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Posted 20135223何伟钦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读书笔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内核中的bug
- 内核中的bug表现得不像用户级程序中那么清晰——因为内核、用户以及硬件之间的交互会很微妙;
- 从隐藏在源代码中的错误到展现在目击者面前的bug,往往是经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事件才可能触发的。
内核调试的难点
- 重现bug困难
- 调试风险比较大
- 定位bug的初始版本困难
2. 内核调试的工具和方法
2.1 输出 LOG
输出LOG不光是内核调试, 即使是在用户态程序的调试中, 也是经常使用的一个调试手段.
通过在可疑的代码周围加上一些LOG输出, 可以准确的了解bug发生前后的一些重要信息.
2.1.1 LOG等级
linux内核中输出LOG的函数是 printk (语法和printf几乎雷同, 唯一的区别是printk可以指定日志级别)
printk之所以好用, 就在与它随时都可以被调用, 没有任何限制条件.
printk的输出日志级别如下:
等级 |
描述 |
KERN_EMERG | 一个紧急情况 |
KERN_ALERT | 一个需要立即被注意到的错误 |
KERN_CRIT | 一个临界情况 |
KERN_ERR | 一个错误 |
KERN_WARNING | 一个警告 |
KERN_NOTICE | 一个普通的, 不过也有可能需要注意的情况 |
KERN_INFO | 一条非正式的消息 |
KERN_DEBUG | 一条调试信息--一般是冗余信息 |
输出示例:
printk(KERN_WARNING "This is a warning!\n"); printk(KERN_DEBUG "This is a debug notice!\n");
2.1.2 LOG记录
标准linux系统上, printk 输出log之后, 由用户空间的守护进程klogd从缓冲区中读取内核消息, 然后再通过syslogd守护进程将它们保存在系统日志文件中.
syslogd 将接受到的所有内核消息添加到一个文件中, 该文件默认为: /var/log/dmesg (系统Centos6.4 x86_64)
2.2 oops
oopss是个拟声词, 类似 "哎哟" 的意思. 它是内核通知用户有不幸发生的最常用方式.
触发一个oops很简单, 其实只要在上篇博客中的那些内核模块示例中随便找一个, 里面加上一段给未初始化的指针赋值的代码, 就能触发一个oops
oops中包含错误发生时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 寄存器上下文和回溯线索), 对调试bug很有帮助!
调试内核时, 还可以开启内核编译参数中的各种和内核调试相关的选项, 那样还可以给我们提供内核崩溃时的一些额外信息.
2.3 主动触发bug
调试中有时将某些情况下标记为bug, 执行到这些情况时, 提供断言并输出信息.
BUG 和 BUG_ON 就是2个可以主动触发oops的内核调用.
在不应该被执行到的地方使用 BUG 或者 BUG_ON 来捕获.
比如:
if (bad_thing) BUG(); // 或者 BUG_ON(bad_thing);
如果想要触发更为严重的错误, 可以使用 panic() 函数
比如:
if (terrible_thing) panic("terrible thing is %ld\n", terrible_thing);
此外, 还有dump_stack 函数可以打印寄存器上下文和回溯信息.
比如:
if (!debug_check) { printk(KERN_DEBUG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n"); dump_statck(); }
2.4 系统请求键
这个系统请求键可以在一个快挂了的系统上输出一些有用的信息.
这个按键一般就是标准键盘上的 [SysRq] 键 (就在 F12 键右边, 其实就是windows中截整个屏幕的按键)
单独按那个键相当于截屏, 按住 ALT + [SysRq] = [SysRq]的功能
启用这个键的功能有2个方法:
- 开启内核编译选项 : CONFIG_MAGIC_SYSRQ
- 动态启用: echo 1 > /proc/sys/kernel/sysrq
支持 SysRq 的命令如下:
主要命令 |
描述 |
SysRq-b | 重新启动机器 |
SysRq-e | 向init以外的所有进程发送SIGTERM信号 |
SysRq-h | 在控制台显示SysRq的帮助信息 |
SysRq-i | 向init以外的所有进程发送SIGKILL信号 |
SysRq-k | 安全访问键:杀死这个控制台上的所有程序 |
SysRq-l | 向包括init的所有进程发送SIGKILL信号 |
SysRq-m | 把内存信息输出到控制台 |
SysRq-o | 关闭机器 |
SysRq-p | 把寄存器信息输出到控制台 |
SysRq-r | 关闭键盘原始模式 |
SysRq-s | 把所有已安装文件系统都刷新到磁盘 |
SysRq-t | 把任务信息输出到控制台 |
SysRq-u | 卸载所有已加载文件系统 |
2.5 内核调试器 gdb和kgdb
linux内核的调试器可以使用 gdb或者kgdb, 配置比较麻烦, 准备实际用调试的时候再去试试效果如何..
2.6 探测系统
下面一些方法是在修改内核后, 用来试探内核反应的小技巧.
2.6.1 用UID控制内核执行
比如在内核中加入了新的特性, 为了测试特性, 可以用UID来控制内核是否执行新特性.
if (current->uid != 7777) { /* 原先的代码 */ } else { /* 新的特性 */ }
2.6.2 用条件变量控制内核执行
也可以设置一些条件变量来控制内核是否执行某段代码.
条件变量可以像上篇博客中那样, 设置在 sys 文件系统的某个文件中. 当文件中的值变化时, 通知内核执行相应的代码.
2.6.3 使用统计量观察内核执行某段代码的频率
实现思路就是在内核中的设置一个全局变量, 比如 my_count, 当内核执行到某段代码时, 给 my_count + 1 就行.
同时还要将 my_count 打印出来(可以用printk), 便于随时查看它的值.
2.6.4 控制内核执行某段代码的频率
有时侯, 我们需要在内核发生错误时打印错误相关的信息, 如果这个错误不会导致内核崩溃, 并且这个错误每秒会发生几百次甚至更多.
那么, 用printk输出的信息会非常多, 给系统造成额外的负担.
这时, 我们就需要想办法控制错误输出的频率, 有2种方法:
方法1: 隔一段时间才输出一次错误
static unsigned long prev_jiffy = jiffies; /* 频率限制 */ if (time_after(jiffies, prev_jiffy + 2*HZ)) { /* 输出间隔至少 2HZ */ prev_jiffy = jiffies; printk(KERN_ERR "错误信息....\n"); }
方法2: 输出 N 次之后, 不再输出(N是正整数)
static unsigned long limit = 0; if (limit < 5) { /* 输出5次错误信息后就不再输出 */ limit++; printk(KERN_ERR "错误信息....\n"); }
2.7 二分法查找bug发生的最初内核版本
Git 提供的二分搜索机制:
git bisect start # 开始二分搜索 git bisect bad <bad_revision> # 指定一个bug出现的内核版本号 git bisect good <good_revision> # 指定一个没有bug的内核版本号, 此时git会检测2个版本直接的隐患 # 根据结果再次设置 bad 和 good 的版本号, 缩小Git检索范围, 直至找到可疑之处为止.
以上是关于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