新教国家
但是1688年6月,年事已高的詹姆士却老来得子,并且经过洗礼使这个幼子成为了天主教徒
托利党人就联合辉格党人密谋推翻詹姆士二世,鉴于之前内战的教训,所以他们力图通过政变而非革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们秘密的给荷兰的玛丽和她得丈夫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写信,邀请他们来英国执政,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1688年11月威廉率领军队在英国登陆,直扑伦敦,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
1689年英国议会敦请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但王权的授予是有条件的,他们事先起草了《权利宣言》,在威廉和玛丽的同意下成为了正式的法律即《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规定此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暂停法律或废除法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擅自征税和维持军队,未经适当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和剥夺他们的财产等 宣言还要求国王不得干预议会的事务,威廉在接受这些条件之后才即位英国王位
威廉三世,立玛丽为女王,称玛丽二世
1688年的政变被英国人称为光荣革命,这场革命几乎是不流血的,但它维护了英国的法制和议会制,君主制被保留了下来,但它不是作为专制权利,而是作为立宪权威而被保留下来的
1689年以后的英国君主制为君主立宪制
奥地利的兴起
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是德意志国家,在中世纪德意志名义上的统治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事实上神圣帝国皇帝对德意志的控制是十分微弱的
18世纪的思想家伏尔泰曾经嘲讽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16世纪-17世纪西欧国家向民族国家迈进的同时,德意志却遭受了一场空前的灾难,也就是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试图在信仰新教的波西米亚(捷克)恢复天主教,遭到强烈反对,波西米亚并宣布不再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威
-
奥地利和西班牙两支哈布斯堡家族的军队就举兵入侵了波西米亚,对波西米亚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并在那里实行恢复天主教的运动
-
哈布斯堡王朝的胜利引起了欧洲的震动,引起了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和法国的反对
-
于是这场德国的内战就演变成了整个欧洲的国际性战争,到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的失败而告终
-
1648年战争结束之后签署了《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合约表示德意志解体,荷兰和瑞士独立,不再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法国,瑞典及其盟友也从德意志得到了大片领土
合约不仅重申之前的《奥格斯堡和约》,给予德意志各邦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而且还规定天主教徒,路德宗信徒,加尔文宗信徒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根据合约,德意志300多个邦成为事实上的主权国家,各邦获得了实施外交和与外国缔结合约的权利,因此在其他国家向中央集权发展的时候,德国却陷入了封建无政府状态之中 三十年战争彻底的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的促成了现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因此一个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的欧洲终于定型了
三十年战争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之后再神圣罗马的废墟上出现了两个新的德意志国家,奥地利和普鲁士
哈布斯堡王朝丧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导地位,但《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承认了它对于奥地利和波西米亚,匈牙利的统治
奥地利建立的新帝国比过去的神圣罗马帝国更加具有中央集权性质,也更具有近代性
奥地利新帝国建立:
-
重建领土霸权,1697年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了匈牙利
-
推行天主教化,统一的天主教使得不同民族构成的新帝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联系
-
废除了波西米亚,匈牙利选举产生的君主政体,确立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袭君主制
至此奥地利形成了以维也纳为文化中心,皇帝兼任邦国国王的一个联合帝国
普鲁士的兴起
普鲁士是由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勃兰登堡侯国(德国境内)发展而来的,从1417年起,勃兰登堡就由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家族统治
17世纪初形成了以柏林为首都的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的王国,但直到1701年才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为王国
普鲁士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军国主义,在这个国家中军事需要是高于一切的
-
普鲁士成为军国主义国家首先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缘环境有关,它地处在中欧平原,东部有波兰,西边是法国,夹在强权国家之间,它地势平坦没有自然边界缺少天然屏障,军事上容易受到外敌入侵,而且它也没有足够宽广的领土作纵深防御之用,军事地理上的弱势只有靠军事力量上的强势才能弥补,所以普鲁士必须保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才能迫使各个强国对他有所顾忌
-
第二个原因是与三十年战争有关,因为勃兰登堡是德意志地区遭受战祸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十年战争中勃兰登堡是瑞典同哈布斯堡王朝军队的主要战场,为了防止悲剧重演,普鲁士人就不断的加强军队
普鲁士军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普鲁士建立了一支与其资源极不相称的庞大军队,普鲁士的军队建设是从德里希.威廉选帝侯(1640-1688)开始的
在普鲁士军国主义化过程中起到重要最用的另外一位国王威廉一世(1713-1740),他在位的时候奠定了普鲁士欧洲强国的基础
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二世,也就是腓特烈大帝(1740-1786),在1740年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西里西亚,使得普鲁士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使普鲁士跻身欧洲大国之列
-
第二个措施是军队在国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普鲁士国王偏爱军队,重武将轻文官,文官部门都置于武馆机构之下,为了提升军人形象,威廉一世穿军人制服,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穿军装的君主
-
第三个措施是建立了一个适合军事需要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为了增加收入开办王室产业,还规定战争期间可以向贵族征税,还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海外贸易
军国主义对普鲁士的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国家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拥有广泛的征税权,并且拥有大量的王室手工工场,这样就使得普鲁士成为一个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普鲁士还制服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等级会议和封建贵族,征税权从议会转到了政府手中,各个省的等级会议的行政职能也几乎完全由中央政府所任命的常驻官员所接管了,等级制度的削弱也代表着容克对政府事务的干涉减少了
1717年威廉一世颁布的新税收法规,规定容克(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在战争情况下也要缴纳某种税的义务,此举的真正意义在于确立了国王对容克的征税权
