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12年,会员“攒”到1000万,为何仍然在为盈利发愁?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乎12年,会员“攒”到1000万,为何仍然在为盈利发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起知乎,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个平台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并且很多人在上面提问然后能给我们许多有深意的回答,如今知乎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其会员“攒”到1000万,诞生却仍然在为盈利发愁,主要原因有2点,第一能为知识付费的人群比较少;第二平台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管理,所以知乎虽然粉丝那么多但是还是不挣钱,小编建议想要有收益还是要跟其他的一些知识平台学习一些经验,这样才能变现。

一、知乎虽然有那么多的会员,可是仍然为盈利发愁,首先是因为这个时代能为知识付费的人比较少。

如今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看视频,所以一些视频平台的会员有很多人会一直续费,可是像是知乎这种知识型平台的话很少有人会愿意为其付费,简而言之就是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导致知乎这个平台虽然有1000万的粉丝,可是还是没钱为平台运营,这是时代的选择,不能怪知乎。

二、其次是因为知乎平台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不能将粉丝变现,所以一直无法盈利。

其次知乎这么多年不挣钱的原因小编觉得是它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比如多接收一些广告放入平台上,这样的话也不至于还为盈利发愁,所以小编觉得这是管理者的问题,他们应该转变思想,这样才能为平台谋取利益。

三、最后知乎不挣钱的原因是内容质量越来越低,大家都转向其他的平台了,所以知乎没有挣钱。

知乎之前是以高质量的回答吸引到了很多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乎平台的优质回答数量越来越低,所以大家对知乎有些失望,进而去别的平台开通了会员,这也是知乎虽然粉丝多但是却不挣钱的原因。

参考技术A 这是由于这个软件的知名度不是特别高。人们对于这个软件的关注程度也不是特别高,下载量也不是特别高,所以才引起了他们的发愁。 参考技术B

知乎12年,会员攒到1,000万。知乎仍然没有实现盈利,最为重要的是因为该公司还没有找到具体的盈利增长点。

一、知乎12年,会员“攒”到1000万

按照目前知乎董事长发布的最新消息知乎创办了12年之后,会员终于超过了1,000万,这也就意味着不少的老用户都为知乎充值了会员,这也算是充值信仰的一种体验。按照知乎目前的经营模式来看,知乎一直在乐于打造自己的内容生态,但是对于盈利点却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董事长一直在强调所谓的创作者和内容以及社区氛围的问题,但对于盈利与否却一字不提,这也算是比较高明的文字游戏。

二、为盈利发愁的原因:盈利点不对

这对于知乎的确是你成杯一般的事件,但实际上却暴露出知乎仍然为盈利发愁的一个困难点,尽管知乎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已经发布了战略性公布,他们对于知乎的看法,同时也说他们算是一个旅程的中途,但实际上好内容未必就是好生意。目前知乎确实有着比较多的会员,但是相应的盈利点却不对一直在卖内容,但内容的销售量却不具备可持续性,这是我们需要得知的事情。

三、知乎盈利之路漫漫长

知乎盈利的可能性还是比较明确的,毕竟目前该公司的会员已经攒到了1,000万,这也就意味着活跃度比较高的用户不少,该平台的流量接口很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知乎目前并没有找到比较好的盈利模式,自然也就意味着知乎发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发展当然是可以发展的,但盈利是另外一回事,公司存续也不以发展盈利为前提,这是我们需要清晰知道的事情,我们还是不要对知乎报以太高的要求。

参考技术C

这应该属于互联网公司的通病了,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用户基数非常庞大,很多互联网公司并没有找到相应的盈利模式。

对于经常在网上看问答的小伙伴来说,很多人经常使用知乎这个软件,有些人也会认为知乎是一个非常有质量的问答软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知乎早已经全部上市,同时也获得了众多资本的价值,但知乎始终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盈利,这也是摆在知乎面前的最大痛点。

知乎依然在为自己的盈利发愁。

当知乎的运营时间已经达到12年之后,这户所积累的会员数量已经达到了1,000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概念,因为如果每个会员进行相应消费的话,知乎的盈利就会呈指数级增长。尽管如此,知乎依然在为自己的盈利发生,这个事情同样也发生在其他的互联网公司上。

