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时间」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豆瓣时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变着花样,「豆瓣时间」的广告页已经在豆瓣App上轮播了一周。豆瓣er们被雨果、普希金、菏尔德林等大师邀请了那么多天,终于在今天见到这档付费音频节目的真面目。
今天是2017年3月7日,距分答上线近一年,距喜马拉雅FM“123知识狂欢节”过去3个月。如今,罗胖正在炮制概念的路上狂奔,知乎已然形成付费矩阵,科技媒体Pro版遍地开花。
以文艺青年为主要用户群的豆瓣,却还是秉持“慢工出细活”的态度,除了原创+打赏的标配功能,去年最大的动作就是阿北宣布要进军影业。虽然每个行为都指向内容,但都没真正涉及支付。这次试水音频付费,算是豆瓣第一次面向用户收费。
动静的确是大了些,但豆瓣依然不敢把步子迈太大。「豆瓣时间」不是一个单独的App,甚至不是一个内嵌功能,而仅仅是首页诸多内容中的一个。比起其它内容平台为付费栏目单独开Tab的做法,豆瓣有点过于谨慎和小心。
「豆瓣时间」是一款好的内容付费产品吗?我们得先明确一下“内容付费”的概念。它不同于“知识付费”,否则此刻坐在办公室的我,不可能拿到工资。当人们谈论“内容付费”时,谈的其实是:内容本身有价值。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三个关键词来看。
知识中介:表达的价值
第一个关键词:内容。
准确地说,“内容”由“知识”转化而来。这波内容价值的回归,其实是表达价值的回归。“知识”是抽象的,大多数人把“知识”变成“技能”来谋生。你学习了文学理论,把它转化成写作技能,给杂志社供稿;你拿到一本食谱,把它转化成烹饪技巧,到餐厅当厨师;你学习了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安抚人情绪,去给人做心理咨询。
还有一部分人,把“知识”变成“技能”后,还有余力把它具化成“内容”,压缩成“干货”。再贩卖给他人。所以这波尝鲜内容付费的人,多半以前就从事表达和沟通相关工作。比如传统媒体人、教师和提供咨询的人,相对应的形式是订阅专栏、网络课程和问答平台。
矛盾之处在于,大多数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工种,对表达的要求都不高。比如工程师,一般都给人一种不善言辞的印象。互联网技术领域,又有几个冯大辉和曹政呢?所以文科生更容易在内容付费热潮中大展拳脚,文科领域是内容价值回归的主要阵地。
另一个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人都乐于表达。找一个善于分享和表达的人,比找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可能更难。所以新兴的独立平台做内容付费不容易,因为它没积累达人资源,站内也没形成分享的氛围。豆瓣、知乎、喜马拉雅FM这类存活多年的内容平台,本身就聚拢了一批有充分表达欲求的用户。这些用户价值,就是商业变现的基础。
「豆瓣时间」首期节目《醒来》
「豆瓣时间」首期节目《醒来》,邀请北岛和他的诗人朋友们,为用户讲解五十首中外经典现代诗。豆瓣官方表示,之后还会邀请白先勇讲《红楼梦》,杨照讲《史记》。这基本符合内容付费的逻辑。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主讲人也大多曾在高校任职。
问题是,「豆瓣时间」目前还是从站外邀请名人来做节目,并没有挖掘用户价值。这可能是因为,目前的内容付费,本质上还是流量生意。
这可能就要谈到第二个关键词:本身。
内容付费≠流量生意
我们期待的内容价值回归,指的是抛开一切语境,优质内容本身存在价值。借用文学上的术语,就是“作者已死”,我们应该分析“文本”而非“文学”。
“本身”的核心是:作者的价值应该被正确评估。但我们目前所处的内容付费热潮,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产生大量内容垃圾。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许多工具产品强行做内容,哄广告爸爸开心,此时内容被视作新的流量入口,作者价值被严重低估。第二个阶段,产生大量一次性内容。最典型的是时下兴起的各种内容付费专栏,邀请各类知识网红传授干货,此时用户购买的不是内容而是品牌,作者价值被严重高估。
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作者的价值。理想状态下,衡量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应该抹去作者和时代背景,单独分析“文本”。同样地,多数时候我们也不希望无形的内容和有形的商品一样,有品牌溢价。内容付费时代,“作者已死”的意思应该是:每一位肚里有货、擅长并乐于表达的人,生产的内容都应该被尊重。
目前,「豆瓣时间」首期节目的宣传是借着北岛的名气,但内容并没有陷入流量陷阱。因为诗人学者都是坐冷板凳,人们熟悉的诗人恐怕一巴掌都数得过来。而《醒来》的主讲人有十七位,总共102期,更新近半年才会完结。用户一旦付费,就意味着他认同后续所有内容,无法退款。这么做利弊都很明显:好处是给用户提供新鲜感,内容本身的价值得以彰显;坏处是违反主流的粉丝经济,变相提高用户的付费门槛。
为《醒来》付费的用户可能没那么多,但一定都是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可即便只有一千人,只要能讨好用户,就有价值。否则那些做生活电商和奢侈品的平台早就饿死了。更何况,文艺青年在国内已经不是小众群体,豆瓣不应该被这个设定框死。
不过3月5日豆瓣上《对话戏剧大师列夫·朵金》的直播,观看人数仅万人——相较于1.5亿注册用户量,这个数据可没那么漂亮。除去学术内容本身不讨喜这个因素,直播这个形式也不太合适:学术研讨会没有视觉效果冲击,现场翻译也比较浪费时间。如果不是非常狂热的列夫·朵金粉,线下查文献对其的帮助可能更大。
这就牵扯到最后一个关键词:价值。“文艺”究竟应该以何种形式展现,才能获得最大的价值?相对小众的领域,如何做内容付费?
