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如何“断奶”?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芯片,如何“断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芯片,全世界的科技从业者都充满着幻想,事实上,搞定了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的企业大都建立了“长青”的基业,比如早先的英特尔,在个人PC领域独领风骚,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遭遇挫折,但人家底子厚,有的是时间纠正错误;智能手机时代,芯片商更加耀眼,他们甚至从后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销售小姐们提高“逼格”的重要道具,谁说女人看手机只看外观和摄像头,我们也要比一比高通晓龙处理器的性能;三星的半导体能力首屈一指,这让其始终和苹果保持着微妙关系,两家企业在终端水火不如,却又在iPhone供应链上亲密无间,三星向苹果提供了一半以上的手机零部件,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A系列处理器,而且芯片的设计、生产能力又注定了三星生命力之顽强,世间罕有,纵然Galaxy败给了iPhone,但三星会比苹果活得更久,50年后,世界可能不再需要手机,但却需要处理器,需要嵌入到一切物体内的高速处理器。
另外,台湾科技在智能手机时代贡献卓越,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联发科和台积电,前者踩塌了android手机的价格门槛,而后者则是iPhone产业链上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而他们最重要的生存手段就是半导体芯片设计制造能力,而这或许也是台湾科技最后的自尊。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芯片业就寒碜多了:2015年中国的内资和外资厂商共计使用1450亿美元的各类芯片,但中国本土芯片行业的供给率尚不足10%,在一些高价值的芯片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多年来,我国进口芯片的总值都是要超过石油的。芯片的技术难度大,附加利润也更高,一般利润率会达到40%左右,而被我们做到极致的低端制造业,利润率则只有2%,于是,在进口额和利润率等重要指标的调戏下,中国在2015年制定了目标:10年内将芯片内需市场自制率提升到70%,
显然,这个目标彰显了中国的野心,但实现难度非常大,如前文所述,现在中国芯片的自制率只有10%,而且是相对低端的,设计人才、专利非常匮乏,更何况,10年厚的世界,电脑、手机形态是否存在还未可知,而且受摩尔定律的影响,我们能把越来越多的电路塞到越来越小的面积之中吗?坦白讲,这个目标不仅狂妄,而且不科学。
大跃进,谁让中国“芯”碎
中国有很多事情都死在了“大跃进”的心态上,翻译成通俗的现代化语言就是:急功近利。我们常常在没搞懂事物本质的运行规律时,就盲目制定出了大量不科学的目标,比如在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开展了高额丰产试验田运动,下决心亩产10000斤;领导给妇女打鸡血,灌鸡汤,让她们“悍妇能为无米之炊”….这些轰轰烈烈的运动基本上都源于一个统一的目标: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
现在回头看看,这个目标非常不科学,而之所以制定出这样的目标,除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目标制定者没有充分掌握事物运行的本质规律,而且缺乏清晰的数理思维。众所周知,中国人擅长宫斗,但缺乏数理思维,这个特点最该控诉的地方就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不科学的目标,而且常常要消耗大量社会资源。
话题回到中国芯片,其实,在21世纪初期,中国在芯片领域也取得过一些成绩。由国家扶持拨款,龙芯中科在花光了1000万资金之后,于2002年8月推出“龙芯一号”,这是个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接下来的“龙芯二号”则达到了巅峰时刻,这款芯片在Space CPU2000上的测试分数超越了Intel奔腾2处理器。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中国大跃进式的思维又出来作祟,提出追赶英特尔的发展策略,正如,我们曾经踌躇满志地追赶过苏联、美国和日本,但如你所见,中国芯片没能追赶上英特尔,反倒是差距越来越大,同其他大跃进的策略一样,中国的芯片发展目标也是忽略了事物最本质的发展规律。事实上,英特尔在PC芯片领域的成就,远非一朝一夕而来,半导体行业本身就没有捷径可走,一块小小的芯片,从最初的沙子原料,到最终的成品,中间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众多步骤都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沉淀,而且著名的摩尔定律揭示,每隔18个月相同尺寸的芯片上电路会增加一倍,本质上来讲,芯片业的挑战就是突破自己,而不是以某家企业为目标;另外,芯片行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于整个生态环境,只有终端有了足够强大的需求,芯片业才有了提升的动机。英特尔之所以在PC领域所向披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得益于微软window的统治地位,每隔一段时间,微软就会搞一些不痛不痒的升级,逼着消费者更新硬件,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升级,代价就是不兼容,正是在两个行业巨头相互配合之下,英特尔的芯片得以不断升级,并催生出强大的应用。
笔者猜想中国芯片部门在制定追赶策略时,肯定不会料想在智能手机时代,英特尔也会陷入挣扎和无奈,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接着制定追赶高通或者联发科的策略,更加尴尬的是,中国人又常常对这些目标产生幻想,也就是那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达成的幻想,最起码,要弄出个“已经达成”的样子,这就出现了政府大量采购,大量拨款,甚至拟定把外国芯片挡在门外的保护政策,这些违背商业本质规律的决策,注定又让中国“芯”碎。
忍痛断奶,沉淀技术救我中国“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符合自身规律,半导体行业没有捷径可走,或许,我们可以制定Aggressive的目标,但一定是在了解事物运行规律和自身能力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否则,只会在不切实际的目标中,不断地消耗社会资源,换来的也只是一些干瘪的政绩数字。事实上,一个行业的成功需要体制、人才以及顺应趋势,具体到中国芯片行业,与其制定宏伟不切实际的目标,花钱如流水地换政绩,倒不如脚踏实地培养芯片相关产业的人才、沉淀技术,花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做点实事儿,相信会有一些可观的收获。
通常来讲,一个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总要归结于人的发展。现在,大家都知道芯片重要,不仅仅关乎钱和利益,更关乎国家信息的安全,当然,总是从国外进口,领导面子上也挂不住,于是,中国大地上掀起轰轰烈烈的“芯片”创业潮,大量的资金流向了顾问和演说家,大家都希望成为导师,在中国,嘴皮子利索的人,更容易拿到补贴,而后他们大肆宣传、打广告、拍照、举行激情四射的演讲,但显然,这些人都不直接创造价值,更明智地做法就是“高薪养技”,把那些用于兴建工业园区的钱,全都给技术人才,或者从硅谷这些科技圣地引进一些华裔人才,避开中间环节,把资金留给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而且,这些人的培养周期,产品的研发周期,政策也最好不要干预,更不能拍脑袋直接制定计划,要找到“懂行”的人来评估,让技术、专业凌驾于政绩之上,而且要做长期投资的准备,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期限,我想至少是50年,唯有这样,中国的芯片才会有希望。
好吧,笔者承认让一个有关部门制定出“超出自己任期”的发展策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中国芯片想要存活,自给自足,甚至远销国外,没有点长期奋斗的决心是不可能的,10年之于芯片行业太短,莫说自制率达到70%,能出一两个优秀的企业就已然不错,更何况,中国科技从来不引领潮流,10年后,可能又是一个新世界。(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以上是关于中国芯片,如何“断奶”?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