这个事情属于互联网公司的通病。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公司的经营模式比较特殊,在互联网公司推广业务的时候,互联网公司需要通过大量烧钱的方式来积累用户。即便已经积累到了足够多的用户,并非所有的用户都愿意为相关软件买单。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家互联网公司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盈利方式,更需要主动刷新用户能够为此买单的方式,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公司为之头疼的地方。对于知乎来说,知乎似乎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

除此之外,随着知乎上的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多,知乎的用户质量其实也在显著降低,这也是导致知乎上的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愿意为知乎主动买单的用户也会变得越来越少,这也是知乎的用户数量增加所带来的弊端。

参考技术D 主要的原因在于想要变现是比较头疼的事情,就像当年的QQ,其实用户量也很多,但是他们想要找到一个盈利点,这个盈利点没有找到之前是很痛苦的,后来是通过皮肤特殊功能才产生了一定的盈利。所以对于支付来说同样也是如此,目前没有找到一个盈利的突破点。

16 年前,Google 为何花 5000 万美元买下 Android?

从名不经传的校园研究项目到全球顶尖搜索巨头,从 1998 年作为私营公司成立到 2004 年 8 月 19 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Google 用了 23 年的时间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与此同时,它在自研引领科技最前沿技术之际,也通过不断的并购将自己的版图从搜索逐渐渗透到互联网广告、软件、硬件、云计算等多个领域。

自上市 17 年以来,Google 在其超 200 桩并购案中,令人最难忘也属最为精彩的一宗交易非 Android 收购案莫属。据 StatCounter 统计,如今的 Android 稳居全球第一大移动操作系统位置,占比 41.44%。

近日,作为 Android 开发团队的十一年元老级别内部成员、Google 员工 Chet Haase 在回看 Android 为何能取得今日的成功时,数十次深度采访了 Android 早期团队的其他成员,最终耗时四年,撰写了一本名为《Androids: The Team That Built the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的书籍,对此,外媒 ArsTechnica 也对此书进行了节选分享,为我们揭开了 Android 发展初期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团队故事。

为数字相机系统而生的 Android

众所周知,Android 于 2005 年被 Google 以 5000 万美元收购,这款具有“机器人”含义的 Android 系统自此被“改装”,并在移动开发浪潮到来之际,凭借开源等生态共建的优势,从 iPhone、Windows Phone、黑莓、诺基亚等智能手机平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谁曾想,在其被收购之前,作为创业公司的 Android 在成立的两年间又经历了些什么?

这要将时针拨回 2003 年 10 月,美国犹太裔计算机技术专家后来也有着 Android 之父之称的 Andy Rubin,和 Richard Miner、Nick Sears、Chris White 联合创立 Android 公司(Android Inc.)开始谈起。

想必很多人也并不陌生,Android 公司建立的初衷其实并不是想要成为移动平台的王者,而是打造一款连接 PC 端智能相机的先进操作系统,即让 Android 成为一个相机平台,可用于图像和视频的存储,方便多个设备从中访问照片。

不过,随着技术的迭代,数码相机市场增长逐渐放缓,应用规模受限,因此在尝试了 5 个月之后,Rubin 决定放弃原有的计划,努力把 Android 打造成一款可以与 Symbian 及微软 Windows Mobile 互相媲美的手机操作系统,并对外宣布 Android 是一个开源的手机解决方案。

颇为现实的是,和很多初创企业起步一样,构建一款产品最难的或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初来乍到的 Android 科技公司,缺乏资金就是最大的困难。为此,即使 Rubin 为公司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钱,也未能让公司转危为安。

为拿到更多的资金壮大研发团队,让产品更快落地,Andy Rubin 带来 Android 团队开始全身心地专注于三件事:

  • 一是做一个 Demo,用来演示其构建的产品;

  • 二是构建一个宣传平台,用于阐明产品的应用与愿景;

  • 三是打动投资人,获得投资。

Demo 初实现

最初在仅有 10 人创业团队的 Android 公司中,Brian Swetland(https://github.com/swetland)和 Chris White 主要负责手机系统的原型代码编写。据采访描述,后加入的 Android 高级软件架构师 Andy McFadden(https://fadden.com/resume.html)进入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优化这个 Demo,并加入了日历等应用程序。

