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少有人走的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少有人走的路,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今天记录前两章的笔记:自律和爱 2017-10-12
这里的笔记充满了主观选择,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在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时候,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地方产生共鸣,我可能着重摘录自己的共鸣处或者觉得言之有理的地方作为笔记。这里看起来充满了鸡汤式的文字,但是事实不是如此,如果深陷其中某个问题,在书中看到自己的案例,相信一定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没有问题当然最好,当一个幸福的人,大吉大利,晚上可以吃鸡。
一、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自律包括四个部分: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2.承担责任:不能及时解决自己的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这两个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导致,前者是为自己强加责任,后者则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认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逃避自由: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实则是在逃避自由。一般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它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觉得自己不能够‘应对’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它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它们感到乏力,是因为它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疗,它们就会知道,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了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个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3.忠于事实: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对显示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去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如果地图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绘制人生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详实。//移情:过时的地图。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移情’。移情定义: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作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迎接挑战;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我们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我们不仅要观察 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题(我们自身)进行反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相符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等于把自己关进了“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认识和忠于事实带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甚至远大于痛苦。//隐瞒真相:一个人应该有选择的表达意见和想法
4.保持平衡:保持平衡意味着确定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比如,要学会恰当的生气。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要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放弃。放弃人生中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但是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抑郁的价值:我们在放弃了某种心爱的事物---至少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必然会带来痛苦,但这也是心智成熟所必必需的。因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健康的现象。//放弃与新生:人类只有适当放弃自己,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声明的意义在于“死亡”当中,这个“秘密”是一切宗教的核心。放弃自我,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痛苦。有没有可能避免心灵成长的痛苦?有也没有。因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同时,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接近尽善尽美。//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作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决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那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求精神和意识的发展。但是不经痛苦和折磨,那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即使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但那时痛苦的强烈程度,可能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你或许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要追求精神的发展呢?(此处作者认为你是个傻逼)
二、爱: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1.爱的定义:a.爱与非爱的最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b.爱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c.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d.爱需要付出努力,e.爱是一种意愿