其次加强了容克对农民的控制,普鲁士王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统治者和土地贵族之间的谅解的基础之上的,容克承认君主的权威,并且愿意在君主的军队中服役,作为回报,君主就允许容克继续将自己的农民置于世袭受支配的地位
16-17世纪,西欧的农民获得了解放,农奴制瓦解,农奴成了自由民,但是在普鲁士等东欧各地,奴隶制却盛行
第三中产阶级在普鲁士的力量薄弱,普鲁士的经济是在政府的规定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为工商业阶级留下的活动空间很小,而且为了维护军官的权利,普鲁士的法律禁止出售土地贵族的土地,这样就使得中产阶级通过购买土地进入到贵族行列的机会减小,所以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低下
普鲁士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励精图治,致力于建立高度的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开明专制的统治,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击败奥地利,夺占西里西亚,西里西亚是纺织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地区,每年税收要占普鲁士的1/4,从此以后确立了普鲁士在中欧强国的地位,形成了与奥地利争霸德意志的局面
俄国的“西化”
俄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半欧半亚的国家,尽管俄国的主体在欧洲,但是它在很长时期以内一直游离于欧洲的主流发展之外,这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
首先是东正教的影响,俄国皈依的是基督教中的是东正教分支,它从拜占庭那里接受了专制主义的倾向,教会依附于国家,也继承了与西欧天主教对立的状态,所以从一开始就和西方文明处在一个对立中
-
第二是蒙古人的影响,蒙古人从1240年征服俄罗斯并且统治这一地区达两个半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俄罗斯几乎中断了同西欧的联系
-
第三个原因是俄罗斯缺乏不冻港,使得它在与西方进行商业活动和建立交通联系的困难很大,缺少一个面向西方的窗口
彼得大帝改革的途径就是向西欧学习,建立欧洲式的绝对君主制,俄国的西化就是从彼得大帝(1682-1725)开始的
1700年彼得大帝发动战争,企图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历史上称为北方战争,战争初期的失败使得彼得大帝意识到了改革的迫切性,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从军队开始的,他在镇压了射击军的叛乱之后就取缔了射击军,建立了一支西式化的军队,后来就是依靠这支新式军队在1709年击败了瑞典人,夺取了波罗的海一代的土地,使得俄国拥有了不冻港
彼得大帝在从瑞典人夺取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城市,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还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的措施,他采用重商主义的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并且在波罗的海建立船队扩大海外贸易,同时还鼓励发展国内的工业,为了解决新兴工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允许商人去购买农庄的农奴,把近代工业体制嫁接到农奴制上,这个办法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工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也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
此外彼得还加重税收,开征新税,为了保障纳税,农民的流动进一步受到了限制,从而又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
彼得大帝还进行了一些政治上的改革,他取消了杜马(是俄罗斯联邦议会的下议院)和国民议会,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枢密院(君主的咨询机构),也就是议事会,在地方设置省政府,直属于中央领导,废除了大主教制,使得教会服从于他本人
通过这些措施他不仅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还使得俄国朝着绝对主义方向大大的迈进
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可以说是西方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使人们的思想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的束缚,他们并没有帮助欧洲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欧洲主要流行着两种主要思潮,一种是怀疑主义,认为人世间没有什么确然的知识,一切都是相对的,16世纪的法国作家蒙田表达的最清楚,他说“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一无所知”,这种怀疑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文人中尤其流行
另一种思潮是迷信,由于罗马天主教不能给当时的人提供精神上的指导,不少人就开始在宗教之外寻找心灵的安慰,1450-1650年间是欧洲巫术最流行的时期,巫术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巫术流行就造成了巫术恐慌,不少人被怀疑是巫女被处死,16-17世纪欧洲有近10万人被当做巫处死
17世纪科学的兴起拯救了欧洲文明,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之后,科学革命即时的为欧洲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世界观
科学革命是指从哥白尼开始到牛顿结束这一时期欧洲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哥白尼(1473-1543)日心说
科学革命最先是发生在天文学领域,按照中世纪的世界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河行星都是围绕地球旋转的,这种宇宙观最初是由公元2世纪的希腊人托勒密提出来的,所以称为托勒密体系
托勒密体系在中世纪受到罗马天主教的支持,所以直到哥白尼时代没有人敢对这一体系提出挑战
哥白尼是波兰人,爱好数学,到过意大利求学,受到古希腊人地动说的影响,他积30余年天文观测研究的结果在1542年撰成名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的理论
日心说虽然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沉重的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使得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
-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1548-1600)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的和统一的新观点,即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非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是没有中心的,宇宙是物质的,是统一的是永恒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毁灭,布鲁诺遭受了教会的残酷迫害,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他将哥白尼的天文科学建立在更为可靠的数学依据上,开普勒定律不仅修正了哥白尼的错误,他指出行星是沿着椭圆形轨道绕日运行的,他就为后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开普勒也遭到教会的攻击,他的书业被宣布为禁书
-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他首开利用望远镜观察天象之先河,他发现了许多欧洲人从未了解的天文现象,比如说他观察到月亮的表面是崎岖不平的,还观察到太阳上有黑点,1632年伽利略发表了《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系统的总结了他的天文学发现和理论,这部著作也就成为近代天文学经典著作之一
- 除了天文学领域之外,伽利略还进行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他在物体运动力学上论证了自由落体运动,他的这一系列的发现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不仅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而且对于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是一次彻底的打击,伽利略也难逃厄运,1633年他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后来屈死狱中