虽然这个 Demo 在后来并没有发挥实际操作作用,但是它代表了 Android 产品落地的一个理念与愿景,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初代 Demo

在有了 Demo 之后,Android 初创团队就开始了下一步,即打磨一个可以解释清楚“Android 究竟是什么?它能干什么?又能带来什么?”的 PPT。

据外媒 ArsTechnica 报道,Android 初创团队于 2005 年 3 月对投资者演示的 PPT 一共有 15 张,而这些内容足以吸引 VC 和 Google 的注意。在 PPT 中,Android 团队首先分析了彼时互联网硬件市场的发展现状,2004 年,个人电脑出货量为 1.78 亿台。同期,手机出货量为 6.75 亿部;几乎是 PC 数量的四倍,但处理器和内存的功能与 1998 年的 PC 一样。

当时还在 PalmSource 任职的 Dianne Hackborn 后来加入 Android 团队,成为业界知名的 Android 大神,也是看重了移动硬件未来发展的潜力。另外,该 PPT 还指出了移动软件成本不断增长的问题。硬件成本在下降,但软件成本没有下降,这使得它在每部手机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手机制造商并不是软件平台开发方面的专家,也没有能力或兴趣不断扩展日益增长的功能,使得其软件区别与竞争对手。

开源所带来的机会

作为一个并不是首个也绝非主流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 如何能在 Symbian 等系统如日中天的时候,吸引用户与投资者的目光。

于是,彼时的 Android 团队带来了 Android 的第二大亮点,即开源。

简单来看,Android 是一个免费的操作系统,可通过开源的方式提供给手机制造商们,由此手机制造商可以在不依赖软件供应商也无需自己构建的前提下,在自己的手机上使用和分发 Android 操作系统。这种开源的方式在当时的市场中绝无仅有。

放眼彼时业界已有的操作系统,微软提供了一个专有操作系统,制造商可以获得授权并将系统移植到自己的硬件上;Symbian 主要由诺基亚使用,索尼和摩托罗拉也使用了一些;RIM(黑莓制造商)有自己的平台,只用于自己的黑莓设备。因此,对于想要不用自己动手构建操作系统、又不花大量精力定制现有操作系统、或支付高额许可费的智能手机制造商来说,没有其他选择。

更成问题的是,当时已有的操作系统未能为应用程序提供生态系统。Symbian 为操作系统提供了一些核心基础设施,但 UI 层留给制造商们,这导致了为 Symbian 系统编写的应用程序不兼容其他手机设备。虽然老牌编程语言 Java 在服务器、桌面端有着“一次编写,随处运行”的跨平台能力,但是 Java ME 在移动领域远远达不到这一点。

于是,业界纷纷寻求破解之道,而 Linux 作为优质的解决方案,也被众多开发商不断地应用,德州仪器(TI)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德州仪器(TI)提供了一个基于 Linux OS 内核的开放平台。所有制造商需要的只是 Linux 平台、来自 TI 的参考硬件,不过,制造商必须要购买、获得许可、构建或以其他方式拿到这些模块才能创建自己的设备。然而,正如 Android 初创团队成员 Brian Swetland 所说:“你可以使用德州仪器的 OMAP(Open Multimedia Application Platform,开放式多媒体应用平台)芯片来构建 Linux 手机。不过,你在需要德州仪器的 OMAP 的同时,需要获得来自 40 个不同中间件供应商的 40 个组件。继而再把所有的模块放在一起,全部集成起来,然后你就有了 Linux 手机。这太荒谬了!”

对此,Android 团队希望提供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开源式手机平台解决方案。它将建立在 Linux 上,就像 TI 的产品一样,但也会提供所有必要的部分,以便制造商只通过一个系统来构建他们的设备。Android 还将为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提供单一的编程模型,以便他们的应用程序可以在运行该平台的所有设备上以相同的方式运行。通过拥有一个可以在所有使用它的设备上运行的单一平台,Android 将为制造商和开发人员简化手机。

Android 如何吸引投资?