2.先看看什么是非爱:坠入情网和浪漫爱情的神话。人们之所以会坠入情网,是因为它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怕出来。诚然,这不一味着我们不再爱对方,不再爱那个与我们坠入情网的人,但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终归有一天会彻底消失。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迟早要归于结束,鲜艳的花朵,势必要枯萎凋零。//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孤独,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别人的‘自我’合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了一起!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觉到自己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我们感觉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前途无限光明。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残酷的现实,迟早会击溃两岁孩子的幻想,同样也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日常的琐事和难题,会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xx……xx双方都惊讶而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跟对方融为一体,彼此的欲望、爱好和想法都相去甚远,局面好像难以改变,差距好像无法缩短。于是,两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幻觉破灭,就可能面临劳燕分飞的局面。要避免这种情形,两个人就必须面对现实,学会真正的相知和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之为基础。坠入情网不是出自主观的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坠入情网的唯一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坠入情网是人类原始基因对人类理性的征服,使我们心甘情愿地落入婚姻的“陷阱”。//事实的真相是:我们把初恋时爱的感觉,错当成了永恒的爱,为了追求永恒的爱,为了追逐那种幻觉,我们后悔不迭,要么与对方分道扬镳,要么一辈子生活在悔不当初的痛苦之中。
3.再谈自我界限。坠入情网虽然只是一种幻觉,但却可以骗过大部分世人,使人神魂颠倒。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坠入情网的感觉和真正的爱极为相似。//由于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所以,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声明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就是我们所爱的人或事物。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占据我们的心灵。例如,一个喜爱园艺的人,他会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花园之中。他从对园艺的关注和爱之中,不仅获得了无穷的满足感,也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自我界限。//对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的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我们与所爱的对象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它也许不想坠入情网时那样具有狂热的激情,但是这种状态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心理学家说的‘高原体验’与恋爱是的‘高峰体验’不是一回事,前者具有的高度既不容易突然显露出来,也不会一下子消失,你可以长久地停留在上面,不会轻易落下来。//性和爱虽然可能同时发生,却不是同一回事。在特定情形下,性和自我界限的崩溃有着某种关联,它可以让人产生狂喜。性的高潮让自我界限刹那间崩溃,使我们可能变得极度忘情。在性高潮的刹那间,我们忘了自己是谁,只是感觉灵魂出窍,迷离在了时空之中。但这样的感觉只能持续短暂的时间,甚至只有短短一秒钟。//恋爱和性却有可能成为真爱的开始,因为恋爱和xa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有可能产生。由于我们提前品尝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滋味----即幻想中神秘的爱的感觉,所以在激情过后,我们仍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成为一个诱因,引发我们去追求真爱。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4.依赖性:没有别人的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美,以致无法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的人生。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他控制自己的生活。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可能使我们强烈地亲近某个人,表面上我们与对方彼此深爱,但实际上却只是依赖对方而已。这种依赖性多来自童年时期,由于患者父母缺乏爱的能力,孩子在孤独和冷漠中长大,所以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不成熟的状态,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让别人跟着遭殃,而不是促进别人的心灵成长。
5.精神贯注 爱的对象不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或者活动。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培养某种爱好,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要学会自尊自爱,就需要自我滋养。我们需要为自己提供许多与心智有关的养分。我们必须爱惜身体,好好照顾它;我们要有充足的食物,给自己提供温暖的住所;我们也需要休息和运动,张弛有度,而不是永远处在繁忙状态。俗话说:圣人也需要睡眠。合理而健康的爱好,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当然,爱好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否则就偏离了人生的方向。某种游戏或娱乐项目大受欢迎,在于它们能够取代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痛苦。他们想通过运动游戏方面的成绩,抵消在做人方面没有进步的事实。如果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就不会自欺欺人,以低级、肤浅的目标代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
6自我牺牲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这样做是基于什么动机呢?她乐于忍受虐待,是否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的优越感呢?当离家出走的丈夫回过头来请求她的原谅时,她便由被虐待者转变成了虐待者,享受到了虐待的快感。//受虐狂还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成了真正的爱。其实,她们潜意识里更多的是恨,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牧师,愿意为家人牺牲一切,认为自己的动机完全是为家人着想,但他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维系美好的自我形象,而确立这一目的的动机正是出于对自己父亲的恨,而不是爱。//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愿望,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真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
7.爱,不是感觉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爱的感觉和精神贯注密不可分。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是自主的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8 关注的艺术 拓展自我界限就和走路一样,每多走一步或一公里,都可以逐步对抗与生俱来的惰性,抵御因恐惧而产生的排斥心理。拓展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爱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关注。体会对方的问题和感受---所有的这些做法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排除杂念。这一切可能枯燥乏味,让你感到不自在,甚至要花很大的精力,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意味着真正的爱。懒惰的热根本无法好好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不那么懒惰,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习惯。爱是一种特殊的任务,非爱的本质是懒惰。