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都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形星都会沿其轨道运行,这一历史性的问题就留给了牛顿(1642-1727)
-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详细的阐述了之一理论,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鼎盛时期的到来,在科学史上万有引力的发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创见,它揭示了整个宇宙运动的内在规律
到17世纪中叶崇尚科学已在欧洲社会蔚然成风,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科学社团组织鼓励和支持科学家们的各种研究
其中最富盛名的是1662年建立于伦敦英国皇家学会,和建立于1666年的法国科学院
近代早期快速增长发展的科学发现要求人们对科学探索的意义作出评价,也就是说要从理论上或者从哲学层面上为科学探讨指引方向,这项工作是由英国的培根和法国的笛卡尔完成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沉溺于宗教迷信,遵循经院哲学的方法,这些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考,束缚着人们的求知,因此要获得自然知识和真实的知识必须要摧毁现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
培根和笛卡尔完成了这项伟大艰巨的工作,成为了从思维和方法论上引发科学革命的文明的先知,创立了近代科学哲学
-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阐释了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就是同演绎推理相反的归纳法,他主张由具体到抽象,把知识建立在管擦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实验并且加以论证,避免以事实去迎合种种臆想出来的思想模式,因此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
笛卡尔(1596-1650)提出了系统的怀疑原则,他怀疑一切看上去似乎真实的东西,但他不怀疑怀疑者本身,因此他提出“我思故我在”他呼吁理性,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怀疑,判断,思考,裁判,告诉人们只有依靠理性才能发现知识,发现真理,笛卡尔的怀疑论有助于破除中世纪的种种谬误和偏见,他肯定人的认知能力,对于人类在理性的基础上重建知识体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影响
从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科学革命在西欧猛然爆发,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近代科学在此诞生
科学革命对于欧洲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首先他改变了人对自然的恐惧,其次科学革命削弱了传统的基督教思想,第三点是科学革命鼓舞了一批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所以科学革命又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科学革命为西欧各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科学的发现和传播日渐打破了宗教权威的控制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科学革命直接预示和推动着日后科学的更大发现和知识的进步,特别是震撼世界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普遍进步
从世界范围来看,此时西欧各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独占优势也为日后西欧各国向落后国家的扩张,取得世界优势地位和建立霸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用理性驱散人类无知的运动,启蒙精神起源于17世纪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人类理性在自然界的成功运用
既然人类可以利用理性发现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同样人类也可以运用理性发现人类自身的法则和规律,所以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发展和提升
启蒙运动的基本特点:
-
第一个特点是崇尚理性
- 康德在1784年发表了《什么是启蒙运动》的文章,他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康德呼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也将启蒙运动称为理性时代
-
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崇尚进步
-
第三个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启蒙运动反对一切形式的宗教,因为宗教代表着人类的愚昧和无知,启蒙运动使得人类彻底的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启蒙思想家
-
英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 第一位将理性原则引入到政治学的分析中
-
英国政治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
- 约翰.洛克发展处了一套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下不同的理论,他主张政府必须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
- 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
- 丹尼 狄德罗在1745年应邀编著一本百科全书,他表示要通过这部书去改变人们现存的思想方式,要让它成为一个介绍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反对封建专制的巨型炸弹,为此他邀请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参与编著,他们围绕着百科全书形成了一个百科全书派
-
“法国三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
孟德斯鸠(1689-1755)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洛克的政治学说推崇备至,1748年他出版了《论法的精神》,这是西方政治理论和法学史上的一部巨著,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政原则,其一它对政体的分类,第二点事气候和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第三点是他提出了三权分立说
-
伏尔泰(1694-1778)是欧洲第一个用完全世俗的观点来撰写世界历史的作家
-
卢梭(1712-1778)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政治平等问题的,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
在启蒙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伏尔泰的思想,因为他主张开明君主制,开明君主制在18世纪的欧洲盛行一时,其中最瞩目的代表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1740-1786),和俄国的叶卡特琳娜女王(1762-1796)
启蒙思想家真诚的启发民智,要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中的理性召唤出来,使人类走出不成熟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人
他们相信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因而启蒙运动使得18世纪成了哲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
理性的启迪,运用和批判是启蒙思想家的重要任务,在理性的引导下摧毁神权,王权和特权,追求与实现人的权利 自由和平等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启蒙的内在精神,同时也成为了18世纪的时代精神
正是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法国人民在1789年进行了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