与同行相比较,彼时微软通过将其平台授权给 Windows Phone 合作伙伴来赚钱,售出的每部手机都会为微软带来收益;RIM(黑莓手机制造商)通过销售的手机以及从他们的企业客户签署的服务合同中来赚钱;诺基亚和其他 Symbian 用户通过销售他们生产的带有该操作系统的手机来赚钱。同样,所有其他手机制造商都通过销售手机产生的收入为自己的软件开发提供资金。

那么作为开源平台的 Android 又该如何挣钱?投资者的回报又在哪里?

在 PPT 的最后,Android 团队指出,运营商将为基于 Android 的手机客户提供应用程序、联系人和其他基于云的数据服务。运营商将为提供这些服务向 Android 付费。Swetland 解释说:“我们不会运行和托管服务(就像 Danger 为其 Hiptop 手机所做的那样),而是构建服务并将其出售给运营商。”

寻找投资者!

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Android 团队四处游走,去拉投资。他们将目光瞄准在一些远离硅谷的东海岸的风投公司,至于其中原因,在采访时,Rich Miner 称,早期 Android 定位为相机操作系统时,很多投资人对此并不感兴趣,且拒绝投资。现在定位为开源手机操作系统的 Android 会面向一些没有听过该系统的 VC(Venture Capital,风投)。

机缘巧合的是,在向 VC 介绍 Android 项目时,Android 初创团队也与 Google 高层见了面。

2005 年 1 月,Google 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邀请 Andy Rubin 去 Google 公司开会。拉里·佩奇曾是 T-Mobile Sidekick(Danger Hiptop)手机的忠实粉丝,而这款手机恰巧是 Andy Rubin 以前创办的公司生产的。

在这次小型会议上,Andy Rubin 也叫上了Android 团队的 Nick Sears,另外 Google 公司这边除了拉里·佩奇之外,另一位 Google 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 和 Georges Harik(Google 的早期员工)也参加了会议。几个人一见如故,畅谈移动互联网的畅想。在这次会议结束时,Google 公司这边几位高层说,“我们想帮助你们。”

那次的会议令人鼓舞,但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结果。事实上,Rubin 想知道,Google 是否只是利用这次会议来了解关于 Danger 公司的看法,这家公司是他在 2003 年创立但后来离开了这家公司。他认为 Google 可能对收购 Danger 感兴趣。

由此,Android 团队并没有将希望全部寄托于 Google 身上,与此同时,他们继续寻找一些风投公司以及潜在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了三星和 HTC。

与三星的会面始于手机部门的首席执行官 KT Lee,他说他已经错过了 Danger 合作的机会,并且不希望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因此他对与 Android 的合作很感兴趣。Nick Sears 后来在回忆这次会议时,表示:“KT Lee 告诉他的团队要实现它,所以我们认为这笔交易差不多要成功了。但随后我们会见了他的 10 多名中层管理人员团队,他们问道,‘谁来构建你们的操作系统?’ 当我们说’Brian’时,他们笑了,并称他们有 300 人在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

三星问 Android 团队是否在做梦。Nick Sears 回答道,“不,是真的,Brain 和其他一些人将构建操作系统。"他们问这怎么可能,Android 团队回答说不仅有可能,而且已经在 Sidekick(T-Mobile 旗下手机品牌)上做到了。

商务会议结束后,三星举办了一场晚宴,庆祝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但 Android 团队后来了解到,这笔交易取决于三星从运营商 T-Mobile 那里获得订单,Nick Sears 回忆道,“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一笔交易。当时说服 T-Mobile 成为我们的 Android 发布合作伙伴花了大约 18 个月的时间。”最终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但他们确实确立了设备名称。当他们后来选择了开发 G1 设备时,他们给它起代号“Dream”,以纪念那次会面。

与三星会议之后,Android 团队又与 HTC CEO 周永明进行了会面。Nick Sears 记得这次会面:“周永明提到了我们第一台设备的独家经营权,这是 Brian Swetland 无意中听到的。当我们回到酒店房间时,Swetland 威胁要辞职,因为‘我加入 Android 不是为了创建另一个 Danger’。我很担心,因为 Brian Swetland 对我们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当我第二天见到他时,一切都很好。”

