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据中心架构演变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浅谈数据中心架构演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谈到数据中心的架构和建设,我们不难想到最初的三层架构,即完全硬件化的架构。
显而易见,这种方式的特点如下:
① 设备独立——单个设备承载单个功能
② 管理割裂——单个设备单独管理
③ 厂商异构——服务器、网络、安全等设备由不同厂商提供
缺点也很明显:
① 硬件资源利用率极低,硬件投资成本大,资源浪费明显
② 业务上线周期长:从市场调研,到预算规划,到硬件采购,到部署上线,周期在1个月到半年不等
③ 管理维护难,排障难,扩容难。
④ 无冗余性、无高可用,故障恢复周期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出现了以vmware为代表的服务器虚拟化,即计算资源虚拟化。
第二个阶段:虚拟化——计算资源的虚拟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服务器虚拟化。
相对于基础的架构,vmware把计算资源作为一个资源池,采用fc-san架构的方式进行组网,不仅解决了资源利用率的问题,同时也减轻了运维的负担;
相对于之前的基础架构而言,具有如下特点:
①资源池化——硬件服务器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部分硬件资源的整合,构造计算资源池化
②统一管理——在虚拟化平台上建立虚拟机,在虚拟机里部署业务,实现平台上虚拟机的统一维护和管理
③横向扩展——计算资源不够,可以直接补充硬件服务器达到资源扩展
④高可用性
⑤提升资源利用率
⑥动态调度资源
⑦降低能源消耗
所以服务器虚拟化的缺点也很明显:
① 虚拟化软件的高昂投资
② 网络、虚拟化平台、共享存储的复杂运维
③ 共享存储的高昂投资,存储扩容难
④ 同样,跟传统数据中心共同的问题就是网络、安全设备的厂商异构、独立管理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随着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仅仅靠服务器虚拟化已经无法满足;无论是业务的扩展能力,还是其自动化能力,都在要求IT,从传统服务器虚拟化架构向“互联网”架构过渡。
那如何解决引入服务器虚拟化之后带来的这些问题呢?又如何在成本、管理、高性能等各种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设想一下,把整个数据中心所需要的安全、网络、业务、存储都虚拟化了,怎么样?
以前我们需要用各种硬件堆叠才能搭建起来的数据中心,不仅复杂还浪费硬件成本,占用机房空间。
而现在通过x86服务器和二层交换机的连接,将网络功能、计算功能、存储功能和安全功能全部软件化,以软件的形式实现我们传统数据中心硬件堆积所完成的一切功能。全部组件融合在一套虚拟化管理软件平台中。
那么,超融合平台带来了哪些好处?
① 存储虚拟化——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一份数据在不同物理主机上存有总共2-3份,确保单台主机或者单块磁盘故障不影响整体业务
② 统一运维——一个平台维护整个数据中心,不再单独管理网络、业务、存储和安全
③ 节约成本——服务器虚拟化的节约硬件服务器基础之上,节约安全设备投资的硬件成本
④ 扩容简易——直接新增物理服务器就能达到扩容整个平台硬件资源的目的
硬件重构是为了解决扩展性方面的限制,软件定义的收益主要在于自动化。它把IT变成一个IT即服务,IT即业务的一个创造价值的角色。
即基于互联网基因的企业云基础架构!
说到超融合,基于开源的一些私有云就不得不说了。但是目前很多类似于openstack社区这种开源的代码,使用起来首先稳定性不可靠;其次,对于运维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管理比较难;一旦出现问题对业务系统会造成不免挽回的损失。
想让OpenStack成为最终平台的解决方案存在风险,甚至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虚拟化管理程序的支持,OpenStack虽然支持几乎所有的虚拟化管理程序,不论是开源的(Xen、KVM)还是厂商的(Hyper-V、VMware),但对它们的支持仅仅是开启、关闭而已。
OpenStack是一个框架,一个可以建立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基础架构。这并不是一个现成的产品,要想开展基础架构方面的工作,企业需要顾问和开发人员。很多时候还需要第三方的集成工具。
此外,新版本的发布过于频繁,一些地方同老版本出现了兼容性问题。如果你对代码做了一些改进,却不被社区接受,那么你使用自己代码更新的版本将变得难以维护。
最后,得考虑一下OpenStack技术人员的成本。比如,在北美和欧洲的成本显然不同。
归根结底,对于数据中心的建设来说,至少要满足以下几点的要求:扩展性,安全性,易用性,灵活性,冗余性。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架构,就要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来实现了,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本文出自 “李福林的个人博客”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lifulin.blog.51cto.com/6904692/1983949
以上是关于浅谈数据中心架构演变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