内容之外的价值溢出
坦白说,中文系出身的我对《醒来》的内容也不是太感兴趣。对于「豆瓣时间」的未来,我的第一反应也比较悲观。毕竟独立电影想卖出商业电影的票房,太难了。可说起文艺领域的付费音频,我想起一个特例:田艺苗在喜马拉雅FM上的节目《古典音乐很难吗?》。
《田艺苗:古典音乐很难吗?》
古典音乐是比诗歌更小众的领域,可它却意外冲进付费节目前十的榜单,为什么?一个关键点可能在于:有没有特定的消费场景。
发明了“国民总时间”概念的罗辑思维团队,现在张口闭口都是“省时间”和“杀时间”。可文艺类的付费音频究竟属于哪种,你很难界定。首先它不是干货,不会教你速成法。其次它不是游戏之类的快消品,谈不上浪费时间。它讲究的其实是“合理利用时间”。
音频内容最主要的消费场景是上下班路上和睡觉前后。我不喜欢在这个时间段听“干货”,因为空闲时间听这些,本就是一种变相加班。然而我又嫌流行音乐太吵并且浪费时间。所以这个时间最好用来培养我的业余爱好,比如听古典音乐。
对多数人来说,这个爱好可以指向文学、影视和音乐。因为它们都有“低门槛,高逼格”的特点。这意味着,人们无需为此付出太多精力,却可能收获意外之喜。举个例子,我今天听西川讲了鲍勃·迪伦的《在风中飘》,只是图个轻松。某一天我却可能因为这首诗结交了一位朋友,当时的轻松变成现在的谈资。
所以如果「豆瓣时间」成功了,也许并非因为它“填充了文化领域付费内容的空白”。因为“文化”是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不要说得到App、喜马拉雅FM上此类内容有多少,樊登读书会、十点读书这样专注于读书的平台也不少。只能说豆瓣的文艺调性刚好切中一部分人的心理,适应了某个特定的消费场景。
当然,我更看重的是第二个关键点:平台是否形成“内容生产者-平台-消费者”的稳固关系。
当下所有尝试内容付费的平台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它所拉拢的名人,要么被微信截胡,要么出走。解决方法是分两步走:一是让名人意识到微信无法带来精准粉丝,出走没有强大流量支撑;二是不再依赖名人,而是发展站内达人。
一句话,平台必须形成独特的氛围。这个氛围不能简单的用“文艺”、“互联网”、“二次元”这些词来描述。它还得有这些特点: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重合度很高,平台对内容利用率很高,达到自运营的效果。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乎这种大众问答平台,天然具有这种优势。很多人既是自己擅长领域的答主,又是其它领域的提问者。而在一些垂直内容平台,分享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差别很大,每个人只使用符合自身定位的一部分功能。很显然,前者更容易形成社群,后者只是单纯的连接工具。
当然前提是平台已有足够的内容沉淀。举办知乎Live的人,多半本身就是知乎重度用户。人们知道,留在知乎还能看到他下一个回答。北岛虽然注册了豆瓣ID,也发了广播,但人们不指望他以后还留在平台。因此“邀请制”对这些老平台而言,只是短期吸引流量的手段。挖掘用户价值,才是最终目的。
北岛的豆瓣被近万人关注
豆瓣也在逐渐发掘用户价值。从早期靠广告和导购赚钱,到上线「影视改编」和「译者项目」激励用户生产优质内容,再到推出「豆瓣时间」与站内评论人、音乐人、摄影师等内容生产者合作,都能看出豆瓣的野心。
不过这条路可能会走的比较艰辛。主要原因我在《是时候聊一块钱的豆瓣了》中提过,评论性的长尾内容,商业价值尚未被发掘;还有个原因是,豆瓣从未主动推荐用户。你可以轻易在知乎找到各领域大V,却很难在豆瓣的茫茫用户中发现达人。豆瓣一直追寻一种小国寡民,人人平等的状态,拒绝给用户分级。这就导致1.5亿用户中存在大量达人无法被发掘。
如果说豆瓣之前的内容尝试,如众包出版、影视改编和短片计划是小火慢炖,这次的「豆瓣时间」就是中高火,希望快速抢占文艺类付费内容的地盘,刺激站内达人生产付费内容。只是,豆瓣的生态可能并不适合广场式的Live。
文艺青年有很多奇怪的爱好,比如有人喜欢收集某一天过期的秋刀鱼罐头,有人喜欢换宿和Gap Year。当然更普遍的是一些细分爱好,比如都喜欢戏剧大师列夫·朵金。小范围的兴趣交流会,能否变现,如何变现,这对豆瓣运营团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最后用鲍勃·迪伦的诗来终结:豆瓣要推多少产品,才能取悦文青?文青要读多少诗,才能用诗歌赚钱?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答案在风中飘。
Social library data, can check the identity card number, www.yuheng119.com/ bank card number, password, home address, and even open house records many dimensions of data,www.yghrcp88.cn VV www.yihguo15.com by the library workers www.chuangshi88.cn and his black market data www.yitiali.com search, found that www.yixingcaiyl.com each account, may use other password.
以上是关于「豆瓣时间」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利用python获得豆瓣电影前30部电影的中文片名,排名,导演,主演,上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