于是,该团队继续向 VC 推销宣传 Android 项目,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其中像 Charles River Ventures 和 Eagle River Holdings 等风投机构都对此很感兴趣。而也就在这个时候,Google 再次召集他们开了一次会议。

这一次会议与以往有所不同,参会的人员更多了,看起来 Google 已经准备好谈具体的事情了。不过,Andy Rubin 和他的团队原以为他们是去 Google 公司分享 Android 最新的进展的,直到分享到一半时,Nick Sears 才发现,Google 是想收购其公司。

对此,Google 表示,“如果 Android 允许自己被收购,它的表现会比其他情况好得多。他们不必处理风险投资者的各种要求,也不必向客户和运营商收取专门服务的费用,只需将操作系统免费提供给运营商即可。“

事实上,它甚至比免费更好,谷歌可以从搜索中获得收入,也可以与运营商分成。因此,他们不必向运营商出售某些东西,而是能够与他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经过多轮沟通,拉里·佩奇观察到 Google 收购这家小公司有很大的意义,其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平台,使 Google 能够进入移动市场。

不过,虽然双方原则上同意,但仍有许多细节需要解决。Nick Sears 回忆起 Android 需要与 Google 一起解决的两个大问题。

  • 第一个是金钱:他们需要就公司的估值以及他们的支付方式达成一致;

  • 第二个是承诺:Android 想要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实现最初的目标,而不仅仅是被大公司吞并后雪藏。他们需要 Google 同意在收购后继续支持 Android,并持续提供内部支持。

对此,拉里·佩奇建议他们去和 Google 负责产品和营销的高管乔纳森罗森伯格谈谈。Rich Miner 记得他的回答是:“Google 与其他公司不同。许多其他公司,当项目进展不顺利时,他们会投入大量资源。在 Google,我们喜欢为进展顺利的事情提供资源。所以如果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你会得到更多的资源。”

Android 团队最终与 Google 敲定了收购的协议,该团队于 2005 年 7 月 11 日在 Google 开始工作。

Android 崛起

Google 收购 Android ,在当时的互联网圈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亦或是说众人只知道 Google 为了进军移动领域,悄悄地收购了一家初创企业,在未来惊艳了业界。在 Android 被收购之后,Rubin 主要负责将 Android 开发成为一款开源的操作系统。

最终用了两年的时间,Google 于 2007 年夏天开发出第一款 Android 样机。不过,随着苹果公司揭开首款 iPhone 面纱之后,Rubin 觉得现有的 Android 原型机与苹果手机差距太大,于是鼓足勇气,决定将 Android 样机推翻重新来过。

接下来几个月间,Google 在移动手机层面提交了多份专利申请,并于 2007 年底,联合全球 84 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运营商、芯片制造商成立安卓联盟,共同推动“首款真正开放和全面的移动设备平台”落地。

2008 年,Google 第一款手机 G1 由 HTC 制造,正如上文提到的,代号为 Dream。

与此同时,Android 也在业界的共同参与中,从最初的 Android 0.5 版本向 Android 1、Android 1.1、Android Cupcake(纸杯蛋糕)、Donut(甜甜圈)…逐步迭代到如今的 Android 12 预览版,Android 手机与 iPhone 的竞争也在时代的长河中愈演愈烈。

参考链接:
https://chethaase.medium.com/androids-765c803d5ff6
https://www.pcworld.com/article/2034723/android-founder-we-aimed-to-make-a-camera-os.html
https://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21/08/excerpt-the-history-of-android-as-written-by-a-longtime-android-developer/

以上是关于知乎12年,会员“攒”到1000万,为何仍然在为盈利发愁?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上海夫妻攒300万决定退休......你认为存款多少才能有安全感?

大数据实战:知乎百万用户分析

16 年前,Google 为何花 5000 万美元买下 Android?

2019年终总结:10场演讲内推20人公众号2万粉丝Code Runner 1000万下载

哔哩哔哩的企业五要素

每日随笔2023年02月14日随笔 ( 随便写点 | 技术无关没事别点进来看好好学技术 | 如何攒钱 | 插管与拔管 | 返贫途径 | 守财 | 财富增长 | 推荐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