9 失落的风险 爱需要用行动来体现,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来未接触的事物,通过与事物的接触,我们的自我便会获得改变。然而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规矩,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使我们陷入痛苦,并由此产生恐惧。有些时候,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意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并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时能够坦然行动,克服畏惧的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心智的成熟(也即爱的本质)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精神贯注并不等于真正的爱,但毕竟是爱的起点。给予某个事物以精神贯注,可能面临拒绝或遭受损失;接近某个人,就可能经受失去对方的危险,让我们再次回到孤独寂寞的状态。//精神贯注表面上的代价之一,就是你迟早要为贯注的对象死亡或离去,让自己饱受痛苦的折磨。如果不想经受个中痛苦,就必须放弃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包括子女、婚姻、xa、晋升和友谊,但唯有这些事物才能够使人生丰富多彩。在拓展自我的过程中,除了痛苦和悲伤,你同样可以收获快乐和幸福。完整的人生势伴随着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逝去。如果你想避免其中的痛苦,那你恐怕只有完全脱离现实,去过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大多数心理有疾病的人,都不能清醒而客观的面对死亡。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成永恒的伴侣,想象她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在死亡的指引下,我们会清醒的认识到,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和珍惜。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会声明的宏大意义。
10.独立的风险 人生是一场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不是随意迈出的一小步,而是用尽了全力向前跳出的一大步。很多人一生都未能实现这种跨越,他们貌似成人,或许小有成就,但直到寿终正寝之际,他们的心理仍远未成熟,甚至从未摆脱父母的影响,获得真正的独立。//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成长的过程极为缓慢,除了大步跳跃之外,还包括进入未知天地的无数次小规模跨越。//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还需要什么条件呢?自尊自爱。原因是: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
11.投入的风险 充分投入是真爱的基石之一 充分投入,并作出承诺可以给别人带来安全感。//心理医生对治疗的投入,其风险不仅在投入的状态本身,也在于可能经历意向不到的挑战,甚至要对以往的认识做大幅度的修正。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包括移情的心理现象),通常面临诸多困难。//像这样的情况,当事人所承担的风险之大,甚至不亚于战场上深陷险情的士兵。但这两种情况又有很大的不同:腹背受敌的士兵没有选择,只能面对;而一个出于心灵成长中的人通常都会退缩到以前熟悉而又狭隘的方式中,拒绝成长。
12冲突的风险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发生冲突时的指责和假谦虚,即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真正有爱的人是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者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筹。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父母爱孩子,就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要采取谨慎而又积极的态度。他们也要允许子女指出自己的错误。同样,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这种原则对友谊同样适用。//冲突或者批评,是人际关系中特殊的控制权利,如果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的进程,甚至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如果它遭到滥用,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行使爱的权利,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有时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你的爱越深,就会越加谦虚,而不是自私和傲慢。//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爱使他们勇气倍增,敢于面对任何考验。相应地,强大的责任感,会使人更加谨慎而沉稳。
13.爱与自律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这对夫妻刻意追求人生多姿多彩,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由于缺少自律,他们的生活状态必然混乱不堪。这就好比幼儿学习画画,只是随意地把色彩涂抹到纸上,表面看上去,也许倒也颇具吸引力,但是画面其实既单调又乏味,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他们不懂得控制、调节和改变。因此画布上没有任何结构和形状,也没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肆意放纵、漫无节制的情感,绝不会比自我约束的情感更为深刻。古代谚语:浅水喧闹,深潭无波。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人不应该被情感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压抑得荡然无存。如果感情是患者的奴隶,自律就是管理奴隶的法律。感情是人生活力的来源,它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乐趣,满足自我的需求。//恰到好处的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需要丰富而复杂的平衡技巧,需要自我剖析和自我调整。主人要尊重奴隶,提供像样的食物、住所、医疗以及及时听取意见并给与反馈。//也许你认为,我高估了与爱相关的自我约束,我推崇的生活方式严厉而苛刻,不停的自我反省,时刻考虑义务和责任,这样只会把人变成清教徒。事实是,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通过其他方式,也可以获得短暂的快乐,但他们的生命力有限,无法让心智走向成熟。
14.爱与独立 帮助他人的心灵获得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和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纪伯伦 《寂寞的智慧》
15.爱与心理治疗 我和别人交往时,一直都要处于思考中。我不想那么辛苦,只想活得快乐些。我则提醒他们,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也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既不能学到什么,也不能交给别人什么。即便如此,患者们还是会感到紧张和畏惧。他们说的是心里话,他们不想追求过高的目标,不想让人生过于辛苦。因此,即便是接受最有经验、最具爱心的心理医生的治疗,大多数患者也没有发挥出全部潜力。他们到了某个阶段,就会匆匆结束治疗。他们或许能够咬紧牙关,踏上短暂的心智成熟之路,甚至走过相当长的距离,但终归难以走完全程。心灵之旅过于艰难,使他们只满足与普通人,而不想接近上帝。
以上是关于少有人走的路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